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I)辅助联合低剂量扇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FBCT)引导的在线适应性放疗(OART)治疗宫颈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在联影uCT-ART平台予11名宫颈癌(10名术后辅助,1名根治性放疗)患者行高年资放疗医师主导触发的OART。分析AI辅助低剂量FBCT引导的OART治疗宫颈癌的可行性,包括评估自动分割轮廓质量、自动放射治疗计划、OART在线剂量学分析、OART流程时长;以及11名宫颈癌患者的放疗相关不良反应分析。结果 在297个分次治疗中,经高年资放疗医师判断,共启动81次OART,人均启动OART 7.4次。OART流程平均总时长为18.97 min OART调整平均时长为15.87 min。11例患者在定位CT上经AI辅助勾画工具自动分割感兴趣区域(ROI),得到ROIauto经高年资放疗医师修改及审核后得到ROIedit,其中临床靶区(CTV)的Dice相似系数为0.85 ± 0.04,不劣于前期模型0.89 ± 0.02(P>0.05),95% 豪斯多夫距离为(5.64 ± 1.60)mm,优于前期模型构建的(6.28 ± 2.31)mm(t=-2.34,P<0.05)。OART启动后轮廓勾画策略为优先采用CTV刚性拷贝/OAR自动分割+高年资放疗医师修改。OART计划的计划靶区(PTV)剂量分布更为紧凑,且剂量整体更接近处方剂量;OART计划中OAR剂量控制更贴近临床要求,OAR受照剂量显著低于影像引导放疗(IGRT)计划;适形指数CI与均匀性指数HI优于手动计划。在OART过程中,分次间靶区体积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5%的范围内,而OAR体积变化范围波动较大,且无明显规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造血系统发生急性不良反应均为PRO-CTCAE 1~2级,未见3级及以上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本研究描述了基于uCT-ART的OART系统在宫颈癌放疗的成功实施,证实了OART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基于图谱库的自动轮廓勾画软件(ABAS)在宫颈癌自适应放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3月收治的21例已行第1程调强放疗的宫颈癌患者,将其已勾画器官的CT图像及第2程未勾画器官的定位CT图像传输至ABAS软件系统,以第1程图像为模板图像,第2程定位图像作为目标图像.在第2程定位图像上手工勾画出靶区和危及器官,将ABAS软件自动勾画图像和医师手工勾画的靶区、危及器官图像传输至飞利浦Pinnacle计划系统,对两组结果进行评估.比较相似性指数(DSC)和勾画体积.结果 ABAS自动勾画与医师手工勾画的DSC平均值均大于0.7,其中靶区的DSC最大为肿瘤临床靶区(CTV, 0.89±0.08),最低为肿瘤区(GTV, 0.72±0.16).对于危及器官,DSC最高的为右股骨头(0.88±0.05),最低为直肠(0.73±0.07).左右髂骨自动勾画体积较手工勾画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7、2.74, P<0.05),其他轮廓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宫颈癌放疗过程中,基于图谱库的ABAS勾画软件,节省了临床器官勾画工作时间,加强自动勾画后的轮廓修改,并建立患者模板数据库,得到满意度更高的重合结果,也为开展自适应放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宫颈癌病例在离线自适应放疗(off-line ART)中靶区的外扩边界及其剂量学参数。方法 选取50例宫颈癌病例,采用随机配对法均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例患者每周行2次锥形束CT (CBCT)扫描,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在左右(LR)、前后(AP)与头脚(CC)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值,利用靶区外放边界公式计算新的临床靶区体积(CTV)-计划靶区体积(PTV)的外扩边界。同时,将摆位误差值归一至等中心点(ISO),回归治疗计划系统,对照组在原有PTV的基础上移动ISO后重新计算剂量,试验组在得到新的外扩边界后移动ISO重新计算剂量,比较评估两组计划在重新计算剂量后的CTV与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结果 根据靶区外放边界公式,CTV外扩边界在LR、AP和CC方向上分别为0.45、0.46和0.82 cm。治疗计划系统(TPS)剂量再计算结果显示,试验组在CTV的D100%D95%上优于对照组(t=-8.16、-6.73,P<0.05),在股骨头的V40V30以及Dmean上均优于对照组(t=3.14、-9.52、-7.48,P<0.05),在骨盆的V34Dmean上均优于对照组(t=10.14、-9.38,P<0.05)。结论 在宫颈癌的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中,off-line ART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CTV-PTV的外扩边界,并且可以提高靶区的照射覆盖范围,减少相应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5.
