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住院患者,女性,59岁。因患精神分裂症已35年,并多次住院给予氯丙嗪等治疗至今未愈。本次系患者第18次住院。临床诊断精神分裂症合并心血管病和高血压,并采用氯丙嗪等各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均差。入院后,先后检查血常规四次(见附表),其操作按常规,即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标本进行。由于患者一直服用氯丙嗪治疗,多次血常规检查报告患者血小板减低,虽无临床出血症状,临床仍怀疑为氯丙嗪引发血小板减少症,乃改用舒必利治疗。同时检验科立即对该患者血常规进行复检,继续使用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标本,  相似文献   

2.
氯丙嗪引起粒细胞缺乏症致死一例刘战云张宝善患者女,37岁,精神病史11年,均以氯丙嗪治疗(曾合并奋乃静、三氟拉嗪)。前2次住院均以显著进步的疗效出院,出院后均以氯丙嗪作维持治疗。1995年7月13日第3次入院,血、心电图、肝功等检查正常。入院后予氯丙...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4岁,以“晚发性精神分裂症”于1990年2月2日第二次住院。住院后,用氯丙嗪合并氟哌啶醇快速疗法治疗,当氯丙嗪用至200mg,氟哌啶醇20mg时,出现表情呆滞,肌张力增强、僵直、大小便失禁。立即停用上述药物,用神经细胞活化剂。12天后症状逐渐缓解,3月8日患者出现兴奋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1例因骤然停用氯氮平后出现的意识障碍如下: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40岁,未婚。1971年因精神失常,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住院。予氯丙嗪治疗而愈。此后于1976年、1977年、1982年共3次因精神病复发,经用氯丙嗪、奋乃静、FD治疗,疗效皆达显著进步。1985年停药后精神病又复发,说  相似文献   

5.
氯丙嗪致阿斯氏综合征死亡1例湖南省精神病医院王文甫,刘雅玲报道患者,男性、38岁。因精神失常复发住院。无心脏病史,入院心电图正常。诊断精神分裂症-妄想型.入院后首选氯丙嗪治疗,因拒服药而于住院次日改用氟哌啶醇30mg/d肌注共7天,合作后仍用氯丙嗪口...  相似文献   

6.
小剂量氯氮平引起癫痫大发作报道较少,现将我院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24岁,因自语自笑、行为紊乱1年首次住院。既往身体健康、无脑外伤、高热惊厥和癫痫病史,无癫痫家族史、体检无异常发现,诊断精神分裂症。用氯丙嗪治疗275mg/日,1月后出现皮疹,渐停氯丙嗪。换用氯氮平治疗,每日  相似文献   

7.
氯丙嗪对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氯丙嗪对心电图的影响冒兰,戴玉娟对200例于1990~1992年期间,符合ICD-9标准以氯丙嗪治疗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进行心电图追踪观察,分别于治疗2~3周及2月后各检查一次。其中男80例,女120例,年龄19~62岁(平均34.2岁),体重46~...  相似文献   

8.
氯丙嗪药物对血液功能的损害,由于在治疗早期发生死亡率较高的颗粒性白细胞缺乏症,而引起精神科医师重视。但是长期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血液功能障碍,尚缺乏详细报导。近几年来我们发现在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经长期氯丙嗪类药物治疗后逐渐发展为周围血液“各类血细胞  相似文献   

9.
电休克治疗后抽搐延迟发作1例报告河南省信阳市精神病院陆先臻患者,男,24岁。病期两年。第二次住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第一次住院经氯丙嗪、三氟拉嗪等抗精神药物治疗三月余治愈出院。此次因自动停药而复发。入院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血常规、心电图及脑电图检...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氯丙嗪治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对33例首次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氯丙嗪治疗前后进行BPRS评定及肾上腺素致聚下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并与60名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1分钟聚集率(PAR1)、5分钟聚集率(PAR5)和最大聚集率(PAR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用氯丙嗪治疗1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BPRS评定分值下降(P<0.01),血小板聚集功能PAR1无显著性改变(P>0.05),PAR5、PARM明显升高(P<0.05)。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氯丙嗪治疗可导致血小板的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11.
患者住院号 :5 15 1,女性 ,44岁。因疑被害半年 ,伴自语、生活懒散 1周于 2 0 0 0年 5月 2 7日首次住我院。既往对青霉素、先锋霉素过敏。入院诊断 :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给予氯丙嗪治疗 ,1周后加量至 35 0mg/d ,因出现头昏等体位性反应 ,为进一步改善病情联合舒必利治疗 ,第 2天患者颈部、面部、胸部及四肢先后出现针尖样大小红色丘疹 ,遂停氯丙嗪及舒必利 ,予扑尔敏、地塞米松治疗。 1周后皮疹基本消退 ,重新再用舒必利 ,当剂量加至 0 .6g/d ,第 5天患者双上肢及躯干部又出现红色丘疹 ,再次停用舒必利 ,经抗过敏治疗 3天后皮疹消退。后…  相似文献   

