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重叠综合征(Rhupus综合征)的临床和血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21例Rhupu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另选取同期81例单纯RA及51例单纯SLE作为对照,比较Rhupus综合征与单纯RA组、单纯SLE组关节受累、自身抗体及临床特点。结果21例Rhupus综合征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9.43±11.66)岁,高于单纯SLE组患者的(40.59±12.73)岁(P=0.008)。以RA起病的Rhupus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年龄小于单纯RA组[(32.58±11.14)岁vs. (43.11±11.83),P=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例Rhupus综合征患者中,以RA起病者12例,除2例为男性外,其余10例女性患者在出现SLE表现时均处于围绝经期或已绝经,平均闭经或绝经年龄(44.30±5.33)岁(36~50岁);出现SLE表现与RA起病的间隔时间为10.83年。以SLE起病者2例。就诊时同时存在RA与SLE表现者7例,除1例为男性外,其余6例为女性(3例处于围绝经期)。Rhupus综合征组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率与单纯RA组相似,SLE相关表现中肾损害相对少见,但间质性肺病的发生率较高。Rhupus综合征和单纯SLE患者补体C3、补体C4、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hupus综合征是一种RA与SLE表现共存的重叠综合征,多以RA起病且RA表现较SLE表现严重。Rhupus综合征的发病可能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CXCL9和CXCL10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分析其对RA发生骨侵蚀的作用,探讨CXCL9和CXCL10在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105例RA患者、90例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 HC)血清CXCL9、CXCL10水平并比较各组间差异,分析其与RA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疾病活动性及骨侵蚀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XCL9和CXCL10水平与RA患者骨侵蚀的相关性。结果RA组患者血清CXCL9、CXCL10水平显著高于OA组和HC组(P < 0.01、P < 0.01),RA患者血清CXCL9水平与肿胀关节数(swollen joints, SJC)、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呈正相关(P < 0.05),血清CXCL10水平与压痛关节数(tender joints, TJC)、SJ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A、IgM、RF及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CPA)呈正相关(P < 0.05)。此外,血清CXCL9、CXCL10水平均与RA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 DAS28)呈正相关(P=0.013、P=0.006),且高疾病活动度组(DAS28≥5.1)的血清CXCL9、CXCL10水平显著高于中低疾病活动度组(DAS28 < 5.1,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病程长、高疾病活动度及血清CXCL9水平升高与RA患者发生骨侵蚀相关(P < 0.05)。结论RA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XCL9和CXCL10的表达水平升高,与RA疾病活动性及骨侵蚀具有相关性,可能参与了RA的发病及骨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合成酶综合征(anti-synthetase syndrome, ASS)患者心脏受累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96例ASS患者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皮疹、肌肉损害等)、合并症及实验室指标(肌酶、炎性标志物、免疫球蛋白、补体、淋巴细胞亚群、自身抗体等),依据有无心脏受累进行分组比较。结果ASS患者心脏受累的发生率为25.0% (24/96),心脏受累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心肌肌钙蛋白升高(75.0%, 18/24)、心包积液(33.3%, 8/24)、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33.3%, 8/24)、瓣膜反流(33.3%, 8/24)。心脏受累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大于无心脏受累组[(54.58±10.58)岁vs. (48.47±13.22)岁, P=0.043],关节炎的发生率低(37.5% vs. 61.1%, P=0.044)。心脏受累组患者合并急进性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高于无心脏受累组(54.2% vs. 30.6%, P=0.037)。实验室指标方面,ASS合并心脏受累组的C反应蛋白[13.55 (8.96, 38.35) mg/L vs. 4.60 (1.37, 17.40) mg/L, P=0.001]和乳酸脱氢酶[408.0 (255.0, 587.0) U/L vs. 259.5 (189.8, 393.8) U/L, P=0.007]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心脏受累组。此外,心脏受累组出现抗Ro-52抗体阳性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心脏受累组(91.7% vs. 69.4%, P=0.029),而合并危险因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动态红细胞沉降率、铁蛋白、免疫球蛋白G、补体C3、补体C4及T/B/NK淋巴细胞亚群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SS患者心脏受累常见,以心肌受损为主,合并C反应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升高、抗Ro-52抗体阳性的ASS患者应警惕心脏受累。