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腺肽α_1对96例慢性肝病患者T细胞亚群影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的96例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皮下注射胸腺肽α1,分析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及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PT活动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CD_3~+、CD_4~+、CD_4~+/CD_8~+均有所回升,CD_8~+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肝病患者采用胸腺肽α_1治疗可提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协同改善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分型在重症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重症加强医疗病房(ICU)的住院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5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两组人员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绝对计数)和百分数。另将观察组按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标准,分为重症组(SOFA<3分)和危重症组(SOFA≥3分)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外周血CD_3~+淋巴细胞(简称CD_3~+)、CD_3~+CD_4~+T淋巴细胞数量(简称CD_4~+)、CD_3~+CD8~+T淋巴细胞数量(简称CD8+)、CD_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外周血CD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组和危重症组比较,危重症组CD_3~+、CD_4~+细胞数量、CD_4~+%、CD_4~+/CD8+比值明显低于重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_4~+%明显高于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8+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重症加强医疗病房(ICU)患者存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异常,表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存在障碍,且免疫功能状态与病情危重程度有关。尽早检测ICU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量,对于ICU患者病情的早期诊断、评估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手术对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对术后免疫治疗的指导。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法,对4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作手术前后外周血T细胞及亚群的测定,17例健康人作术前正常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前患者CD_3~+、CD_4~+细胞及CD_4~+/CD_8~+比值显著减少(P<0.01),而CD_8~+细胞无差异(P>0.05)。9例行非根治术者,手术前后T细胞及亚群无明显变化;而34例行根治术者,术后除CD_8~+细胞无变化外,CD_3~+、CD_4~+细胞及CD_4~+/CD_8~+比值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1或P<0.05)。结论:术前进展期胃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得以改善。术后辅助免疫治疗或免疫化疗,以期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中的变化。方法选择80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和40例健康人群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结果 RVVC组CD_3、CD_4~+、CD_4~+/CD_8~+稍低于对照组,而CD_8~+则稍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外周血IgA、IgG、IgM、补体C_3、C_4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VVC患者全身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尚未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EB病毒感染儿童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EBV感染儿童77例,按照临床疾病类型分为IM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6例、EBV-HLH组(EBV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26例和CAEBV组(慢性活动性EBV感染)25例,并选取同期体检正常儿童2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化抗原CD4、CD8、CD_4~+/CD_8~+、总T细胞和NK细胞的表达率。结果 IM组CD_8~+值显著高于EBV-HLH组、CAEBV组和对照组(P<0.05)。EBV-HLH组CD_4~+、CD_8~+、CD_4~+/CD_8~+、总T细胞和NK细胞值均显著低于IM组、CAEBV组和对照组(P<0.05)。CAEBV组B细胞值显著低于IM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EBV感染儿童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对患儿的疾病发展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层次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动态变化特点。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但未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CRF患者65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0~44岁)15例、中年组(45~59岁)27例、老年组(≥60岁)23例,分别于首次透析前及透析治疗1、3个月后采集外周静脉血5mL,同时选择我院正常健康体检者20名,作为对照组,体检当日采集静脉血5 mL,分别监测Treg,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动态变化,并检查肾功能。结果 1透析前,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T细胞亚群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CD3~+、CD4~+均低于对照组(P<0.05);透析1个月后,各组CD3~+、CD4~+均上升,以青年组上升幅度最高,与中年组、老年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透析前,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Treg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组CD4~+CD127-Treg/CD4~+T、CD4~+CD25~+CD127-Treg/CD4~+T细胞均降低(P<0.05);透析后,各组CD4~+CD127-Treg/CD4~+T、CD4~+CD25~+CD127-Treg/CD4~+T细胞均有所上升,以青年组上升幅度最大,与中年组、老年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血尿素氮(BUN)、肌酐(Cr)、白细胞计数(WBC)均低于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P<0.05);透析后,各组BUN、Cr、WBC指标均降低,青年组BUN、Cr、WBC降低幅度均高于中年组与老年组(P<0.05);中年组透析1个月后BUN、Cr、WBC降低幅度高于老年组(P<0.05)。