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恶性组织细胞病(简称恶组)是系统性、浸润性、进行性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疾病。异常组织细胞浸润是本病的基本特点。由于组织细胞见于所有器官,因此,恶组可以累及全身组织器官,范围很广泛,除常见肝、脾、骨髓和淋巴结外,亦可系及非造血组织。累及的器官数最少2个,最多16个。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异性,起始症状多表现单纯发热,故常易被误诊,文献报道可达63.9%-97.3%[1].现将我院1993年-1997年5年共收治的15例恶组进行临床分析,从而提高我们对本病诊断的认识。1临床资料15例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16-42岁,平均…  相似文献   

2.
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反组),是机体受某种原发病的刺激后引起单核-巨噬细胞系反应性增生,患者的骨髓涂片,可见到组织细胞增多,如伴有末梢血象全血细胞减少,当病情严重或一时诊断不清时,易误诊为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为了提高对反组认识,本人收集临床工作中,发现骨髓涂片检查组织细胞增多伴有全血细胞减少的8例病者,经随访观察,除外恶组病例,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3.
恶性组织细胞病(简称恶组)是临床比较少见的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疾病,病理特征是大量恶性细胞呈弥漫性或局灶性浸润骨髓、肝、脾和淋巴结等,具有诊断价值的恶性细胞主要是异常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及吞噬血细胞的组织细胞.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乏力、多汗、衰竭、进行性贫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等.恶组病情严重,进展迅速,其自然病程一般只有几个月.恶组病变的分布因人而异:不同病人所累及的脏器或浸润的组织不尽相同,同一脏器或组织的不同部位浸润程度不均一;而且恶性细胞呈高度的异型性.这些特点可能就是恶组不易早期诊断和容易误诊的主要原因.半个世纪以来,恶组一直是根据临床和细胞形态学特点进行诊断的一个独立的疾病,恶性细胞属单核巨噬细胞系列.但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的发展,对单纯由临床和细胞形态学规定的恶性组织细胞病的恶性细胞来源提出了异议.Wilson等用  相似文献   

4.
钟汉林  廖振尔  张国材 《新医学》2000,31(7):416-417
目的探讨肠型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临床特征及确诊方法.方法对8例肠型恶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肠型恶组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其表现主要集中在肠道.反复骨髓穿刺尤其在骨痛明显处取材为确诊的主要手段,联合化疗可延长生存期.结论肠型恶组较罕见,怀疑本病时应及早反复骨髓穿刺等检查,尽快确诊,争取治疗时机,以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5.
刘录恒 《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1):110-110,22
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简称恶组,是组织细胞增生所致的恶性疾病.其特点是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器官、组织中出现广泛的恶性组织细胞或分化较高的组织细胞灶性浸润,常累及多个脏器.并伴有明显的血细胞被吞噬现象.病灶的多形性、异形性及吞噬性是本病病理组织细胞学的共同特点[1].现将其病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凌云  李海刚 《新医学》1999,30(10):583-584
1 引 言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1939年由Scott及Robbs-  1消化内科  2病理科mith以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病首先报道,1966年Rap-port进一步加以定义为恶性组织细胞病,并使用至今。长期以来,恶组作为一个独立疾病,一直是根据临床和细胞形态学特点进行诊断,认为恶性细胞属单核-巨噬细胞系列。但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的发展,对单纯由临床和细胞形态学确诊的恶性组织细胞病提出了异议。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11例既往经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恶组进行标记,从…  相似文献   

7.
恶性组织细胞病(简称恶组)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恶性疾病,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组织中出现形态异常的组织细胞的灶性增生,常伴有明显的血细胞被吞噬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简称反组症)与恶性组织细胞病(简称恶组)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细胞类型在两组病例中的出现极易混淆而造成误(漏)诊,为获得较准确的诊断手段区别恶性疾病以不失治疗时机。方法本文回顾观察本院1994年至2006年45例"反组症"及10例"恶组"的血象及骨髓象并进行分析,加以总结。结果反组症与恶组在血象、骨髓增生程度及组织细胞类型上均有不同之处。结论认为两组疾病在鉴别诊断上应以临床表现结合血液学或病理学等综合诊断,二者不能偏废,并强调了异型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的出现对诊断恶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恶性组织细胞病40例误诊分析浙江丽水地区医院[323000]寿霞芳,吴伟东,袁林生恶性组织细胞病(简称恶组),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恶性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极易误诊。现将我院1978年1月至1994年10月住院病人中经骨髓穿刺及活检证实的恶...  相似文献   