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IgG4相关性疾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认识,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IgG4相关性疾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及治疗方面的特点。结果10例IgG4相关性疾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中,垂体受累者6例,硬脑膜受累者4例;单纯神经系统受累者仅2例,其余8例患者均合并其他脏器受累;一半患者以神经系统受累为首发表现,神经系统症状多表现为多饮、多尿、头痛、视力下降等。实验室检查中,9例(90.0%)血清IgG4水平升高,血清总IgE升高者7例(87.5%),部分患者血清IgG、血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升高,补体C3、C4下降。8例患者接受了不同部位的组织病理活检,病理检查均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部分可见纤维组织增生。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8例(80%)联合了免疫抑制剂治疗,3例因病情反复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所有患者中,2例(20%)达到完全缓解,8例(80%)部分缓解,中位随访时间13.5个月,复发4例。结论IgG4相关性疾病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中,垂体、硬脑膜为常见受累部位,大多合并其他脏器受累,但半数患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因症状不典型,应结合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行组织病理活检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老年流感肺炎的临床特征以及D-二聚体与流感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肺炎的甄别和管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起连续5个流感季(当年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流感肺炎的住院患者,年龄>65岁,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比较重症和非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D-二聚体与肺炎严重程度的关系,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流感肺炎死亡的效能。结果共纳入实验室确诊的老年流感肺炎住院患者52例,男性31例(59.6%),平均年龄(77.1±7.4)岁,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者19例(36.5%),约70%病例出现不同程度发热,重症肺炎组与非重症肺炎组相比,呼吸困难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9例,73.7% vs. 10/33例,30.3%,P=0.004),重症肺炎组的CURB-65(confusion, urea, respiratory rate, blood pressure, and age>65)评分、肺炎严重度指数(pneumonia severity index, PSI)评分、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尿素氮、空腹血糖、D-二聚体均高于非重症肺炎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 0.001、< 0.001、0.003、0.038、0.018、< 0.001),重症肺炎组的白蛋白则低于非重症肺炎组[(35.8±5.6) g/L vs. (38.9±3.5) g/L, t=-2.348,P=0.018]。入院首次检测的D-二聚体与PS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40, 95%CI: 0.302~0.714,P < 0.001),与氧合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559, 95%CI: -0.726~-0.330,P < 0.001)。以患者是否住院期间死亡绘制ROC曲线,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为0.765(95%CI: 0.627~0.872),PSI曲线下面积为0.843(95%CI: 0.716~0.929),二者相比,检验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360,P=0.174)。D-二聚体>1 225 μg/L预测流感肺炎住院期间死亡的敏感性为76.92%,特异性为74.36%。结论高龄老年流感肺炎患者的发热症状不典型,呼吸困难是重症肺炎的突出表现,D-二聚体升高与老年流感肺炎严重程度相关,D-二聚体>1 200 μg/L对于老年重症流感肺炎住院期间死亡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受体α(interleukin-2 receptor α,IL-2Rα)水平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107例SLE患者病历资料,依据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 2000,SLEDAI-2K)评估患者的病情活动情况,并选取年龄、性别分别匹配的39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LE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IL-2Rα水平,比较其差异并分析SLE患者IL-2Rα水平与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LE患者血清IL-2Rα水平[830.82(104.2~8 940.48) ng/L]较健康对照组[505.1(78.65~1 711.52) ng/L]明显升高(P < 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L-2Rα水平与SLEDAI-2K评分及抗核小体抗体滴度呈正相关(r=0.357,P < 0.001;r=0.25,P=0.027)。