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肺阻抗容积图 (肺血流图) 研究进展。从电源电极体表电势分布图、肺内电势分析以及结扎动物肺动脉主干前后对比肺阻抗容积图等实验研究表明,我们有可能通过对肺阻抗容积图讯号的分析来获得有关右心和肺血管功能的信息。介绍了肺阻抗容积图对肺心病诊断的价值与分岐意见以及近年来从单纯阻抗图的研究发展成把此法作为获得右肺血流机械信息的电一右肺机械图的时相分析法探讨间接推算肺动脉压、肺血管顺应性、右心输出量等,并介绍这些方法与直接测压法实验对照与临床分组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报道了186例正常人、肺气肿、可疑肺心病、肺心病患者的肺阻抗容积图、右心收缩时间间期的波形、胸腔单位面积的基础阻抗,胸围与左右波幅差之比、波幅、流入容积速度、流出容积速度、下降支抬高指数、电机械收缩期、右室射血时间、PEP、PEP/RVET等11个参数测定的结果。经过统计学处理,比较出其中波幅、流入容积速度、流出容积速度、右室射血时间、PEP、PEP/RVET这6个参数作为肺心病早期诊断的铺助指标是比较稳定可靠的,而其余5项指标对于鉴别肺心病和其它各组则无明显意义。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肺阻抗容积图电极板位置放置的新方法、体位改变对肺阻抗容积图波形和波幅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如何应用肺泡压与肺阻抗容积图波辐的关系来对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顺应性进行无创伤性的测量。提出了应用压力——波辐关系测定肺血管顺应性的方法,指出青柳卓雄外推法忽略肺血管弹性回缩压,这很可能是外推法所得的肺动脉压偏低的原因。本文还对肺阻抗容积图法测定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顺应性的临床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指出了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家兔全阻断肺动脉主干瞬时(3—4心动周期内),肺动脉流量与主动脉体系的颈动脉流量改变之间,存在时相差,因而计算此时肺阻抗容积图的改变,说明肺动脉流量与肺阻抗容积图两者关系的实验设计是合理的,计算阻断肺动脉主干而颈动脉流量尚未改变时,肺阻抗容积图波幅下降率为75%,从而说明此法主要反映了肺循环血流量。同时还进一步观察了此法dz/dt max欧姆值与肺动脉电磁流量毫升值的相关性,58对数据,经数学分析,相关系数r=0.937,说明两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因而认为此种非侵入性肺循环测试技术所获得的流量信息是可信的,为此法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肺阻抗微分波测定46例肺心病患者的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脉舒张压(PADP)并与32例正常人的肺劝脉压对照。发现肺心组与正常组,mPAP、PASP、PADP人有显著差异性。46例肺心病病人有43例符合肺动脉高压标准,对照组肺动脉压均在正常范围,肺阻抗微分波图的临床应用,为无创伤性估测肺动脉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该法能直接反映血流情况,故其指标与肺动脉压相关性较  相似文献   

6.
用漂浮导管对27例肺心病和慢阻肺病患者进行运动前后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应用肺阻抗血流图进行右心收缩时间间期(RSTI)测定。结果发现:运动试验对肺心病患者的右室射血期(RVET)和PEP/RVET有明显影响;肺心病组及慢阻肺病组运动前后肺动脉平均压(PAPm)有非常显著变化;PEP/RVET比值与PAPm之间有较好的相关。认为PEP/RVET比值是无创伤性且较敏感的心功能检查指标,对右心功能不全的早期诊断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和发展是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在心血管方面的重要并发症。因此,测定肺动脉压对诊断早期肺心病及监测肺心病病变的发展与转归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了进一步对照比较应用肺阻抗血流图(IPR)测算肺动脉压的方法,我们对200例正常人和160例肺心病患者,分别进行了四种不同测算方法对照比较,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肺心病(肺心病)左心是否受到损害,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近年来国内也有人认为肺心病左心功能减低是受右心功能的影响。本文拟从肺心病肺动脉压对照左心功能。现简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对18例肺心病并发呼吸衰竭住院患者以肺阻抗微分图测定肺动脉压及超声心动图仪测定左心功能,试以不同肺动脉压力比较左心功能状态。18例患者均符合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动脉血  相似文献   

