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经桡动脉PCI桡动脉痉挛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桡动脉痉挛的预防与护理。方法:经桡动脉PCI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比硝酸甘油加维拉帕米、硝酸甘油、维拉帕米、生理盐水(对照组)预防桡动脉痉挛效果。结果:硝酸甘油加维拉帕米优于维拉帕米(P〈0.05);硝酸甘油优于维拉帕米(P〈0.05);三者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预防桡动脉痉挛的药物,认真护理,可减少桡动脉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祁末红 《全科护理》2014,(14):1287-1288
2011年9月—2012年9月完成的349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人中有71例发生桡动脉痉挛,通过术前对病人的评估与准备,术中病情观察与紧密配合,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及对病人的康复指导,有效减少了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确保了手术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3.
2009年以来我科利用桡动脉经腕部解剖定位,对原桡动脉穿刺抽血的方法进行改进,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减少了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穿刺并发症,现将新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桡动脉穿刺是血气分析、酸硷平衡状况等检查采血的常用操作技术。有关桡动脉穿刺或插管的并发症的报告颇多,然而,桡动脉穿刺的不良反应或症状的报告则甚少。本文作者为22个自愿者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以25Swg针做了桡动脉穿刺,其中18例(82%)出现症状。症状大多出现于穿刺部位(10例)、前臂(8例)和拇食指(7例),也可出现于上臂(8例)。有疼痛症状13例,肌肉抽动3例,压痛、刺感、束扎感各1例。除1例于穿刺5分钟后出现症状外,其余均于穿刺后立即发生。症状持续时间平均115分钟(5~420分钟),30分钟内消失者7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材料日益精细化,经桡动脉介入术日益普及,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介入途径,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优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1],且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6.
1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术后发生桡动脉闭塞,表现为右前臂疼痛加重,血管搏动消失.给予加强术后巡视,严密观察桡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注重生活护理.由于该并发症发生率低,易被忽视,提示术后应加强巡视,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皮肤温度下降等异常时采取预见性护理.  相似文献   

7.
向丽云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2):2242-2242
2006年2月~5月,我们对61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应用TR-Band桡动脉止血器,以利术后穿刺部位止血,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对桡动脉及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介入手术对桡动脉的影响。方法 :选择 10 9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 CA)患者 ,其中男性 91例 ,女性 18例 ,年龄 37~ 81岁 (平均 6 6 .8± 8.9岁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桡动脉直径和血流速度的变化 ,并同时分别于术前及术后在压迫和不压迫桡动脉情况下 ,测量尺动脉直径和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经桡动脉介入手术前后桡动脉直径和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术后未见血肿、动脉瘤、动静脉瘘及桡动脉闭塞发生。结论 :在Allen试验阴性的患者中 ,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手术安全、可行 ,不会造成手部缺血。桡动脉也可作为冠脉介入的入径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9.
邓云霞 《全科护理》2016,(33):3564-3564
正血气分析是临床分析判断病人内环境的主要检测途径,在重症医学科该检测项目应用的尤为频繁。护理人员为了赢得抢救病人的宝贵时间,需要掌握各种动脉穿刺技术,而桡动脉因其位置佳,易触摸,穿刺成功率高成为临床首选的穿刺部位。但是,由于机体内动脉压力较高,穿刺后易形成局部血肿,所以,在动脉采血后往往需要花费5 min~10 min按压局部止血。监护室是无陪病房,且国内普遍存在监护室人力  相似文献   

10.
我科在1993年2月以前新生儿采血常采用股静脉、后囟静脉和外周静脉等部位,均有一定的不足,为此我们从1993年2月~10月采用桡动脉采血,共140次,血量2ml~8ml不等,其中最低体重儿1350克,年龄为出生30min~28天,140次采血中有3次失败,一例为8市出血患儿,二例为呼吸循环衰竭的患儿,成功率为97%,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  相似文献   