结论 CRF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血液透析可改善其T细胞免疫,青年、中年、老年CRF患者中,以青年组血液透析后免疫及肾功能指标改善最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片口服联合胸腺肽针皮下注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40例,诊断标准符合2012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颁布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随机分为A、B2个治疗组:A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片0.5 mg,每日1次口服联合注射用胸腺肽针20 mg,隔日1次皮下注射进行治疗;B组采用常规护肝治疗并定期检测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并与健康人组成的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后对机体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药物的进行治疗,对照组正常人群相比,A组、B组的T细胞的CD4+型与CD8+型细胞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A、B两组在治疗后12、24、48周后m DC、p DC的数目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片口服联合胸腺肽针皮下注射治疗可促使体内树突状细胞、CD4+、CD8+型T细胞亚群数目增多,增强机体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一时期的5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CD4+CD25+T细胞水平,并对急性期及非急性期哮喘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测定。结果观察组的CD4+CD25+T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最大用力呼气流速(PEF)水平显著低于非急性发作期,急性发作期的CD4+CD25+百分率显著高于非急性发作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期轻中度患者的CD4+CD25+T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重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哮喘疾病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导致哮喘患者细胞免疫失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随机选择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10例正常人,以抗人T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CD_3,CD_4和CD_8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患者分成7组,进行期、静止期、退行期,点滴状型和斑块状型,受损面积不足10%和10%以上。每组10例。对照组为10例健康成人。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各组外周血CD_3~+、CD_4~+和CD_8~+细胞百分率及CD_4~+/CD_8~+细胞比率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2.点滴状与斑块型组间及受损面积不足10%与10%以上组间的CD_3~+、CD_4~+和CD_8~+细胞百分率及CD_4~+/CD_8~+细胞比率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3.进行期和静止期组CD_4~+/CD_8~+细胞比率,经方差分析证实明显地低于退行期组(F=3.73 P<0.05)。结合该发现,就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氨肽对支气管哮喘患者T细胞亚群及IgE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脾氨肽辅助常规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和月均哮喘发作次数、临床疗效、T细胞亚群及lg E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月均哮喘发作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的总有效率95.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67.5%(27/40)(P<0.05),CD_4~+、CD_8~+、CD_4~+/CD_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g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氨肽能够有效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焦剑英  龚希平 《江苏医药》1992,18(6):315-316
本文对112例各型肝炎患者进行外周血 T 细胞亚群测定,认为 CD_4细胞百分比下降是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CD_8细胞百分比在慢活肝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恢复期仍升高,体内存在 T 细胞比例失衡;重症肝炎 CD_4及 CD_8细胞百分比明显异常是预后不良的指标。甲肝患者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近,似提示甲肝患者体内不存在 T 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紊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化疗对老年胃癌患者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4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纳入病例组。选择同期40例在本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化疗前后患者白细胞计数(WBC)、NK细胞、T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病例组化疗7、21 d时WBC明显低于化疗前,先降低后升高,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NK细胞含量在化疗前、化疗7、21 d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化疗7 d时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化疗21 d时与化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化疗7 d时CD3+、CD4+、CD4+/CD8+明显降低,化疗7 d时CD8+明显升高(P<0.05)。结论肿瘤医生在对胃癌患者进行化疗时应重视可能存在的免疫抑制,并适当应用免疫调节剂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微创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机体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就诊8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射频消融(RFA),试验组40例采取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D_3、CD_4、CD_8及CD_4/CD_8比值的变化。结果试验组CD_3、CD_4、CD_8及CD_4/CD_8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微创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影响不同,肝动脉栓塞化疗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病毒复制程度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36例乙肝病毒感染者、6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HBV DNA。结果:84例慢性HBV携带者(ASC)、5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3+ 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CD4+/CD8+ T淋巴细胞比值均显著降低(P<0.001),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0.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慢性HBV携带者相比,CD3+ T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1)、CD4+/CD8+ 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降低(P<0.05)。随着病情发展,从健康对照组、慢性HBV携带者到慢性乙型肝炎,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呈逐渐下降趋势,CD8+ T细胞百分比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慢性HBV携带者HBV DNA阳性组与HBV DNA阴性组相比,CD3+ T淋巴细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0.001),CD4+/CD8+ 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下降(P<0.001),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1)。结论:HBV感染可导致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HBA DNA复制增加进一步加重乙肝病毒感染者T细胞亚群的紊乱,CD4+/CD8+ T淋巴细胞比值的动态变化可及时提示临床HBV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并加强临床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药实践》2017,(7):493-497
