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CD4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单倍型与SLE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CD40基因型及血清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 方法 单碱基延伸的PCR技术(PCR-SBE)和DNA测序法分析205例SLE患者和220例健康对照CD40基因rs1883832 C/T、 rs13040307 C/T、rs752118 C/T 和rs3765459 G/A的多态性,同时用ELISA检测血清CD40水平。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组血清CD40水平显著增高(P < 0.05)。SLE组与健康对照组CD40基因rs1883832 C/T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后发现,携带有rs1883832 T等位基因的受试者患有SLE的风险是rs1883832 C等位基因的1.517倍(OR = 1.517,95% CI 1.157 ~ 1.990,P = 0.003);携带rs1883832 T等位基因的SLE患者血清CD40水平与不携带者相比,结果显著增高(P < 0.01)。通过联合基因型分析发现,SLE组中携带单倍型TCCA的患者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了发病的风险(OR = 2.322,95% CI 1.181 ~ 4.564,P = 0.012)。 结论 CD40基因rs1883832 C/T多态性和TCCA单倍型与SLE的发病有相关性,其中rs1883832 T等位基因可能是SLE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NOD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中国彝族人群麻风病的关系。方法 单碱基延伸法(SNaP shot)检测300例彝族麻风病患者和300例彝族健康对照NOD2基因的4个SNP位点:rs9302752、rs7194886、rs8057341、rs3135499的基因型。 结果 4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 > 0.05),rs3135499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麻风病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rs9302752、rs7194886、rs8057341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麻风病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NOD2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位点rs3135499与中国彝族人群麻风病发病相关。 【关键词】 麻风; 彝族; 多态性,单核苷酸; 基因,NOD2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8-羟鸟嘌呤DNA转葡糖基酶1(OGG1)基因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rs1052133(C/G)位点与白癜风的相关性。方法 白癜风患者800例和健康对照组800例,采用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OGG1基因rs1052133位点多态性分布,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该位点多态性与白癜风罹患危险的相关性。白癜风患者83例和健康对照组83例,采用8-羟基脱氧鸟苷(8-OHdG) 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外周血血清中8-OHdG的水平,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白癜风组rs1052133位点CC、C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8%、54.0%、29.2%,健康对照组为21.4%、52.8%、25.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26,P < 0.05)。白癜风组rs1052133位点G等位基因携带者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6.2%比52.2%,χ2 = 5.16,P < 0.05)。携带有rs1052133位点CG或GG基因型的个体罹患白癜风的危险性显著增加[CG基因型χ2 = 3.98,P < 0.05,校正OR值 = 1.31 (1.01 ~ 1.70);CG基因型χ2 = 6.01,P < 0.05,校正OR值 = 1.45 (1.08 ~ 1.94)],尤其是女性患者、非节段型、病情活动、病程较长、有家族史、无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携带有rs1052133位点CG或GG基因型的白癜风患者外周血血清中8-OHdG的水平显著高于携带CC基因型的患者,8-OHdG水平分别为(838.23 ± 294.11) ?滋g/L和(593.84 ± 190.14) ?滋g/L,两组比较,t = 3.63,P < 0.01。结论 OGG1基因功能性SNP rs1052133位点的多态性与白癜风的发病紧密相关,可能由其修复能力降低所致。 【关键词】 白癜风; 多态性,单核苷酸; OGG1基因; 8-羟基脱氧鸟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9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尖锐湿疣(CA)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抽取63例CA患者和23例正常人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采用TLR9基因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TLR9受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TLR9基因自翻译起始点第1174、1635、1269、1724位均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别称为SNP1、SNP2、SNP3和SNP4,其中SNP3、SNP4为新发现位点,SNP1、SNP2为NCBI数据库中公布的位点,登录号分别为rs352139、rs352140。CA患者与正常人对照组的SNP1位点的等位基因A的频率分别为0.690、0.609,等位基因G的频率0.309、0.39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NP2位点的等位基因A的频率分别为0.302、0.369,等位基因G的频率0.698、0.63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NP1、SNP2两个多态性位点存在4种单倍体型,分别为AA、AG、GA、GG。每种单倍体型在CA患者组和正常人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TLR9基因在广东汉族人群中存在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别为SNP1、SNP2、SNP3、SNP4。SNP1、SNP2两位点与CA的发病易感性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蒙古族寻常型银屑病(PsV)的相关性及其与HLA-C*06:02的交互作用。方法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2月至2018年3月住院的379例蒙古族PsV患者及518例蒙古族健康对照。选择16个既往报道的与代谢综合征及其包含疾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HLA-C*06:02,利用二代测序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对受试者进行基因分型。计算蒙古族PsV组及对照组16个变异位点及HLA-C*06:02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χ2检验比较两组各SNP位点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差异。结果 蒙古族PsV患者中16个代谢综合征易感SNP位点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HLA-C*06:02位点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4.09 × 10-35,OR = 3.41)。HLA-C* 06:02阳性受试者中,252例PsV患者的rs7593730_T和rs6931514_G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与191例健康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6,OR = 0.64;P = 0.041,OR = 1.33);而在HLA-C*06:02阴性受试者中,两组间16个SNP位点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rs7593730和rs6931514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寻常型银屑病可能相关,与HLA-C*06:02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CR6(human chemokine receptor 6)基因多态性与蒙古族人群白癜风的遗传关联性。