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维惠  代继东 《医药导报》2007,26(6):624-625
[摘要]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于发病72 h后口服氯吡格雷75 mg·d 1,对照组于发病72 h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 1,其余治疗两组均相同,均连续治疗14 d。结果两组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而血浆黏度、凝血因子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优于阿司匹林,值得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及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2.
蒙泽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241-242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聚集药阿昔单抗与溶栓疗法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阿昔单抗和溶栓疗法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溶栓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阿昔单抗和溶栓疗法联合治疗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溶栓疗法组。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阿昔单抗与溶栓疗法联合应用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较好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丁苯酞联合神经节苷酯注射液,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水平及NDS评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法,选取98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情况、NDS评分.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凝集情况,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凝集情况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NDS评分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丁苯酞联合神经节苷酯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能有效的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水平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对于病情的控制较为迅速,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作为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其致残率高,死亡率也高。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PSS是一种类肝素海洋新药,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并同时具有前列腺环素样作用。临床上应用PSS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获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循证医学是上个世纪临床医学的最大进展,而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应用循证医学最多的疾病。循证医学回答r脑血管病临床中最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有效的治疗?按照循证医学的分忻结果,最有效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手段包括卒中单元(stroke unit)、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治疗。由此可以看出,抗血小板药物已经  相似文献   

6.
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高聚集抑制剂,它通过抑制ADP从而干预了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膜的结合,具有不可逆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广泛用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近年来对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索-6(IL-6)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乐安县人民医院2017年5月—2020年3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低切变率、全血黏度高切变率、血浆黏度、网织红细胞、血小板聚集率,并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全血黏度低切变率、全血黏度高切变率、血浆黏度、网织红细胞、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黏度低切变率、全血黏度高切变率、血浆黏度、网织红细胞、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奥扎格雷钠治疗脑梗死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邬秀丽  王爱芳 《中国医药》2010,5(11):1107-1108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致死、致残率高.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近年来,对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的过程有了一定新的认识,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不断涌现,其中奥扎格雷钠(sodium ozager)是一个代表性药物.本文对奥扎格雷钠治疗脑梗死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花生四烯酸(AA)诱导,二磷酸腺苷(ADP)诱导],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血小板聚集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5)。观察组患者检测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23.88±7.39)%、(9.63±8.01)%;对照组患者检测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24.04±7.86)%、(14.82±9.47)%。两组患者检测前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检测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0%,低于对照组的3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4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利用他汀(辛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对照组仅施与阿司匹林,经治疗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9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84.2%)。结论他汀类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蚓激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纤溶系统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的患者285例。治疗组209例予蚓激酶430mg,tid;安慰剂组76例服安慰剂2粒,tid.疗程均为4周。结果:蚓激酶治疗可使血纤维蛋白原降低(P<0.01),部分患者(43.1%)D二聚体转为阳性,血小板聚集率降低(P<0.01)。对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也有轻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3%。结论:蚓激酶可作为治疗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安全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银杏达莫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9例。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予银杏达莫注射液,其他治疗条件均相同。4周后检测、比较2组患者血液黏度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液黏度与血小板聚集率均较对照组下降快,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亦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不仅能明显减低患者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还能有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疗效好,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用川芎嗪、阿斯匹林和培他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同时,应用自动平衡血小板聚集仪,以最大聚集率、最大聚集速度和五分钟解聚率等五项指标,观察和分析了这三种药物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药物在体内、外均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三者作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阿洛西林钠为半合成青霉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盐酸川芎嗪主要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抑制腺苷二磷酸(ADP)、花生四烯酸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另外,盐酸川芎嗪可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和增加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15.
通心络是根据中医络病理论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并能改善微循环。我们以头部CT及微循环血液流变为观察指标,对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取得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6.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血液流变学探讨吕军,高卫,邓丕兰,李跃珍,于万良(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济南250031)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本文观察了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5例的红细胞王积(H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  相似文献   

17.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扎格雷钠是一强效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已有较广泛的应用。我科于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应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9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己酮可可碱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己酮可可碱治疗脑梗塞,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共21例,用药1~2月后症着体征明显改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结果表明己酮可可碱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肯定,副作用少,病人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发展,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而患者年复发率可达14%[1],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造成患者残疾,生活质量下降。目前,抗血小板聚集及调脂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已得到了肯定,但与阿司匹林联用是否合适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为此笔者对我院近3年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颅内血管狭窄患者66例,联合用药疗效予以分析,报  相似文献   

20.
马超  张树荣 《药品评价》2013,(20):42-43
1例64岁男性患者.因突然行走不能.伴头晕,继而人事不清,呼之不应.以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收入院。给予改善循环,营养脑细胞,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患者神清后,自述曾服8片安眠药.故考虑为苯二氮革类药物中毒。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老年昏迷患者应考虑排除药物中毒.避免误诊的发生而影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