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enumoniae,MP)是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MP主要侵犯呼吸道,随着检测手段的改进和对病原的不断认识,MP引起肺外损害也逐渐增多,为探讨肺炎支原体对心肌的损害,笔者对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门诊及住院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89例进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03-2011年临床确诊为川崎病的119例患儿的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分析其冠状动脉内径大小,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内径的比值。结果:119例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67例,其中单纯左冠状动脉损害18例,单纯右冠状动脉损害7例,双支受累30例,冠状动脉瘤11例,巨大冠状动脉瘤1例。结论:超声心动图能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的内径及形态、及早发现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瘤,有助于川崎病的诊治及顸后。  相似文献   

3.
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其在引起肺部病变的同时,常合并肺外多系统器官的损害[1].我院儿科2000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支原体肺炎患儿112例,其中肺外损害表现16例,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损害与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的关系。方法将1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分成2组,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1∶160为观察组,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1∶160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及心电图情况。结果观察组心肌酶谱异常例数及数值、心电图异常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抗体滴度高的患儿应及早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测,警惕心肌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支原体肺炎感染会导致人体呼吸道损害以及多种肺外并发症的发生,支原体肺炎是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一般对抗生素治疗敏感,效果良好,但是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或者是对抗感染治疗反应不良,同样会引起呼吸衰竭,甚至导致死亡。近年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表现为发病年龄提前,肺外并发症多等特点,甚至可引起多器官的损害,所以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展开相应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8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发生不同程度心肌损害84例,其中心电图异常30例,占35.7%,分别是P-R间期延长、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ST-T改变;心肌酶CK-MB增高28例,达66.7%;心衰l例.心肌损害的发生与患儿体内FQ-MP-DNA滴度及体温的高低有关(P〈0.05),而与C反应蛋白的高低无关.结论:支原体肺炎可产生心肌损害,多数患儿常无特殊主诉,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心肌损害并行积极保护心肌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特点,从而提高其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6例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病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纽重症支原体肺炎44例(79%)的患儿起病急,以咳嗽、喘息为主症,并很快出现呼吸困难及发热,所有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外症状;6例并发肺不张。结论: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病情重、变化快,肺外症状多见,有6例合并肺不张,应引起一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2例确诊为MPP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以2~7岁的幼儿为主。发热64例(89%),持续性咳嗽49例(68%)。多数肺部可闻及湿音,两肺呈斑片状阴影45例(62%),呈间质性损害9例(12%),大片状阴影15例(21%)。多数患儿(57%)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肺外并发症主要有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黏膜、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MP-IgM)均阳性。用阿奇霉素治疗2~3周均治愈。结论儿童MPP好发于幼儿,肺外并发症可累及多个系统,血清学MP-IgM检测是早期诊断的必要手段,阿奇霉素是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及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7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全部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外并发症,其中121例并发消化系统病变,77例并发皮肤黏膜损害,31例并发泌尿系统病变,21例并发血液系统病变,17例并发心血管系统病变,3例并发神经系统改变。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大多侵犯肺部,肺外并发疾病较重,涉及到多个脏器以及系统,应对患者病情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导致上下呼吸道感染,学龄期前后的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多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及时有效的治疗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持续高温可导致肺外并发症的出现,以肝损害、肾炎、心肌缺血、皮肤黏膜损害多见,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易发生心肌损害,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本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肺外感染发病情况与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5-2009年住院病人中50例肺炎支原体肺外感染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50例肺炎支原体肺外感染病例中,神经损伤28例,心血管系统损伤13例,消化系统感染9例,皮肤损害6例,肌肉、关节损害5例.结论:肺炎支原体除能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外,还能引起呼吸系统以外的多系统、器官的感染.特别是神经系统损伤,发病率相对较高,心血管系统损伤也时有发生,故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效果。方法将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115例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并于入院后1~3 d给予地塞米松静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IVIG 0.5 g/(kg.d)静滴,连用3 d,在给定的时间内检测相应指标。结果至入院后第15天统计,治疗组治愈例数(4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7例)(P<0.05)。治疗10 d时,除临床症状外,治疗组其他各项参考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5 d时,治疗组及心电图转为正常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0.05),且绝大多数患儿的心肌酶降为正常,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VIG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能显著减轻组织破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肺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52倒MP感染致肺外系统损害患儿资料。结果MP感染可引起心、肾、血液、神经、消化道、皮肤、关节等多系统损害,经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对症处理,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MP感染导致多系统损害可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当以细菌或病毒感染不能解释时,应考虑MP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感染首发症状的多样性。方法对18例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发症状除呼吸道症状外,还可表现为皮肤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胸膜病变、关节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首发症状多种多样,且可同时出现多系统损害,应高度重视,以及早做出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支原体肺(PMP)的临床分析来提高对其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于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间收治的40例婴幼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多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喘息症状、双侧肺听诊喘鸣音,少许伴有中细湿性哆音,肺部X线表现有阴影。结论:婴儿支原体肺炎(PMP)多呼吸改变、肺外症状,且主要为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肌受损。为此患儿除使用常规足量足疗程的抗生素治疗外,还可联合使用利福平、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确诊为支原体肺炎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92%患儿发热,多为弛张热及不规则热,热程3~7d,平均4.9d;均有咳嗽,52%为干咳,咳痰者多为粘自痰,占48%;12%患儿伴喘息,听诊肺呼吸音粗或低,40%可闻及细湿啰音。治愈120例,治愈率为97%,临床好转4例,好转率为3.4%。124例患儿均在10~14d后复查胸部X线片,病灶吸收好转后出院门诊随访。结论:儿童支原体肺炎肺外损害发生率高,应提高认识,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0例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患儿有咳嗽、气喘,甚至呼吸困难。x线片表现多种多样,54例患儿有发热。60例患儿治愈40例,显效15例,好转5例。结论:支原体不仅可引起肺部的原发感染,亦可引起多种肺外并发症,要采用综合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及并发症特点,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89例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小几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临床以发热、咳嗽为特征,也可有肺外并发症,所有患儿用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良好,无后遗症发生。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年龄有降低的趋势,症状重,早期大多无明显阳性体征,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肺炎支原体DNA是临床肺炎支原体肺炎重要的诊断方法,可以考虑将CRP作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变化和观察的参考指标,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光明中医》2021,36(14)
目的 分析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维生素A、维生素D水平,为早期识别RMPP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2月于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就诊的14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各自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组(80例)和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组(68例)。选取同期于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12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儿相关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发热时间(7 d)、肺部影像学检查、肺部啰音、肺外并发症发生情况。测定并比较疾病组与对照组,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组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性肺炎(RMPP)组血清维生素A及维生素D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RMPP影响因素。结果 疾病组血清维生素A及维生素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RMPP组与普通MPP组相比,血清维生素A及维生素D、肺外并发症、发热持续时间、肺部啰音、胸腔积液及大叶性肺炎(影像学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清维生素A、血清维生素D、肺外并发症及发热持续时间均为RMPP的影响因素(P 0. 05)。结论 临床上发现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血清维生素A及维生素D低水平,发热持续时间长,伴有肺外并发症,应警惕RMPP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5例确诊为MPP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85例中有30例肺外器官受累,其中以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黏膜、中枢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损害为多见。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MP-IgM)均阳性。所有病例应用红霉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2~3周均治愈。结论:小儿MPP易引起多个系统并发症。血清学MP-IgM检测是早期诊断的必要手段,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及时使用红霉素联合阿奇霉素,达到满意的疗效,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