方法收集散发型蒙古族白癜风患者425例,正常对照503例,选择位于CCR6基因区域的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236313和rs6902119),利用连接酶检测反应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rs2236313的等位基因T在病例组的频率明显高于在对照组中的频率(P=2.24×10~(-3),OR=1.33)。而rs6902119的等位基因C在病例组中的频率明显高于在对照组中的频率(P=5.57×10~(-5),OR=1.47)。2个SNP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D’=0.892,r~2=0.74)。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rs2236313在隐性遗传模式下,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中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rs6902119在显性遗传及隐性遗传模式下,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中的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在隐性遗传模式下,P值更为显著,OR值更大。结论 CCR6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蒙古族人群白癜风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9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尖锐湿疣(CA)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抽取63例CA患者和23例正常人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采用TLR9基因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TLR9受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TLR9基因自翻译起始点第1 174、1635、1269、1724位均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别称为SNP1、SNP2、SNP3和SNP4,其中SNP3、SNP4为新发现位点,SNP1、SNP2为NCBI数据库中公布的位点,登录号分别为rs352139、rs352140.CA患者与正常人对照组的SNP1位点的等位基因A的频率分别为0.690、0.609,等位基因G的频率0.309、0.39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NP2位点的等位基因A的频率分别为0.302、0.369,等位基因G的频率0.698、0.63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P1、SNP2两个多态性位点存在4种单倍体型,分别为AA、AG、GA、GG.每种单倍体型在CA患者组和正常人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9基因在广东汉族人群中存在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别为SNP1、SNP2、SNP3、SNP4.SNP1、SNP2两位点与CA的发病易感性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9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尖锐湿疣(CA)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抽取63例CA患者和23例正常人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采用TLR9基因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TLR9受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TLR9基因自翻译起始点第1 174、1635、1269、1724位均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别称为SNP1、SNP2、SNP3和SNP4,其中SNP3、SNP4为新发现位点,SNP1、SNP2为NCBI数据库中公布的位点,登录号分别为rs352139、rs352140.CA患者与正常人对照组的SNP1位点的等位基因A的频率分别为0.690、0.609,等位基因G的频率0.309、0.39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NP2位点的等位基因A的频率分别为0.302、0.369,等位基因G的频率0.698、0.63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P1、SNP2两个多态性位点存在4种单倍体型,分别为AA、AG、GA、GG.每种单倍体型在CA患者组和正常人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9基因在广东汉族人群中存在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别为SNP1、SNP2、SNP3、SNP4.SNP1、SNP2两位点与CA的发病易感性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9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尖锐湿疣(CA)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抽取63例CA患者和23例正常人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采用TLR9基因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TLR9受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TLR9基因自翻译起始点第1 174、1635、1269、1724位均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别称为SNP1、SNP2、SNP3和SNP4,其中SNP3、SNP4为新发现位点,SNP1、SNP2为NCBI数据库中公布的位点,登录号分别为rs352139、rs352140.CA患者与正常人对照组的SNP1位点的等位基因A的频率分别为0.690、0.609,等位基因G的频率0.309、0.39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NP2位点的等位基因A的频率分别为0.302、0.369,等位基因G的频率0.698、0.63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P1、SNP2两个多态性位点存在4种单倍体型,分别为AA、AG、GA、GG.每种单倍体型在CA患者组和正常人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9基因在广东汉族人群中存在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别为SNP1、SNP2、SNP3、SNP4.SNP1、SNP2两位点与CA的发病易感性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TLR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病的相关性,以及其在壮族、汉两个民族间的差异。 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技术、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对97例广西SLE患者和202例广西健康对照者的TLR9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SLE部分临床实验室指标的关联性,并比较两民族间的差异。 结果 TLR9 rs352140CC、CT、TT基因型频率在汉族SLE组与汉族对照组中分别为42.9%、41.1%、16.1%和38.3%、55.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C、T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LR9rs352140 C/T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壮族SLE组与壮族健康对照组间、壮族SLE组与汉族SL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TLR9 rs352140TT基因型频率在ds-DNA阳性组比阴性组高(P < 0.05),而T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LR9 rs352140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在SLEDAI ≥ 9组比SLEDAI < 9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TLR9 rs352140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在ANA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TLR9 rs352140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广西汉族人SLE的易感性有关, TLR9基因多态性与部分SLE指标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NFAIP3)相互作用蛋白1(TNIP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寻常性银屑病的遗传关联性。 方法 收集寻常性银屑病患者465例,健康对照476例。受试者知情同意后采集外周静脉血5 ml。选择位于TNIP1基因区域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即rs17728338、rs3762999和rs999556,利用连接酶检测反应基因分型。