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瑛  郑禄祥 《职业与健康》2006,22(20):1719-1720
目的了解掌握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方法对龙岩市1985—2004年麻风病年终报表进行分析。结果麻风病患病率从1985年的0.128/万下降到2004年的0.031/万,发现率从1985年的0.336/10万,下降到2004年的0.07/10万;新发现麻风病89例,多菌型44例,少菌型45例,型比为0.98:1;畸残率为11.24%;二氨二苯砜(DDS)疗复发12例,联合化疗(MDT)无病例复发;发现方式主要以皮肤科为主,占50.56%。结论发病年龄主要在青壮年,无儿童麻风发现。龙岩市麻风流行仍然存在,消灭麻风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泉州市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麻风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泉州市上报及历史麻风病例花名册1985—2022年泉州市新复发麻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85—2022年泉州市报告新发现麻风病例524例,复发病例40例,发现率从1985年的0.47/10万下降到2022年的0.02/10万,患病率从1985年的7.16/10万下降至2022年0.32/10万,1994年后全市患病率均<1/10万,2022年底泉港区患病率>1/10万。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前3名为惠安县、南安市及晋江市,共占全市71.0%(372例);男女性别比1.9∶1;以20~49岁为主(60.1%,315例),近10年无新发少年儿童麻风病例;总畸残率为17.6%(92/524);型比(MB/MB+PB)为0.6;非户籍病例占比7.6%(40例)。结论 麻风病流行得到控制,长期处于低流行状态,流动人口增加,部分地区患病率较高,说明防控工作应根据实际流行情况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龙岩市1998-2012年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后近15年来麻风病的发病特点和防治对策,为低流行状态下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龙岩市1998-2012年新发现麻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8-2012年新发现麻风病人25例,年均发现率0.062/10万,疫情较稳定;发现方式以皮肤科门诊为主(56.0%),主动发现占32.0%;多菌型与少菌型比为1.8∶1;2年以内早期病例占71.4%,Ⅱ级畸残率16.0%,男女比为4∶1,35-45岁中青年病例占53.6%,农民占80.0%,病例主要集中在长汀县(52.0%)。结论龙岩市麻风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状态下,但疫情下降不明显,局部地区流行较重,主动发现和早期病例诊断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攀枝花市1950—2014年麻风病流行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50—2014年新发现麻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全市1950—2014年共新发现麻风病2 562例。发病率最高为4.57/万(1985年);发现率最高为55.01/万(1959年);患病率最高为22.89/万(1971年)。之后疫情逐年缓慢下降,1980年后5年平均发现率及发病率下降到1/万以下,2005年后下降到0.1/万以下。男女之比为2.31∶1;发病主要以20~50岁年龄组为主。多菌型(MB)1 379例,占总病例的53.82%。晚期发现病例占43.60%,畸残率为36.61%。全市3个县区达到基本消灭麻风标准,两个县区仍为流行县。结论全市麻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达到消除麻风危害目标,防治工作仍需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凉山州开展麻风消除运动,实施麻风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探讨可持续麻风防治机制.方法 采取政府领导、调整麻防机构、培训麻防医生、开展健康教育、实行质量监控和奖惩政策等措施,提高麻风病患者的发现率和群众麻防知识知晓率.结果 开展麻风消除运动前的1995-2004年全州新麻风病每年平均发现93.6例,年均发现率为 2.38/10万;开展麻风消除运动后2005年新发现麻风病137例,发现率3.29/10万.2005年与2004年相比,新麻风病发现方式和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Ⅱ级以上畸残率由23.60%下降到18.25%;新患者发现平均延迟时间由33个月缩短到25个月.2005年底在17个县34个乡分别对340个村民和学生进行了麻风病知晓率抽样调查,结果村民知晓率为45.60%,学生知晓率为75.42%.结论 开展麻风消除运动后新麻风病患者发现率明显提高,新麻风病患者畸残率降低,凉山州麻风综合防治措施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6.