107例SLE患者中36例(33.6%)合并狼疮性肾炎,合并狼疮性肾炎的患者血清IL-2Rα水平[1 102.14(126.52~8 940.48) ng/L]较未合并狼疮性肾炎患者[743.89(104.19~4 872.06) ng/L]明显升高(P=0.032)。高IL-2Rα水平组合并狼疮性肾炎者(40.8%)较低水平组(19.4%)明显升高(P=0.031),高IL-2Rα水平组SLEDAI-2K评分更高[10 (3~21) vs. 7 (3~16),P=0.001]。SLE患者常规治疗12周后血清IL-2Rα水平[1 119.1(372.25~2 608.86) ng/L]随病情改善较基线时[1 556.73 (373.08~8 940.48) ng/L]明显下降(P=0.042)。结论血清IL-2Rα可作为SLE病情活动评估指标,与肾脏受累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dihydroxy vitamin D,25(OH)D]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活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就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158例SLE患者。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ADI)将158例SLE患者分为两组:活动组59例(SLEADI>4),非活动组99例(SLEDAI≤4)。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体检中心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数据及血清25(OH)D水平。结果(1) SLE组25(OH)D水平[10.4(5.6, 15.8)μg/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5.5(22.8, 32.3) μg/L,P<0.01];SLE活动组25(OH)D水平为[6.2(3.7, 13.8)μg/L],非活动组为[12.3(7.2, 16.7) μ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6.7(4.4,12.9) μg/L]明显低于SLE无肾脏损害患者[13.3(7.4, 18.7) μg/L,P<0.01]。(2)SLE患者中25(OH)D水平与SLEDAI、24h尿蛋白定量(24h urinary protein quantification,24h-pro)升高均呈负相关(r=-0.35和-0.39,P<0.01);与补体C3降低呈正相关(r=0.24,P<0.01)。(3)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抗双链DNA抗体(anti-ds DNA antibodies,ds-DNA)、抗史密斯抗体(anti-Smith antibodies,Sm)、IgG、C3、C4、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24h-pro以及25(OH)D与SLE患者疾病活动相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5(OH)D降低是SLE患者疾病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25(OH)D的下降与SLE患者病情活动有相关性,而且可能与LN相关,在SLE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肠内营养(EN)喂养不耐受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18年3月~2021年3月入住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施EN的122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EN是否耐受分为耐受组(n=70)与不耐受组(n=52),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病理分期)、EN制剂种类、临床治疗(物理降温、鼻饲药物)、药物应用(镇静药、血管活性物、抑酸药、钾制剂、抗生素种类、激素药)、生化指标(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糖、血钾浓度)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分析患者EN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结果实施EN的122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中,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4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钾制剂(OR=4.125, P=0.027, 95% CI:1.178~14.444)、使用镇静药(OR=4.125, P=0.000, 95% CI:2.007~11.765)、低蛋白血症(OR=3.557, P=0.010, 95% CI:1.351~9.366)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EN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肠内营养制剂中添加膳食纤维(OR=0.108, P=0.015, 95% CI:0.018~0.643)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EN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建议使用添加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制剂,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使用钾制剂、镇静药、低蛋白血症患者的EN喂养耐受性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中YKL-40(chitinase-3-like-1 protein)在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anti-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 5, MDA5)阳性皮肌炎(dermatomyositis, DM)合并严重肺损伤中的价值,严重肺损伤包括快速进展间质性肺病(rapidly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RP-ILD)和肺部感染。