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淫、气象与体质关系浅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六淫是自然界气候反常,即六气太过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并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功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而成为致病的邪气,属于外感病的病因。六淫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中医学在研究外感病病因时,总是注意每个季节各自的气象特点,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温病,...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本文就该书的理论特点略书管见,与同道共勉。 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金匮》在病因学上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指出自然界的正常气候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异常的气候变化(六淫)又是使人致病的因素,据此提出了以六淫为主因的三因学说。例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二条“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在发病学上强调正与邪的整体观。六淫虽然是使人致病的因素,但是只要人的五脏真气充实,营卫通畅,抗病力强,则“正气  相似文献   

3.
肖娴 《开卷有益》2005,(10):16-17
病因,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因的内容多种多样,例如六淫、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跌打外伤、虫兽损害等等,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使人发生疾病。另外,一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本来是病因引起的结果,但它们又反过来成为致病之因,叫做继发性病因。这种倒果为因的情况,在临床是非常多见的。鉴于病因的多样性,为了说明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古人曾做过病因分类学的研究。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和”,提出了“六气致病”说。此后,《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大类,认为“风雨寒暑”之类的致病因素主要伤害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六淫”之概念、属性及致病特点,提出了几点新见解:1.认为六淫概念之风、暑、湿、燥、寒、火六种外感病邪中的火邪以改热邪为宜。2.六淫致病除暑有明显季节性外,余皆在主气季节较常见,但不限于主气季节。3.教材未言明燥邪属性,本文认为燥属阳邪更具临床指导意义。4.认为五版教材将风性主动列入“内风”特点而删去不妥。从临床表现看,外风可有“动”的特点,风性主动可作为外风致病特点以保留.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金匮要略》对六淫的形成、性质、致病特点以及对六淫致病相对性的认识,认为《金匮要略》构建了六淫病因学说的基本理论框架,有力地推动了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风、寒、暑、湿、燥、火在祖国医学上称为六气,是指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正常的六气不易使人致病,异  相似文献   

7.
《内经》虽无六淫之名,但有六淫之实。六淫病因学说依据天人相应、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因六气太过淫胜、人体正气不足而形成,有关其致病性质和特点的论述,奠定了病因学说研究的基础,有效地指导临床辩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1)六气亢害: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亢指太过。害即伤害、侵害。正常者为六气;太过者为六淫。六气能生万物;六淫能害万物。 (2)五志妄动:五志即五脏之志。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悲,肾志恐。此处之五志与七情是同义词。妄动指不当动而动,过动、乱动、荒诞不合理之动。人对外事外物,不能无动于衷,放七情在所必有。所以致病者,关键在于“妄”字上。七情太过而无节制则五脏受伤。  相似文献   

9.
肖娴 《开卷有益》2005,(12):16-17
湿即潮湿。在自然界的气候中,以一年之中的长夏季节湿气最重。长夏相当于农历的六月份,正值夏秋之交,阳热既盛,雨水且多,以致潮热充斥,故有“湿为长夏之主气”的说法。当潮湿淫盛,足以伤人致病时,便称为湿邪。湿邪引起的病证,即所谓“湿证”。湿有内、外之分。湿由内生的称内湿,湿自外来的称外湿。外湿除自然界的淫雨绵绵、气候潮湿外,也包括了居处环境潮湿、涉水淋雨、水中作业、汗衣沾身等因素。凡此种种引起的湿证,称为外湿病证。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以下几点。1.湿性重浊。重,有沉重、固着、重着之意。因此,湿邪致病多有以沉重感为特…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病因学把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导致人体发病称为六淫,是外感病的主要病因,也称为病邪。而风邪,又是外感病邪的先导,寒、湿、燥、火等病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导致各种疾病,因而称之为百病之长。《黄帝内经·风论篇第四十二》详细论述了各种风邪致病的病理变化特征,阐明了"风为百病之长"的重要意义。两千多年来,为后  相似文献   