12.
氯丙嗪引起的血管神经性水肿临床上很少见到,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42岁,1982年2月8日第三次住院,历次诊断均为躁狂症。否认药物过敏史。精神检查,与躁狂症临床表现相符。躯体,理化检查无特殊。 治疗经过:应用氯丙嗪700mg/日治疗1周后,精神转安静,但突然发现双下肢有明显的局限性水肿。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临床医生来说,无论是神经厌食症或贪食症在治疗上都是一个难题。本文拟对已发表的有关神经厌食症和贪食症患者的各种药物治疗研究进行复习。神经松弛剂: Dally等最初报告将氯丙嗪用于治疗神经厌食症之后,他们又报导了对一组神经厌食症的住院患者采用氯丙嗪合并胰岛素、卧床休息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的效果。20例患者用氯丙嗪治疗,最大日量为1000mg,同时每天早晨给予胰岛素40~80单位。并选择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奎硫平与氯丙嗪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住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奎硫平组与氯丙嗪组各34例进行临床比较分析。奎硫平剂量为500—800mg,/d,氯丙嗪为250~600mg/d,共治疗8周。分别采用PANSS、CGI及TESS评定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PANSS、CGI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比较PANSS、CG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奎硫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氯丙嗪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奎硫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性症状有效,安全性、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5.
氯丙嗪致肺动脉栓塞猝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5 7岁。患者因无明显诱因无力、烦躁、失眠、持续情感高涨、忙碌不停、爱管闲事、不知疲倦、易激惹、打人毁物等 ,于 1999年 9月 17日被家人送至某精神病院治疗。入院时查体 :面色红润 ,舌干唇燥 ,血压 15 0 / 90mmHg(1mmHg =0 .133kPa) ,脉搏 12 0次 /min ,躯体、神经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诊断 :躁狂症。入院后给予氯丙嗪每日 3次肌肉注射 ,每次 10 0mg。氯丙嗪治疗后患者出现嗜睡。患者于住院第 4天早饭后入睡 ,当日下午 5时醒后要求去散步 ,由家人扶其至院中约 10min后 ,患者突然倒地 ,呼吸心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ECT合并氯丙嗪肌注治疗躁狂症兴奋状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CCMD-3躁狂症(包括单相躁狂和双相障碍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年龄18-50岁,入组时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22分,随机分成二组,治疗组ECT后在肌张力基本恢复意识未清晰之前立即肌注氯丙嗪50mg,对照组单用ECT治疗;两组均以7d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改为药物治疗。观察两者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ECT能有效地控制兴奋症状,合并肌注氯丙嗪能增强ECT疗效,减少术后病人的躁动。因所用氯丙嗪剂量较小,几乎无不良反应。结论:ECT合并氯丙嗪肌注能有效控制急性期兴奋,安全性好,不良反应轻,利于患者的康复和病区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氯丙嗪急性中毒抢救治疗的观察和护理四川省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621000)何成辉氯丙嗪为临床上常用的酚噻嗪类抗精神病药,一次大剂量服用可引起急性中毒,本文报告一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因积蓄药物,一次大剂量服用氯丙嗪自杀病例的抢救治疗。提出抢救治疗中的护...  相似文献   

18.
甲硫哒嗪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对照分析靳自斌魏贤玉作者对1995年1~10月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单独以甲硫哒嗪或氯丙嗪治疗,所有患者BPRS均>45分,并能排除严重的躯体疾病,进行双盲观察。1...  相似文献   

19.
患者宫某,女,36岁,已婚,农民。因顿服大剂量氯丙嗪12500mg约3小时于1999年5月29日12am急入院。患者曾于1999年1月因“急性心因反应”在本院住院18天,给予氯丙嗪治疗,(氯丙嗪最大量为450mg/d),痊愈出院。家族史、个人史阴性。入院情况:入院时患者处于昏迷状态,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呼之不应,查两侧瞳孔缩小,直径红1mm,对光反应无,角膜反射压眶反应及各种痛觉反射均未引出。呼吸浅慢,心率92次/分,心律尚规整,心音可。血压80/50mm Hg,入院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首次使用氯丙嗪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114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氯丙嗪组和利培酮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6个月及12个月后分别测定多项血糖指标浓度,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治疗3个月时的空腹血糖(FPC)、2小时糖耐量(2HP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PBG),以及治疗6个月时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浓度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有15.79%的患者发生血糖调节功能受损(ICR),其中氯丙嗪组为11.65%,明显高于利培酮组6.32%;随着精神病发病年龄的增长,上述血糖浓度也逐步提高;发病年龄、疗前糖耐量及脂蛋白p浓度接近正常上限可能是ICR的诱因。结论 首次使用氯丙嗪和利培酮即可影响糖代谢,应早期监测血糖,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