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治疗帕金森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和科研选题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收集1984年1月~2011年12月公开发表的中药复方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资料,建立治疗帕金森病的中药复方数据库,分别从药物功效、脏腑归经、四气、五味等方面对各类药物的比例、使用频率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共收集到中药复方62首,有明确功效的药物112味,其中有42味(37.5%)药物的使用频次超过5次;使用频次超过10次的药物仅有18味(16.1%);白芍是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38次),使用频率为60.3%;(2)平肝息风药、补血药和活血祛瘀药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三类药物;(3)肝经药物和胃经药物的比例和使用频率最高;(4)温热药的比例和使用频率略高于寒凉药;(5)甘、苦、辛味药的比例和使用频率较高。结论 (1)帕金森病的药物选择较为分散;(2)帕金森病的治疗以平肝息风和补血活血为主;(3)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以肝经、胃经为主;(4)温热药的使用略多于寒凉药;(5)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以甘、苦、辛味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本院治疗关节炎的中药饮片处方的特点,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搜集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使用中药治疗关节炎的处方,分析总结处方信息,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处方开具季节、中药味数、中药类别、药味和药性、单味中药使用频次。结果 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关节炎患者共519例(处方519张),其中男206例(39.69%);女313例(60.31%),女性患者较男性多。519例关节炎患者中,<15岁0例,最大年龄为91岁,平均年龄57.84岁。519例关节炎患者中,春、夏、秋、冬到院治疗的例数分别为120例(23.12%)、148例(28.52%)、124例(23.89%)、127例(24.47%)。519张处方中,平均每张处方13.51味药,处方中最少只用了1味药,最多有35味。519张处方中,一共涉及到347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前三的中药类别分别是补虚药、祛风湿药和活血化瘀药,频率分别为26.92%、16.81%、12.50%。519张处方中共用了347味中药,药味频次为9200次,其中,甘、苦和辛居多,占89.28%;药性频次为5873次,温性中药使用较多,共有23...  相似文献   

3.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5976张急诊处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楚芳  胡四化 《医药导报》1999,18(6):436-438
目的 :为了解急诊用药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 1999年协和医院急诊处方共 5 976张 ,统计分析其性别与年龄组成 ,药物种类和抗菌药物、维生素类药物 ,静脉联合用药以及处方金额的情况。结果 :表明在就诊患者中 ,3 1~ 5 5岁所占比重最大 ;抗菌药物、维生素类使用频次居前 ;抗菌药中以头孢噻肟钠、氧氟沙星、头孢拉定等药物使用频率较大 ,静脉联合给药以 1,2 ,3种药物联合为主 ,占总联合给药处方量的 86.3 5 %。结论 :协和医院急诊处方情况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4.
段为彬  柳芳  刘洁  赵薇  赵许杰 《肿瘤药学》2022,12(2):244-251
目的 分析中药防治肿瘤相关治疗所致皮肤损伤的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筛选中药防治肿瘤相关治疗所致皮肤损伤的临床研究,对外用、内服中药分别从使用频次、功效、药性、药味、归经等方面进行统计,对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15篇,涉及方剂120首。其中,外用方剂94首,涉及中药154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为黄柏、当归、红花、黄芪、紫草;内服方剂26首,涉及中药113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为当归、甘草。外用中药中,清热药所占比例最大(33.24%);内服中药中,补虚药所占比例最大(32.78%)。外用和内服中药中,使用频次均以寒性者最多,分别占47.52%和40.73%;以归肝经者最多,分别占21.29%和19.27%。外用中药使用频率较高的药味依次为苦、辛、甘,三者共占89.74%,内服中药使用频率较高的药味依次为甘、苦、辛,三者共占90.82%。外用和内服中药均可得到三个聚类方,外用中药得到23对药物组合,内服中药得到15对药物组合。结论 临床使用中药防治肿瘤相关治疗所致皮肤损伤时,外用、内服中药均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解表药为主。对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可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数据挖掘《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痞满的组方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痞”“痞塞”“月真胀”等病案中涉及药方,并对其中的用药进行筛选、规范,利用Excel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药物使用频次、聚类分析等。结果 《临证指南医案》中共80例(初诊71例,复诊9例,处方89个)中涉及“痞满”病证的医案,共使用中药118味,总频次为627次;频次≥10次的中药有18味,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56.78%(356/627);药性以辛、温为主;归经以脾、肺、胃经为主;药物分类以止咳化痰平喘药居多,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次之;聚类分析核心药物组合14个,新处方组合5个。结论 《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痞满是根据证型用药,如脾胃亏虚:补虚药、温里药;肝胃不和:理气药、补虚药;痰湿中阻:利水渗湿药、化湿药;湿热阻胃: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新安医学古籍中治疗郁证的方药使用规律进行数据挖掘, 深度剖析新安医家治疗郁证组方的用药思路。