目的:检测急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AITP)、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患儿外周血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白介素-10(IL-10)的变化,探讨三者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35例A1TP、31例C1TP患儿及20例健康对照儿童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率及血清IL-10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TGF-β_1含量,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组Treg细胞百分率(4.23±0.8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5±0.90)%(P<0.01);慢性组Treg细胞百分率(3.47±0.63)%显著低于急性组的(4.23±0.82)%(P<0.01)。急性组TGF-β_1水平(189.36±66.71)pg/mL低于对照组的(231.45±113.89)pg/mL(P<0.05),急性组IL-10含量(34.07±11.57)Pg/mL低于对照组的(43.83±10.96)pg/mL(P<0.05)。TGF-β_1水平及IL-10含量慢性组低于急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P患儿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率与TGF-β_1含量呈正相关(r=0.75,P<0.01)。ITP患儿外周血IL-10含量与Treg细胞百分率、TGF-β_1含量则无相关性。结论:ITP患儿Treg细胞减少及相关细胞因子含量降低可能与ITP的细胞免疫紊乱有关,免疫紊乱在慢性组尤其明显,这可能也是慢性患儿治疗效果不佳,呈现长病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方法检测替比夫定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完全应答组8例,部分应答组19例,无应答组4例,分别检测患者基线,治疗12、48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替比夫定治疗后,在完全应答组及部分应答应答组中,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值均升高。完全应答组中,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值在治疗12、48周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部分应答组中,CD4+、CD8+T细胞数、CD4+/CD8+值在治疗12周无变化,但在治疗48周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无应答组在治疗12周及48周后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值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T淋巴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的转归中起到重要作用,替比夫定可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表达水平和外周血B细胞、T细胞亚群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造成肝功能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单克隆抗体法检测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瘦素水平和外周血B细胞、T细胞亚群水平,并检测两组肝功能指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瘦素、B细胞数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CD3、CD4、CD4/CD8则显著地低于正常人组(P〈0.01),且与ALT、TBil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以及外周血B细胞和T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和肝脏的受损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Tre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慢性HBV感染者48例(慢性HBV携带者10例为慢性HBV携带者组、慢性乙型肝炎18例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肝肝硬化为乙肝肝硬化组20例),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血CD4+CD25+Treg细胞频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HBV DNA载量。结果 血CD4+CD25+Treg细胞百分率:慢性HBV携带者组为(6.72±2.60)%、慢性乙型肝炎组为(8.56±3.12)%、乙肝肝硬化组为(11.59±4.3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HBV DNA载量:慢性HBV携带者组为1.7 ×106拷贝/ml、慢性乙型肝炎组为4.3 ×105拷贝/ml、乙肝肝硬化组为6.8 ×104拷贝/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肝病患者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与HBV DNA滴度正相关。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血Treg细胞频率与HBVDNA滴度正相关,提示Treg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致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细胞毒性T细胞(Tc)在汉坦病毒灭活疫苗免疫保护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T细胞克隆技术。结果 从用汉坦病毒L_(99)株灭活疫苗免疫的H-2~dBalb/C纯系小鼠脾细胞,获得6株病毒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其表型为CD_3~+、CD_4~-、CD_8~+。体外杀伤试验表明,T细胞克隆可杀伤汉坦病毒感染的同基因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结论 灭活疫苗能诱导免疫小鼠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这是重要的细胞免疫保护性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急性髓系白血病采用氟达拉滨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的巩固治疗效果。方法于2011年3月至2017年4月这一期间,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04例,并按照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比组予以氟达拉滨联合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实验组予以氟达拉滨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治疗。随访12个月。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有关指标的变化、外周血T细胞水平变化、外周血NK细胞水平变化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PLT最低值明显比对比组高(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外周血T细胞CD_3~+、CD_3~+CD_4~+高于治疗前,对比组患者T细胞CD_3~+、CD_3~+CD_4~+低于治疗前,且两组患者治疗后T细胞CD_3~+、CD_3~+CD_4~+水平的比较(P<0.05);治疗后实验组外周血NK细胞水平变化高于治疗前,对比组低于治疗前,且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NK细胞水平变化的对比(P<0.05)。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采用氟达拉滨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