作者分析了从1967,1~1974,12月在美国M.D.Anderson医院放射治疗的宫颈癌254例(其中Ⅰ_B 200例,Ⅱ_A50例,Ⅱ_B4例)中发生严重合并症的原因。治疗方法为采用Fletcher-Suit后装宫腔管和阴道镭置器进行腔内镭疗(个别病人使用的是阴道柱和宫腔管)。宫旁或全盆外照射采用22MeV或25MeV光子。在宫旁照射时中心遮挡4 cm。宫旁外照射的剂量为在髂外淋巴结处加上腔内镭的剂量共达5,000~5,500拉德。有的病人采用了全盆2.000拉德外照射,这时宫旁外照射不超过2,000拉德,在未行全盆外照射者,宫旁外照射不超过4,000拉德。病人以前如果有过盆腔炎症、盆腔手术史等情  相似文献   

6.
7.
宫颈癌放疗后盆腔MRI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宫颈癌放射治疗(简称放疗)中与放疗后肿瘤与盆部非肿瘤组织、器官的MRI改变。方法 48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行盆腔的MR成像。在MR图像上观察肿瘤及盆部软组织、器官及骨髓在放疗前后的大小或信号改变。结果 (1)放疗中,4例肿瘤无缩小,42例肿瘤出现不同程度缩小,2例肿瘤消失。T1W增强成像,15例患者肿瘤灶内出现“无强化区”。肿瘤痊愈表现为T2W、频率敏感脂肪抑制(SPIR)序列成像呈低信号,T1W增强扫描轻微强化或无强化。(2)放疗可引起盆腔区域多个软组织、器官的异常MRI表现。(3)骨髓信号最早出现改变的是在外照射开始后第8天,病人受照剂量在12Gy时。放疗早期,骨髓在T1W、T2W及SPIR序列影像上信号升高,T1W增强扫描见强化。放疗晚期,骨髓的T1WI、T2WI上信号升高程度增加,SPIR序列图像上出现信号降低,T1W增强扫描骨髓强化不明显。结论 MR成像有助于宫颈癌放疗疗效的评价,同时可显示放射线所致的盆部软组织器官及骨髓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宫颈癌在全盆腔常规放疗的后程使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的临床效果,探讨这种优化治疗宫颈癌的可行性.方法 49例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相同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经全盆腔放疗后采用SRT进行推量治疗.随访3~12个月,观察患者肿瘤控制总有效率、放疗后无宫内肿瘤进展率及放疗后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患者放疗后3个月的肿瘤总有效率为81.6%,无宫内肿瘤进展率为100%,直肠反应发生率为18.4%,膀胱反应发生率为12.2%.结论 优化治疗方式对提高宫颈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宫颈癌放疗前后性激素水平的观察张水生,程金童性腺器官是对射线最为敏感的组织之一.尤其是射线对性器官的损伤后性激素水平的改变,是对放射治疗临床提供客观依据的指标.我们选择了20例宫颈癌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认为10例腺癌和10例鳞癌,年龄在23~56岁,进...  相似文献   

10.
