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细胞肝癌上皮型钙黏素基因表达和启动子甲基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皮型钙黏素(E-cad)基因表达和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与肝细胞肝癌(HCC)的关系.方法 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36例HCC肿瘤组织及其癌旁非肿瘤组织中,E-cad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况,E-cad mRNA表达用RT-PCR技术检测.结果 癌旁组织中E-cad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肿瘤组织(P<0.001),Ⅲ~Ⅳ期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Ⅰ~Ⅱ期肿瘤(P=0.025),较大肿瘤(>5 cm)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较小肿瘤(P=0.035),包膜完整的肿瘤组织中E-cad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包膜不完整的肿瘤(P=0.001);E-cad基因在HCC肿瘤组织中的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35),在包膜完整的肿瘤中的甲基化率显著低于包膜不完整的肿瘤(P=0.015);E-cad甲基化阳性的肿瘤组织中,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E-cad非甲基化阳性的肿瘤(P<0.000).结论 E-cad基因表达下降可能与HCC进展相关,其启动子甲基化是该基因表达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mRNA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58例肝细胞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15例肝硬化肝组织、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组织和5例正常肝组织中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58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有40例(69.0%)发生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其相应癌旁组织中有27例(46.6%)发生该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而在肝硬化、肝炎和正常肝组织中均未检测到该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ASC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甲基化频率高于其相应癌旁组织(P=0.015).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肿瘤直径(P=0.001)、生长方式(P=0.003)以及国际抗癌联盟第6版TNM(TNM6)分期(P=0.001)有关.以ASC基因在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量为参照,58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有33例出现ASC基因mRNA低表达或表达缺失,其相应癌旁组织中有14例出现低表达或表达缺失,而在肝硬化及肝炎肝组织中ASC基因mRNA均呈正常表达.与癌旁组织相比,肝细胞癌组织中ASC基因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在发生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4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有26例出现mRNA低表达.结论: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是肝细胞癌中的频发事件,可能在肝细胞癌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TβRⅠ和TβRⅡ基因甲基化及mR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Ⅱ(TβRⅠ、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改进的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65例ESCC及59例癌旁组织中Tt3R Ⅰ和TI]RⅡ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和41例ESCC及15例癌旁组织中TβR Ⅰ和TβRⅡ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2个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临床参数和mRNA表达的关系.结果:TβR Ⅰ在ES-CC和癌旁组组的甲基化率分别为52.3%(34/65)和40.7%(24/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0.P=0.1 95.TβRⅡ在ESCC和癌旁组组的甲基化率分别为70.8%(46/65)和47.5%(28/59),ESCC组的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癌旁组,γ2=6.984.P=0.008.TβR Ⅰ和TβR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临床资料无关,P>0.05.ESCC组TβRⅠ和TβRⅡ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t1=-3.393,P1=0.001;t2=-2.358,P2=0.022).ESCC组中发生甲基化和未发生甲基化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87,P1=0.206;t2=-0.922,P2=0.362.结论:TβR Ⅰ基因甲基化可能与ESCC的发生、发展无关,而TβR 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引起基因转录失活,导致ESCC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探讨去甲基化试剂5-氮胞苷对EBV阳性胃癌细胞系的特异性去甲基作用。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PCR-southern检测不同剂量5-氮胞苷处理前后EBV启动子的活性,并用Westernblot检测EBV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5-氮胞苷处理后EBV阳性胃癌细胞系中被甲基化失活的C启动子重新活化,并表达LMP1(潜伏性膜蛋白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5-氮胞苷可能对EBV阳性胃癌的特异性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抑癌基因TMS1/ASC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方法应用MSP技术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TMS1/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TMS1/ASC基因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未发生甲基化,而在癌组织中甲基化频率为46.9%(15/32),并且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其甲基化水平逐渐升高(χ^2=23.106,P〈0.05)。在15例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的BTCC标本中,14例同时伴有TMS1/ASC基因表达缺失或下调,两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γ=0.5842,P〈0.05)。TMS1/ASC mRNA和蛋白表达在正常膀胱组织和BTCC组织中分别为81.3%(26/32)、18.8%(6/32)(P〈0.01),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S1/ASC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导致该基因转录表达失活,使其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甚至缺失,这可能是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中AP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1例HCC及相应的癌旁肝组织中AP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蛋白表达水平,分析甲基化与临床资料及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AP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26.23%和11.47%(P<0.05).