方法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以及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在线资源中新安医家治疗郁证的有关文献, 使用Excel提取处方信息建立数据库, 运用R语言对处方所使用的中药频次、性味、关联规则和聚类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处方127首, 使用中药共177味, 用药总频次1 031次, 使用频次最高的前3位的中药依次为茯苓(57次)、甘草(46次)、白芍(40次);药物四气以平性和温性为主, 其中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多, 累计298次;药物五味使用频数较高者为辛、苦、甘3类, 辛味药频次475次, 占比28.70%, 其次是苦味药, 频次459次, 占比27.73%, 甘味药453次, 占比27.37%;置信度 > 0.800的药物组合依次为甘草+当归, 甘草+当归、白芍, 甘草+柴胡, 甘草+白术, 香附+川芎, 当归+白术、甘草, 白芍+当归、茯苓, 甘草+当归、茯苓, 甘草+白术、当归, 甘草+柴胡、白芍, 甘草+白术、人参, 甘草+人参、当归, 香附+神曲, 人参+黄芪, 甘草+黄芪...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治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为2000至2010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文献,建立文献研究数据库。结果共检索得到符合条件的相关文献136篇,其中中药167味,使用频次1599次;所用药物种类依次为活血调经药、补气药、补血药、活血止痛药、清热凉血药、熄风止痉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祛风湿散寒药、破血消癥药,占总体用药79.80%,而活血化瘀药占29.20%、补益气血药占23.95%;其中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积频率达84.84%;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积频率达94.01%;药物归经以肝、脾、肺、胃、肾、心为主,累积频率达89.11%。结论气血亏虚、瘀血阻络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因病机,活血化瘀药和补益气血药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方的基本要素,配伍常用清热凉血药、熄风止痉药、解表药、祛风湿散寒药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中医临床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以中药治疗ALS的个案文献,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起至2022年11月。采用Excel软件统计复方中组方药物的使用频次(率)、四气(性)、五味、归经、功效,并导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共纳入个案文献110篇,涉及中药组方139个、中药218味,累计使用频次1 946次。常用药物(使用频率> 10%)45味,性味归经分别以温性(47.35%)、甘味(42.45%)、归脾经(20.29%)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类(41.37%)为主。中药组合98个,涉及中药24味,其中以黄芪、白术、党参组合(33次)最常见,药对以黄芪-山药、黄芪-熟地黄最常见(均使用32次);聚类分析提取核心药物组合5类。结论 ALS个案用药处方以补虚类中药为核心,分补气、补血、补阳、补肝肾,配以升阳、温里、行气等药味。处方组合以气血双补、阴阳双补、清热化痰和益气活血为主要功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北京市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处方质量指标监测平台收集的处方数据,探讨五味子在临床的使用剂量及应用规律。方法:通过2018年北京市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处方质量指标监测平台,收集北京市6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门诊含五味子的内服处方,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 2010软件统计五味子使用剂量频次、频率、主治分布、配伍药物分类和比例等数据,对其基本用药剂量及配伍结构规律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五味子总使用频次为12417次,目前临床上五味子的常用剂量范围为6~12 g,常用剂量为10 g(5967次,占48.06%)、6 g(3248次,占26.16%);其中儿童常用剂量为6 g。五味子主治疾病主要为肺系疾病,其次为心系疾病。处方中共涉及到745味中药,其中与五味子配伍频次较高的药物有183味,可分为16类,配伍使用频次排序居前3位的为补虚类、清热类和解表类。五味子与其常配伍中药的剂量比例以1∶1为多,数据分析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北京地区6家中医医疗机构中五味子的临床应用规律,可为五味子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点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南药学》2022,(1):193-196
目的分析挖掘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运用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建立结直肠癌方剂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频次统计,对纳入标准的高频中药进行中药功效分类、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对治疗结直肠癌的827首方剂进行分析,共涉及251味中药,其中出现频次≥39的中药共67味,累计出现频次为7631次(78.55%),出现频次最高的前5味中药分别是白术、茯苓、黄芪、甘草、薏苡仁;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清热药及利水渗湿药;药性选择以温性药最多,药味选择以苦味、甘味药为主,归经选择以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关联强度较高的药物组合34个,得到党参-薏苡仁-甘草-茯苓-白术等置信度为100%的核心药组,网络展示图提示治疗用药以白术、茯苓、黄芪为主。结论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以补脾虚扶正为主,兼清热、利水渗湿,符合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某医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为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7年度儿科门诊处方10 800张,统计与分析其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数及其种类、给药途径、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处方等相关因素。