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34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淑芬  刘树业  丁贤 《天津医药》2006,34(8):534-535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的自身抗体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在134例患者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7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43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HBV)3例,丙型病毒性肝炎(HCV)6例,非甲-戊型病毒肝炎(Non A-E)5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等分别检测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Ⅰ型(LKM-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和AMA-M2亚型等。结果:6例LKM-1阳性,6例SLA/LP阳性,分别见于AIH、AIH/PBC重叠综合征和HCV患者。PBC患者AMA和AMA-M2阳性率为94.5%,ANA阳性率为90.4%,以胞浆型为主(32/66)。AIH患者的ANA阳性率为90.7%,以核膜型为主(19/39)。非甲~戊组,2例AMA和AMA—M2阳性,1例SMA阳性。结论:检测自身抗体有助于该病的诊断,临床不能忽视肝功能异常的患者,诊断时应考虑可能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七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是否存在双重或多重感染。方法 :血清学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EL ISA)。对 2 0 6 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阳性结果测定 2次。结果 :通过对 2 0 6 5例各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检测 ,重叠感染占 19.5 6 % ( 4 0 4 / 2 0 6 5 )。双重感染者 89.85 % ( 36 3/ 4 0 4 ) ,三型重叠感染 10 .15 % ( 4 1/ 4 0 4 )。重叠感染以甲、乙型多见 ,占 4 .99% ( 10 3/ 2 0 6 5 ) ,乙、丁型次之 ,占 2 .95 % ( 6 1/ 2 0 6 5 )。结论 :七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不仅存在七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 ,也存在多重感染。提示乙肝重叠丙肝是肝炎慢性化——肝硬化——肝癌演变原因之一。戊型肝炎病毒 ( HGV)与丙型肝炎病毒 ( HCV)或乙型肝炎病毒 ( HBV)重叠感染与病情加重和慢性化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贵州存在戊型病毒性肝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静娟  钱定毅 《贵州医药》1993,17(5):272-273
对1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血清抗-HEV的检测,并对急性肝炎进行了病原学分型研究。抗-HEV总阳性率为11.11%(20/180)。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EV阳性率最高达33.33%(2/16),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血清抗-HEV的阳性率分别为11.13%(17/154)与7.14%(1/14)。17例抗-HEV阳性的急性肝炎患者血清学上无甲、乙、丙、丁肝炎病毒、CMV和EBV感染标志。戊型肝炎在急性肝炎中的比例为11.03%。结果提示贵州存在有戊型肝炎。  相似文献   

4.
1 病原学分型目前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至少可分为六型 ,即甲型病毒性肝炎 (HAV)、乙型病毒性肝炎 (HBV)、丙型病毒性肝炎(HCV)、丁型病毒性肝炎 (HDV)、戊型病毒性肝炎 (HEV)和庚型病毒性肝炎 (HGV)。2 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依据2.1 甲型肝炎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 HAVIg M阳性 ,可确诊为近期感染。但在慢性乙型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 ,血清中检测抗 HAVIg M阳性时 ,判断 HAV重叠感染应慎重 ,需排除类风湿因子 (RF)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假阳性。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后 2~ 3周约 8%~ 2 0 %接种者可产生抗 - HAVIg M,…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中乙肝病毒标记物阳性表型血清标本HBV-DNA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6~2017年本院900多例表面抗原阳性患者中的387例,全部患者均实施乙肝DNA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FQ-PCR法定量分析乙肝病毒标记物阳性表型血清标本及其HBVDNA。结果 HBV-DNA阳性例数在疑似乙肝患者血清标本387例为187例,阴性200例,定量最高7.70E+009IU/mL、定量最低2.71E+003IU/mL。相比大三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HBVDNA含量经PCR技术检测后,诊断率较为可靠,为患者临床诊治提供了可靠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吉林地区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总结其发病的临床特点,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本地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3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所有的患者行血清型病原分型,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个类型,137例患者中的感染人数分别为:甲型27例(19.70%),乙型60例(43.80%),丙型2例(1.46%),丁型1例(0.73%),戊型5例(3.65%),未分型者21例(15.33%),混合感染者13例(9.50%)。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20~50岁,其发病率为65.34%。甲型肝炎病例中82.13%的为11~40岁,乙型肝炎病例中74.34%的为21~50岁。男性患者的发病率大于女性,约为女性的2倍。工人与干部的发病率高于其他职业的人群。每年的2~4月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期,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的发病率低于其他年份。临床症状分型中急性肝炎98例(71.53%),慢性肝炎35例(25.56%),重型肝炎1例(0.73%),肝炎肝硬化3例(2.18%)。结论经过统计,吉林地区甲型和乙型病毒性肝炎较常见,急性肝炎是临床症状分型中发病率最高的。预防病毒性肝炎最重要的是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隔断传染途径,接种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市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将我市自2008年至2012年的戊型肝炎患者的报告资料与同期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比较,探讨戊型肝炎在发病性别、年龄、季节、职业的分布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戊型肝炎的防治措施。结果1 2008年至2012年戊型病毒性肝炎在病毒性肝炎的占比呈逐渐上升趋势。2空间分布呈散发状态,海门镇等四个镇发病率相对较高;3报告病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以3050岁年龄组报告率最高;4 11月下旬到第二年5月上旬报告率比较高;5戊型病毒性肝炎在商服人员及农民中的报告率最高,与其他职业相比较,有显著差异(χ2=21.121,P<0.05)。结论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与患者的年龄、季节及职业有关。根据流行特征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可以减少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2001~2005年南京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近5年来南京地区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311例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HAV-IgM、HBVM、抗-HCV、抗-HEV IgM/IgG,对其中的戊型肝炎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311例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戊型肝炎占54.98%(171/311),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分别占15.11%(47/311)、28.94%(90/311)、0.96%(3/311).2001~2005年戊型肝炎分别占散发性急性肝炎的26.92%、33.33%、54.69%、75.32%和70.15%.12月份至次年5月份戊型肝炎发病人数占戊型肝炎总病例数的78.36%.