方法选择2013—2018年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抗MDA5阳性DM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和BALF中YKL-40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评估血清YKL-40对肺损伤的诊断效能。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由胸部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T, HRCT)证实。RP-ILD定义为呼吸道症状在3个月内进行性加重,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或胸部HRCT显示ILD较之前加重或出现新的ILD。肺部感染经痰、血液、BALF、肺穿刺活检样本检验出病原体确诊。结果共收集到168例抗MDA5阳性DM患者病例,其中154例合并ILD,66例(39.3%)表现为RP-ILD。经病原学依据证实合并肺部感染患者70例。合并RP-ILD患者中39例(59.1%)合并肺部感染,而非RP-ILD患者仅31例(30.4%)合并肺部感染。RP-ILD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高于非RP-ILD合并肺部感染者(P < 0.001)。血清YKL-40水平在RP-ILD合并肺部感染组高于RP-ILD未合并肺部感染组、非RP-ILD合并肺部感染组和非RP-ILD未合并肺部感染组[83(42~142) vs. 42(21~91) vs. 43(24~79) vs. 38(22~69), P < 0.01]。血清YKL-40诊断抗MDA5阳性DM患者RP-ILD合并肺部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及AUC分别为75%、67%、0.72,其诊断同时存在RP-ILD和肺部感染的抗MDA5阳性DM患者的AUC较诊断仅有RP-ILD和仅有肺部感染者的AUC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2 vs. 0.54和0.55, Z=2.10和2.11, P < 0.05)。结论抗MDA5阳性DM患者合并RP-ILD和肺部感染预后差,血清YKL-40水平对这类患者同时合并RP-ILD和肺部感染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我国西藏高原地区不同海拔高度腹型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HSP)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90例腹型HSP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病前长期居住地海拔高度分为3组,对不同海拔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数据、治疗及转归进行比较。结果腹痛是腹型HSP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不同海拔地区的HSP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海拔地区过敏性紫癜患者更容易出现消化系统症状(P < 0.01),海拔越高越容易合并肾受累或关节受累。高海拔地区腹型HSP患者的血小板为(512.1±55.0)×109/L,C反应蛋白为11.2 (5.7, 19.4) g/L,显著高于于中海拔、较低海拔患者[分别为(498.3±76.9)×109 /L, 9.5 (4.6, 13.5) g/L和(456.4±81.2)×109 /L, 3.7 (0.2, 8.9) g/L]。HSP治疗有效率为98.9%,不同海拔地区患者治疗转归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次住院的患者均合并肾受累且初始治疗未加用免疫抑制剂。结论高原地区HSP并不少见,不同海拔水平发病年龄、性别差异不大,腹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长期居住于高海拔地区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腹部症状且病情更严重,肾受累可能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早期应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减少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口腔颅颌面部纤维性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确诊为FD或McCune-Albright综合征(McCune-Albright syndrome, MAS)的患者105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分别归类为单骨型、多骨型、MAS型及口腔颅颌面部特有的口腔颅面型纤维性结构不良(craniofacial fibrous dysplasia,CFD)四型,对各型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随访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105例患者的男女比为1 ∶1.3,发病年龄0~56岁(中位数为12岁)。本组病例中,单骨型43例(40.95%),其中上颌骨29例,下颌骨12例,颧骨2例;多骨型32例(30.48%);MAS型7例(6.67%);发生在颅上颌部位的FD,经影像学分析确诊CFD型23例(21.90%)。CFD在患者性别、术前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等方面有别于其他类型的FD。病理学上,各型FD的形态特点类似,但多骨型及MAS型患者可能出现以纤维成分增生为主的特征。结论口腔颅颌面部FD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有别于身体其他部位发生的FD病变,CFD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与发生于颅颌面部的单骨型或多骨型FD也有显著差异,应注意区分,以进一步明确CFD在临床处置及预后等方面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istal hereditary motor neuropathy, dHMN)是一组选择性累及运动神经及其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可引起肢体远端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总结8例dHMN先证者的临床、电生理、病理及遗传学特点,丰富我国dHMN先证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资料,提高临床工作者对dHMN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例dHMN先证者并进而追踪其家系,回顾性分析先证者的临床症状、神经电生理改变、病理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运用基因靶向二代测序技术对所有先证者进行周围神经病相关基因检测,通过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并对可获得的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共分离分析。