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某卫校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及四年后追踪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HBV感染情况及其变化规律,为学校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ELISA法对1999年入学的370名新生进行了乙肝感染五项标志物检测,2003年毕业体检时做了同样指标的追踪调查.结果:新生入学时HBsAg阳性率为6.49%,HBV感染率为20.27%,毕业体检时HBsAg阳性的学生增加了17例,HBsAg阳性率为11.23%,HBV感染率为26.85%,两者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17例新增的HBsAg阳性的学生中,护士生占13例.结论:医学生是HBV感染的危险人群,应加强预防乙肝健康宣教和学生自身保护意识,在入学时对易感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2.
7届大学新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孟湘  许士祥 《中国校医》2007,21(3):299-300
目的了解某院新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和变化趋势,以加强对乙肝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对1996-1999年和2004-2006年入学的7届新生HBsAg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新生1996-1999年HBsAg阳性率为7.91%,2004-2006年HBsAg阳性率为3.38%,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HBsAg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应积极对未感染HBV者接种乙肝疫苗,防止乙肝在大学校园里传播。  相似文献   

3.
某大学新生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探讨适合大学新生乙肝疫苗免疫对策,寻找控制大学生乙肝病毒水平传播和降低乙肝发病率的最佳途径。方法:选择某大学1998年入学的529名新生作为观察对象,并按照入学前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分成A,B两组进行HBsAg,抗一HBs,抗-HBs检测。结果:入学新生总HBsAg携带率为5.11%,抗-HBs阳性率为61.93%。10%的人群曾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抗-HBs水平已降到低值,接种过乙肝疫苗组HBsAg阳性率2.68%,抗-HBs阳性率70.81%;未接种组HBsAg阳性率8.26%,抗-HBs阳性率46.52%。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阳性率差异无显性,并且小学生阶段接种乙肝疫苗组,HBsAg携带率(1.67%)最低,结论:大学新生结合入学体检进行乙肝感染情况检查,凡是易感或处于抗-HBs低水平的人均要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高职校新生乙肝疫苗接种及HBV感染情况,为预防乙肝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高职校2007级新生2 432人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的问卷调查,同时用ELISA法检测每个新生的血清HBsAg和抗-HBs,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2.00%的新生接种过乙肝疫苗,城市学生接种率高于农村学生(p<0.05),女生接种率高于男生(p<0.05)。HBsAg阳性率2.34%,男生为5.34%,女生为1.06%,男生HBsAg阳性率高于女生(p<0.05);农村学生HBsAg阳性率3.28%,城市学生为0.68%,农村学生HBsAg阳性率高于城市学生(p<0.5)。抗-HBs阳性率为74.38%,女生抗-HBs阳性率85.83%,男生为47.74%,女生抗-HBs阳性率高于男生(p<0.05);城市学生抗-HBs阳性率92.80%,农村学生64.00%,城市学生抗-HBs阳性率高于农村学生(p<0.05)。结论高职校新生仍须注意乙肝预防;农村生源和男生抗-HBs阴性者为重点预防对象,接种乙肝疫苗为有效预防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河北省廊坊市18~25岁在校大学生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情况,为HBV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4月对河北省廊坊市6所高等院校共计2 652例在校大学生进行HBV血清标志物检查,同时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性别、生源地区、在校生年级、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学生HBV标志物检出情况。结果 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2 652份,回收有效问卷2 578份,回收率97.21%。2 578例在校大学生检出HBV标志物阳性者共1 835例,阳性率为71.18%。在校大学生血清HBV标志物分为8种模式,其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出率最高,为64.90%,其次是[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和[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出率分别为3.03%和1.36%。男性在校大学生血清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大学生(P<0.05)。农村生源在校大学生血清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城市生源大学生, HBsAb阳性率显著低于城市生源大学生(P<0.05)。接种乙肝疫苗在校大学生血清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HBeAb阳性率、HBcAb阳性率显著低于未接种乙肝疫苗在校大学生,血清HBsAb阳性率显著高于未接种乙肝疫苗在校大学生(P<0.05)。结论 河北省廊坊市18~25岁在校大学生HBV感染率较低,HBsAb阳性率较高,接种乙肝疫苗对于防治HBV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西某高校入学新生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我国大学生是否需要普种乙肝疫苗或加强免疫提供参考。方法对广西某高校2009级新生1 971人进行乙肝5项标志物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971名大学新生血清HBV 5项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阳性率分别为7.36%、52.66%、0.33%、10.81%和18.62%,其中HBsAg阳性率东南地区较高、男生高于女生、农村学生高于城镇学生、汉族学生高于少数民族学生(P<0.05);有13种感染模式,以"小三阳"和"大三阳"为主要的感染模式。结论对大学新生开展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加强HBV的免疫接种,是预防HBV感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生HBV感染状况,为高校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大学2002-2006级本科新生23961人检测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ALT。