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硬膜外麻醉患者SpO2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立双  易文波 《山东医药》1995,35(11):18-18
为了解硬膜外麻醉时不同阻滞平面、辅助用药及吸氧对患者SpO_2的影响,我们用脉搏氧饱和度仪连续监测45例施行硬膜外麻醉患者的SpO_2。现将结果报告并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 本组男12例,女33例;年龄在32~62岁。术前均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无心、肺严重并发症。其中上胸部手术(乳腺癌根治术)10例,上腹部手术(胃癌根治术或胆囊切除术)12例,妇科手术23例。硬膜外穿刺点分别为T_(3-4)或T_(4-5)、T_(8-9)、L_(1-2)。硬膜外阻滞用药:上腹部及妇产科手术用2%利多卡因,上胸部手术用1.6%利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道一例老人多发性损伤在硬膜外用镇痛药配合下抢救成功,并作一简要讨论。此例为70岁老妇因车祸造成额骨、左顶骨、左锁骨、左T_2~T__(40)肋骨骨折和闭合性粉碎型右股骨下端骨折,左侧开放性胫腓骨折以及右Colle’s骨折。入院时血压110/74mmHg,脉搏100次/分,呼吸26次/分,但对地点和时间的定向正常。检查头颈部双侧瘀斑、结膜水肿,左额撕裂伤5cm,面罩吸40%O_2后,pH为7.36, PaO_2110托,PaCO_238托。胸片示左侧气胸,即行左胸腔引流。神经系统检查大体正常,CT显示额部硬膜外小血肿,无大影响。转到外科监护病房,于胸段硬膜外导管注吗啡,镇痛不完善,再注入1%利多卡因2ml,疼痛缓解。麻醉平面达T_(3~4)随后再注盐水2.5ml含吗啡1mg。以后又在L_(3~4)另置硬膜外导管,注入1%利多卡因6ml,30分钟后顺利搬动病人入手术室,再经胸段硬膜外导管注入吗  相似文献   

3.
超量利多卡因误注静脉致中毒反应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 ,主要用于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 ,常用最大量成人为 40 0 mg,超量可出现毒性反应 ,甚至惊厥、呼吸心跳停止。我们曾遇 1例因利多卡因误认高渗糖注入静脉 ,致严重中毒反应 ,现报告如下。患者男 ,6 2岁。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肾肿瘤切除术。术前青霉素和普鲁卡因皮试均阴性 ,各项生命体征监测均在正常范围 ,血糖低于正常值。术前肌注阿托品 0 .5 mg、苯巴比妥钠 0 .1g。常规行硬膜外穿刺成功 ,抽吸无回血后注入 2 %利多卡因 5 ml,5分钟后测麻醉平面满意 ,又向硬膜外注入 2 %利多卡因 10 m l,然后开始手术。切皮后 ,遵…  相似文献   

4.
我院对202例行胃手术者辅以胃复安、哌替啶与氟哌啶,观察了其消除和减轻胃肠牵拉反应情况。 1.资料和方法:观察组男138例,女64例,年龄18~76岁。胃大部分切除术58例,胃癌根治术108例,胃穿孔修补术21例,胃空肠吻合术15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取T_(8-9)穿刺头向置管。麻醉剂为2%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1:20万,阻滞平面均完善。硬膜外腔给予试验剂量后,先肌注胃复安20mg,测试平面后加哌替啶50mg、氟哌啶5 mg静滴(年老体弱者用量酌减)。  相似文献   