结果:10 800张处方中,6 825张处方使用了抗菌药物(占63.19%),药物类别主要以头孢菌素类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头孢克肟颗粒(20.50%)、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16.94%)和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6.45%);口服给药占54.46%,注射给药占39.43%,外用给药占6.11%;单一用药处方4 644张占68.04%,二联用药处方2 181张占31.96%,未见三联用药现象;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处方258张占3.78%。结论:在医院儿科门诊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应加强干预与监管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赵翡翠  张成新 《中国药房》2009,(24):1917-1919
目的:了解我院内服煎剂的用药特点和用量情况。方法:将我院内科细分为8个专业科室,从每个科室随机抽取6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开具的内服煎剂处方,并将处方中每味中药及其用量录入数据库,采用Weka数据挖掘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处方中药物使用频率≥5%的中药有68种,以补虚药频率最高,清热药次之,然后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使用频率≥1%的中药有193种,其中药物剂量超过《中国药典》规定剂量的中药有160种,占83%;超量处方百分比≥50%的中药有52种,占27%。结论:我院内服煎剂在用量上普遍超出《中国药典》规定剂量,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本院门诊中药处方用药情况,分析中药临床用药特点,为药师审方和药品采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别对2011年3月、6月、9月、12月共27 528张门诊中药处方的药品功效分类、超常规剂量、中药配方颗粒使用情况、处方中药味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处方用药排序前50位的中药使用补虚药占28%、清热药次之为18%;杜仲超量使用频率高达95%;年轻人使用配方颗粒占的比例最高,为7.49%;处方中药味数10味以下占23.33%。结论本院补虚类中药使用占多数,体现了调理身体的患者居多,存在的问题是常用中药饮片临床使用较容易超出《中国药典》中规定的剂量,宜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医院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医院2010年1-12月处方9600张,运用Excel电子表格对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600张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处方3763张占39.20%.其中,抗菌药物联用处方422张占应用抗菌药物处方的11.21%;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8.79%,口服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0.98%.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频率较高,分别占33.29%、26.07%.儿科与内科应用抗菌药物频次较高,分别占35.98%、30.99%.抗菌药物不合使用情况有重复用药、无指征用药、药理作用拮抗及给药方案不当.结论 医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基本合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高我院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  相似文献   

15.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医院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0年1-12月处方9600张,运用Excel电子表格对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600张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处方3763张占39.20%。其中,抗菌药物联用处方422张占应用抗菌药物处方的11.21%;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8.79%,口服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0.98%。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频率较高,分别占33.29%、26.07%。儿科与内科应用抗菌药物频次较高,分别占35.98%、30.99%。抗菌药物不合使用情况有重复用药、无指征用药、药理作用拮抗及给药方案不当。结论医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基本合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高我院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温病古籍中治疗小儿疫病的组方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查阅温病古籍,选取治疗小儿疫病的方剂纳入Excel数据库,运用SPSS 25.0与SPSS Modeler 18.0软件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关联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1首方剂、药物138味。治疗小儿疫病内服方剂中使用频数≥3次的38味药物,居前6位的依次是甘草、黄芩、麻黄、麝香、白芍、朱砂,药性以寒凉为主,药味以辛、苦、甘为主,归经以肺、脾、胃、心、肝为主,按药物功效分为13类,以清热药、解表药、补虚药为主。外用方剂中使用频次≥2次的药物有升麻、甘草、大黄、黄柏。关联分析与聚类分析共得到26条关联规则、4个聚类方,因子分析不理想。结论通过研究整理温病古籍,分析认为治疗小儿疫病以清热解表、宣降肺气为主,兼顾益气健脾,传变入里者佐以息风安神,用药多选用寒凉药物以及辛散之品,结果与中医学理论及现代药理学研究相契合,以期为小儿疫病不同发病阶段选方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招远明 《海峡药学》2010,22(8):234-236
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中药房2009年5月~2009年11月住院糖尿病患者的中药处方进行调查分析。住院处方中,按药效分,一共使用了20种功效的中药,处方中出现频率居前3位的依次是补益药、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按种类分.一共使用了251种中药。处方中出现频率居前3位的依次是党参、茯苓和麦冬。  相似文献   

18.
