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胎教实施方法及效果的初步探讨──实施胎教后对新生儿神经行为的检查与分析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胎教课题组(200040)叶锦云,钱尚萍,郑凤英,蒋迪仙胎教是否作为孕妇产前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当前优生优育领域中是有不同的看法。为此,我们在本院产科中进行胎教...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曾进行胎教的婴儿50名和未进行胎教的婴儿50名的对照研究结果发现:①胎教组和对照组婴儿的发育商(DQ)在6个月和12个月检查时在统计学上并无差异;②胎教组婴儿的抬头、独坐、扶站、扶走均早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文章明确提出"外象内感"理论在中国古代胎教中的重要地位,并着重从现代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分析"外象内感"理论在古胎教中的具体应用,阐明了中国古代胎教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科学机制,对现代胎教理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胎教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胎教调节母体的内外环境,促进胎儿发育,提高人类素质,达到优生.方法孕前进行胎教知识宣传,孕期、围产期施行胎教并进行整个孕期的监护.采用胎教与饮食结构、分娩方式、产科并发症、产后喂养情况、新生儿体重以及儿童动作、语言发育等项分组比较.结果50名妇女中有40名在胎教时胎动增加,50名在听胎教音乐时感到心情舒畅,有30名生后新生儿当日至1月在哭闹时听到胎教音乐哭声停止能安静入睡或吃奶,胎教可以减少产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体重,(P<0.01),胎教儿较对照组儿童爱唱、爱跳,易于接受他人.结论孕期进行胎教可以减少产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体重,可以刺激胎儿感觉器官的发育,特别是音乐胎教能使婴儿在出生时就具备良好的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胎教化生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母病及股”的记载,认为女患癫病往往与母亲在怀孕时受惊吓有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曾记载有周文王之母性格端庄,素有德行,怀孕后“目不视怒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微言。”的胎教之法,乃至生下周文王教一知百,智慧过人担康长寿。到了北齐,著名医学家徐之才创立了逐月券股的方法,提示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十二怨气血之盈亏,对孕妇和孕期的饮食、起居、情态活动、治疗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南氏的巢元方在《诸源候论》中论述…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指数量表的编制及与儿童智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的家庭教育情况,按胎教、早教和学龄期教育3个部分设计了家庭教育指数量表,并做了标准化工作。同时采用该量表作了家庭教育指数的调查,以及家庭教育指数与儿童智商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证明,家庭教育指数与儿童的智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课题采用B型超声实时显像仪等仪器及临床观察胎儿对音乐的反应,对象为20-35岁孕4个月开始到足月,无高危因素,在本院登记分娩的正常孕妇及妊娠中晚期因故需引产孕妇的胎儿。研究证实置于羊水环境中的胎儿从4个月后开始接受外界的声音,胎儿达6个月龄接受能力基本健全。研究结果提示,无论通过胎教器放在孕妇腹壁直接耦合或音箱、录音机等室内音乐传声刺激,孕妇腹壁处声强测量值达80-85分贝时,胎儿对音乐反应正常,孕妇直觉良好。而声强大于100分贝的噪声刺激后,胎儿表现明显骚动,孕妇直觉胎儿在腹内不规则躯体滚动,孕妇感觉不舒服。音乐胎教必须注意音量适中,孕妇喜爱的轻松优美的休闲类的乐曲,提议室内音乐方法更为安全、舒适、自然;此外注意合理营养、调摄情绪,把父母的爱更多的传给胎儿,以便胎儿在优良环境下健康地成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彩色多普勒评价音乐胎教对胎儿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音乐胎教前后对胎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推广普及音乐胎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60例孕龄24-42周健康孕妇采用Acuson128×P/10型电脑仪,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别显示音乐胎教前后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升主动脉血流,分别测量其脐动脉,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流速/舒张期流速(S/D)比值以及升主动脉血流速度、心输出量及心率.结果音乐胎教后,胎儿主动脉血流速度增加,心输出量增加,胎儿心率无明显变化.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PI、RI、S/D均下降.结论音乐胎教能增加心输出量,改善脐-胎盘及大脑血液供应.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探测音乐胎教前后胎儿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实用性、无创性、重复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为达到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之目标 ,愿天下所有父母都能生一个健康、可爱、聪明、早慧的宝宝。要进一步提高孕产期保健水平 ,除医疗保健技术外 ,加强孕妇夫妇心理、生理保健知识培训和健康教育 ,加强孕产期保健与临床相结合是顺利渡过孕产期的重要因素。孕期胎儿教育与智力启迪正日益受到现代孕妇及家庭的重视。为了提高孕妇参加学习保健知识和自我监护、胎教的积极性 ,我院从 1 999年开展了胎教与孕产期保健相结合的学习班模式 ,已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胎教是对未出生的胎儿进行早期教育,即通过语言、音乐与抚摩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早期启迪小儿的智能.促进小儿的智能发展.本文报告了应用深圳市宝星有限公司研制的“胎婴智力启迪胎教仪”结合抚摩等综合训练对30例健康孕妇进行为期2—5个月的胎教,然后对其生育的婴儿分别于出生后43-120天由专人用统一的小儿智能测试方法进行智能测试,结果与对照组(未经胎教的小婴儿30例)比较,两组婴儿的父母亲及文化程度、婴儿出生体重、测试时的身高、体重等项目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然两组婴儿智能测试结果,无论IQ值、能力(包括粗动作、手动作及生活力)及智力(包括反应、理解和说话)的评分,胎教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意义,表照上述胎教方法确有启迪婴儿智能发育的作用,值得宣传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近的来众多学者对振声等刺激范围的胎教研究已广泛开展,有些已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而光照机制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胎体在光照条件下视觉器官所发生的变化研究报道尚属罕见。本研究应用组织学技术对胎兔在光照强度不同的条件下视觉器官所发生改变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证实在一定的光照强度及限定时间内胎兔视神经、视网膜等组织发育状况良好。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恍照胎教的理论学研究及早日应用于临床提供了  相似文献   

