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陆氏温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陆氏温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3个疗程后疼痛症状积分和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3个疗程后疼痛症状积分和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陆氏温针法是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壮医经筋综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壮医经筋综合疗法(经筋推拿手法、壮医火针刺法及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各项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1、2个疗程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症状、体征(疼痛程度、疼痛范围、压痛点数量、活动受限及总体症状)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治疗后疼痛程度、活动受限及总体症状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症状、体征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经筋综合疗法是一种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联合翳风穴三刺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翳风穴三刺法联合面部腧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并随症配穴),远端腧穴(合谷,太冲,足三里)分期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手法,选穴同治疗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5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DI评分、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症状、体征积分量表)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作为疗效标准,治疗组痊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69.4%和97.2%,对照组分别为44.4%和80.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相比,联合翳风穴三刺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齐刺肌筋膜扳机点配合温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齐刺肌筋膜扳机点配合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温针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及肩关节各项功能活动度数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1、2个疗程后各项评分(PRI、VAS、PP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肩关节各项功能活动度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2个疗程后肩关节各项功能活动度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0.5%和95.5%,对照组分别为52.5%和90.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齐刺肌筋膜扳机点配合温针是一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艾灸翳风穴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选择门诊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艾灸翳风穴,对照组采用单独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ouse一Braekmann(HB)分级量表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组间H-B分级量表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组内H-B分级量表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各组疗法均有效。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H-B分级改善及痊愈率[92.5%(37/40)]优于对照组[82.5%(33/40)]。结论:针刺配合艾灸翳风穴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治疗后的活动度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瘀滞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两组患者镇痛效果进行评价,采用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对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74.0%,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及疼痛均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陆氏针灸"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2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平补平泻手法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VAS、PPI及PR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VAS、PPI及PR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VAS、PPI及PRI评分与同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为7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陆氏针灸"烧山火针刺手法是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及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烧山火针法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烧山火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感觉功能及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量表)、神经功能缺失情况(NIHSS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Fugl-Meyer量表各项评分(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关节活动度及关节疼痛度)、NIHSS评分及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Fugl-Meyer量表各项评分、NIHSS评分及BI评分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感觉功能评分和关节疼痛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烧山火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病程≤7 d)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星期治疗5次,2星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3个疗程后H-B分级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是一种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报刺法配合运动针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采用报刺配合运动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治疗10次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肘疼痛VAS评分、ADL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2星期后VAS评分及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ADL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为93.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报刺配合运动针法是一种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有效方法,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提拉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提拉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30/32),对照组为71.9%(23/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量化评分、H-B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拉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动针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采用运动针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每星期各治疗3次,共治疗2星期。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VAS评分,于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结束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100.0%、73.5%,对照组分别为91.2%、52.9%,两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针法结合常规针刺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步行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脑出血亚急性期合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4-2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评分)和步行能力(FAC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下肢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和FAC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下肢FMA评分和FAC评分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下肢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和FAC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及评价翳风穴梅花针叩刺放血拔罐联合指趾端刺对急性期Hunt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急性期Hunt综合征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采用翳风穴梅花针叩刺放血拔罐联合指趾端刺及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翳风穴梅花针叩刺放血拔罐联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翳风穴梅花针叩刺放血拔罐结束后VAS评分;在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根据耳周疼痛消失时间、面瘫恢复时间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翳风穴梅花针叩刺放血联合指趾端刺在Hunt综合征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确切,镇痛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及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周氏"络穴止痛方"加地机、气冲穴针刺治疗湿热瘀阻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周氏"络穴止痛方"加地机、气冲穴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予应急止痛治疗。2组均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1、2、3个疗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OX痛经症状评分量表Ⅱ(CMSSⅡ)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及中医症状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1、2、3个疗程疼痛VAS评分、CMSSⅡ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疼痛持续时间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治疗组治疗1、2、3个疗程疼痛VAS评分、CMSSⅡ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疼痛持续时间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疗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1、2、3个疗程疼痛VAS评分、CMSSⅡ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疼痛持续时间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疗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周氏"络穴止痛方"加地机、气冲穴针刺治疗湿热瘀阻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并能改善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疼痛时间,改善中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拔罐治疗风寒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风寒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艾灸配合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各项疼痛症状积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57.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疼痛范围评分、疼痛程度评分、持续时间评分、发作频次评分、生活质量影响评分、情绪状态影响评分及疼痛症状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艾灸配合拔罐是一种治疗风寒型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以颈夹脊穴为主,并根据不同兼症配以局部和远端的腧穴,运用温通针法治疗颈肩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按简单随机法(投币法)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治疗组)40例;常规针刺组(对照组)40例。两组均在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在第1次治疗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对疼痛的即时止痛效果,从治疗频次上对两组治愈病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治疗后即时止痛效果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疗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通针法治疗颈肩臂综合征的疗效及即时止痛效果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且治愈疗程明显缩短、频次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俞氏经络测治法配合针刺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俞氏经络测治法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及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俞氏经络测治法配合针刺是一种治疗面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运动罐法结合针刺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落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治疗组给予运动罐法及针刺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针刺治疗。通过疼痛VAS评分、颈部关节活动度评分和临床疗效评价来评估治疗前、治疗1次及治疗1疗程后的疗效。结果: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55%,高于对照组8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比较,治疗1次及治疗1疗程后的VA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颈部关节活动度评分治疗1疗程与治疗1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间比较:2组治疗1次及治疗1疗程后VA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均可缓解疼痛,并能改善关节活动度,且治疗组即时疗效及治疗1疗程后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2组均可缓解疼痛,并能改善关节活动度,但治疗组的即时疗效及治疗1疗程后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运动罐法结合针刺治疗落枕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值得在临床上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古代傍针刺针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以普通针刺疗法进行治疗,而治疗组给予傍针刺针法治疗,均针刺12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和MEP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8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傍针刺针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优于一般针刺疗法,其简便经济高效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