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拔出管道,或其他原因(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插管脱落,又称意外拔管。在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管道中,胃管居首位。留置胃管一般用于新生儿患儿的胃肠减压和鼻饲,是新生儿外科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上肢常呈投降姿势,约束带的使用不利于患儿关节的活动,且易影响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从2012年4月起,我科尝试采用患儿双手佩戴手套的方法来防范留置胃管的非计划拔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我科行食管癌根治术的122例患者中7例发生胃管非计划性拔除的情况,分析总结出胃管非计划性拔除的原因:胃管固定不当、负压引流盘过重、置管不适、胃管留置时间过长、患者情绪焦虑、出现并发症及术前健康教育不足等,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3.
李慧霞  曹娜 《天津护理》2013,21(3):270-271
非计划性拔管(Unplaned extubation UEX)是指尚未达到拔管指征而将人体的治疗性、诊断性导管拔除.其中既有患者未经医护人员同意将插管拔除,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致导管脱落[1].贲门癌手术患者常规于一侧鼻腔留置胃管和营养管对其术后胃肠减压和早期鼻饲流质饮食提供肠内营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临床上发生胃管、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案例时有发生,一旦出现非计划性拔管,胃肠减压无效,吻合口张力增加,肠内营养不能及时跟上,致使患者恢复时间延长,经济负担也随之增加.现将有关胃管、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及相关对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预防脑卒中患者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发生。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1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给予预防措施,观察并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士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得分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对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方法对本院180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留置胃管与营养管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胃肠减压管与营养管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雾化吸入,比较两组胃肠减压管与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5.6%,而对照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18.9%,观察组胃肠减压管与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雾化吸入可增加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留置胃管与营养管患者的舒适度,降低胃管与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时段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对预防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 )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CCU收治的留置胃管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4例。对照组患者持续采用腕带式或手套式保护性约束,观察组患者分时段采用腕带式或手套式保护性约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非计划性拔管情况、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约束部位皮肤破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分时段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可明显提高CCU留置胃管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显著降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和约束部位皮肤破损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普通外科减少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在我科肝胆和胃肠2个病区行留置胃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2012年1~12月开展QCC活动前312例留置胃管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1~11月316例留置胃管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QCC活动,组建1个品管圈,运用QCC管理方法,分析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制定对策,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及护理质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胃管脱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QCC应用到留置胃管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有效减少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从而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胶浆对胃肠减压患者留置胃管期间鼻咽部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66例患者在普外科需行胃肠减压留置胃管的患者用抽签法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32例自留置胃管当日开始常规护理;实验组34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利多卡因胶浆加液状石蜡自鼻咽部滴入,观察两组在留置胃管期间咽喉部肿痛、干燥等不适症状有无差异以及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26例,常规组有效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5020,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自行拔管1例,常规组发生自行拔管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479,P〈0.05)。结论利多卡因胶浆加液状石蜡自鼻咽部滴入对减轻胃肠减压患者胃管留置期间的肿痛、干燥等不适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王惠 《华西医学》2009,(8):2183-2185
目的:调查留置胃管患者在留置期间发生非计划性自行拔管的发生及相关因素,并探索护理对策。方法:调查218例留置胃管患者中非计划性自行拔管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导致非计划性自行拔管的相关因素。结果:在218例留置胃管患者中发生非计划性自行拔管62例,小于45岁患者非计划性自行拔管发生率为39.5%,大于45岁患者非计划性自行拔管发生率为21.2%,前者高于后者并有显著性意义,癌症患者非计划性自行拔管发生率为36.4%,炎症(急性胰腺炎)疾病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为29%,其他疾病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为18.6%,癌症患者和急性重症胰腺炎高于后一组患者有显著意义,舒适的改变、约束不当、健康教育不到位、巡视不及时是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的。结论:对留置胃管患者心理护理应贯穿其患病的全过程,在操作前做好健康教育,手术患者应有效的固定肢体,对留置胃管造成的不适,给予对症护理,并增加护理人员加强巡视沟通,以减少非计划性自行拔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ICU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患者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及临床观察,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置管及固定的方法,对16例重症患者留置胃管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引起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置管及固定方法不同,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不同,观察组较少发牛非计划性拔管.