5.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脑腔镜手术患者循环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LC)已为临床广泛应用 ,临床一般选择全麻 ,但术中气腹对循环干扰甚大。为此 ,我们对 1 4例 LC患者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并与同期 1 4例全麻患者进行比较 ,观察其对 LC患者循环稳定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LC患者 2 8例 ,男 9例 ,女 1 9例 ;年龄 40~ 5 1岁 ,ASA ~ 级 ,无重要器官合并症。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 ( GE组 )和全麻组 ( G组 ) ,各 1 4例。1 .2麻醉方法 术前 30分两组均肌注苯巴比妥钠0 .1 g,阿托品 0 .5 mg。 GE组先取 T10 -11间隙行硬膜外穿刺 ,头向置管…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术后镇痛应用较为普遍 ,而术后镇痛对产妇血浆泌乳素 (PRL)水平的影响少见报道。本文对比观察了静脉病人自控镇痛 (PCIA)和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 (PCEA)对血浆 PRL浓度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择足月妊娠拟行剖宫产孕妇 6 0例 ,年龄 2 3~3 2岁 ,ASA ~ 级 ,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阿托品0 .5 mg。患者均施行 L2~ 3连续硬膜外麻醉 ,局麻药为1 .5 %利多卡因 ,用量 1 0~ 1 8ml。术中麻醉效果满意 ,不用辅助药 ,手术顺利。术后将产妇随机分为 PCIA组、PCEA组和对照组 (各 2 0例 )。三组年龄、体重、麻醉平面、局麻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轻比重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联合脊椎麻醉对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术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其对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行PFNA术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轻比重组和重比重组,每组30例。重比重组使用3 ml含0.5%布比卡因的葡萄糖溶液麻醉,轻比重组使用6 ml含0.25%布比卡因的蒸馏水溶液麻醉。检测并比较2组麻醉前(T_0)、麻醉平面固定后(T_1)、用药后5 min(T_2)、15 min(T_3)、30 min(T_4)和60 min(T_5)的镇静程度及循环呼吸系统变化。使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患者认知情况。比较2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2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T_0~T_5时间点的Ramsay评分基本一致(P0.05)。与重比重组相比,轻比重组中麻醉阻滞平面≥T_(10)者的比例(20.00%vs 43.33%)、以及麻黄碱(3.33%vs 43.33%)和阿托品(6.67%vs 36.67%)的使用率均显著降低(P0.05)。与T_0时间点相比,2组患者T_2~T_5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均有降低趋势。与轻比重组比较,重比重组患者T_1~T_5时间点的MAP和SpO_2显著降低(P0.05),T_2~T_5时间点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呼吸频率显著降低(P0.05)。轻比重组患者麻醉后24 h的MMSE评分显著高于重比重组[(24.14±2.14)vs(26.83±2.34)分,P0.05]。轻比重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3.33%vs 16.67%)和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vs 46.67%)均显著低于重比重组(P0.05)。结论对行PFNA术的老年患者采用轻比重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联合脊椎麻醉阻滞能够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且对循环呼吸系统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例1:女,36岁。4天前撞碾伤致左髋关节前脱位,拟行硬膜外麻醉下闭合复位术。麻醉前检查:心肺均正常,左腹股沟处广泛淤斑。施行硬膜外腰_(2-3)间隙阻滞。注入2%利多卡因3ml,5分钟后无全脊麻表现,又注入2%利多卡因加1:20万副肾素4ml,隔5分钟后再注入上述麻药4ml,测麻醉平  相似文献   

9.
朱广球  杨燕青 《山东医药》2006,46(30):26-26
患者女,24岁,体重65kg,孕2产0,孕39周,臀位。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择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前一般情况良好,无眼科及神经精神病史,无任何术前用药。选择L1~2椎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后,给予1.5%利多卡因5ml作为试验剂量,5min后分2次给予0.75%罗哌卡因8ml,10min后测麻醉减退平面为T8~L5。手术开始后患者感切口处有少许疼痛,且精神较为紧张。考虑硬膜外阻滞不完善,给予氯胺酮30mg静注,患者随即入睡。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选择一种适宜心脏病患者行喉癌根治术气管切开插管的麻醉诱导方法。方法60例心脏病喉癌术患者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均于暴露气管环前给予安定10mg、芬氟合剂3~5 ml,并以2%利多卡因经气管环注入,行气管内表面麻醉。A组于插入气管导管前5~10 min.静注羟丁酸钠(γ-OH)90mg/kg;B组于插入气管导管前2~3min,静注乙咪酯0.2~O.3mg/kg,对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插管前后呼吸、循环功能变化进行观察。结果使用γ-OH患者,麻醉诱导后血压升高、SP02(脉博血氧饱和度)下降,与诱导前有显著差异(P<0.01);乙咪酯可缩短麻醉诱导时间,心率、血压、SPO2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乙咪酯对循环几乎无不良影响。结论乙咪酯更适用于心脏病患者行喉癌根治术气管切开插管的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 ,32岁 ,因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入院 ,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患者素健。奴夫卡因皮试 ( ) ,术前肌注阿托品 1mg、鲁米那钠 0 .1g。入手术室后 ,取 T1 0~ 1 1 为穿刺点 ,穿刺置管顺利 ,抽吸无血及脑脊液。注入 2 %利多卡因 3m l为试验量 ,测麻醉平面为 T1 0~ 1 1 ~ L1~ 2 ,患者下肢、足趾运动证明未穿破硬脑膜 ,再注 2 %利多卡因 12 m l。建立静脉通道 ,测血压、呼吸在正常范围。手术取右下腹麦氏切口顺达腹腔。术中诊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并阑尾腔内粪石 ,予以常规切除 ,手术顺利 ,关闭腹腔。硬膜外给予 0 .5 %布比卡因等…  相似文献   

