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调查女性护士尿失禁患病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10名女性护士,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中文版、尿失禁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调查。结果92名(29.68%)护士患有尿失禁。非尿失禁组行为限制、心理影响、社会功能维度得分及生活质量总分显著高于尿失禁组(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怀孕次数多、分娩次数多、阴道分娩,以行政工作为主、现在或曾感到阴道内有肿物脱出为女性护士患尿失禁的危险因素(OR=1.366~9.725,P<0.05、P<0.01)。结论女性护士尿失禁患病率较高,尿失禁者生活质量较低;应加强女性护士尿失禁筛查,针对目标人群进行相关干预,以较好地防治尿失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社区卒中后康复期老年人跌倒情况,探讨引起跌倒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在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康复出院的卒中患者111例进行追踪调查,了解其发病后1年内跌倒发生情况,并收集影响跌倒的相关资料。结果卒中后康复期老年人发病后1年内跌倒发生率为42.3%;躯体移动控制障碍是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OR=10.628),对跌倒知识需求是跌倒的主要保护因素(OR=0.462)。结论卒中后康复期老年人跌倒发生率较高,加强跌倒相关知识教育,指导康复期自我锻炼改善肢体活动情况,是预防和减少跌倒发生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探究社区老年人肌少症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从建库到2021年1月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肌少症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采用软件STATA15.0和Review Manager 5.4对社区老年人肌少症发生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13 750例研究对象。结果显示,肌少症发生率为11 %,随访1~2年、3~4年社区老年人肌少症发病率分别为6 %和12 %,亚洲地区发病率分别为9 %,亚洲之外地区为13 %,女性发病率为16 %,男性为11 %。从危险因素来看:高龄(OR = 1.11,95 %CI:1.09~1.12,P<0.00001)、中风史(OR = 2.92,95 %CI:1.60~5.31,P=0.0005)、低BMI(OR = 1.51,95 %CI:1.42~1.60,P<0.00001)、缺乏运动(OR = 1.44,95 %CI:1.18~1.76,P=0.0003)是社区肌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社区老年人肌少症发生率较高,高龄、中风史、低BMI、缺乏运动是肌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EP)术后尿失禁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37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行HoLEP治疗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总结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类型、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分析影响术后尿失禁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HoLEP术后尿失禁总体发生率为16.5%(62/375),其中压力性、急迫性和混合性尿失禁分别为8.0%(30/375)、6.1%(23/375)和2.4%(9/375);轻度占74.2%(46/62)、中度占19.4%(12/62)、重度占6.4%(4/62);96.8%(60/62)尿失禁症状在术后3个月内消失。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oLEP术后尿失禁与患者年龄(χ2=6.510,P=0.011)、糖尿病(χ2=6.074,P=0.014)、术前前列腺体积(χ2=12.008,P=0.001)、手术时间(χ2=31.753,P<0.001)、剜除标本质量(χ2=6.863,P=0.009)及术中出血量(χ2=23.515,P<0.001)存在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间>90 min(OR=2.65,95%CI:1.52~4.17,P=0.003)和术中出血量>100 mL(OR=1.87,95%CI:1.15~3.69,P=0.021)是术后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oLEP术后尿失禁以轻度为主,呈现短暂性、自限性的特点,手术应激是导致术后尿失禁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初产妇女的配偶产后抑郁状况,探讨影响及预测其抑郁状况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问卷调查方法,在妇女产后3个月对初产妇的配偶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itic回归分析产后配偶抑郁的关联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婚姻质量、育儿压力及人际信任对产后配偶抑郁的预测效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812例,发生产后抑郁97例,产后抑郁情绪发生率11.95%。饮酒(OR=1.852,P=0.002)、轮班工作(OR=1.447,P=0.011)、育儿压力大(OR=2.742,P<0.001)、女性户主(OR=2.419,P=0.011)、每日数字媒体应用时间长(OR=3.028,P<0.001)、原生家庭排行高(OR=2.682,P=0.023)是导致产后配偶抑郁的危险因素;婚姻质量高(OR=0.392,P<0.001)、人际信任状况好(OR=0.627,P=0.025)、自有住房(OR=0.419,P=0.006)是产后配偶抑郁的保护因素。婚姻质量对产后男性配偶抑郁的影响大于育儿压力和人际信任,其ROC-AUC为0.742。结论建议相关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产后男性配偶心理问题的评估与管理,降低其产后抑郁率。  相似文献   

