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EST联合LC与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结果,评价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和结果。其中23例行内镜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LC)。54例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C+OCHTD),比较二者的治疗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统计学分析。井对出院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两组病例的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EST+LC组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较轻。EST+LC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较OC+OCHTD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病例的住院治疗费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2例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5个月(平均14.6个月),均无胆管结石复发或胆管炎发生。结论 EST联合LC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腹腔镜等多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技术优势。方法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BDE+LC)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两种术式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结果有两组病例,其中LCBDE+LC组36例,本组术后胆道残余结石2例,后经T管窦道行胆道镜取石治愈。ERCP+EST+LC组54例,本组术后并发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3例,发生急性轻型胰腺炎2例。结论多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具有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多镜联合发挥出其独特技术优势,避免了因接受传统开腹手术而造成较大创伤的不合理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胆石症外科治疗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入选203例老年胆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胆囊切除术组(n=101)和综合手术组(n=102)。胆囊切除组行胆囊切除术,综合治疗组行胆囊切除术合并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后分别对两组的临床特点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合手术组手术时间长于胆囊切除术组(P〈0.05);但在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手术组结石清除率高于胆囊切除术组,术后复发率低于胆囊切除术,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合并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结石清除率高、术后复发率低,是治疗老年胆石症较好的外科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LCBDE)联合LC联合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按照术式不同分为ERCP+LC组(n=34)和LCBDE+LC+T管引流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总用时、术中出血量、净石率以及取石成功率、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满意度、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取石成功率、净石率、术后并发症、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以及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手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平均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RCP+LC组的手术总用时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LCBDE+LC+T管引流组(P<0.05),ERCP+LC组的总住院时间比LCBDE+LC+T管引流组少37.7%(P<0.05),而其总住院费用却高出24.6%(P<0.05)。结论:ERCP+LC和LCBDE+LC+T管引流这两种微创手术均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有效途径,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具体的手术方案要结合各医院的设备以及患者个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经腹腔镜下切开胆囊底部应用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80例,同期选取病情情况相似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0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饮食恢复时间;保胆取石组患者术后第2年复查胆囊收缩功能和胆囊壁厚度,统计胆囊结石复发率。结果保胆取石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上与胆囊切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饮食恢复时间,保胆取石组明显优于胆囊切除组(P〈0.05),术后第2年复查胆囊收缩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随访2—8年胆结石复发5例。结论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结石复发率低,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更加安全、创伤小且恢复快,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方法 选择2008年5月~2010年12月来我院治胆总管结石的患者116例,年龄在16~78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52例,术前经超声、CT、MRCP 等确诊为胆囊、胆总管内结石、胆总管扩张.合并胆囊结石53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31例,合并胆管炎9例.Mirizzi综合征3例,单纯胆总管下端狭5例.将116例患者分为A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70例和B组(内镜下oddise 括约肌切开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6例.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日以及并发症比较P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是目前在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上最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适合积极广泛开展应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的可行性,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0例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下在胆囊底切开0.5~2cm切口,将胆道镜置入胆囊探查,取石网篮套出结石,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胆囊后,4-0可吸收线全层缝合胆囊切口.结果 本组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胆漏2例,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平均手术时间50分钟,平均住院时间3天,随访6~15个月,无结石复发.结论 对结石数量少,胆囊功能良好,有保胆意愿的患者,腹腔镜下微创保胆取石不仅创伤小恢复快,又保存了胆囊的生理功能,避免了胆囊切除的诸多并发症,而且有益患者术后心理康复,方法 简单,临床可行性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C--CBDE)与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LC)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9年6月至2006年2月采用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肝外胆管结石63例,LC—CBDE组41例、EST-LC组22例。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清除率等指标。结果 LC—CBDE组与EST—LC组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清除率等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LC—CBDE组住院天数较EST—LC组短,差异具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LC—CBDE与EST—LC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均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出血少、胃肠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推广,但选择哪一术式需具体分析病情并根据术者腹腔镜手术技巧、内镜操作熟练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腹腔镜辅助下左肝外叶切除治疗胆管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02年6月至2005年10月期间,本院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21例.患者在腹腔镜辅助下行左肝外叶部分切除及胆道镜探查取石术,部分加做胆囊切除术.结果 全部21例行腹腔镜辅助下左肝外叶切除术,17例联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为90~190 min,平均(140±36)min.手术中出血量为100~250 ml,平均(160±52)m1.术后恢复顺利,术后平均住院(6.2±1.2)d.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行左肝外叶部分切除治疗左肝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该术式容易掌握,风险小,为治疗左肝胆管结石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姚秋璇 《医学信息》2010,23(5):1442-1443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多以手术为主.我院自2004年1月~2008年8月间采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68例,经过临床护理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外科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120例临床资料,并与既往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100例做对照。结果观察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二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二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适应范围广,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成熟的胆囊切除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并比较应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PPO)与常规切口普通钢板治疗胫骨骨折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5例胫骨骨折患者分观察组(为微刨经皮钢板)与对照组(普通钢板)两种方法治疗,对比分析其术中及术后的一般情况,并对其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切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手术时间和术后功能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PO技术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两种方法处理阑尾根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可吸收夹与腔内丝线结扎处理阑尾根部的优缺点。方法同期122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随机分为可吸收夹法及腔内丝线结扎法处理阑尾根部两组,每组6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2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无并发症发生,可吸收夹处理阑尾根部较腔内丝线结扎法手术时间短(P〈0.01),但住院费用高(P〈0.01)。结论腹腔镜下可吸收夹法及腔内丝线结扎法处理阑尾根部都是安全可靠的,术者选择哪种方法处理阑尾根部要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阑尾根部的具体情况及术者的腔镜下操作的熟练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14.
