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图 1,2 见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 ,可见鞍区囊性占位 ,囊壁明显强化 ,视交叉受压上抬本病应与垂体腺瘤囊变、颅咽管瘤、Rathke囊肿、蝶窦囊肿或脓肿鉴别。颅咽管瘤及蝶窦病变通过认真分析病变起源部位 ,一般不难鉴别。囊性颅咽管瘤有时鉴别较困难 ,若于鞍内发现受压移位的正常垂体腺组织或肿瘤具有典型的“蛋壳样”钙化 ,则有利于颅咽管瘤的诊断。垂体瘤囊变时囊壁薄厚不一 ,囊内有大小不等的软组织团块 ,而垂体脓肿一般壁薄厚均匀 ,内外壁均光整 ,无附壁结节 ,具有常见颅内脓肿征象 ,其囊液信号随脓液成分变化而变化。若周围有蝶窦…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区手术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位置关系。方法 防腐尸头标本10例,显微镜下解剖观察扩大的经鼻至斜坡区手术入路的解剖结构。新鲜尸头标本5例,模拟扩大的内镜经鼻入路斜坡手术。另外,对2例侵犯斜坡区的病例,采用扩大的内镜下经单鼻孔手术入路,结合影像检查资料,观察肿瘤影像解剖结构及切除情况。结果 扩大的内镜经鼻至斜坡区中线部位主要标志点由前至后依次为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鼻咽部黏膜、双侧蝶窦口、头长肌和颈长肌、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中点等结构。手术中斜坡能够磨除的最大范围(分别以两侧颅内翼管和破裂孔为界,各自距中线最短距离):翼管左侧(9.25±0.26)mm,右侧(9.19±0.27)mm;破裂孔左侧(10.64±0.43)mm和右侧(10.75±0.51)mm。内镜下完全模拟手术操作表明,内镜经鼻入路可充分显露颅颈交界区及斜坡的解剖结构,完全达到真实内镜下操作要求。2例肿瘤全切,术中、术后未发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采用扩大的单纯内镜经鼻入路可更直接到达斜坡区,并可安全切除肿瘤,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和脑组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囊性垂体瘤、囊性颅咽管瘤及Rathke囊肿的MRI表现,提高鞍区常见囊性病变的MRI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搜集4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鞍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囊性垂体瘤12例,囊性颅咽管瘤13例,Rathke囊肿15例。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囊性病灶的位置、大小、囊壁厚度以及"束腰征"、海绵窦包绕等特殊征象。应用SPSS 11.0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对病灶的大小及囊壁的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灶位于鞍上者仅见于囊性颅咽管瘤,鞍内且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仅见于Rathke囊肿。三者囊的大小和囊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65,P=0.0001;χ2=6.26,P=0.04)。无壁或薄壁者多见于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占40%(10/25),厚壁者多见于囊性垂体瘤,占53%(8/15)。病灶直径≥2 cm多见于颅咽管瘤,占63%(12/19),<2 cm多见于Rathke囊肿,占61%(13/21)。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信号较复杂,而囊性垂体瘤除1例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外,其余11例均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束腰征"主要见于囊性垂体瘤(6/7例),亦可见于Rathke囊肿(1/7例)。海绵窦包绕仅出现于囊性垂体瘤。壁结节可见于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各2例),颅咽管瘤壁结节增强扫描明显强化,Rathke囊肿未见强化。结论根据囊性病灶的位置、形态、囊内MRI信号以及特殊征象,可对上述3种囊性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鞍区Rathke裂囊肿的CT及MRI的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athke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囊肿多位于鞍内,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病变大小为0.5~3.2cm,平均1.35cm。CT多为低密度,MRI信号表现根据囊液成分的不同变化多样。囊内可见漂浮结节4例。增强扫描一般无增强。结论:CT和MRI对鞍区Rathke裂囊肿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应注意与垂体瘤和颅咽管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作者结合文献复习了各种头颈部囊性肿块的CT和MR表现。胎儿生长时期的第8~9周,胚胎上的腮裂未完全闭合而导致腮裂囊肿。95%的腮裂囊肿起源于第二腮裂的残迹。第二腮裂囊肿常常表现为青壮年时期靠近下倾角区的肿块。然而囊肿可发生在从锁骨上区延伸至扁桃体隐窝这条残留裂隙的任何地方。典型的第二腮裂囊肿为囊性类圆形至圆形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后方或侧后方,颈动脉和颈内静脉的内或内后方,以及下颌下腺前方。非典型第二腮裂囊肿起源于胚胎管的咽侧,表现为咽周围间隙的肿块,与鼻咽囊肿相同。腮裂囊肿的感染并不罕见,在此情况下,临床上和放射学上酷似脓肿和/或淋巴结病。反之,坏死的淋巴结或肿瘤的放射学表现与腮裂囊肿相似。与第二腮裂囊肿相似的颈部病变还包括坏死性神经源肿瘤、下颌  相似文献   

6.