中国2009年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09年全国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9年度全国麻风病疫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9年度共发现新麻风病例1597例,发现率为0.120/10万,其中儿童占2.4%、多菌型占84.3%、2级畸残占22.8%.2009年度共发现复发病例148例,其中69例为联合化疗后复发.至2009年底全国尚有现症病例6603例,患病率为0.049/万,其中3332例尚在接受联合化疗.结论 全国麻风病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分布不均衡,重点流行地区为西南省份.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平潭县1995—2004年麻风流行情况及流行趋势。[方法]对平潭县麻风监测系统收集的麻风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潭县麻风流行程度处全国中等水平,发病率波动较大,1995—2004年平均年发病率为0.98/10万,1997年较1995年发病率上升了165.6%,男性发病率(0.61/10万)高于女性(0.37/10万)。10年间多菌型(MB)年均发病率较前10年下降了256.0%,少菌型(PB)发病率下降197.9%。[结论]对麻风病仍应保持警惕,以防反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1960-2017年雅安市麻风病的流行情况,以便为当地的麻风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雅安市历年麻风病病理检验登记本、麻风病防治工作年报表、1960-2017年国家麻风病网报系统(LEPMIS)雅安市上报的数据并按照《麻风病防治手册》及《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12年版)中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60-2017年雅安市累计发现麻风病病人896例,其中男性648例(72.32%),女性248例(27.68%),男女性别比为2.61∶1;截止2017年12月31日累计治愈存活者有263人(29.35%);平均发现率最高为1960-1964年,为4.89/10万;最低2015-2017年,平均发现率为0.17/10万;平均患病率最高为1965-1969年,为40.61/10万;最低为2015-2017年,平均患病率为0.43/10万;各区县中石棉县平均发现率最高18.19/10万(227例),最低为名山区0.27/10万(7例);二级畸残165例(18.42%),一级畸残190例(21.21%);LL(瘤型麻风)最多, 324人(36.16%),B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 最少,14人(1.56%);治疗分型以MB(多菌型)(86.05%)病人最多。结论 1960-2017年雅安市麻风病发现率与患病率明显下降,目前处于低流行状态,且流行模式以散发为主,但需保持对麻风病疫情的警惕性,努力落实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短程联合化疗对麻风病流行趋势的影响。方法 对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南两个麻风病高流行地区,实施短程联合化疗(MDT)方案治疗病人。结果 1986~2000年,两地区共发现2 338例麻风新病人,其中儿童病人122例,占新发现病人数的5.2%;畸残病人623例,平均畸残率为26.6%。两地区累计短程MDT治疗麻风病人4 051例,其中累计死亡及其他减少549例,累计完成短程MDT疗程3 131例,尚有现症病人371例。毕节地区、黔西南州1985年的麻风患病率分别为0.36‰、0.46‰,2000年麻风患病率下降到0.02‰、0.06‰,分别下降94.4%和87.0%;新发现病人数逐年减少,发病率由1986年的3.6/10万、4.0/10万下降到2000年0.8/10万和1.4/10万下降幅度分别为77.8%和65%。两地区累计MDT治愈后复发病人3例,复发率为0.09%。结论 短程MDT可迅速杀死麻风杆菌、降低病人的传染性、缩短疗程、减少病人复发,所以对两地区麻风患病率和发病率的下降起了主要作用,有效地控制了麻风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麻风病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浙江省历年来麻风病流行状况,评价防治成果,为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利用麻风病发病率、发现率和患病率等指标,评价历年来麻风病防治成果。结果全省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16 634例,治愈12 058例,复发346例,复发率为2.87%,复发患者中,339例为单疗治愈者复发(97.98%),7例为联合化疗治愈者复发(2.02%),目前尚有现症病人109例,其中复发现症病人14例;平均发现率由最高时1955-1959年的2.79/10万降至近五年的0.05/10万;五年平均最高患病率为1970-1975年的26.75/10万;随着防治工作不断深化,流行趋势表现为发病年龄上升、型比值增高、少儿发病率下降,符合麻风病防治后期流行特征。