11.
<正> 风寒暑湿燥火在中医学的概念中,有六气、六淫之称。笔者结合自然现象和外感致病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其中的“火”改为“热”更为恰当。浅见如下。  相似文献   

12.
内生"五邪"是指由脏腑和气血津液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与风寒湿燥火外邪相类以的病理现象.(以下简称"五邪")"它是从研究脏腑病机学说的某些特定病理现象入手,根据其与外感六淫的性质与致病特点之相似为基础,将这些病理表现概括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五大系统.它不属于外感致病因素,而属于内生"五邪"的病理过程,为了有别于外感六淫,特冠以"五邪"之名.  相似文献   

13.
轩岐精言(30)     
正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此语出自《黄帝内经》。"邪气"包括六淫、疫疠、毒物等外来之邪。"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致病邪气的毒力和肌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肌体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气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所谓实证。实证常见于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  相似文献   

14.
无论何种咳嗽,皆可归为外感与内伤,其病因病机如下。外感咳嗽主要是由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犯肺所致。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能致咳,但是由于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因而在临床上也就会出现风寒、风热及燥热等不同咳嗽。临床所见  相似文献   

15.
风为百病之长,百病之始也,致病广泛,历代医家对"风"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始终不离外风与内风之说。随着现今外界环境的变化,风邪伤人较前更甚,临床上对风邪的认识亦逐渐深入。"风"邪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之"风"单指六淫中的风邪,广义之"风"除了六淫中的风邪外,还包括了其他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等特点的一切"外风"以及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产生的"内风"。文章从广义之"风"入手,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阐述"风邪致病"在儿科疾病发病中的重要性,以期为儿科临床辨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医病因,迄今仍沿“三因”之说。而三因中之外因,当推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为首。六淫致病,一是邪从肌表(或口鼻)而入,故它泛指一切外感病;二是与时令有密切关系,故又统称时令病。所以说,外感性和时令性是构成六淫致病的两个基本特点。然而,验之临床,考之经典,六淫之中独无外火致病之例。这对学习中医者,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疑问,而且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对这个“火”的概念不清,致使从病因(如与暑、温、热之间)病理到辨证施治的全过  相似文献   

17.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它既是致病的外因,又是证候归类的一种方式。眼病六淫为病辨证特点是侧重于局部证候,结合全身其他表现,探求病因病机,然后确定治则施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证求因,据因论治”,即所谓“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8.
现代气象学认为,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和日照是反映自然气候的六个最基本的气象要素。传统中医则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把自然气候要素定为“六气”,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同时还规定:如果自然气候因发生了反常的或急剧的变化,超出了人体所能适应的范围,则“六气”就可成为致病的“六淫”。  相似文献   

19.
杨秀毅 《中医学报》2019,34(6):1152-1155
《黄帝内经》中的运气七篇详细阐述了古人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观察,并结合天干、地支纪年预测气象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进而提出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针对外感六淫邪气及疫气,提出"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的辨证思想,即首先认清致病邪气的性质,再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利用药物的性味去克制其所胜的邪气,使各种偏胜之气得以恢复正常;针对运气之郁,指出其发源于自然界气候气化得太过或不及,治疗上要纠正偏胜之气,使其所胜之气得以恢复,并在偏胜之气来临之前补益其所胜之气,以防止相乘太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六淫致病对儿童哮喘的影响及冷热哮证的微量指标变化.[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六淫的作用,测定冷热哮证患儿血清抗体IgE、嗜酸性细胞计数(EOS)、补体C3、C反应蛋白(CRP)4项微观指标的水平变化.[结果]风、寒、湿及风寒和寒湿夹杂是哮喘的危险因素;冷哮患者的血清抗体IgE、EOS水平高于热哮患者,热哮患者的血清补体C3、CRP水平高于冷哮患者(均P<0.05).[结论]六淫致病对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影响,冷热哮证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其不同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