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nstroenteritis.EG)发病率少,近年来由于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普遍开展.诊断发现逐渐增多,但由于认识不足,早期易误诊,现就我院收治的1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其特征为胃肠道有弥漫或局限性嗜酸粒细胞浸润[1-3],常同时伴有周围血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4-5].为了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更好地指导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嗜酸性腹水     
该症是嗜酸性粒细胞腹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以腹水中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为特征。嗜酸粒细胞性腹膜炎甚罕见,病因不明,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多数病员有食物过敏史,部分患者有过敏反应的全身表现。本病常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特殊表现形式。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主要病理改变为胃和小肠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对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认识.方法 报告1例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反复呕吐4个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骨髓细胞学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胃窦与十二指肠黏膜活检病理表现为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寄生虫抗体检测阴性,自身抗体检测阴性,过敏原检测阴性.确诊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加用强的松治疗一周后,消化道症状消失,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结论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线索, 胃肠黏膜活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诊断本病的关键, 激素是治疗本病的一线药物,可迅速缓解症状. 本病极易误诊误治,临床应加强认识,争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分别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以及治疗等方面对本组6例患者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果本组6例均经内镜检查并取病理确诊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本组中6例均有明显腹痛,其中3例有腹泻,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4例有黑便,化验便潜血阳性,易误诊为肠道肿瘤;1例以腹水为主要表现,易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结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常易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6.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对7例被误诊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从临床特点、化验检查、辅助检查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结果7例患者中有6例有明显腹痛,其中3例伴有腹泻,2例伴恶心呕吐,1例伴腹胀,误诊为急性胃肠炎;1例上腹痛向后背部放射误诊为胰腺炎;1例以腹水为主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后经内镜检查及组织病理活检确诊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结论因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较少见,对其认识不够,临床表现又无特异性,相关检查不全面,是易导致误诊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雷他定联合法莫替丁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餐前口服法莫替丁片,20 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Ig E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95%和95.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Ig E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Ig 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雷他定联合法莫替丁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以胃肠道弥散性或局限性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特殊型胃肠炎。临床表现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Kaizser于1937年首先报道,迄今世界文献报道200余例。并发胸腔积液者罕见。现报道1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4岁。  相似文献   

9.
黄海良  孙明昌 《江西医药》2012,47(6):514-516
我院收治过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患者.这是一种极少见的疾病,Kaijiser在1937年首次报告了3例,近年来国内已有数十例报道.典型病人以胃肠道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少见疾病。发病机理尚未明确,自1937年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仅有300余例报道,且报道的病例特点不一,具有临床多样性,容易造成误诊。本文就嗜酸性胃肠炎的诊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腹水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EG的临床特征、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患者以“腹胀半个月”入院,入院前腹部CT提示腹腔及盆腔积液,入院后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例异常增多,腹水有核细胞涂片镜检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骨髓穿刺提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直肠黏膜组织活检镜下见黏膜内散在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临床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转上级医院继续诊疗,上级医院修正诊断为腹水型EG。EG发病率低,外周血及骨髓检查类似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临床医师应注意鉴别;临床对不明原因的腹水患者,应警惕浆膜型EG存在的可能性,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2.
嗜酸粒细胞性肺病(或肺浸润)可分为二组。一组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故称为特发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病,其中包括单纯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病(即Loeffler's Syndrome,过敏性肺炎),迁延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病(即慢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伴有哮喘的嗜酸粒细胞性肺病,热带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病,伴有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嗜酸粒细胞性肺病,还有一组疾病的病因已基本明确,故称为特异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病,多见的病因为  相似文献   

13.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在临床较为少见,是以胃肠壁某一层或全层出现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EG病因尚不明确,可伴或不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在整个胃肠道均可发生,其中胃窦、近端小肠、末端小肠及回盲部相对多发[1],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2]。现将本院近期收治的典型EG,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嗜酸细胞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的消化系统良性疾病。临床多见腹泻、腹痛、恶心等各种非特异消化系统症状,病理切片多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等消化道为特征。可伴见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该病还可称为过敏性胃肠炎,或者嗜酸细胞过敏性胃肠病。发病高峰年龄为30~50岁,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例误诊为腹腔结核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病例的临床资料,了解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临床特征及确诊方法,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误诊为腹腔结核的诊疗过程,结合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治疗措施与临床疗效。结果:该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有持续性腹腔积液,影像学改变提示肠道病变,内镜检查提示回盲部病变,疾病初期考虑为腹腔结核,予以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未取得持续性疗效,且临床症状逐渐加重,再次行内镜检查,病理活检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很快缓解。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在抗结核治疗效果欠佳,尤其是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要考虑该病可能,病理活检可以明确其诊断,糖皮质激素治疗该病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16.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少见,而结肠受累者更为罕见。由于对嗜酸细胞性结肠炎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现将我院1983~1993年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嗜酸细胞浸润的79例病人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粒细胞性膀胱炎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分析1 例嗜酸粒细胞性膀胱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诊断性治疗,随访患儿病情转归情况。并复习嗜酸粒细胞性膀胱炎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7 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及夜尿增多,血常规提示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给予糖皮质激素及抗过敏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缓解,复查血常规提示嗜酸粒细胞降低。结论:对于临床以尿路刺激症状为主要表现结合嗜酸粒细胞升高患儿需警惕儿童嗜酸粒细胞性膀胱炎。  相似文献   

18.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秀芳 《中国医药》2008,3(4):247-248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亦称特发性胃肠道嗜酸性细胞浸润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疾病,可累及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各层,近几年发病人数日趋增多。但临床上对该病认识不足,常常导致误诊。现将我院1985年至2006年诊治的13例EG患者临床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药科学》2017,(1):24-27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4年1月经病理学证实的46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糖皮质激素治疗组(n=25)与非糖皮质激素治疗组(n=21),分析全部患者临床及病理表现情况,并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分析发现,腹痛、腹泻为该类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经血液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检查发现,E计数个体间差异较大是该类疾病的一大特点;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液E计数比较无明显性差异(t=0.516,P=0.619),但经治疗后糖皮质激素组患者血液E计数明显低于非糖皮质激素组(t=-2.787,P=0.023);且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治疗后相比治疗前下降程度显著(t=4.156,P=0.002);且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患者血液E计数下降率显著高于非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患者(χ2=11.529,P=0.001)。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和内镜下表现均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线索首先是临床症状加上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水平在不同患者间变异程度较大,确诊需要病理学支持,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嗜酸性胃肠炎2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正伟  姚芳  冯远碧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1):2285-2286
嗜酸性胃肠炎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黏膜异常。该病与常见的食物抗原及其他因素无明显关系,且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寄生虫感染无关。我们对收治的2例“嗜酸性胃肠炎”患者,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诊、误治。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