12.
我院应用无创伤脉搏测氧仪(PROPAQ102型)对25例老年病人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行脉搏氧饱和度(spO_2)连续监测,重点观察阻滞平面对SpO_2影响。临床资料本组25例(ASAⅠ~Ⅲ级),男15例,女10例。年龄60~79岁。其中上腹部手术10例,下腹部手术15例。侧入法,麻醉前30min肌注鲁米那钠0.1,阿托品0.5mg。穿刺点上腹部为T_(7~8)或T_(8~9);下腹部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TEA)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对32例病人行胸段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方法是在胸椎2(T2)~胸椎4(T4)间隙穿刺,置管3~4cm(向头侧),以无菌纱布固定备用。首次量:1%利多卡因5ml,阻滞平面T1~T5;维持量:每5~7/小时1%利多卡因4ml,心绞痛发作时可追加1%利多卡因4ml。结果:32例病人治疗后自觉症状均明显减轻。心绞痛发作从治疗前5.72±2.15次/天降至治疗后1.10±1.37次/天,发作时持续时间从治疗前10.64±8.10分降至治疗后1.14±1.25分,收缩压从治疗前150.25±11.58mmHg降至治疗后的137.15±10.06mmHg,差异显著(P<0.05)。结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是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腰麻-硬膜外麻醉在老年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麻-硬膜外麻醉在老年股骨头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ASAⅡ~Ⅲ级,老年股骨头置换术病人41例,随机分为两组,1组为硬膜外组(n=20);Ⅱ组腰麻和硬膜外联合组(n=21)。在L3~4或L4~5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1组置入硬膜外导管,2%利多卡因分次给药。Ⅱ组采用针内针技术,首先于蛛网膜下腔注入0.75%布比卡因7~11mg,然后置入硬膜外导管。结果 Ⅰ组局麻药用量大,麻醉起效慢,阻滞不十分完全,循环波动差异大,作用时效短。Ⅱ组局麻药用量小,起效迅速,阻滞完全,循环波动小,作用时效长。结论 腰麻-硬膜外麻醉在老年股骨头置换术中应用起效快、安全有效、与硬膜外麻醉相比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利多卡因联合丙泊酚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联合丙泊酚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对患者呼吸与循环的影响。方法60例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分两组:常规支气管镜组(Ⅰ组30例)和无痛支气管镜组(Ⅱ组30例),Ⅰ组为单用利多卡因局部表面麻醉组,Ⅱ组为用利多卡因局部表面麻醉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组,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的变化。用SPSS13.0进行t检验。结果Ⅱ组麻醉后患者能在无知觉和无痛苦中接受检查,两组在术中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心率、呼吸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利多卡因联合丙泊酚麻醉下行支气管镜检查,麻醉效果好,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喷他佐辛用于妇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玉秀  王春雨 《山东医药》2010,50(35):102-103
2010年1~4月,我们将喷他佐辛用于妇科手术患者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同期行妇科开腹手术患者80例,年龄25~45岁,体质量45~65 kg,术前ASA分级Ⅰ~Ⅱ级,无阿片类药物过敏或滥用史,术前检查无肝肾功能异常,无心肺功能异常.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均采用0.6%甲磺酸罗哌卡因+1%氯普鲁卡因行硬膜外麻醉,术中采用吸氧面罩吸氧,术毕回抽硬膜外无血及脑脊液后连接患者自控镇痛(PCA)泵.PCA用药观察组为喷他佐辛60 mg+甲磺酸罗哌卡因24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对照组为吗啡10 mg+甲磺酸罗哌卡因24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  相似文献   