结果新生HBsAg阳性率平均为13.03%,乙肝两对半"大三阳"、"小三阳"检出率分别为6.65%和5.41%;男女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16.05%和9.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6级城乡学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9.14%和16.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HBV感染状况不容乐观,HBsAg阳性率男生高于女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新生入学时普查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新生HBV感染状况,为高校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州大学2002-2006级本科新生23 961人检测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ALT.结果 新生HBsAg阳性率平均为13.03%,乙肝两对半"大三阳"、"小三阳"检出率分别为6.65%和5.41%;男女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16.05%和9.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6级城乡学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9.14%和16.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学生HBV感染状况不容乐观,HBsAg阳性率男生高于女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新生入学时普查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华南农业大学本科生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每年进行1次乙肝HBsAg、HBsAb检测(ELISA),对HBsAg、HBsAb阴性的学生按0、1、6注射乙肝疫苗,对HBsAb弱阳性学生加强1针乙肝疫苗,通过HBsAg、HBsAb阴性率及HBsAb阳性率比较,观察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HBsAg、HBsAb阴性率明显降低,HBsAb阳性率明显上升,未发现HBsAg阳性率增加。结论本校乙肝疫苗注射取得较好免疫效果,有效预防了乙肝病毒在校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南阳某专科学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为乙肝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ELISA方法对该校2002年和2007年秋季入学新生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两对半)进行检测和用改良赖氏法对肝功能进行检测。结果2002年被检新生2 400人,HBsAg阳性者126人(占5.25%),其中男生78人,阳性率为8.90%,女生48人,阳性率为3.15%;农村学生HBsAg阳性率为5.90%,城镇学生阳性率为0.95%;表抗体(抗-HBs)阳性率为23.58%;ALT阳性率为2.63%。2007年被检新生4 655人,HBsAg阳性者133人(占2.86%),其中男生45人,阳性率为3.07%,女性88人,阳性率为2.76%;农村学生HBsAg阳性率为3.18%,城镇学生阳性率为1.10%;抗-HBs阳性率为48.18%;ALT阳性率1.12%。结论2007年入学新生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2002年入学新生,而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2002年入学新生。严格入学新生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和肝功能的检测,及时治疗病人和对乙肝表抗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对有效地保护易感人群,确保学生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四川省某高校2012级大学新生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使用SAS 9.1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共检测2 860名大学新生血清乙肝两对半。结果显示,大学新生HBsAg总体阳性率为3.88%,其中男生HBsAg携带率高于女生,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农村与城镇学生之间HBsAg携带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往届学生HBsAg携带率高于应届学生。学生总体HBsAb阳性率为9.02%,无性别、民族和生源之间差异。在乙肝病毒感染模式上,大三阳和小三阳是主要的感染模式。结论大学新生HBsAg总体阳性率虽然处于较低水平,但学生对HBV的免疫力较低,因此,应对大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乙肝防治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钟萍  王春兰  李萍 《中国校医》2012,26(3):208-209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HBsAg携带和ALT的异常及变化情况,为大学生乙肝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高校2007—2009年大学新生HBsAg和ALT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届新生中乙肝标志物五项全阴模式占44.44%,HBsAb阳性模式占49.81%。HBsAg总的阳性率为4.90%,男生HBsAg阳性率为6.8%,女生HBsAg阳性率为4.0%,男生HBsAg阳性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2,P<0.01)。ALT异常率平均为1.19%,其中男生异常检出率为1.87%,女生为0.86%,各届男生ALT异常率明显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12,P<0.01)。三届新生HBsAg阳性伴ALT异常检出率占总人数的0.78%;在HBsAg阳性新生中ALT异常率为15.94%。结论高校医疗保健中心要经常对高校学生的进行健康教育,加强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防治和保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校新生乙肝表面抗原(HBsAg)感染情况及乙肝感染模式,为控制乙型肝炎在大学中传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普查法对2005~2008年某校2922名本科新生进行了血清HBV感染调查。结果:HBsAg携带率为4.2%,低于社会人群10%的携带率,农村学生携带率(5.1%)高于城市(3.1%),男生(4.5%)高于女生(2.8%)。在出现的7种阳性组合模式中,以强传染模式占绝大多数,合计占76.48%。应加强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搞好未感染者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以有效控制大学生乙型肝炎的感染和传播。  相似文献   

14.
