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 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于脑卒中偏瘫病人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将 2017年 9月至 2019年 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 41例脑卒中偏瘫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 21)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于健侧大脑皮质 M1区,试验组给予 1 Hz的 rTMS刺激,对照组施以伪刺激,均每天 1次,每周 6次,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 Fugl?Meyer评分上肢部分(u?FMA)评估病侧上肢功能,改良巴氏指数(MBI)评估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集病侧肱二、三头肌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 u?FMA、MBI评分、 RMS值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 u?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试验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两组病人 MIVC屈肘时肱二头肌和伸肘时肱三头肌 RMS值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屈肘时肱二头肌 RMS值试验组(9.65±11.37)与对照组(4.08±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肘时肱三头肌 RMS验组(6.21±5.04)与对照组(3.64±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 Hz rTMS作用于脑病人健侧大脑值试,卒中,皮质 M1区能促进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及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20例根据康复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信号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治疗。结果经过康复后,两组上肢功能评分都明显上升,治疗组的上升幅度更佳,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认知功能评分都明显上升,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信号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也有利于认知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杨云珠 《上海医药》2016,(21):40-43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刺激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刺激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治疗,随访6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静态和动态肌电值、治疗前、治疗后2、4、6个月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刺激组患者治疗后静态和动态肌电值及2、4、6个月的FMA得分和B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肌肉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作进一步实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60例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刺激参数:频率10Hz,刺激时间3s,刺激个数30个,间歇时间35s,重复次数32次,治疗时间20min,刺激部位患侧大脑M1区。对照组不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接受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上肢部分)、MBI、WMFT评分分别为(治疗组vs对照组)(23.9±17.2)分vs(22.3±14.8)分、(50.6±23.0)分vs(46.8±18.2)分、(21.52±14.86)分vs(20.76±17.2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FMA(上肢部分)、MBI、WOLF评分分别为(治疗组vs对照组)(39.5±21.1)分vs(29.0±19.5)分、(68.8±21.1)分vs(57.8±16.9)分、(36.37±15.28)分vs(28.09±16.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10HZ)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治疗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运动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康复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和运动疗法;对照组仅给予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均常规行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肢体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Barthel指数均有改善,但康复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运动疗法可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黄丽君 《安徽医药》2009,13(5):526-52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结合电刺激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的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运动疗法和电刺激疗法,两组患者在入组时和治疗一个月后各评测一次Fugle—meyer运动功能(FMA)。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有提高(P〈0.05)但康复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FMA评分变化均数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康复结合电刺激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健侧初级运动皮质区1 Hz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20 min/次,5次/周,连续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FMA-UE评分,MBI评分以及MEP潜伏期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NIHSS、FMA-UE、MBI评分及MEP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对照组(7.87±2.22)分,观察组(5.66±2.68)分,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UE评分对照组(18.69±7.46)分;观察组(22.16±6.76)分,观察组FMA-U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BI评分对照组(46.49±6.52)分,观察组(57.16±7.28)分,观察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EP潜伏期对照组(17.69±1.54)ms,...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行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组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和FMA对肩部疼痛程度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2组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以及上肢功能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F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综合康复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部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脑机接口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Wolf运动功能评定量表(WMFT)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肢FMA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分别为(31.63±6.60)、(34.13±6.15)、(62.27±10.81)分,对照组分别为(26.50±7.55)、(29.50±8.87)、(51.63±7.16)分;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WMF评分、M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脑机接口治疗技术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并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黄硕  陈慧芳 《安徽医药》2023,27(11):2212-2215
目的 探讨改良分级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病人的上肢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中冶医院收治的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病人60例,依托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治疗组病人在常规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分级运动想象训练,共治疗4周,每周6次,每次20 min。