关键  王承缘 《放射学实践》2003,18(2):135-135
目的 :提供腰部椎管内小关节囊肿 (juxtafacetcysts ,JFC)磁共振成像 (MRI)影像表现的资料 ,评价加行CT关节造影术的重要性。材料与方法 :2 8例患者 (男 12例 ,女 16例 ) ,平均年龄64岁 (范围 43~ 82岁 ) ,因根性疼痛或脊柱性跛行行MRI检查 ,均检出与小关节相关的椎管内囊肿。 14例还加行CT关节造影以确定囊肿和小关节是否有联系 ,并尝试穿破囊肿。结果 :在T2 W像 ,JFC表现为由高信号强度的中心区和低信号强度的边缘所组成的典型征象 ,中心区呈不均匀状是因为囊肿内反复出血所致。在T1W像囊肿为低 /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囊性垂体瘤、囊性颅咽管瘤及Rathke囊肿的MRI表现,提高鞍区常见囊性病变的MRI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搜集4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鞍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囊性垂体瘤12例,囊性颅咽管瘤13例,Rathke囊肿15例.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囊性病灶的位置、大小、囊壁厚度以及“束腰征”、海绵窦包绕等特殊征象.应用SPSS 11.0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对病灶的大小及囊壁的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灶位于鞍上者仅见于囊性颅咽管瘤,鞍内且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仅见于Rathke囊肿.三者囊的大小和囊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17.65,P=0.0001;x2= 6.26,P=0.04).无壁或薄壁者多见于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占40%(10/25),厚壁者多见于囊性垂体瘤,占53%(8/15).病灶直径≥2 cm多见于颅咽管瘤,占63%(12/19),<2 cm多见于Rathke囊肿,占61%(13/21).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信号较复杂,而囊性垂体瘤除1例T1WI等信号,T2 WI低信号外,其余11例均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束腰征”主要见于囊性垂体瘤(6/7例),亦可见于Rathke囊肿(1/7例).海绵窦包绕仅出现于囊性垂体瘤.壁结节可见于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各2例),颅咽管瘤壁结节增强扫描明显强化,Rathke囊肿未见强化.结论 根据囊性病灶的位置、形态、囊内MRI信号以及特殊征象,可对上述3种囊性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矢状位重组图像测量蝶窦外科径线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在薄层CT矢状位重组图像上对173名成年健康自愿者(男91名,女82名)的343个蝶窦的部分径线进行测量。结果除外部分特殊病例(如Onodi气房)外,从蝶窦口至前颅窝底及蝶窦下壁最低点的垂直距离分别平均为(9.54±2.5)mm及(12.64±3.7)mm。从蝶窦口至蝶窦后壁的水平距离平均为(18.13±1.6)mm或(28.9±2.5)mm。从蝶鞍最低点向前至蝶窦前壁的水平距离平均为(17.72±1.5)mm。除部分蝶骨小翼过度气化的病例外,沿前颅窝底从蝶窦的前壁至其后壁的水平距离为(9.08±4.3)mm。除部分斜坡过度气化病例外,从蝶窦后壁最远点向前至蝶窦前壁的水平距离平均为(21.82±7.4)mm。结论 CT矢状位重组可用以测量蝶窦的解剖径线,有助于避免外科手术时并发症的发生,但对部分过度气化的蝶窦需个别对待。因此,术前蝶窦矢状位CT的观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作者复习了60例活检证实的鼻咽癌(NPC)CT扫描,全部显示侧隐窝变浅,说明其侧隐窝起源。65%咽旁脂肪间隙闭塞或外移;48%向上经颅底侵入颅内,常表现蝶窦混浊,海绵窦侵犯和颅底骨质破坏,以蝶骨、斜坡、破裂孔、中颅窝和颈静脉孔较常受累。向后侵犯咽后间隙(40%)和枕前间隙(15%);向前侵犯嚼肌间隙;向外侵犯腮腺间隙和颈动脉间隙;向下侵犯扁桃体,但较少见。3例双侧侧隐窝变浅,但无咽旁间隙侵犯,此3例枕前软组织均有增宽,分别为15、18和20mm,余57例枕前软组织厚度为4~30mm,平均14.7mm。另68例鼻咽活检阴性者,虽可见侧隐窝变浅或闭塞,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鼻窥镜手术处理的单纯蝶窦病变13例,包括霉菌感染,囊肿,内翻性乳头状瘤,嗜酸细菌肉芽肿。