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梗死合并严重狭窄的颈内动脉患者给予丁苯酞序贯疗法和支架成形术后神经功能及局部脑血流灌注的情况。方法选取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序贯治疗及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住院后行头颅CT、头颅磁共振明确脑梗死,头颈部MRA和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筛查颅内外血管,头部CT灌注检查明确脑灌注。进一步行脑血管造影术(DSA)确定颈内动脉狭窄的情况,比较入院时和治疗2周、4周和3个月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时脑灌注指标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 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 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的变化。结果成功地完成了100例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其中50例成功完成丁苯酞序贯疗法,治疗2周、4周和3个月的患者神经症状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前NIHSS评分、mRS评分、BI评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治疗4周和3个月的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mR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术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降低。在治疗前,两组r CBV和r 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观察组较对照组患侧r CBV、r CBF均明显高于治疗前,MTT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丁苯酞序贯疗法可减少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显著改善残疾程度,丁苯酞序贯治疗并用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观察组比对照组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及脑灌注。  相似文献   

2.
支架植入术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国  黄兆栋  曹爱梅 《山东医药》2009,49(34):93-94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6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个月行MMSE、MOCA量表评分及颈内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增加,MMSE、MOCA评分增加。结论支架植入术可提高颈内动脉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miR-150-5p及miR-199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AI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Barthel指数、miR-150-5p及miR-199a表达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治疗14d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升高,NIHSS、m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14d后的临床总有效率、Barthel指数、血清miR-150-5p及miR-199a表达更高,而NIHSS、mRS评分更低(P均<0.05)。2组患者早期(1周内)神经功能恶化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AIS患者,可减轻神经功能损害,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上调miR-150-5p及miR-199a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脑电仿生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ACI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于rt-PA溶栓治疗后进行常规干预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开展脑电仿生电刺激干预。比较两组入院时(干预前)及干预后2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平均血流速度],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及预后。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MMSE、MBI评定量表、FMA评分分别高于本组干预前,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MMSE、MBI评定量表、FMA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ACA、MCA、BA、VA平均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69例发病在4.5小时内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观察组37例行rt-PA静脉溶栓,对照组32例行常规抗血小板治疗。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溶栓后临床疗效,以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治疗后90d生活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h、24h、7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9.23±3.51)vs(11.32±1.12),(6.72±2.31)vs(9.24±2.53),(4.23±2.12)vs(7.34±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BI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8.56±3.51)vs(61.30±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mRS评分疗效良好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7.56%(25/37)vs 34.38%(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24h脑出血率及死亡率高于对照组[16.21%(6/37)vs 9.37%(3/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近、远期疗效均较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国产中间导管抽吸联合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79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单一支架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采用国产中间导管抽吸联合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入院基线资料、发病至穿刺时间(OTP)、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PTR)、取栓次数、血管再通、颅内出血、血栓逃逸、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天mRS评分等;术前及术后7 d进行两组头颅核磁共振平扫,测量梗死灶及对侧相应区域表观弥散系数(ADC)并计算相对ADC(rADC)。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史、卒中病史、卒中TOAST分型、术前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PTR较对照组缩短,取栓次数少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颅内出血及血栓逃逸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NIHSS评分、mR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前ADC和rAD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 d观察组梗死灶ADC及rAD...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微导管机械碎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脑梗死24 h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连云港市灌南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24 h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82例。对照组患者行支架取栓术,观察组患者行微导管机械碎栓联合支架取栓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7 d有效率,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血管再通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 h、7 d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 h、7 d 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导管机械碎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脑梗死24 h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背景脑卒中具有致死风险高、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的特点,支架取栓、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均是快速消除患者血栓、降低病死率以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预后的重要治疗方案,明确支架取栓、导管抽吸取栓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提高临床疗效以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导管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21年5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研究组,每组40例。常规组采用支架取栓治疗,研究组采用导管抽吸取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及血管再通时间,术前及术后24 h、7 d、30 d、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及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90 d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方法与时间在NIHS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治疗方法在NIHSS评分上主效应均显著(P<0.05)。术后30、90 d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0、90 d 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前,术后90 d 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后30 d(P<0.05)。术后90 d两组患者mR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前,且研究组患者mR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2/40),低于常规组的22.5%(9/40)(P<0.05)。术后90 d研究组患者存活率为90.0%(36/40),与常规组的85.0%(34/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抽吸取栓治疗与支架取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均具有良好的血管再通效果,而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血管再通时间,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有效降低患者症状性血栓逃逸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S评分和NIHSS评分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93例拟行溶栓治疗的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8)。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rt-PA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mRS评分、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7.92%)高于对照组(86.67%)(P0.05)。治疗前两组mR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4 d与治疗前比较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8 d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研究组治疗后24 h、7 d、14 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均有显著性(χ2=8.437,P0.05)。结论按照溶栓指南进行规范化操作和严格掌握溶栓适应证,发病4.5 h内给ACI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mRS评分和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10.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急性卒中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否改善急性卒中的近期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146例急性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中;研究组(肠内营养)75例,对照组(家庭喂养饮食)71例。观察21d两组患者营养状态、病死率、感染发生率,比较21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指数和残障程度评分(mRS)]。结果住院21d,研究组营养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营养不良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NIHSS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的BI指数和90d m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够改善急性卒中神经功能的近期预后,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未能获益。  相似文献   