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sFMA-UE)评分、Wolf上肢运动功能测试(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康复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人sFMA-UE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sFMA-UE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分别为(39.27±2.11)分、(29.23±1.30)分、(54.17±5.58)分均优于对照组(33.33±3.13)分、(28.23±2.06)分、(49.67±5.56)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分级运动想象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给予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运动训练治疗对其神经功能康复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运动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血清标志物[NSE、髓鞘碱性蛋白(MBP)、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状况评估量表(EDSS)的8个分量表评分、NSE、MBP、CK-BB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观察组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的两个分量表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运动训练治疗老年脑卒中可促进其神经功能康复进程,改善其NSE、MBP、CK-BB等神经损伤相关血清标志物的水平,进而有效的促进其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 2015年 10月至 2017年 10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 176例,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88例,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 8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核心稳定性训练,于训练前后行平衡功能和活动功能评定。结果通过相应的康复训练程序之后,测定两个组别的评分数据,得出多个指标的评分有所增加( P<0.05)。训练之后的运用稳定指数( SI)评分有一定的下降( P< 0.05)。观察组训练后运动功能评分( FMA)(27.5±1.2)分、平衡量表评分( BBS)评分( 35.4±2.5)分、功能性步行量表( FAC)分级(3.9±0.5)分、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 GMFM?66)评分( 74.3±3.2)分、躯干损害量表( TIS)(19.8±1.1)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73.5±4.3)分、 10 m最大步行速度( 10 m MWS)(41.6±1.9)m/min、生活质量( QOL)评分( 77.2±4.3)分依次高于对照组(23.2±1.9)分、(26.7±2.1)、(3.2±0.4)分、(61.2±2.8)分、(17.1±0.5)分、(60.1±2.9)分、(32.5±2.8)m/min、(65.3±3.7)分( P<0.05)。观察组训练后 SI评分( 1.7±0.1)分低于对照组( 2.3±0.2)分( 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功能和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合空间模式下踝背屈训练与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7月—2018年4月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6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训练组(A组)、功能性电刺激组(B组)、踝背屈训练与功能性电刺激组(C组)三组;三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B组加予功能性电刺激训练,C组加予复合空间模式下踝背屈训练与功能性电刺激,三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定患者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水平、平衡功能和生活活动水平.结果:①三组各有2例无法坚持训练,退出研究,每组有50例完成研究.A组、B组和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90.0%,98.0%;差异显著(P<0.05);②经治疗三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均比之前改良(P<0.01),B组和C组改良程度优于A组(P<0.05);③治疗后3组的FMA评分、BBS评分和MBI评分有不同水平升高(P<0.01),C组升高幅度最大,B组次之.结论:采取复合空间模式下踝背屈训练与功能性电刺激能有效地改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踝背屈功能和步行时的异常模式,有利于促使患者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肌肉触发刺激对迟缓期偏瘫患者疗效.方法 将80名处于迟缓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肌电组与对照组.对照纽应用康复PT治疗、康复OT治疗.肌电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增加生物刺激反馈系统的肌电触发刺激训练.对比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14d后的评级情况和达到预定等级的天数.结果 肌电组评级高于对照组;肌电组达到预定等级的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肌电触发刺激训练可以缩短偏瘫患者迟缓期时间,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弓绍华  聂晓南  王冉 《上海医药》2024,(3):38-42+63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9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联合电针治疗。观察2组肌力、下肢运动评分、下肢感觉评分、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 Ⅱ)、改良Ashworth量表(MAS)等级、步态参数、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力、下肢运动评分、下肢感觉评分、WISCI Ⅱ、MAS等级、步态参数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疗效显著,能够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针刺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低频脉冲电刺激+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10 m步行速度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MA评分、10 m步行速度及MBI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针刺可有效提高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治疗效果,改善肢体功能,提升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药科学》2019,(24):233-236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4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手法,研究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训练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和FMA-UE、MBI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E、MBI评分均上升;组间对比,研究组Brunnstrom V期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MA-UE、MBI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VR技术结合mCIMT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朱氏头针联合颈部经筋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缺血性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病人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组30例采用朱氏头针联合颈部经筋刺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1周6次,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UE)评分、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分和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分情况以及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B(ApoB)、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UE评分、MBI评分[(48.73±6.09)比(28.10±7.95)分,(80.07±4.68)比(49.70±7.41)分]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分[(1.90±0.55)比(3.53±0.5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G/HDL-C、ApoB、Hcy水平[(0.87±0.26)比(1.44±0.63),0.44(0.35,0.64)g/L比0.61(0.55,0.82)g/L,8.40(7.38,13.13)mmol/L比11.10(10.00,14.35)mmol/L]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67%比60.00%,P<0.05)。结论朱氏头针联合颈部经筋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病人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效果明显,安全,方便,病人易于接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1组(21例)、试验2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3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1组行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联合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治疗,试验2组行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治疗,未行t DCS治疗,对照组未行t DCS和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治疗。试验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1组患者FMA和MBI评分均高于试验2组和对照组。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模式静止状态下表面肌电特点,并探讨肌肉痉挛肌电变化发生机制.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上肢出现屈肌痉挛模式男性患者15例,男性健康志愿者15例.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休息状态下患侧胸大肌、三角肌中部表面肌电振幅.结果 患侧胸大肌均方根(RMS)均值[(8.289±5.378) μV]明显高于健侧[(5.045±1.299) 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于正常人左侧[(4.666±0.882)μV]与右侧[(4.606±0.789)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角肌中部肌电RMS最大值[(23.484±11.721)μV]与正常人左侧[(13.692±2.481) μV]与右侧[(14.019±2.717)μV]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侧[(15.001±2.935)μV]相比,P< 0.05,与胸大肌[(18.895±8.029)μv]最大值相比,P<0.05.结论 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患侧胸大肌RMS平均值大于外展肌群三角肌中部,外展肌群三角肌中部表面肌电RMS最大值高于内收肌群胸大肌RMS最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