9.
肺血流分布,取决于重力和肺动脉一肺泡内压差。当重力因素相对衡定时,肺泡内压变化,可明显影响肺血循环。本文应用向水柱杆压计呼气,实验性造成肺泡内压升高,观察肺阻抗容积图改变,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肺内压的升高,阻抗容积图波幅下降,流入时间延长,及出现异型波型,两者呈比例性改变。此一肺血管阻力增高的人体模拟试验,为阻抗法图形分析提供了人体实验依据,及测量技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20例次家兔肺动脉收缩压的肺阻抗容积图肺泡加压法测定,及与右心导管实测值比较的结果。肺血流图主波波幅在一定范围内随肺泡压的逐渐增高而基本上呈线性降低,由此可推算出肺血流图主波波幅为零时的肺泡压,此值即等于肺动脉收缩压。本文20例肺动脉压推算值与相应的右心导管实测值有高度相关(r=0.97),并得出回归方程 =0.94X_o 2.63,根据此回归公式可由肺泡加压法的推算值得出符合真实肺动脉压的数值。文中对主要实验现象和原理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家兔为对象,实验测定外加低顿电压时体表和胸腔内的电势分布,计算了兔子体内低频电流的分布。从这些结果出发对相应的肺阻抗容积图 (肺血流图) 讯号进行分析,表明实测肺阻抗容积图讯号中反映肺血流的讯号约占3/4。这一结论与阻断肺动脉的实验结果基本相符,从而为将肺阻抗容积图法用于肺部疾病的辅助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比研究了34例Ⅰ期矽肺、73例Ⅱ期矽肺、21例Ⅲ期矽肺病人和54例正常人的肺阻抗容积图及右心收缩时间间期的各项指标,认为肺阻抗容积图及右心收缩时间间期测定对矽肺的诊断有价值;Ⅲ期矽肺病人波幅、流入容积速度、流出容积速度、RVET、PEP、PEP/RVET等6项指标与正常人有明显和非常明显差异,说明Ⅲ期矽肺病人右心功能受损,而Ⅰ期、Ⅱ期矽肺病人右心功能尚无明显受损。另外本文对电极板放置右腋中线位置的优越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肺阻抗血流图(Impedance Rheopneumogra-Phy)(简称肺血流图),又称肺阻抗容积描记图,是一种利用电阻抗的变化来反映肺血管容积变化的描记图。早在1961年苏联有人研究肺动脉血流图,1967年已有肺血流图临床应用的报导。1979年美国 Weng 等成功地采用四电极法测定患儿区域性肺血流图,可相对定量测获各肺野区域性肺血流量和肺通气量,并和  相似文献   

14.
作者应用肺阻抗血流图(IPR)测定肺动脉平均压(PAP)的三种多元回归方程,对100例正常人和129例肺心病急性期患者所测的IPR参数进行了PAP测算,经比较分析认为方程B的测值较稳定,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建议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肺阻抗血流图,简称肺血流图,是一种利用电阻抗的变化来反映肺血管容积变化的描记图。1980年我们与兄弟单位协作对肺心病肺血图诊断意义进行了探讨。又陆续观察了103例正常人、肺气肿和肺心病患者的肺血流图及其微分图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了本院开展功物肺阻抗容积图的实验性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主要内容:①介绍在家兔身上复制肺阻抗容积图的方法;②探讨肺阻抗容积图的本质;③心跳引起的压力变化与胸腔容积变化对肺阻抗容积图的影响。实验结果初步证明我们描记得到的肺阻抗容积图73%是反映肺动脉搏动血流的情况,还有27%是由于心脏跳动,皮肤血流等掺杂因素所造成的。故肺阻抗容积图 (即肺血流图) 绝大部分是以反映肺内血流为主。  相似文献   

17.
1983年全国制定的肺阻抗血流图(IPR)诊断肺心病比其它无创方法敏感,但当时仪器落后.人工测量费时且不精确,笔者将电脑引进并开发了阻抗微分环.使这项检查快速、精确。通过对180例正常人与198例肺心病人及78例肺心病伴心衰患者进行观察.其中30例早期肺心病与右心导管实测肺动脉压同步对比.显示Q-BI、B-YI、HS、Q-B/B—Y、Cdz/dtmax、总环与1环而积、IPR换算的肺动脉压等新诊断标准比1983年标准对肺心病诊断阳性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肺导纳图对肺气肿和肺心病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导纳图是近年出现的新技术。本文报道肺导纳图与肺阻抗图对肺气肿、肺心病患者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表明:肺导纳图法能同肺阻抗图法一样,对慢性肺心病和肺气肿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并较肺阻抗图法有着明显的优点;对于胸部基础阻抗 z_0异常的病人,用肺导纳图法测量肺血流比用肺阻抗图法测量要好一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多普勒超声、肺阻抗血流图、心电图及心音图同步描记并同时测量左心室和右心室的排血前期(PEP)。结果正常组左右心的PEP无显著差别,而可疑矽肺肺心病组及矽肺肺心病组左右心 PEP均有显著差别;另外,确诊矽肺肺心病组及可疑矽肺肺心病组右心PEP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别,而左心PEP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别。说明正常人左右心收缩时间间期基本上是同步的,而肺心病患者则不同步。这是由于矽肺肺心病患者右心功能受到明显影响,右室压力上升速率减慢,导致右室PEP延长。PEP这一指标在判别左右心功能方面甚为敏感,可望成为矽肺肺心病心脏功能评定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李超乾 《广西医学》1995,17(5):368-371
通过68例正常人及162例慢性肺疾病患的肺阻抗血流图及其微分图与右心导管同步测定平均肺动脉压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肺阻抗微分图B点定位及其意义,发现拐点比交点更具规律性、更适合作为B点的标志,而Q-B值很难反映病情及肺动脉压的变化,拐点及交点均不是右室射血的始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