17.
高龄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管理经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总结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高龄患者行非心脏手术麻醉管理的经验,提高麻醉管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年龄70~101岁,平均(77.5±6.3)岁,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资料。总结麻醉方法、药物应用、监测和围术期不良事件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结果:71例行下肢和下腹部手术患者选择硬膜外麻醉,首次剂量1%利多卡因6~8mL;其余为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在诱导时容易发生血压波动,急诊手术患者更明显。全组患者术前穿刺动、静脉监测,72%患者术中应用硝酸甘油治疗,34例患者术中应用多巴胺,63例心律失常者应用胺碘酮或艾司洛尔。麻醉期无死亡病例,1例患者术后2d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结论:重视术前准备和术中监测;硬膜外麻醉选择低浓度、小容量多次给药方法;全麻诱导药应用缓慢给药、延长诱导时间方法;维持术中循环稳定,积极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心功能较差者适当应用强心利尿药。  相似文献   

18.
张宝爱  李娟  娄锋 《山东医药》2002,42(13):49-49
近年来 ,我们对剖宫产术后产妇采用硬膜外腔持续恒速注药镇痛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文共 2 12例产妇 ,年龄 2 4~ 34岁 ,平均 2 6岁 ;孕周 37~ 42周。 ASA ~ 级 ,心肺功能无异常。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 10 6例 ,两组年龄、体重、身高、孕周、手术时间、局麻药用量等均无差异。镇痛方法 :两组均于术前取 L2~ 3 硬膜外穿刺 ,术中用 2 %利多卡因行硬膜外麻醉 ,麻醉效果良好。其中观察组于术毕保留硬膜外导管 ,并与一次性镇痛泵相连接。镇痛泵内镇痛液由吗啡 6 mg、氟哌啶 10 m g、布比卡因 2 2 5 mg、生理盐水 15 0 m…  相似文献   

19.
1992~1995年,我们对164例老年咯血患者进行了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并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138例,女26例;年龄60~79岁,平均66.1岁。咯血持续时间1天至2年,平均78.3天。临床表现为咯血痰或痰中带血丝152例,大咯血(>100ml/d)12例。X线正侧位胸片示正常或肺纹理增多20例,肺部肿块、浸润、空洞、肺不张和肺门肿大144例。 检查方法:均采用Olympus BF—P_(10)型纤支镜,于咯血间期检查。术前常规肌注安定、阿托品。用1%地卡因行鼻腔、咽喉部喷雾麻醉,经鼻将纤支镜缓缓送入,依次检查会厌、声门、气管及支气管。如咳嗽较剧,可通过纤支镜活检孔注入2%利多卡因2~4ml行粘膜表面麻醉,并吸出气管及支气管内的  相似文献   

20.
王学涛  郭鸿雁  王军  吕蒙 《山东医药》2010,50(37):87-88
目的 观察双点硬膜外阻滞和全麻对行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患者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一般情况较好、ASA分级Ⅰ~Ⅱ级的单侧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75例.A组于胸11~12椎间隙向头部方向置管4 cm、腰3~4椎间隙向足部方向置管4 cm行双点硬膜外穿刺,用1%利多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对半液,麻醉平面在第6胸椎以下. B组用丙泊酚、芬太尼为主的静脉麻醉.结果 在手术开始至改俯卧位前,两组循环、呼吸无明显变化;改俯卧位后,A组血压、心率下降明显(P<0.05);B组变化不大.结论 两种麻醉均能满足PCNL需要,但以全麻对患者的循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