11.
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梗死较为常见,而颈内动脉夹层并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所致醒后脑梗死较为少见,单纯内科治疗预后较差。本文报道了1例颈内动脉夹层并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所致醒后脑梗死患者,成功行机械取栓术且预后良好。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发现,颈内动脉夹层并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行机械取栓术是安全、有效的,而取栓术后颅内血管再通及Willis环代偿良好的患者未行颈动脉夹层处支架成形术也许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支架取栓治疗难治性颅内大动脉分叉处急性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盱眙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江苏省人民医院介入放射科自2019年5月至2021年10月行双支架取栓治疗难治性颅内大动脉分叉处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手术并发症及临床预后。比较患者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患者术后90 d的临床预后。 结果本组共纳入11例患者,均为单支架取栓失败后改用双支架进行补救,9例(81.8%)患者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为2b~3级),2例患者再通失败。4例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本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的中位数[12(2,20)分]较术前[16(8,21)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随访90 d,2例患者死亡(mRs 6分),3例患者严重残疾(mRs 5分),1例患者重度残疾(mRs 4分),1例患者中等残疾(mRs 3分),4例患者良好(mRs≤2分)。 结论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难治性颅内大血管分叉处急性闭塞安全、有效,血管再通率高,可以作为单支架取栓不成功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3.
何伯永 《山东医药》2011,51(1):95-96
目的 通过TCD观察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的脑血流代偿情况。方法选择100例经彩超诊断为单侧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作为闭塞组,同时选择100例经彩超检查颈内动脉颅外段和颅内动脉检测结果均正常的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其颅内动脉血流的改变和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结果闭塞组患侧颈内动脉的Gosling搏动指数(即PI值)低于健侧及对照组同侧的颈内动脉(P〈0.01)。闭塞组中72例(72%)出现前交通动脉代偿途径,48例(48%)出现后交通动脉代偿途径,33例(33%)出现眼动脉代偿途径。前交通动脉代偿途径的阳性例数高于其他代偿途径(X2=187.5,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代偿途径是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最有效的通路。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比较静脉溶栓治疗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有症状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有症状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共35名,根据予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组。静脉溶栓治疗组患者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而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患者接受颈内动脉闭塞处支架植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预后疗效情况。结果 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患者血管完全再通率显著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患者(P<0.05),两组的血管再通情况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相应治疗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都有显著降低(P<0.05),但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静脉溶栓治疗组(P<0.05)。随访3个月后,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mRS评分)明显低于静脉溶栓治疗组,疗效显著率也明显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提高急性颈内动脉闭塞造成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疗效及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伴有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进展性分水岭脑梗死(progressive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PCWI)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进展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23例伴有同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 PCWI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5例为颈内动脉闭塞。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术。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行一期血管成形术,二期支架置入术。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和改良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评估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结果23例患者中22例成功实施支架置入术,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血流分级均达到3级,技术成功率为95.7%(22/23)。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同侧大脑半球过度灌注。术后30 d 时平均 NHISS 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4.41±1.88)分对(10.00±1.47)分;t =11.234,P <0.001]。12例患者(52.2%)术前 TIMI 血流分级为3级。术后 TIMI 血流分级3级的患者比例较术前显著增高(95.7%对52.2%;χ2=11.274,P =0.002)。术前无一例 mRS 评分为0~2分,术后90 d时16例患者(69.6%)mRS 评分为0~2分。术后90 d时 mRS 评分0~2分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术前(69.6%对0%;χ2=24.533,P <0.001)。结论对于伴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 PCWI 患者,在进展期行支架置入术是安全的,能改善患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6.
水蛭地龙提取液对抗大心肌缺血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水蛭地龙提取液的抗心肌缺血作用,为该药治疗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脏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将60只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水蛭地龙提取液治疗组(治疗组),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后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含量的变化。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磷酸肌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并测定心肌梗死范围。结果与假手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T、PT、APTT、明显延长(P〈0.05或P〈0.01),血清CPK、LDH、MDA含量降低(P〈0.05或P〈0.01),且可提高SOD活性,显著减少心肌梗死范围。结论水蛭地龙提取液有抗心肌缺血作用,这一作用与其抗凝促纤溶、心肌保护、改善心肌血液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械介入取栓术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对氧磷酶(PON)-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酯酶(Lp-PL)A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机械取栓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血清PON-1、hs-CRP、Lp-PLA2、NSE水平,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80.49%;χ~2=6.12,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ON-1明显高于对照组,hs-CRP、Lp-PLA2、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RS评分、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7.32%)明显低于对照组(24.39%;χ~2=4.48,P=0.03)。结论机械介入取栓术联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且能有效改善血清PON-1、hs-CRP、Lp-PLA2、NSE水平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抽吸导管直接取栓与支架加中间导管取栓疗效。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方式选取66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其溶栓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抽吸组(32例)和抽吸联合支架组(34例),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及自主生活能力评分,并比较两组安全性指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及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3)分级占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神经功能恢复量表(mRS)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且抽吸联合支架组下降更加显著(P<0.05);组间对比发现,两组术前、术后24 h、术后7 d NIHSS评分及术前m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抽吸联合支架组术后30 d、90 d NIHSS评分和术后90 d mRS评分显著低于单纯抽吸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抽吸联合支架组90 d存活率略高出单纯抽吸组,但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中,导管抽吸与支架取栓均能够...  相似文献   

19.
倪华夫  王锦华  方兴 《心电与循环》2023,(3):286-289+293
目的 观察颅内支撑导管联合Solitaire FR取栓支架(SWIM)技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脑梗死患者13例,均行SWIM技术取栓再通治疗,观察临床结局。结果 术后颈内动脉成功再通12例(92.3%);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0级1例,2a级2例,2b级1例,3级9例;术后24 h并发脑实质出血3例,最终均因脑疝形成而死亡;术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0,5)分,较术前18(14,18)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3例,1分5例,3分2例,6分3例。结论 SWIM技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脑梗死相对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开通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脑出血规范化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康复效果,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Fugl-Meyer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NIHSS评分及Fugl-Meyer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及Fugl-Meyer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脑出血患者康复效果,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及肢体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