改良微创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8年6月-2011年5月,选择20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采用改良Wiltse入路及改良的人字嵴顶点置钉方法完成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并与同期的20例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植入患者对比分析围手术期参数,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评(VAS),Oswestry下腰痛评分(ODD。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随访时间为9-18个月,平均11.2个月。改良微创组较传统开放组不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而且在术中出血、术后伤口引流量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各自在术后后凸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有显著的恢复(P〈0.05),同时术后VAS评分、ODI残障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O.05)。结论改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操作相对简便,安全,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投资少,手术时间短,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近期(3 d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彻底治疗胆系结石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胆囊结石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及胆道感染的46例患者,ERCP后1-3 d内行LC的患者21例,设为实验组;ERCP后1-3个月行LC的患者25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LC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中转开腹率,胆囊部分切除率,LC手术前后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及血清淀粉酶含量。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中转开腹率、胆囊部分切除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5、0.242、0.796、0.836、1.000);实验组术前直接胆红素[(16.80±4.38)vs(7.86±3.35),P=0.000]、谷丙转氨酶[(60.33±21.01)vs(45.66±19.69),P=0.019]及血清淀粉酶值[(69.61±39.71)vs(45.70±16.67),P=0.009]均高于对照组,术后两组间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血清淀粉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5、0.114、0.316)。结论 ERCP联合近期内行LC彻底治疗胆系结石是可行的。掌握此时期手术的所需技巧,可以达到安全、尽早彻底治疗患者胆系结石及炎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开腹胆囊切除术(OC)对患者术后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82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LC组(n=49例)及OC组(n=33),比较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变化趋势相同,ALT、AST、TBIL在术后1 d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3 d开始明显下降(P0.05),术后7 d达正常水平,在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组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OC组IgG、CD3+(%)、CD4+(%)、CD4+/CD8+在术后1 d、3 d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7 d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结论 LC与OC均可造成患者术后短暂肝功能异常,但LC对术后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61例胆囊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81例)采取传统的开腹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80例)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分析并比较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天数、治疗费用、切口感染、术后疼痛、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H-CR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充分体现了现代微创手术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方式对腹腔镜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行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分为:A组(40例)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μg/mL)联合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ng/mL);B组(26例)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μg/mL);C组(24例)静脉泵入丙泊酚0.2-0.6mg·kg^-1·h^-1。比较各组患者麻醉前(哟)、诱导成功后(T1)、气腹后30min(T2)、术毕时(33)、术后24h(T4)生命体征,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反应机体应激反应指标包括血清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结果A组、B组患者HR、MAP、SpO2、PET CO2在麻醉过程中无显著改变(P〉0.05)。C组HR在麻醉后呈升高趋势,MAP呈下降趋势,SpO2在T1、T2时相均显著低于阳(P〈0.05);PET CO2在麻醉后各时相较T0显著增高(P〈0.05)。A组HR、MAP在T1-T4各时相与C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SpO2在T1、T12均显著高于C组(P〈0.05);PET CO2在T1-T3均显著低于C组(P〈0.05)。COR、IL-6、CRP、GLU在A组各时相均无显著差异,B组在T2、T3、T4各时相较T0显著增高(P〈0.05);C组在T1-T4各时相较11D均显著增高(P〈0.05);A组IL-6、CRP、GLU在T2、T3均分别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术后苏醒时间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比例(12.50%)显著低于B组(23.08%)和C组(33.33%),P〈0.01。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能够维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CO2气腹造成的损伤,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疗效分析。方法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110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两组各55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前白蛋白(PA),随访半年妊娠率、1年妊娠率和1年内膜异位症复发率。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分别为(55.87±22.73)min、(43.37±12.72)ml、(4.76±1.06)d和7.27%,均较开腹组短或者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半年妊娠率、1年妊娠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的hs-CRP和PA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或者下降,但开腹组的升高或降低水平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微炎症反应轻,恢复时间短等特点,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91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内科保守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8.7%,显著高于对照组15.6%(P〈0.001),而致残率(15.2%)和死亡率(26.1%)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6%和48.9%(P均〈0.01)。治疗组发生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再出血等并发症的比率与对照组相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措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