《中国药房》2015,(12):1645-1648
目的:了解我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用情况并为促进其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我院病案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调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2009年7-12月)和实施后(2010年7-12月)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门诊和住院处方,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名称、数量、金额、用途、使用科室及用药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和实施后的处方各210 000张,实施前涉及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处方共35 578张(占16.94%),实施后涉及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处方共28 703张(占13.67%),所占比例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非基本药物品种如复方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使用比例实施后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内科、五官科、骨科、儿科等科室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比例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神经内科处方比例略有上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合理用药处方为2 710张(占7.62%),实施后为1 410张(占4.91%),所占比例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理使用原因包括局部治疗滥用、感染性疾病滥用、滥用于退热、预防输液过敏反应、给药剂量不合理等方面,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得到明显遏制。结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我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得到了有效控制,部分价格较贵的非基本药物使用比例显著下降,主要相关科室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处方量得到明显遏制,不合理处方比例也显著降低,临床用药更趋合理,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用细节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医院电子处方中氨溴索注射类药物的使用合理性。方法 采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海螺医院病区药房住院药房信息管理系统中所有氨溴索注射类药物电子处方,分析氨溴索注射类药物的使用科室分布情况、用量、用药频度(DDDs),并分析沐舒坦的给药途径,分析氨溴索注射类药物电子处方与药品说明书的相符性、DDDs与药物利用指数(DUI)。结果 氨溴索注射类药物电子处方条数、总量分别2 316条、6 720份。氨溴索注射类药物的使用科室主要为重症监护室,占47.2%;其次为心胸外科、普外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心内科。氨溴索注射类药物中用量最多的为沐舒坦,其次为维可莱,最后为菲得欣;总用药量最多的为维可莱(占50.7%),其次为沐舒坦,最后为菲得欣。氨溴索注射类药物中处方数沐舒坦最多,DDDs主要为2次/d,占34.8%;其次为维可莱,DDDs主要为2次/d,占60.8%;最后为菲得欣,DDDs主要为2次/d,占67.4%。沐舒坦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雾化吸入,其次为静脉推注,最后为静脉滴注。氨溴索注射类药物中菲得欣电子处方与说明书适应证相符率最高,为100...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对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女大学生治疗月经病的中药配方颗粒处方进行用药规律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6月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治疗月经病的女大学生的中药配方颗粒处方,统计各药物使用频次、处方金额等,对频次≥100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该院中药配方颗粒处方1 103张,诊断为月经不调的患者有856例(77.6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和《中药处方书写格式及书写规范》,处方在治疗用药、用药味数、剂数和金额方面基本合理。用药频次较高的中药品种依次为当归、川芎、白芍、甘草、白术。处方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使用频次高的药物种类为补虚药和活血祛瘀药。结论:中药配方颗粒处方治疗月经病是根据个人体质使用经典方剂酌情加减药物治疗,配伍使用合理。并建议女大学生学习生活饮食规律,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从而减少月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