结果先证者发病年龄11~64岁,中位数39.5岁,均为慢性起病,进行性发展,主要表现为远端肢体无力,并逐渐出现肌肉萎缩。神经电生理结果示选择性运动神经损害,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不受累,针刺肌电图符合神经源性损害表现。2例先证者肌肉活检显示神经源性骨骼肌损害,1例先证者腓肠神经活检提示感觉神经受累轻微。基因测序显示8例先证者携带了8种不同的已知dHMN致病基因,3例有已报道的致病突变位点,基因诊断率为37.5%,其余5例为临床意义未明的新发点突变,其中2例突变在家系内共分离。结论dHMN是一组临床和基因均具有显著异质性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二代测序技术广泛运用于dHMN先证者的致病基因搜寻,但仍有超过一半的先证者不能得到明确的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拟探索结合超声检查与单纯根据临床查体两种临床场景下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患者临床分型的差异。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且临床和超声结果完整的PsA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表型分类,再进一步结合能量多普勒与灰阶超声所发现的附着点炎及指(趾)炎对所有患者进行再次的表型分类,应用韦恩图表示纳入超声前后PsA各临床表型分组,临床表型构成比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纳入超声前后临床表型差异应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共纳入227例PsA患者,分别存在一种或多种临床表现。临床查体发现:209(92.1%,209/227)例患者有银屑病皮损,98(43.2%,98/227)例患者有指(趾)甲病变,219(96.5%,219/227)例患者有外周关节炎表现,25(11.0%,25/227)例患者脊柱受累,80(35.2%,80/227)例患者存在指(趾)炎,18(7.9%,18/227)例患者存在附着点炎。纳入超声评估后,发现另外18例患者超声下有指(趾)炎表现,另外80例患者超声下有急性附着点炎表现,其中异常回声减低55例,肌腱增厚62例,48例可见多普勒血流信号。与单纯根据临床查体分型相比,联合超声检查后对227例患者进行分型,发现最常见的单纯外周关节炎型患者明显减少(49.8% vs. 27.8%,P < 0.001),外周关节炎合并附着点炎患者比例明显增多(4.4% vs. 18.1%,P < 0.001),外周关节炎合并附着点炎和指(趾)炎的患者也明显增多(1.8% vs. 17.6%,P < 0.001)。结论超声是发现附着点炎及指(趾)炎的有利工具,借助超声检查可以有效辅助风湿科医生更好地鉴别PsA的病变性质和类型,准确划分临床表型,并进一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LL-AF6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1例初治MLL-AF6阳性AM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复习文献,总结该类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中位年龄36岁,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标准FAB分型(French-American-British classification systems)M5 6例,M4 5例。起病症状为牙龈肿痛6例,发热5例,初诊时中位白细胞计数55.5×109/L,免疫分型可见髓系细胞、单核细胞系统及干细胞系列抗原表达。MLL-AF6融合基因水平(实时定量PCR法)为14.2%~214.5%,6/11例(54.5%)合并EVI1基因高表达。4例患者二代测序检测出合并KRASTET2ASXL1TP53DNMT3AFLT3-ITD基因突变。染色体G显带检查,2例为t(6;11)(q27, q23)伴复杂核型异常,4/9例(44.4%)伴有+8异常,2例为正常核型。给予患者常规诱导化疗,达到完全缓解者8/11例(72.7%),3例患者原发耐药。8例完全缓解的患者中,2例达到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阴性,中位完全缓解的持续时间为4.5个月。2例MRD阳性及3例难治复发患者接受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后均死于白血病进展。随访至2019年12月1日,2例存活,9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结论MLL-AF6融合基因阳性AML多为年轻患者,FAB分型以M4、M5居多,常以发热起病,白细胞增高,可伴器官浸润,合并EVI1基因高表达多见。本病常规化疗的缓解率不低,但达到分子学缓解困难,极易出现早期复发,持续分子学阴性状态下尽早行allo-HSCT可能获得长期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比化生性乳腺癌(MpB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预后因素,明确全乳切除术后放疗(PMRT)对MpBC患者的总生存(OS)及乳腺癌特异性生存(BCSS)影响。方法从SEER数据库筛选1998~2016年符合病理诊断、≥18岁并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MpBC和IDC患者,且无远处转移及第二原发癌, 共纳入31 982例患者。研究终点是OS和BCSS,亚组包括MpBC/ PMRT组(308例)、MpBC/No PMRT组(629例)和IDC/PMRT组(31 045例)。比较组间基线特征,并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分析比较MpBC的预后影响因素及各亚组的OS和BCSS。