戊型肝炎中5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甲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χ2=16.78、χ2=16.97,P均<0.01),戊型肝炎男女性别比与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0.003、χ2=0.098,P均>0.05).结论 近5年来,南京地区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戊型肝炎居首位,发病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戊型肝炎发病呈明显的季节、年龄及性别分布.对戊型肝炎的预防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检验结果。方法16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各项指标,采用全自动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定量分析仪检测HBV-DNA含量,采用比色法检测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采用循环酶速率法检测总胆汁酸水平。观察免疫指标与HBV-DNA检测结果,e抗原模式与HBV-DNA检测结果以及总胆汁酸、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结果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定量检测显示HBV-DNA阳性率为38.18%(63/165);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为50.00%(28/56);抗-HBc、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为33.33%(35/105);抗-HBc、HBsAg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为0(0/4);抗-HBc、HBeAg和HBsAg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高于抗-HBc、HBsAg和抗-HBe阳性患者、抗-HBc、HBsAg阳性患者,抗-HBc、HBsAg和抗-HBe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高于抗-HBc、HBsAg阳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抗原阳性患者HBVDNA阳性率50.00%高于e抗原阴性患者的32.11%,eHBV-DNA病毒载量(6.61±1.15)×10^2 copies/ml高于e抗原阴性患者的(4.02±1.00)×10~2 copies/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抗原阳性和阴性患者总胆汁酸、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总胆汁酸水平为(7.28±11.63)μmol/L,白蛋白水平为(47.40±2.70)g/L,总胆红素水平为(19.04±6.54)μmol/L。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e抗原模式和其HBV-DNA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与患者的清蛋白、总胆汁酸或总胆红素等不具有相关性,确定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DNA能够深入了解病情具体情况,最终正确判断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山西地区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和临床特征,为制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2007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226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2263例病毒性肝炎病例中,病原学以乙型肝炎病毒占绝对优势,感染构成比达73.8%,其次是未定型肝炎,为10.3%;临床分型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比例为高,分别为44.1%和32.9%。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以乙型病原比例最高,约35.0%,戊型其次,为30.1%,而甲型相对较少,仅13.4%;慢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的病原也均以乙型为主。病原未定型在急性和重型病毒性肝炎中比例较高,分别为20.8%和31.3%。结论山西地区病毒性肝炎病原学以乙型为主,但病原未定型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临床类型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为主。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甲型肝炎比例显著下降,乙型和戊型比例增高。病原学未定型在急性和重型病毒性肝炎中比例较高,提示我们应提高对病毒性肝炎病原的检测手段,并加强对新型肝炎病毒的关注。另外,需要加强对戊型肝炎的监测,警惕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07年11月至200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238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分析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特点。结果 238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布于不同的年龄段,其中40~49岁、50~59岁及60岁以上年龄段戊型肝炎患者显著多于39岁以下年龄段,老年患者占27.3%,未见学龄及学龄前儿童;黄疸型221例(占92.9%),无黄疸型17例(占7.1%);单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209例(占88%),重叠感染29例(占12%),均为乙、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戊型病毒性肝炎ALT显著增高,41.6%的患者大于1000IU/L,20%以上的患者出现PTA低于正常范围,6(2.5%)例患者的PTA低于40%。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合成及储存指标均低于其他年龄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胆碱酯酶下降明显。结论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化指标符合急性肝损伤的表现,以急性黄疸型肝炎为主,也有病情较重患者,不能忽视。尤其是老年戊型肝炎患者,在治疗肝病期间一定要注意并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尹光芝  段玲 《云南医药》2000,21(1):55-56
为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戊型肝炎病毒(HEV)及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的临床特点,对46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做了甲~戊型肝炎血清学标志检测,并将其中HBV重叠HEV感染30例及HBV笪叠HAV感染26例的病例作对比分析。材料与方法 460例病毒性肝炎均为1996年1月至1998年3月间住院患者,男302例,女158例,年龄2~75岁之间,临床及血清学诊断分型符合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方案。患者入院后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甲~戊型肝炎血清标志,包括抗—HAVIgM,两对半、抗—HEV,抗—H…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常见的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06年7月至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9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可溶性CD30(sCD30)水平以及运用生化检测仪对患者血清中的ALT的水平进行检测与分析。另外选择40例ALT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作为乙型肝炎对照,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各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sCD30以及ALT水平均要显著地高于健康对照组,ALT水平升高的乙型肝炎患者较ALT正常的HBV携带者血清中的sCD30水平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各种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sCD30水平与ALT水平呈现出正相关性(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可溶性CD30(sCD30)能够作为肝炎活性的一个重要的检测化验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127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7例患者中以农民和个体经营者为主,在第二季度发病率较高.所有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非单纯戊型肝炎组的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戊型肝炎组(P<0.05),而血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低于单纯戊型肝炎组(P<0.05),但在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2例患者死亡,其余均治愈好转出院.结论 戊型病毒性肝炎以男性农民和个体经营者多见,大多预后良好,但非单纯戊型肝炎患者更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低蛋白血症及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5.