结论本研究表明浙江省麻风病流行特征呈持续下降趋势,控制成效显著,防治成果继续得到巩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西双版纳州55 a来麻风病的流行状况,评价防治成果,为麻风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西双版纳州1958-2012年麻风病防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58-2012年全州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2059例,治愈1666例,复发6例,复发率为0.36%,复发患者中均为单疗复发病例,无联合化疗复发病例,目前尚有现症病人21例,无复发现症病例。患病率由最高1980年的12.93/万降至2012年的0.18/万,平均发现率由最高时段1983-1987年的8.54/10万降至近5年(2008-2012年)的1.10/10万。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流行趋势表现为新发病人年龄上升、型比值增高、≤14岁儿童发病率下降,畸残率下降,符合麻风病防治后期流行特征。[结论]西双版纳州麻风病流行呈持续下降趋势,控制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西近五年麻风病的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西2000~2004年麻风流行病学资料与达到“基本消灭”阶段的前五年(1995~1999年)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00~2004年间共新发现麻风病患者434例,麻风病的年均发现率为0.18/10万,年均患病率为0.46/10万,总体上仍处于比较低的流行状态,但从2000年开始发现率和患病率呈逐步回升的态势,在原已达标的89个县(市)中,患病率超标(>1/10万)的县(市)从1999年的0个增加到2004年的16个。少年儿童所占比例、多菌型所占比例、Ⅱ级以上畸残率、发现方式以及复发率与前五年比较均无明显变化。有别于前五年的流行特征:一是家属发病率较高,呈家庭聚集性;二是性别比进一步缩小。结论麻风病的发病呈逐年回升的趋势,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遏止其反弹的势头。  相似文献   

13.
中国1949-2007年消除麻风病的历程及其流行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中国50多年麻风病防治进程中的一些流行病学规律和特征,为加快彻底消除麻风病提供经验.方法 利用全国麻风疫情监测系统,获得每年由基层防治机构,上报的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分析.结果 1949-2007年全国累计报告麻风病患者487 900例.发现率从最高1958年的5.56/10万下降到2007年的0.12/10万.患者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自治区)气候温暖湿润且经济较为落后的山区.经过50多年的积极防治,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省份麻风病的发现率下降幅度较大,而西部和西南省份下降幅度缓慢.每年复发病例数与新发现病例数的比从1960年代的1:139上升到1980年代后的1:10左右.儿童麻风病发现比例从1968年以后到现在一直波动在3%~4%.近20年新发病例皮肤查菌阳性率不断上升,2级畸残率波动在20%以上.在东部省份新诊断的病例中,已经含有一些从西南省份迁入或以后发病的患者.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之持久的积极防治,麻风病的流行会逐渐缓慢下降,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重大事件作为负面因素会引起病例发现趋势的波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麻风发病,为制定麻风防制策略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采取病历和报表中所载的发病相关的信息进行探讨.结果 宁南县麻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2.71∶ 1),中青年为主(87.30%),均来自于农村;以界线类偏瘤型和瘤型麻风病患者居多,瘤型率为53.97%,存在传染潜在危险;年度发现率存在差异,最高年为5.98/10万,最低年为0;5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87/10万、1.38/10万、2.39/10万和2.04/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1.93/10万.结论 宁南县属于麻风病低流行区,发病呈小幅波动并无明显降低或增高的趋势,目前的发病水平(年平均发病率1.93/10万)将持续相当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将乐县是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山区小县,人口167385人,曾是麻风病中度流行区,发现率已从最高年份1954年的11.49/10万,降至2003年的0.60/10万,至2003年年底全县累计发现麻风病病人101例,其中多菌型为30例,少菌型为71例,男80例,女21例。