除嗜酸细胞肉芽肿外,余病例均经鼻内窥镜下开放蝶窦,清除相应病变,嗜酸细胞肉芽肿经蝶窦开放病理确诊后,将放射源在内窥镜下导入蝶窦内,增加了局部放疗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最大似然法对囊性垂体瘤、Rathke囊肿和颅咽管瘤这3种鞍区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4例鞍区囊性病变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囊性垂体瘤40例,颅咽管瘤29例,Rathke囊肿15例。选出10个常见MRI征象,应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判别,将其结果与常规阅片法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采用最大似然法84例鞍区囊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囊性垂体瘤87.5%(35/40)、颅咽管瘤93.1%(27/29)和Rathke囊肿80.0%(12/15),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8.1%(74/84);常规阅片法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囊性垂体瘤80.0%(32/40)、颅咽管瘤86.2%(25/29)和Rathke囊肿60.0%(9/15),总诊断符合率为78.6%(66/84)。最大似然法诊断符合率略高于常规阅片法,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2.74,P=0.098)。结论:最大似然法对鞍区囊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用于指导日常阅片工作,尤其是年轻医师或基层医院医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蝶鞍和鞍旁病变影像诊断(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解剖蝶鞍前界为鞍结节和前床突 ,后界为鞍背和后床突。鞍底一般厚约 1mm或更薄。蝶鞍的侧界为海绵窦。海绵窦是眼静脉、大脑中和下静脉以及蝶顶窦的静脉引流通道。海绵窦向后经岩上窦引流至横窦 ,或经岩下窦引流至颈内静脉。两侧海绵窦可经鞍隔下的互联窦 (intercomcuni catingsinus)相通。蝶鞍的顶鞍隔中心有一开口 ,漏斗由此进入垂体窝。海绵窦的内侧壁由蝶骨侧壁的骨膜构成。第三、四以及第五对颅神经的第一、二支经中颅窝进入各自的不完全附着于海绵窦内壁的神经鞘。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沿海绵窦的内下部走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最大似然法对囊性垂体瘤、Rathke囊肿和颅咽管瘤这3种鞍区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4例鞍区囊性病变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囊性垂体瘤40例,颅咽管瘤29例,Rathke囊肿15例.选出10个常见MRI征象,应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判别,将其结果与常规阅片法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采用最大似然法84例鞍区囊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囊性垂体瘤87.5%(35/40)、颅咽管瘤93.1%(27/29)和Rathke囊肿80.0%(12/15),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8.1%(74/84);常规阅片法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囊性垂体瘤80.0%(32/40)、颅咽管瘤86.2%(25/29)和Rathke囊肿60.0%(9/15),总诊断符合率为78.6%(66/84).最大似然法诊断符合率略高于常规阅片法,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 =2.74,P=0.098).结论:最大似然法对鞍区囊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用于指导日常阅片工作,尤其是年轻医师或基层医院医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范建本  刘荣光 《人民军医》2000,43(6):350-351
1992年以来,我们用自制的30%氯化钠囊内注射治疗颌颈部囊肿16例,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9例,女7例;年龄754岁。病程3个月4年。其中甲状舌管囊肿4例,腮裂囊肿4例,舌下囊肿8例。囊肿3cm×2cm×2cm8cm×8cm×6cm。颈上部囊肿4例行B超检查显示无回声暗区。12 治疗方法 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常规消毒,穿刺抽尽囊液并计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囊腔24次,见冲洗液中无明显混浊物后注入30%氯化钠液。囊肿小者(穿刺液在5ml内)注入穿刺抽出液同量的药液,囊肿大者(穿刺液超过5ml)注入药液可相对少于抽出液,一般不…  相似文献   

15.