利用PLINK1.0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卡方检验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计算等位基因的相对危险度估计值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对 3个SNP间进行连锁不平衡检验,计算两两间的r2和D′值。 结果 位于TNIP1基因区域的3个SNP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存在差异,但rs3762999和rs999556未达到Bonferroni校正水平。在显性模式下,rs3762999、rs999556的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达到Bonferroni校正水平(P < 0.016 7)。分层分析发现,3个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在有家族史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6 7),rs17728338等位基因A的频率在寻常性银屑病组及各型(早发型、晚发型、有家族史、无家族史)病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167)。rs3762999与 rs999556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r2 = 0.910,D′ = 0.982),rs17728338与rs3762999和rs999556之间有中等程度的连锁不平衡(r2分别为0.371和0.353,D′分别为0.989和1)。 结论 TNIP1基因多态性rs17728338、rs3762999及rs999556与汉族人寻常性银屑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33)基因与东北地区汉族人群银屑病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多重SNaPSHOT方法检测东北汉族400例银屑病患者和398名正常对照的ADAM33基因中rs2787094、rs512625、rs597980位点的基因分型。比较患者和对照组间、不同临床表型组间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和单体型频率分布的差异性。结果:ADAM33基因rs2787094CC、CG基因型和2个单体型(H3和H5)可能为银屑病的危险因素(P0.05),rs512625AA基因型和3个单体型(H1、H4和H7)可能是银屑病的保护因素(P0.05)。rs597980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病例和对照组间无差异(P0.05)。rs2787094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可能与晚期发病和/或无家族史的患者具有相关性,与病情严重程度和性别无关。结论:ADAM33基因的多态位点与东北地区汉族人群银屑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及意义。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56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血清25(OH)D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MMP?9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两组间指标水平的差异,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各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病情的关系。结果 患者组中轻度19例,中度26例,重度11例。患者组血清25(OH)D水平为(21.74 ± 6.04) μg/L,健康对照组为(30.17 ± 2.21) μg/L;患者组MMP?9水平中位数(P25 ~ P75)为291.55(166.18,594.46) μg/L,健康对照组为138.46(94.27,233.12) μg/L,两组间25(OH)D、MMP?9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组血清25(OH)D与MMP?9水平呈负相关(rs = -0.26,P < 0.05),MMP?9水平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s = 0.27,P < 0.05),25(OH)D水平与症状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rs = -0.20,P > 0.05)。结论 维生素D、MMP?9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C/T多态性及其与长期小剂量甲氨蝶呤(MTX)方案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的方法检测12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100名健康对照组的MTHFRC677C/T多态性,比较两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MTX治疗用药前,治疗后1、2、4、12周定期检查实验室指标,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银屑病组MTHFR基因CC、CT、TT基因型分布分别为54.17%、32.50%、13.33%,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43.00%、45.00%、1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70,P0.05)。有105例银屑病患者纳入疗效评估,各基因型间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5,P0.05)。35.00%(42/120)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将有、无不良反应的两组基因型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26,P0.05),CT+TT基因型占不良反应组的71.43%,与无不良反应组(32.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05,P0.05)。29.17%(35/120)出现肝毒反应,将肝毒性组和无不良反应两组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02,P0.05),肝毒性组T等位基因出现频率较无不良反应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52,P0.05)。结论:MTHFR基因C677C/T多态性与银屑病的发病和MTX疗效无关,但与MTX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肝毒性有关,T突变基因是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翻译荨麻疹控制评分(UCT),并检验该量表的信效度、敏感性以及筛选准确性。方法 经过翻译、回译和文化调试,确定荨麻疹控制评分量表的条目。应用该量表调查51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41例慢性诱导性荨麻疹(CIndU)患者和11例CSU合并CIndU患者。入组后8周内,81例使用抗组胺药治疗,8例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14例抗组胺药联合奥马珠单抗治疗。入组时和入组后第4、8周时,用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DLQI)、荨麻疹活动评分(UAS)评估生活质量损害和疾病活动情况。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估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通过与DLQI、UAS28评分比较,检验中文版UCT的聚合效度、已知族群效度、敏感性及筛选准确性。结果 中文版UCT包含4个条目,回顾性评价过去4周内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治疗效果和总体疾病控制情况。CSU组UCT量表各条目得分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6 ~ 0.945,CIndU组为0.834 ~ 0.958。入组时,CSU组与CIndU组UCT与DLQI评分显著负相关(rs值分别为-0.672,-0.578,均P<0.01)。第4周和8周时,CSU组UCT与UAS28、DLQI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4周:rs值分别为-0.654、-0.829,均P<0.01;8周:rs值分别为-0.717、-0.765,均P<0.01),CIndU组UCT与DLQI评分亦显著负相关(rs值分别为-0.834、-0.778,均P<0.01)。CSU组第4周与第8周之间UCT变化量与UAS变化量显著相关(rs = -0.569,P<0.01);与入组时比较,第4、8周时 UCT变化量与相应DLQI评分变化量显著相关(rs值分别为-0.693、-0.447,均P<0.01)。对于CIndU组,与入组时比较,第4周与第8周时UCT变化量与DLQI变化量亦显著相关(rs值分别为-0.615、-0.408,均P<0.01)。不同UAS、DLQI评分组间UCT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中文版UCT是有效、可靠的CSU和CIndU患者的临床管理工具,可用于评估疾病控制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活动度及疾病相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