王玲  王爱菊 《中国校医》2010,24(11):809-811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现状,在当前学校入学新生体检取消乙型肝炎(乙肝)检测时,为学校制定乙肝预防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徐州市某高校2007~2009级入学新生乙肝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7~2009级入学新生共体检11 871人,HBsAg阳性405人,阳性率为3.41%,其中男生HBsAg阳性率为4.70%,女生HBsAg阳性率为2.64%,农村新生HBsAg阳性率为4.35%,城市新生HBsAg阳性率为2.41%。HBsAg阳性率男生高于女生、农村高于城市,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存在南方高于北方等地区性差异。HBV感染模式以“大三阳”和“小三阳”为主,构成比例分别为42.47%和36.54%。结论徐州市某高校新生存在乙肝感染的潜在危险,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减少和控制乙肝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马海芳 《职业与健康》2010,26(17):1966-1967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广西某大学2007—2009年新生10461人进行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结果 3年间HBsAg阳性率为12.78%;男生HBsAg阳性率为13.39%,女生HBsAg阳性率为11.43%;农村新生HBsAg阳性率14.39%,城镇新生HBsAg阳性率10.03%。结论该大学新生HBsAg阳性率高于我国HBsAg的流行率。为预防和控制HBV在高校内传播,应加强新生的HBV检测,并采取接种乙肝疫苗、加强健康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某市大中专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代莲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6):1178-1178
[目的]了解1999~2003年本市5所大中专院校入学新生HBV感染情况。[方法](1)采用反向被动血凝法检测血清中的HBsAg。(2)检出HBsAg阳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肝5项标志物。对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检测5所大中专院校新生6938名。检出HBsAg阳性351人,携带率为5.06%。男生HBsAg阳性率(6.11%)与女生HBsAg阳性率(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6,P﹤0.010)。不同民族HBsAg携带率对比,回族携带率最高(7.95%),维吾尔族的携带率低(3.59%),哈萨克族(4.29%)低于平均携带率,而汉族(6.77%)和其他少数民族(6.01%)高于平均携带率。HBsAg阳性血清的5项检测:检出5种模式,其中以HBsAg HBeAb HBcAb3项构成比最高(48.21%),其次HBsAg HBeAg HBcAb模式(32.25%)。[结论]入学新生中HBsAg携带者中潜伏着HBV复制及传染性。  相似文献   

17.
某中专学校学生HBV感染与发病情况追踪调查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研究HBV在学生中感染与发病趋势,掌握乙肝在学生中的发生与流行规律,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某中专学校1995年入学的837名新生进行了HBV感染情况的血清学监测,并采取了接种乙肝疫苗等相应的预防措施,毕业体检时作了同样指标的追踪调查。结果:入学时HBsAg阳性的45名学生中,除19名因三阳(HBsAg、HBeAg、HBcAb三项均为阳性)而退学或复读外,其余26人毕业时HBsAg仍然全部阳性,即有422%的感染者发展成三阳,16.3%的感染者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人学时接种乙肝疫苗的学生毕业时未发现HBsAg阳性的病例,而在小学或初中阶段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学生仍有3.90%的人HBsAg阳性。结论:随着HBsAb水平的下降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8.
某大学1997~2004年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我校新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和变化趋势,以加强对乙肝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对我校1997-2004年入学的新生,历年乙肝检测资料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我校新生HBsAg阳性率为3.42%,男生5.11%,女生2.22%,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年新生HBsAg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共下降3.27%个百分点。HBsAg阳性的5种模式中,以大三阳和小三阳为主,分别占32.66%和40.41%。HBsAb阳性率较低,有51.80%-67.69%的乙型肝炎血清学指标5项全阴者,共查出乙肝患者46人。结论:我校新生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较低,应及时接种和补种乙肝疫苗,防止乙肝在大学校园里传播。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在校生及入学新生HBsAg携带者的调查,发现在校生HBsAg携带率男生为12.80%,女生为6.62%;入学新生包括初中毕业新生和高中毕业新生,前者HBsAg携带率男生为3.69%,女生为3.26%;后者男生为9.85%,女生为4.48%。在校生与高中毕业新生HBsAg携带率,同性别组内无差异,但前者高于后者,当男女合计后有明显差异(P<0.05);两者与初中毕业新生比较、除女生无差异外,男生均非常显著地高于初中毕业新生(P<0.01)。如何保护易感者?笔者认为,首先对HBsAg阴性者实施乙肝疫苗集体注射,同时隔离HBsAg阳性者,使其集中住宿、就餐,定期监测肝功能,乙型肝炎标记物,辅以其他预防措施,使入学新生及在校生的HBsAg携带率得到有效控制。乙型肝炎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较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很高,HBsAg携带时间长,传播途径广泛,尤其在人口密集的高校学生中更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积极保护易感者。为此,笔者对93级新生及部分在校生全部进行肝功能及HBsAg检测,易感者(HBsAg阳性且肝功能正常者)由校医集中注射乙肝疫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四川某医学院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润娟  卓强  杨涌  唐旭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1):4172-4173
[目的]了解新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为乙肝的防治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和PCR方法,对2006年秋季入学的1527名新生进行5项血清HBV标志物(两对半)检测和HBV-DNA定量及定性检查。[结果]入校新生HBsAg阳性55人,阳性率3.67%,男生24人,占43.6%;女生31人,占56.4%,大三阳者21名;阳性率为1.38%,男生10人,占47.6;女生11人,占52.4,小三阳者18名,阳性率为1.12%,男生8人,占44.4%;女生10人,占55.6%,其中HBV-DNA阳性11人,占61.1%。[结论]高校应对入学新生进行HBV的相关检查;对易感者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在学生中进行乙肝知识的健康教育以保护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