新近几年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尤其是非甲非乙型肝炎,已正式命名为丙型病毒性肝炎(HC)和戊型病毒性肝炎(HE)。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HB)的高发区,为了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混合感染的状况,作者于1991~1992年对41例住院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了血清抗—HCV的检测,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6.
戊型肝炎(戊肝)是有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急性自限性病毒性肝炎。我国多数地区成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戊肝已占首位,尤其是在老年人群,戊肝所占比例更高。2006年10月—2010年10月,滑县人民医院收治住院戊肝43例,现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患者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30~71岁,60岁以上老年患者有10例,所有患者戊肝抗体检测连续2次为阳性(间隔1周)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功能特点 ,了解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 2例老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预后特点 ,并与同期收治的非老年乙型病毒性肝炎 30 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乙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发生率为 91.8%、总胆红素为 (16 4 .3± 91.7) μmol/L、重型肝炎发生率为 19.7%、重型肝炎病死率为 95 .83%与非老年乙型病毒性肝炎存在明显差异 ,老年乙型肝炎中入院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普通肝炎 (重型肝炎、肝硬化以外其他类型的肝炎 ) 38.4 6 %转为重型肝炎。结论 :老年乙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发生率高、黄疸程度高、重型肝炎发生率高 ,病死率高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18.
丁静娟  张莉莎  田苗  李媛媛  鲍丽雅 《贵州医药》2001,25(12):1059-1061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患者血清内HBVDNA量 ,探讨HBV复制水平与HBV免疫学标志物间关系。方法 492例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作HBVDNA定量检测 ,35位正常人作对照。同时用固相放免法检测HBV感染的免疫学标志 ,统计不同免疫指标组合时HBVDNA检出率与含量。结果 35份正常人血清未检出HBVDNA ,46 2份HBV感染者血清中 ,311例HBVDNA阳性 ,检出率 6 7 32 %。其中HBsAg,抗HBc、HBeAg阳性血清 ,HBVDNA阳性检出率为96 0 6 % (195 / 2 0 3) ,平均HBVDNA含量 1 42× 10 8拷贝 /ml。HBsAg、抗 HBc、抗 HBe阳性血清 ,检出率5 0 85 % (90 / 177) ,平均含量 5 16× 10 6拷贝 /ml。HBsAg、抗 HBc阳性血清 ,检出率 40 98% (2 5 / 6 1) ,平均含量 3 18× 10 6拷贝 /ml。单项抗 HBc阳性血清 ,检出率 9 0 9% (1/ 11) ,其HBVDNA含量为 1 17×10 7拷贝 /ml。 6 1例HBsAg阳性、抗 HBc阳性血清作了HBcAg检测 ,发现HBVDNA阳性检出率与HBcAg呈正相关性。结论HBeAg与HBVDNA有很好的相关性 ,5 0 %抗HBe阳性 ,或e系统阴性患者病毒复制仍未停止 ,只是复制水平有所下降。HBcAg与病毒复制亦呈正相关性。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含量有助于准确评价和判断HBV免疫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治疗,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68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防治资料,研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及控制措施,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结果 68例患者中,男45例,女23例,男女比例为1.96∶1,甲型病毒性肝炎29例,乙型病毒性肝炎27例,丙型病毒性肝炎4例,戊型病毒性肝炎5例,未定型病毒性肝炎3例。年龄集中分布在6~82岁,病症多高发在每年一、二季度。尽管这些患者感染途径多样,只要早期得到及时的治疗与隔离管理,并适时休息、合理膳食,3~6个月内多数患者即可基本痊愈。结论防治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则在于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各类型肝炎的隔离期分别为:甲型肝炎在发病后3周,戊型肝炎在发病后2周,乙型肝炎至HBs Ag阴转,丙型肝炎至HCV RNA阴转,庚型肝炎至HGV RNA阴转。只要在早期能够发现病情,并结合传播途径及时采取治疗,大部分病例在3~6个月内都可临床痊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胃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状况,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及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检测门诊及住院12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幽门螺旋杆菌.结果:其中79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感染率达61.72%.结论:此结果说明乙型病毒性肝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胃炎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