结果在所有MpBC患者中,年龄≥50岁(81.2%)、病理分级Ⅲ级(68.0%)、ER阴性(75.9%)、PR阴性(79.8%)、T2~3(71.3%)、N0~1(85.6%)患者占比大。年龄、肿瘤T分期、N分期、PMRT、是否化疗与MpBC的OS显著相关(P < 0.05),而病理分级、ER、PR状态与MpBC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pBC/PMRT组OS(HR 1.394,95%CI:1.125~1.727,P < 0.05)、BCSS(HR 1.390,95% CI:1.074~ 1.800,P < 0.05)优于MpBC/No PMRT组,而其OS(HR 1.626,95%CI:1.386~1.908,P < 0.001)、BCSS(HR 1.710,95% CI:1.418~ 2.062,P < 0.001)显著劣于IDC/PMRT组。结论MpB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年龄、肿瘤T分期、N分期、放疗及化疗是其预后影响因素;PMRT可改善MpBC患者的OS及BCSS。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翻修重建术后中长期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首次翻修手术的235例患者,采集患者人口学信息、ACL首次翻修重建信息(移植物断裂时间、失效原因、翻修重建时间、手术技术、合并损伤及处理方式)和初次ACL重建手术时的信息(初次断裂时间、受伤原因、受伤机制、初次重建时间、手术技术、合并损伤及处理方式)。同时对患者进行术后2年以上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Tegner活动水平评分、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翻修术后同侧膝关节和对侧膝关节损伤和手术情况。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临床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按排除标准实际随访纳入166例(70.63%),平均随访时间(4.44±2.40)年(2.03~14.63年)。患者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Tegner活动水平评分、IKDC主观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分别从70.51±21.25、3.39±1.77、63.78±15.04提高至术后88.64±14.36、4.67±1.739和80.23±13.31(P<0.05)。3例患者(1.81%)翻修术后出现感染,39例(23.49%)患者在随访期内同侧和对侧膝关节再次接受手术(41例次)。与运动损伤导致的移植物失效相比,因生活意外或初次重建手术技术原因导致翻修的患者术后评分显著偏低(P<0.05):Lysholm评分分别低9.90(95%CI:1.49~18.31)、8.53(95%CI:1.31~15.75),IKDC分别低10.35(95%CI:0.17~20.54)和9.39(95%CI:1.03~17.74),Tegner活动水平评分分别低1.41(95%CI:0.10~2.72)和1.28(95%CI:0.14~2.43)。经胫骨骨道钻取股骨骨道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较经前内入路患者低11.18(95%CI:4.73~17.63, P=0.001)。术中同期进行内侧半月板缝合的患者术后IKDC评分较无半月板合并损伤患者高11.06(95%CI:1.21~20.92, P=0.029)。其他预后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L翻修术可提高患者膝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与生活意外或初次重建手术技术原因导致的翻修相比,运动损伤导致移植物失效的患者术后疗效恢复更好。内侧半月板缝合和经前内入路钻取股骨骨道对ACL翻修术后的临床功能在统计学上体现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人与慢性心力衰竭(HF)患者血浆中受体相互作用的蛋白激酶RIP1、RIP3和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的表达水平,探讨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RIP1/RIP3-MLKL在HF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20年2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HF患者(NYHA Ⅱ~Ⅳ级)。正常对照组(n=21),Ⅱ级(n=20),Ⅲ级(n=33),Ⅳ级(n= 43)。采集所有患者的空腹静脉血,ELISA法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RIP1/RIP3-MLKL表达水平和通路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对心功能Ⅳ级患者进行为期5个月的临床随访,评估临床预后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功能Ⅱ、Ⅲ、Ⅳ级组RIP1、RIP3、MLKL表达量均增加(P<0.01);与Ⅱ级组相比,心功能Ⅲ、Ⅳ级组RIP1、RIP3、MLKL表达量均增加(P<0.01);与Ⅲ级组相比,心功能Ⅳ级组RIP1、MLKL表达量增加(P<0.05)。WB检测RIP1/RIP3-MLKL通路中各蛋白表达量,均存在上调趋势。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HF患者RIP1/RIP3-MLKL表达量与Scr、AST、LVEDD、NT-ProBNP呈正相关(r=0.375、0.231、0.238、0.339、0.299、0.373、0.228、0.256、0.253、0.184、0.189、0.187,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268、-0.234、-0.322,P<0.05)。此外对临床随访结果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发现在心功能Ⅳ级患者中RIP1/RIP3-MLKL表达量更高组临床预后指标更差。结论RIP1-RIP3-MLKL信号通路在HF患者中表达明显增加,与HF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慢性HF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可能与RIP1/RIP3-MLKL信号通路的激活与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初治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合并颈椎失稳者占比情况以及临床特征,并与经治RA患者颈椎失稳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进行比较。