景莉  翟蓓蓓  王军良 《人民军医》2021,64(8):751-753
目的:观察比较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宫颈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某医院收治的宫颈癌90例,根据辅助放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调强放疗组与三维适形放疗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定位CT扫描,扫描后将图像数据传送至治疗计划系统.根据获得的CT图像勾画靶区,宫颈癌术后瘤床区为临床靶区,临床靶区在三维上均匀外扩1 cm为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疗效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于吉林省肿瘤医院放疗四科治疗的宫颈癌ⅠA-ⅢB期患者共211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放疗伴或不伴同步化疗。观察近、远期疗效和相关预后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结果 2年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83.4%、72.5%。随访期间死亡46例(21.8%),其中,2例非肿瘤相关死亡,1例第二原发肿瘤结肠癌导致死亡;复发转移57例(27%),其中单纯局部复发16例(28.1%),单纯远处转移27例(47.4%),局部复发合并远处转移14例(24.6%)。单因素分析显示,2年OS、DFS与病理类型、治疗前鳞状细胞抗原(SCC)水平及分期明显相关(OS:χ2=7.123、6.014、8.398,P<0.05;DFS:χ2=11.832、8.003、7.731,P<0.05),除以上因素外,2年DFS还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χ2=9.286,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治疗前SCC值、分期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2.963、2.473、2.574,P< 0.05),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则包括病理类型、治疗前SCC值及盆腔淋巴结转移(HR=3.014、1.988、1.914,P< 0.05)。结论 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的患者中,腺癌、中晚期、放疗前SCC值超过30 ng/ml者预后较差,需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宫颈癌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患者同时并发宫颈、附件等器官炎性改变,放疗中皮肤、直肠、膀胱等有不同程度反应,均可加重临床症状,影响放疗效果。我科自1999~2005年收治患者546例,由于加强了护理,有效控制了并发症,保证了放疗顺利进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给予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yrin derivative,简称HpD)之后用激光照射某些恶性肿瘤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方法之一,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重视。但由于激光穿透组织的能力是按穿透深度的负指数函数衰减的,即使使用穿透力较强的6300A°氦氖激光,当单束光穿透2cm深度后,其强度也仅为原来的万分之一。用氩离子激光泵浦的染料激光器,经光导内窥镜照射狗的支气管癌,光线穿透的深度从表层起,只有5mm左右。因此对大多数深部肿瘤不能用光敏疗法来治疗。 1966年Cohen等用血卟啉(Hematoporphyrin)加X线治疗鼠腿肿瘤,发现仅对个别血卟啉剂量有增敏作用。近几年陈定一等报  相似文献   

14.
现在后装腔内放射治疗是宫颈癌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已在各大医院普遍采用。2002年10月至2005年3月,我科引进^192铱高剂量率后装机后对50例宫颈癌患者行腔内照射和直线加速器外照射的联合放射治疗,现报告其观察及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5.
早期宫颈癌采用术后放疗等综合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术后放化疗有明显的治疗效果。随着3DCRT和IMRT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宫颈癌术后放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对近年来宫颈癌术后的放疗机制、适应症,放疗技术,放疗效果,放疗联合化疗,放疗并发症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宫颈癌单纯体外放疗31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医疗条件无法达到规范治疗要求的情况下,如何尽量有效控制宫颈癌患者的症状,改善生存质量以及延长生存期。方法对在我院或外院经临床以及病理确诊为宫颈癌而无条件行手术、化疗以及后装腔内放疗的患者,给予单纯体外放射治疗。结果经放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改善,3、5年生存率达到58.71%和8.71%。结论虽然目前体外+腔内后装放疗为宫颈的规范放疗方案,但在无足够医疗资源完成规范治疗的情况下,立足现有条件单纯放疗也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45例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子宫颈癌,属Ⅰ期和Ⅱ期(即伴近端阴道和宫旁组织浸润),在Gustave-Roussg 研究院治疗,用~(137)铯后装术前腔内短距离放疗,6周以后作阴道子宫切除术及淋巴清扫。其中24例用~(137)铯源,强度为3.5mRhm/cm,41.7cGy/小时,60Gy/6天;21例用~(137)铯源,强度为6-5mRhm/cm,83.3cGy/小时,60Gy/3天两组进行了比较。两组病例无年龄、病理、期别和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自动和自动+手动配准分别得出的宫颈癌放疗位置误差,评估自动+手动配准的必要性,并给出螺旋断层放疗计划靶区(PTV)外扩边界值(MPTV)。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入组单纯放疗宫颈癌患者29例,采集每周至少两次治疗前兆伏级CT(MVCT)与计划CT图像进行自动配准,得出自动配准位置误差值(AR),并对AR值再行手动配准,得出自动+手动配准位置误差总移动值(TS),比较AR和TS值的差异,并计算MPTV。结果 共获取443幅MVCT图像,在xyz轴和角度旋转方向上AR值分别为(-0.9±2.3)、(0.0±3.1)、(1.0±2.6)mm和0.2°±0.8°,TS值分别为(-0.8±1.8)、(-0.4±3.4)、(1.4±2.5)mm和0.1°±0.5°。除x轴以外,AR和TS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2、3.2,P<0.05);xyz轴各方向MPTV相应为4.6、5.7和3.3 mm。结论 宫颈癌螺旋断层放疗中,自动配准基础上的手动配准是必要的。建议行螺旋断层宫颈癌单纯放疗患者外扩PTV左右、头脚、前后方向分别为5、6、4 mm。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