癌与癌旁组织APC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AP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临床分期、门脉癌栓、术后复发、肝外转移、肿瘤大小、肿瘤分化、肿瘤个数及血清AFP值无关.AP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蛋白表达无相关性.结论:APC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但在HCC的发展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ECRG4基因在肝细胞肝癌组织(HCC)中的表达与甲基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MSP-PCR两种方法,检测50例肝癌组织、对应癌旁组织及31例正常肝组织中的ECRG4蛋白的表达和ECRG4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ECRG4蛋白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肝组织(P<0.05);且ECRG4肝癌组织的甲基化检出率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P<0.05).ECRG4蛋白低表达率与ECRG4甲基化检出率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 ECRG4在HCC组织中表达下调与其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在肝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与BRCA1 mRNA表达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37例胃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及6例正常胃组织中BRCA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采用逆转录PCR技术检测37例胃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及6例正常胃组织中BRCA1 mRNA 表达水平。结果胃癌组织中 BRCA1基因启动子 CpG 岛总甲基化率为48.6%(18/37),显著高于癌旁组织[5.4%(2/37)]和正常胃组织[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41、5.021,P均〈0.05)。胃癌组织中BRCA1 mRNA阳性表达率为48.6%(18/37),显著低于癌旁组织[94.6%(35/37)]和正常胃组织[100.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15、5.520,P均〈0.05)。BRCA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与BRCA1 mRNA表达成负相关( r=-0.515,P〈0.05)。结论 BRCA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可能是导致BRCA1 mRNA失表达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启动子异常甲基化是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肿瘤组织中存在的DNA甲基化异常可以概括为广泛低甲基化伴局部高甲基化.甲硫氨酸合成酶(methionine synthase,MS)是参与甲基供体生成的关键酶,为DNA的甲基化提供甲基.本研究探讨抑癌基因BRCA1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MS基因mRNA表达与BRCA1基因甲基化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及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距癌>3 cm)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BRCA1 mRNA的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检测MS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良性病变组织BRCA1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BRCA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检出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良性病变组织(χ2=7.631,P<0.05),BRCA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散发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相关(P<0.05).乳腺癌组织MS基因表达量明显低于乳腺良性病变及乳腺癌旁组织(P<0.05).MS mRNA的表达与BRCA1基因甲基化的发生有相关性(r=0.419,P<0.05).结论:BRCA1甲基化能够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风险,MS基因可能通过影响部分肿瘤相关基因发生甲基化而调控其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贲门癌变过程中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和p16蛋白表达变化特征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PCR(MSP)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林州地区32例贲门癌患者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组织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p16基因在癌组织中表达缺失18例(56%),不典型增生组织中表达缺失8例(73%);26例(81%)癌组织、7例(64%)不典型增生组织和18例(67%)正常组织发生了p16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贲门癌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与表达缺失一致率为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6蛋白表达缺失可能是贲门癌变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导致其蛋白表达缺失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HIF-1α、Ki-67表达相关性与放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6例NSCLC组织标本中HIF-1α与Ki-67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HIF-1α与Ki-67主要表达于细胞核,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1%和62.1%,两者存在正相关性(r=0.301,P=0.01)。HIF-1α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及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HIF-1α阳性和阴性表达组近期缓解率,1、2、3年生存率分别为21.6%、56.8%、13.5%、0.0%和78.4%、90.9%、54.5%、32.7%;Ki-67阳性和阴性表达组近期缓解率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1.0%、58.1%、14.0%、0.0%和28.0%、80.0%、66.7%、33.3%。结论 HIF-1α及Ki-67可作为放疗疗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组织中PTEN与MGMT基因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中PTEN和MGMT基因蛋白的表达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酶标和免疫荧光技术分别在光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检测105例食管癌组织中的PTEN和MGMT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PTEN蛋白在食管高、中和低分化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3.64%、30.43%和27.27%。高分化鳞癌与中分化鳞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69.00,P<0.05。高分化鳞癌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的量(88195.69±50794.95)明显高于中分化鳞癌组织(28100.27±35988.47),t=3.053,P<0.01。