11.
王芳 《家庭护士》2009,7(15):1361-1361
血气分析技术是临床了解机体内环境的一种检查手段,已被普遍地应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各种疾病引起的急性和慢性呼吸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心肺复苏、体外循环的监测等.做血气分析时需采集动脉血,动脉血可采用任何部位, 但一般选用容易采取的动脉如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等,其中以桡动脉最为方便、安全.近年来国内对临床动脉行血气分析穿刺技术有较多的临床研究,包括各种穿刺部位的选择与定位方法;特殊病人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采血的对比观察;婴幼儿或儿童血气测定等.现将本人对104例桡动脉穿刺取血操作的技巧回顾性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唐晶晶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6):6549-6549
常用桡动脉穿刺方法为患者手臂自然平放,操作者左手示指需触摸桡动脉搏动,无法绷紧穿刺部位的皮肤,也不能很好地固定桡动脉。右手持5 ml空针穿刺时患者明显感到穿刺部位疼痛,而穿刺时桡动脉易滑动,至使反复穿刺或容易穿刺失  相似文献   

13.
谈桡动脉穿刺的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取动脉血标本一般选用股动脉和桡动脉。股动脉血管粗大、易刺中,但因其位置深需9号针头,病人易产生恐惧心理,且股动脉穿刺需病人采取被迫卧位,暴露腹股沟,病人不愿接受。桡动脉穿刺方便,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挠动脉穿刺有较深的体会,现将手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徐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0):4974-4975
对我院2007—04/2007-11开展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早产儿与足月儿共787例,男434例,女353例,日龄为出生10min-28d,胎龄28~42周,平均胎龄37周,体重最小850g,最大4075g,平均体重3280g。新生儿肺透明膜病89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04例,新生儿颅内出血78例,  相似文献   

15.
王芳 《全科护理》2009,(15):1361-1361
血气分析技术是临床了解机体内环境的一种检查手段,已被普遍地应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各种疾病引起的急性和慢性呼吸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心肺复苏、体外循环的监测等。做血气分析时需采集动脉血,动脉血可采用任何部位,但一般选用容易采取的动脉如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等,其中以桡动脉最为方便、安全。近年来国内对临床动脉行血气分析穿刺技术有较多的临床研究,包括各种穿刺部位的选择与定位方法;特殊病人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采血的对比观察;婴幼儿或儿童血气测定等。现将本人对104例桡动脉穿刺取血操作的技巧回顾性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桡动脉止血器应用于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患者舒适度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冠心病患者拟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160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加压包扎后行减压放气,对照组常规加压处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舒适度评分情况及止血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患者舒适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止血成功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桡动脉止血器应用于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可大大减轻患者不适,其止血成功率与常规减压相近。  相似文献   

18.
1抽血前准备1.1用物准备塑料小枕,其他用物同传统动脉抽血法。1.2病人准备取坐位或卧位,手腕下放一小塑料枕,使腕关节过伸,充分暴露桡动脉,同时也绷紧了局部皮肤,固定了桡动脉。2方法2.1选择部位用指尖触摸脉搏定位更准确,沿桡动脉走向选搏动最强的部位,但要避开桡骨突显的部位  相似文献   

19.
在抢救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时,需直接建立血液通路,即直接穿刺动、静脉,而直接穿刺桡动脉难度大,不易成功。我科自制桡动脉穿刺枕,垫于患者腕部,提高了穿刺成功率。1 材料 纯棉布或缠胶布剩下的纱布网,反复对折,缠成长15 cm,高10cm的枕状物,用胶布固定,防止散开。2 优点 该枕柔软、透气,利于肢体放松、固定,使穿刺的血管暴露、拉直,易于穿刺;取材方便,易于制作;用后放薰箱消毒,简便易行;被血迹污染后易于清洗。在采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时,此枕也适用。  相似文献   

20.
桡动脉止血绑带在经桡动脉介入诊疗术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后对桡动脉穿刺处的止血方法,近几年本院多采用人工压迫的止血方法,自2010年2月至2011年4月,本院心内科应用桡动脉止血绑带40例,直接压迫桡动脉穿刺部位,可直视穿刺点出血情况,易于观察,经过精心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