6.
社区老年人身体机能状态及跌倒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明确导致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因素,为预防社区老年人跌倒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评估124名60~85岁社区老年人跌倒情况和跌倒危险因素,并测试其身体机能.结果跌倒发生率为30.6%,跌倒的受伤率为60.5%;70~85岁年龄段老年人比60~69岁者身体机能状况差,且女性更明显;男性身体机能指标与跌倒关系不明显,女性的握力与跌倒密切相关(P<0.05);排泄问题、肢体麻木感、在家中经常被绊滑、近一年因病住院、怕跌倒而限制外出、不能结算日常开支及有差点跌倒的经历与社区老年人跌倒密切相关(P<0.05,P<0.01).结论跌倒严重威胁社区老年人的健康,其原因复杂,社区护士应采取综合措施予以预防.  相似文献   

7.
丁美平  陈菁  邹英  吴燕 《生殖医学杂志》2023,(12):1879-1882
目的 探讨“二孩”或“三孩”高龄疤痕子宫孕妇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于武义县中医院行剖宫产生育“二孩”或“三孩”的高龄疤痕子宫产妇398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产后出血的发生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产后出血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398例剖宫产生育“二孩”或“三孩”的高龄疤痕子宫产妇中,有59例(14.82%)发生产后出血。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年龄≥40岁(OR=4.011)、剖宫产生育三孩(OR=4.035)、合并妊娠期高血压(OR=3.364)、既往流产≥3次(OR=6.760)、前置胎盘(OR=11.348)、胎盘植入或粘连(OR=9.143)及子宫收缩乏力(OR=10.633)是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距前次剖宫产时间≥24个月是避免产后出血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0.381,P<0.05)。结论 生育“二孩”或“三孩”高龄疤痕子宫孕妇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较高,产后出血与年龄、生育孩次、合并妊娠期高血压、既往流产次数、前置胎盘、胎盘植入或粘连、子宫收缩...  相似文献   

8.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尿失禁发生率调查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 调查新疆地区维吾尔族 (维族 )人群尿失禁的发病情况。 方法 采用亚太地区控尿咨询委员会的问卷对新疆地区 18~ 80岁维族正常人群进行尿失禁调查。数据分析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 结果 抽样调查 5 0 6人。男 2 0 0人 ,女 30 6人。尿失禁发生率 38.9% (197/ 5 0 6 ) ,其中男性 31.5 % (6 3/ 2 0 0 ) ,女性 43.8% (134 / 30 6 )。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尿失禁发生率与生育胎次相关 ,总尿失禁发生率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相关 ,P <0 .0 1。 结论 尿失禁在维吾尔族的发生率较高 ,在女性中更高 ,应引起重视 ,制定相关对策以降低尿失禁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正>男性尿失禁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前列腺手术、高龄、卧床、尿路炎症、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及神经源性疾病等。长期尿失禁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容易导致焦虑和抑郁,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85岁以上男性人群尿失禁的发生率高达32%。男性尿失禁类型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急迫性尿失禁(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 UUI)和混合性尿失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3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7例、女72例,年龄37~83(58.03±8.90)岁。分析术后新发房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患者共234例,术后新发房颤36例(15.4%),其中男性房颤发生率为16.1%,女性为12.5%。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共105例,术后出现新发房颤39例(37.1%),其中男性房颤发生率为40.7%,女性为25.0%。CABG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OPCABG(37.1%vs.15.4%,P<0.05),但两组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最高年龄段为≥60岁(18.9%和45.8%),明显高于<45岁患者(P<0.05)。两种术式术后新发房颤的高发时间均为术后第2 d(即术后24~48 h),发作后持续1 d(24 h)的比例最高(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4.983,P=0.036)、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或房性心动过速(OR=17.682,P=0.002)、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OR=0.152,P=0.042)、左房前后径(OR=17.614,P<0.001)和术前射血分数(OR=7.094,P=0.011)是OP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而糖尿病(OR=11.631,P=0.020)、合并其它心脏畸形(OR=29.023,P=0.002)、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OR=0.047,P=0.001)和术后CKMB(OR=3.672,P=0.040)是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结论CABG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高于OPCABG,且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但这两种术式的新发房颤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术式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