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期间行颈椎X线检查且有临床用药记录的RA患者, 收集包括颈部症状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以及颈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初治RA患者颈椎失稳人群的构成比,比较有无颈椎失稳两组初治R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初治及经治RA患者的颈椎失稳情况和临床特点。结果408例RA患者中初治患者105例,女性87例,占82.9%,患者平均年龄(52±14)岁,病程中位数24个月,最短2周,最长30年。28.6%(30/105)合并颈椎失稳,其中病程≤24个月的初治RA颈椎失稳的发生率达13.6%。颈椎失稳组和无颈椎失稳组患者的颈部相关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未合并颈椎失稳患者相比,颈椎失稳患者病程更长[60(18, 180)个月vs. 16(8, 51)个月], 更多合并外周关节畸形(63.3%vs. 21.3%), 血红蛋白水平较低[(106.90±21.61) g/L vs. (115.77±14.69) g/L],经治及初治RA患者颈椎失稳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颈椎失稳RA患者中,初治RA患者除病程更短[120.0 (72.0, 240.0)个月vs. 60.0 (27.0, 167.5)个月]外,各类型构成情况与经治RA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治RA患者颈椎失稳发生率较高,与经治RA患者颈椎失稳发生率相似,病程小于24个月的早期初治RA患者中已有相当比例合并颈椎失稳;颈部相关症状在初治RA患者合并颈椎失稳人群中并无明显特异性;对具有病程长、外周关节畸形比例高及血红蛋白水平低临床特点的初治RA患者应注意排查颈椎失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踝部和跖趾(metatarsophalangeal, MTP)关节的体征与超声下炎性病变的一致性。方法纳入查体发现双踝和跖趾关节中至少1个部位有压痛和/或肿胀、且接受双足踝关节灰阶(greyscale, GS)和能量多普勒(power Doppler, PD)超声检查的RA患者,分析各关节部位压痛、肿胀的体征和超声病变的发生率,研究体征和超声下关节腔积液、滑膜炎或腱鞘炎三种炎性病变的一致性。结果纳入113例RA患者,平均年龄(52.5±12.6)岁,中位病程60(13,129)个月,基于红细胞沉降率的28个关节计数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 based on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DAS28(ESR)]为5.1±1.7,基于C反应蛋白的28个关节计数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 based on C reactive protein, DAS28(CRP)]为4.6±1.5。查体发现在双踝和MTP 1~5关节中,踝关节压痛和肿胀最常见,分别为52.7%和31.9%;而超声发现GS阳性滑膜炎最多见于MTP2关节(34.1%),其次为踝关节(32.7%)和MTP1关节(27.9%);PD阳性滑膜炎最易出现在MTP1关节(14.2%),其次为踝关节(12.4%)和MTP2关节(10.6%)。腱鞘炎的总体发生率为41.1%,其中超过半数为胫骨后肌腱鞘炎,GS和PD的阳性率分别为22.1%和17.6%。关节腔积液最多见于踝关节(9.7%),骨侵蚀最多见于MTP5关节(19%)。踝和MTP关节的临床体征与超声下三种炎性病变的总体一致性均较差(κ<0.2,P<0.05)。一致性相对最好的是踝关节肿胀与超声下炎性病变(κ=0.225,P<0.05),其中与滑膜炎的一致性一般(κ=0.231,P<0.05),与腱鞘炎的一致性较差(κ<0.20,P<0.05)。关节腔积液与各关节的压痛或肿胀无一致性(P>0.05)。结论RA患者中足踝部体征与超声下所见炎性病变的总体一致性较差,体格检查发现踝关节压痛/肿胀最多见,然而超声下所见病变更多见于MTP关节;超声可以额外发现足踝部关节的异常病变,有助于临床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类型和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关系,以期为我国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2021年4月30日因消化性溃疡出血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患者为病例组,以同一时期在泌尿外科住院的无消化性溃疡、无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性别、年龄(±2岁)、民族(藏族、汉族),以及居住地海拔高度(分为<4 000 m和≥4 000 m两组)进行1 ∶ 1病例匹配,病例组与对照组各纳入393例。两组间针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居住地,吸烟,饮酒,服用NSAIDs/抗凝药物,合并HAPC、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慢性肺病、关节病等慢性疾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中合并HAPC患者28例(7.1%),对照组为5例(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95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APC(OR=5.270,95%CI: 1.806~15.380)、居住在城镇(OR=2.369,95%CI: 1.559~3.602)、饮酒(OR=3.238,95%CI: 1.973~5.317)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抗凝药物(OR=20.584,95%CI: 2.639~160.545)是我国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调整了居住在城镇、饮酒、服用NSAIDs/抗凝药物等可能的混杂因素后,HAPC与我国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风险增加有关(OR=5.270)。结论我国西藏地区合并HAPC的患者可显著增加消化性溃疡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