MGMT蛋白在食管鳞癌、腺样结构癌和小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79%、90.00%和11.11%,小细胞癌MGMT蛋白表达与鳞状细胞癌及腺样结构食管癌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2.00,P<0.01;u=19.00,P<0.01。食管癌组织中PTEN与MGMT蛋白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74,P<0.01。结论:PTEN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而MGMT蛋白表达则与食管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密切关系,两者可作为食管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柔红霉素对大鼠心肌细胞脑利钠肽(BNP)含量的影响,探讨BNP对早期诊断柔红霉素心肌病的价值。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6只):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1.0mL/kg,1次/3 d×6次)。实验组柔红霉素(DNR)组(DNR 2.0 mg/kg,1次/3 d×6次)。给药前后分别用比色法测定大鼠血清心肌酶谱(LDH、CK)及心肌匀浆丙二醛(MDA)含量。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心肌组织BNP含量。结果:给药前后对照组大鼠心肌酶谱、MDA及心肌组织BNP含量均无明显改变(P>0.05),而柔红霉素组在给药后MDA、BNP含量较给药前显著增加(P<0.001),心肌酶谱在给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NR后大鼠早期心肌BNP含量升高较心肌酶谱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urvivin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预期意义及化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化疗前空芯针穿刺标本和化疗后手术切除的60例乳腺癌组织的Survivin的表达情况.化疗方案为CAF(CTX 600 mg/m^2,ADM 50 mg/m^2,5-FU 500 mg/m^2)、CMF(CTX 600 mg/m^2,MTX 30 mg/m^2,5-FU 500 mg/m^2)和TA(艾素75 mg/m^2,THP 30 mg/m^2),疗程≥3个疗程,每3周1个疗程.化疗疗效采用体检、乳腺B超、钼靶检测及术后病理分析综合判断.结果:60例患者中CR 3例,PR 40例,SD 17例,总有效率(CR+PR)为71.7%(43/60).其中pCR 1例,全组无恶化病例.60例患者中Survivin阳性表达占51.7%(31/60),其中疗效明显占58.1%(18/31);Survivin阴性表达占48.3%(29/60),其中疗效明显占86.2%(25/29).化疗前后均检测了Survivin的57例患者中阳性率从50.9%(29/57)升高至71.9%(41/57),其中有21.0%(12/57)患者由阴性表达转变为阳性表达.结论:Survivin可能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反应的一个可靠指标,且化疗后其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6.
CD44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肠癌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癌的侵袭和转移是引起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转移过程需要细胞与细胞外间质或与其他细胞的一系列相互作用,其中肿瘤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CD44,该分子作为透明质酸的受体,直接影响到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结合能力,进而影响肿瘤的侵袭和转移。通过选择性剪接形成可将CD44分为10种剪接变异体(CD44v)。研究认为,v6外显子的变异体-CD44v6与细胞的运动、大肠肿瘤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对比多西他赛、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新辅助化疗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东莞市人民医院2009—01—03—2012—01—31经病理学确诊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42例分为PEC组21例,给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260mg/m2,静脉滴入,表柔比星70mg/m2,静脉滴入,环磷酰胺500mg/m2,静脉滴入,3周重复,不做抗过敏预处理;TEC组21例,给予多西他赛75mg/m2,静脉滴入,表柔比星与环磷酰胺应用方法同PEC方案,3周重复,使用多西他赛前1d开始口服地塞米松片7.5mg,2次/d,连服3d。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4个周期新辅助化疗。PEC组RR19例(90.5%)、CR8例(38.1%)、PR 11例(52.4%)、SD2例(9.5%);TEC组RR18例(85.7%)、CR8例(38.1%)、PR10例(47.6%)和SD3例(14.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C组pCR为28.6%优于TEC组的19.1%,P=0.049。随访截止2013—04—01,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12~48个月),随访率为100.0%。毒副作用两组中性粒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便秘、心脏毒性、肝功能异常、外周神经毒性、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可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63蛋白在软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Maxvision)技术对25例软骨母细胞瘤、52例骨巨细胞瘤、10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和20例腱鞘巨细胞瘤中p63和S-100p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p63蛋白在软骨母细胞瘤中呈单核细胞的胞核阳性,阳性率为88.0%(22/25)。而骨巨细胞瘤中除呈单核细胞的胞核阳性,少数多核巨细胞的胞核亦呈阳性,阳性表达率为92.3%(48/52)。p63蛋白在软骨母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100p在软骨母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0%(22/25)和1.9%(1/5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63蛋白和S-100p在动脉瘤样骨囊肿和腱鞘巨细胞瘤中均不表达。结论 p63蛋白在软骨母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中均呈高表达,并有相似的免疫表型,提示两者在发生分化上可能均来自相同的起源细胞或肿瘤干细胞。p63蛋白结合S-100p联合应用对鉴别软骨母细胞瘤及其相关性病变具有一定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hohibin-1,VASH1)、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VASH1与临床病理特征及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2例NSCLC组织、30例癌旁组织、21例肺良性病变组织蜡块中VASH1表达与MVD水平,同时分析VASH1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其与MVD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NSCLC、癌旁组织和肺良性病变组织中VASH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6%(53/72)、26.7%(8/30)、14.3%(3/21),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15,P〈0.01)。VASH1的表达在NSCLC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NSCLC组织中VASH1表达与MVD水平亦呈正相关(r=0.434,P〈0.01)。结论 VASH1在NSCLC组织中表达升高,与NSCLC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分化紧密相关,其在NSCL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