结论 需结合引起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才能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用PDCA管理经鼻留置胃管、营养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1~7月收治的术后经鼻留置胃管、营养管患者48例为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法对患者进行非计划性拔管的管理,并将本院2015年6~12月收治的术后经鼻留置胃管、营养管患者47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常规非计划性拔管护理干预,分析护理过程中患者拔管原因,并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非计划性拔管因素、拔管率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2.08%)非计划性拔管,为患者因素,对照组出现7例(14.89%)非计划性拔管,1例护士因素,2例管理不当,4例患者因素,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达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8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析普外科非计划性拔管患者拔管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PDCA管理方法对经鼻留置胃管、营养管患者进行干预,可显著降低其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安全可靠,且患者高度认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品管圈 (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 活动在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滑脱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我院胃肠外科一二病区恶性肿瘤行留置胃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将2014 年实行品管圈 前90例留置胃管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 年品管圈应用临床后的90例留置胃管病患作为实验组,给予QCC 活动,组建1个品管圈,分析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滑脱发生率及事件发生原因, 同时进行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及护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结果 实施品管疗效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将 QCC能够有效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滑脱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行肠道手术后患者不留置胃管的效果.方法:将71例经腹腔镜行肠道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32例和B组39例,A组患者手术后不留置胃管,B组患者安置胃肠减压管进行胃肠减压.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腹胀、肺部感染、咽部不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经腹腔镜肠道手术后可以不留置胃肠减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住院病人留置导管非计划性拔除的情况。方法:由病区护士长或护士收集住院病人的导管留置资料,共调查住院病人2783例。结果:①住院病人应用导管共41种,2278根,有12例导管发生非计划拔除,占0.52%。存在非计划性拔除的导管分别为:胃管、气管切开管、静脉留置针和PICC置管,脱落率分别为5.10%、3.60%、0.28%、0.50%。②有关管道脱落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病人自己拔管比例较高,所占比例高达同类管道总数的5.10%,非人为原因脱落3例,占同类管道总数的1.91%。③脱落后果分别为:病房护士置管6例,占66.67%,再次手术置管和重新静脉穿刺各1例,分别占所有处理方法的11.11%,另有1例无须处置,3例脱落后果缺失。④各科室导管非计划性脱落比较:神经外科的胃管、静脉留置针的脱落率和脱落密度均较高。结论:与国际相关报道相比,该院非计划性导管脱落率处于较低水平,需加强对留置胃管和神经外科病人留置管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管及空肠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的相关因素,总结护理对策,以达到有效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本院普外科接受胃癌、贲门癌手术后留置胃管和(或)空肠营养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1月~2015年6月期间采取护理对策后在本院普外科接受胃癌、贲门癌手术后留置胃管和(或)空肠营养管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胃管及空肠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由采取护理对策前的14%降至采取护理对策后的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术前、术后健康教育,制定管道固定规范,采取合适的约束方式,加强安全管理,提高风险意识等护理措施,可降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留置胃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据此研究持续性质量改进措施的效果。方法对天津市南开医院消化内科2013年6月~2014年12月的166例留置胃管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33例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发现问题做出持续性质量改进方案,与2015年1月~2016年1月的138例经过持续性改进的留置胃管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结果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这些原因做出持续性质量改进后,138例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2例,非计划性拔管率为1.45%,较改进前明显降低,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做出持续性质量改进方案,可明显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食管癌术后患者留置2种不同胃管行胃肠减压时发生非计划拔胃管率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方法 将38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90例,留置气囊胃管行胃肠减压;对照组190例,留置普通胃管行胃肠减压.观察2组患者非计划拔胃管及吻合口瘘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非计划拔胃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留置气囊胃管对食管癌患者行胃肠减压,可以降低非计划拔胃管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术后患者预防胃管及鼻肠管非计划性拔管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6~12月60例食管癌手术后留置置管及鼻饲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管道护理;选择2016年1~8月60例食管癌手术后留置胃管及鼻饲管的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置管时间、满意度、自拔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并发症、患者满意度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降低食管癌术后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意识模糊评估在预防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手术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0年10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实施全身麻醉手术后留置胃管的老年患者60例,以2010年5月前30例为对照组,2010年5月后30例为实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观察意识变化,实验组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进行意识变化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非计划拔管1例,占3.3%,对照组4例,占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能有效预测患者意识状态的改变,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对预防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手术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降低新生儿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非计划拔管登记表,对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50例留置胃管新生儿进行调查。结果:150例留置胃管新生儿中,发生非计划性拔管30例,未发生非计划性拔管120例,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为20.00%;普通导管固定、未使用镇静剂、无肢体约束、护士未接受相关知识培训、护士工作年限5年是新生儿发生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因素主要包括普通导管固定、未使用镇静剂、无肢体约束、护士未接受相关知识培训、护士工作年限5年,所以,应加强护士相关知识的培训,规范导管固定方式,并予以必要的肢体约束,合理地使用镇静剂等,从而有效预防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