累计死亡58例,迁回原籍4例,失访2例,尚存活已愈病人36例。目前仅剩现症病人1例,患病率为0.06/10万,现将我县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1流行动态1.1发病率:将乐县麻风病历年发病呈曲线下降趋势,从最高年份1958年的11.08/10万,下降到1989年的0.67/10万,至1990年发病率为零。但在间隔12年后的2002年又有1例本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溧水县近60年麻风病流行病学规律和特征,为加快消除麻风病危害提供经验。方法对溧水县麻风病防治资料进行系统回顾。结果 1950—2009年累计登记报告麻风病患者214例,复发4例;5年平均发现率从最高年段1955—1959年的6.47/10万,下降到2005—2009年的0.04/10万;患病率从1958年的27.9/10万,下降到2009年的0.24/10万。结论溧水县麻风病呈低流行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2004-2010年宁波市新发现的麻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为进一步防治麻风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新发现的麻风病患者相关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0年新发现麻风患者26人,男17人,女9人;年平均发现率为0.0446/10万,多菌型占84.62%;23例为散发输入性病例,确诊发病年龄平均为31.05岁,平均延迟期为16.92个月,家庭内接触感染9例,皮肤科门诊发现24例,患者家属及接触者检查发现病人2例。结论:宁波市麻风病处于输入性散发为主的低流行地区,今后防治的最佳对策是加强综合性医院就诊检查麻风病,结合接触者检查和疫点调查,并开展来自高流行地区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和筛查。  相似文献   

18.
麻风病基本消灭后防治调查工作与难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省衮州市有 13个乡镇 ,4 97个行政村 ,58.5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才 4 4 .2万人 ,人口相对密集 ,同时也是济宁市 12个县市区麻风病高流行区。自 1955年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以来 ,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 4 72例 ,其中男 36 4例 ,女 10 8例 ,多菌型 153例 ,少菌型319例。经过四十多年防治工作 ,采取查、收、治、管、研的综合防治措施 ,麻风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1992年麻风病患病率和近五年平均发病率已分别下降至 1/ 10万和 0 .5/ 10万以下 ,实现了麻风病基本消灭的部颁标准 ,1994年并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到目前统计 ,4 72例麻风患者除 86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1999 - 2018年贵州省麻风病流行趋势,完善我省防治策略,消除麻风危害。方法 对1999 - 2018年贵州省麻风资料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 1999 - 2018年贵州省累计发现麻风病例3 944例,发现率和患病率分别由0.69/10万、2.31/10万下降至0.17/10万、0.67/10万,年均下降3.77%和3.51%。毕节、黔西南、黔南和安顺新病例共占全省的71.73%;男女比为2.71:1,女性病人占比总体呈增高趋势;儿童病例154例,儿童比总体呈降低趋势;型别比为2.29∶1,总体呈增高趋势;2级畸残1 064例,2级畸残比总体呈降低趋势。病人以主动发现(54.92%)为主,皮肤科、接触者和线索调查占比总体均逐渐增多。结论 贵州省麻风病疫情呈下降趋势并处于低流行状态,鉴于仍有儿童病例发现和2级畸残比较高,提示须关注家庭聚集性流行,推进以麻风可疑症状监测为主的早期发现措施,进一步消除麻风危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泸州市麻风病流行特征,探索有效防治麻风病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55~2009年新发现麻风病进行分析。[结果]新发现麻风病200例,男女之比为3.35︰1,发病人群以青壮年农民为主,7例儿童病例,1992年以前发现6例,2007年发现1例。5年平均发现率从0.35/10万(1965~1969年)下降为0.05/10万(2005~2009年);患病率从0.11/万(1975-1979)下降为0.02/万(2005~2009年);延迟中位数从5.6年(1985~1989年)下降为2.5年(2005~2009年);Ⅱ级以上畸残率从77.78%(1960~1964年)下降为23.08%(2005~2009年);发现方式以线索调查和门诊发现为主,占62.00%。[结论]泸州市麻风病流行呈下降趋势,控制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