12.
胎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实施最佳措施[1].胎教为婴幼儿智能发育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2].为了解胎教的实施现状,我系于2005年3月份,对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和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孕产妇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说胎教     
胎 教,就是对母体中的胎儿 进行科学的教育。传说周文王生性聪明,体格健壮,就是因为他母亲孕期中非常重视胎教的结果。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怀孕10周左右,胎儿的触觉、听觉就已形成;在怀孕20周左右,胎儿  相似文献   

14.
中医优生胎教初探贵州省计划生育科研所(550004)冯琼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对优生胎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记载于历代医家的著作里,而且还广泛地流传于民间,至今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运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就中医优生胎教浅...  相似文献   

15.
我院举办孕妇学校是从1988年开始的,至今已经5年之久。在此同时,我们在部分乡村、厂矿也开办了孕妇学校,对怀孕的妇女从开始怀孕至足月分娩前分别讲4次课。主要内容有孕期保建、孕妇营养、产前检查、胎教、孕妇自我监护、孕妇心理卫生,产前诊断、遗传咨询,产褥期保建、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及常见病防治等。通过讲课、看录像、教数胎动和听胎心、胎教指导,使孕妇及其丈夫明确了孕期保建的目的、意义、内容,增强了自我保建意识,掌握了孕妇自我保健的知识和自我监护、胎教的技术,降低了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无畸形儿出生,提高了婴幼儿素质,做到了优生,为优育优教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有关注意的研究为双相障碍的病理性研究和治疗研究提供了发展框架。已有研究表明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偏向可能是罹患双相障碍的危险因素。本文从双相障碍患者对情绪注意偏向是状态性还是素质性、心境是否一致性,以及不同临床相患者的注意偏向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患者注意偏向干预的行为学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该会于1993年8月19日在遵义召开,出席代表150多人,收到论文77篇,胎教29篇,早教26篇,其它20多篇。会议除学术报告、学术讨论外,还有有关胎教、早教的仪器、书刊资料和育儿的药品、食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胎儿期智力教育效果初步探讨四川省万县市计划生育指导所(634000)严捷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优生优育科普深入宣传,每个父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胎儿期智力教育(简称胎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笔者于1992年2月至1996年5月,利用胎...  相似文献   

19.
正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在的孩子生理发育提前,四年级的少数女孩子已有月经初潮。但孩子的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家长觉得不知道怎么回答,常常陷入性教育的误区。常见儿童性教育的误区有些家长认为性教育就是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的对象只是进入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这实际上是性教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盲童教育和聋哑教育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但弱智教育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国家教委和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很重视此项工作。“弱智”在教育界有的称为“智力落后”或“低能”。医学界称为精神发育迟滞或精神发育不全。一般认为弱智本身并不是疾病,而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