鼻窥镜手术处理的单纯蝶窦病变 13例 ,包括霉菌感染、囊肿、内翻性乳头状瘤及嗜酸细胞肉芽肿。除嗜酸细胞肉芽肿外 ,其余病例均经鼻内窥镜下开放蝶窦 ,清除相应病变。嗜酸细胞肉芽肿经蝶窦开放病理确诊后 ,将放射源自内窥镜下导入蝶窦内 ,增加了局部放疗剂量。所有病例经 1/ 2 4年的随访 ,未见复发。笔者认为 :鼻内窥镜检查结合CT可较早发现蝶窦病变 ,在窥镜下进行蝶窦开放术 ,手术创伤小 ,视野清晰 ,鼻腔功能保留好 ,只要掌握蝶窦的深度 ,近中线操作 ,就能避免损伤重要结构 ,提高手术质量。现将经鼻窥镜手术处理的单纯蝶窦病变 13例及术…  相似文献   

16.
奇叶正常解剖和变异的影像学表现TheImagiologicalAppearencesofNormalAnatomyandVariationofAzygosLobe余建国综述姚安晋审校某些正常人可能发生叶裂不分,分裂不全或出现多余叶裂等变异[1]。奇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COX-2)mRNA在喉及喉咽部良、恶性病变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64例咽喉癌、35例喉乳头状瘤和30例正常喉黏膜标本中COX-2 mRNA的表达。结果 COX-2 mRNA在咽喉癌、喉乳头状瘤和正常喉黏膜标本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9.06%、22.86%、16.67%(P<0.01)。咽喉癌COX-2 mRNA的表达阳性率与性别、年龄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浸润程度以及是否有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COX-2可能参与咽及咽喉恶性病变的发生、发展,并且与咽喉癌的分化、浸润及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 ,43岁。发现左鼻咽部包块 1年 ,味觉减退、左耳听力下降 6个月入院。体检 :鼻咽部左侧壁软组织肿块约 5cm× 5cm大小 ,左咽鼓管咽口阻塞 ,肿块无压痛 ,挤压悬雍垂偏向右侧 ,左腭咽弓、腭舌弓分辨不清 ,鼻咽腔明显狭窄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影像检查 :咽部CT平扫示左鼻咽部软组织肿块 ,内缘凹凸不平 ,并突向内致鼻咽腔显著狭窄 ,肿块向外侵及翼内肌及咽旁间隙 ,向上侵及软腭 (图 1) ;诊断 :鼻咽癌。左颈总动脉DSA示咽升动脉前组分支及颌内动脉分支明显增多 ,粗细极不规则 ,并可见静脉提前显影 (图 2 ) ;鼻咽部有 5cm×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副窦黏液囊肿的CT和MR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鼻副窦黏液囊肿的术前CT和MR表现.结果 23例中囊肿单发20例,多发3例,共26个囊肿.其中15个筛窦囊肿,7个额窦囊肿,3个蝶窦囊肿,1个上颌窦囊肿.囊肿多较大,窦腔膨胀扩大,3例见窦壁吸收破坏.CT平扫囊肿多为肌肉样密度或稍低密度,边缘光滑,境界清楚.T1WI多呈高信号或等信号.结论 鼻副窦黏液囊肿CT和MR表现有特点,通常能够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20.
筛窦囊肿累及颅内,破坏前颅窝底骨质,临床上十分少见,且处理较棘手。我院选择了经颅面联合入路,完全切除病变,同时重建颅底,取得了理想效果。现将配合手术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7岁,体重62kg,因右眼视力下降伴眼球突出1月余入院。体查:双侧嗅觉正常。视力,右03,左12,右眼球向前突出,眼球活动不受限。X光片显示为筛窦囊肿,CT轴位及冠状面扫描示右侧筛窦囊性肿物,约45cm×55cm×6cm大小,呈膨胀性生长,向上突入颅内约15cm高,右侧筛板缺损约45cm×55cm,向后挤压蝶窦,右眶内侧受压,眼球向前外侧移位,上颌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