10.
噬血细胞综合症的实验室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phagocytic Syndrome,HS)是一组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伴有吞噬红细胞现象,且引起一系列临床病理改变的良性疾病.由于噬血细胞综合征与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的临床表现每  相似文献   

11.
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简称恶组,是组织细胞增生所致的恶性疾病。其特点是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器官、组织中出现广泛的恶性组织细胞或分化较高的组织细胞灶性浸润.常累及多个脏器。并伴有明显的血细胞被吞噬现象。病灶的多形性、异形性及吞噬性是本病病理组织细胞学的共同特点。现将其病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皮下结节性恶性组织细胞病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是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中组织细胞的恶性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和进行性衰竭为特征。而以皮下结节为发病特点的恶组在临床上很少有报道。最近笔者遇到1例病人误诊为药物性皮疹,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现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恶性组织增生症亦称恶性网状细胞病(简称恶组或恶网),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组织细胞呈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由于病变分布广泛或不均性和局灶性,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诊断时易误诊,且疗效差,预后恶劣。为加深对该病认识,对我院确诊的22例恶组加以分析,并探讨有关问题。临床资料一、诊断依据:①有不明原因的发热伴贫血,抗生素治疗无效;不同程度肝脾淋巴结肿大及进行性衰竭。②血液学及病理学发现异常组织细胞。③排除各种原因的反应性网状细胞增多症。22例均经我院骨髓检查(21例)和淋巴活检(1例)确诊。其中内科住院12例。二、一般资料:男15例,女7例;确诊时年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诊断要点及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下称恶组)的鉴别。方法采用临床查体、骨髓细胞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实验室血清检查等方法。结果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增多的组织细胞形态都为单核样和淋巴样组织细胞。结论异型组织细胞及多核巨噬组织细胞增多是反应性与恶性鉴别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MH),简称恶组,是原发于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中组织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器官和组织出现形态异常的恶性组织细胞灶性增生。由于恶性组织细胞累及的器官和组织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异性,因此,在疾病的早期极易漏诊或误诊。我们对27例MH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液学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李素琼 《华西医学》1997,12(3):290-291,280
恶性组织细胞病自发完全缓解1例李素琼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是一个全身性疾病,但由于其侵犯组织不同,病变在内脏器官高度局限,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本文介绍1例自发缓解的恶组患者。1病例介绍蒲△△,男,59岁,退休干部。第一次入...  相似文献   

17.
小儿恶性组织细胞病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儿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34例恶组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主要症状为发热34例,面色苍白28例,消瘦及衰竭24例,出血症状19例。主要体征为肝大26例,脾大19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8例。血常规检查贫血34例,血小板减少30例,白细胞减少24例,全血细胞减少22例,8例周围血发现异形组织细胞。部分患儿有心肾功能损害及心肌酶升高。91.8%患通过骨穿检查确诊,但部分患需要多次多部位穿刺检查。入院时误诊率70.59%。误诊主要病种为再障、白血病、败血症、颅内感染等。34例中6例行1个疗程的COAP方案化疗,仅3例部分缓解。结论 小儿恶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误诊。临床上有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应考虑该病,血象、骨髓象或淋巴结活检发现大量异形或多核巨组织细胞可以确诊。血象应注意在尾部寻找或用离心浓缩白细胞层涂片检查以便发现异形组织细胞。部分患需行多次多部位骨穿检查。小儿恶组疗效差,治疗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8例儿童恶性组织细胞病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例儿童恶性组织细胞病的临床表现闵秀全李素训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临床表现极不典型,早期极易误诊。现将收治的8例恶组患儿的不典型临床表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5例,女3例。就诊时年龄1.5~13岁,平均6岁。2一般症状和体征8例均表现持续不规...  相似文献   

19.
赵建学  张进 《临床荟萃》1993,8(1):35-37
恶性组织细胞病(以下简称恶组)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因而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易误诊。我院近10年来共收治经骨髓或受累器官找到具有诊断意义的异常组织细胞确诊的恶组21例,其中误诊9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7例,女2例,年龄6月~65岁,误诊为急性病毒性肝炎3例、急性坏死性小肠炎2例、肺结核2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胆囊炎1例。9例中2例全身衰竭死亡,3例自动出脘,4例缓解。  相似文献   

20.
廖宁  黄丽莉 《新医学》1995,26(11):587-587
小儿恶性组织细胞病24例临床及病理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廖宁,黄丽莉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又称为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多症,完全根据临床表现确诊不易。收集我科近15年来经尸检病理确诊24例,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临床资料1.病倒来源:我院儿科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