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PLC)肝内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的肝细胞癌(HCC)患者36例,分别行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自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在36例HCC患者中,共检出病灶48个;检出3 cm小肝癌14例,病灶16个,3 cm巨块型肝癌9例,病灶32个;CT动脉期检出43个(89.6%)病灶,门脉期检出39个(81.3%)病灶,延迟期检出40个(83.3%)病灶,而MRI动脉期检出46个(95.8%)病灶,MRI门脉期检出率为52.1%,延迟期检出率为85.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14.376,P0.05);MRI扫描对PLC病灶包膜的显示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个病灶中,经CT增强扫描确诊41个(85.4%),经MRI增强扫描确诊44个(9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24,P0.05)。结论 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够充分显示PLC病灶的强化特征,其诊断效能难分伯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与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对高血供肝内胆管癌(ICC)和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科诊治的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接受MS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以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作为金标准,评估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经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在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诊断ICC 12例,HCC 58例;MSCT检查显示HCC病灶动脉期强化、静脉期强化减退,延迟期持续强化减退;MRI多期扫描检查显示39例HCC患者病灶呈快进快出型强化,17例患者病灶呈快进慢出型强化,2例患者病灶呈慢进慢出型强化。MRI多期扫描发现9例ICC患者病灶呈慢进慢出型,3例患者病灶在动脉期和门脉期未出现明显强化,延迟期逐渐呈均匀性强化;MRI诊断HCC患者56例(96.6%),与CT诊断的53例(91.4%)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诊断ICC患者9例(75.0%),显著高于CT诊断的7例(58.3%,P<0.05)。结论 在富血供的PLC患者,ICC和HCC的影像学表现有所差异,应用MRI增强扫描有利于提高对ICC的诊断检出率,值得临床积累经验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与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方法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肝占位患者,分别行MRI和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三名医师诊断评分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影像学检查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在98例肝占位患者中,病理学检查诊断HCC 86例,再生结节10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在86例HCC患者中,存在97个病灶,其中32个病灶1.0 cm;在32个1.0 cm的HCC病灶中,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31个(96.9%),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仅发现26个(81.3%,P0.05),其余65个超过1.0 cm的病灶均被两种扫描方法发现和诊断;ROC曲线分析发现,MRI动态增强扫描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962和0.824,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3.106,P0.05),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9.0%、91.0%和96.2%,显著优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分别为93.8%、72.0%和85.3%,x2=19.587,P0.05)。结论 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更清晰地反映HCC病灶的细微形态特点和强化特征,对于诊断小HCC的价值优于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PLC)肝内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的肝细胞癌(HCC)患者36例,分别行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自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36例HCC患者中,共检出病灶48个;检出<3 cm小肝癌14例,病灶16个,>3 cm巨块型肝癌9例,病灶32个;CT动脉期检出43个(89.6%)病灶,门脉期检出39个(81.3%)病灶,延迟期检出40个(83.3%)病灶,而MRI动脉期检出46个(95.8%)病灶,MRI门脉期检出率为52.1%,延迟期检出率为85.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14.376,P<0.05);MRI扫描对PLC病灶包膜的显示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个病灶中,经CT增强扫描确诊41个(85.4%),经MRI增强扫描确诊44个(9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24,P>0.05)。结论 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够充分显示PLC病灶的强化特征,其诊断效能难分伯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与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肝占位患者,分别行MRI和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三名医师诊断评分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影像学检查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98例肝占位患者中,病理学检查诊断HCC 86例,再生结节10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在86例HCC患者中,存在97个病灶,其中32个病灶<1.0 cm;在32个<1.0 cm的HCC病灶中, 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31个(96.9%),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仅发现26个(81.3%,P<0.05),其余65个超过1.0 cm 的病灶均被两种扫描方法发现和诊断;ROC曲线分析发现,MRI动态增强扫描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962和0.824,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3.106,P<0.05),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9.0%、91.0%和96.2%,显著优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分别为93.8%、72.0%和85.3%,x2=19.587,P<0.05)。结论 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更清晰地反映HCC病灶的细微形态特点和强化特征,对于诊断小HCC的价值优于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CT,MDCT)行增强后多期扫描检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灶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莱芜市人民医院治疗的HCC患者64例,采用MDCT进行多期扫描。结果 MDCT多期扫描病灶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平扫(P0.05);多期扫描模式中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7.37%和90.79%,明显高于门静脉期的77.63%(P0.05);门静脉期肝脏、肿瘤密度值及密度差值分别为(104.01±12.29)Hu、(88.13±12.24)Hu和(17.80±2.47)Hu,明显高于其他扫描模式(P0.05);HCC病灶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即动脉期多呈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或低密度;本次研究的76个病灶中,以高-低-低密度表现为主,占68.42%。结论大部分HCC具有典型的强化特征,MDCT行肝脏增强后多期扫描能有效诊断HCC,对病灶检出和定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1.5 T磁共振成像(MRI)和16层螺旋CT在小细胞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SHCC患者分别行16层螺旋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60例SHCC患者,共计175个病灶,CT共检出51例患者116个肝内病灶及32例患者103个肝外病灶,肝内、肝外病灶阳性率分别为85.00%、53.33%;MRI共检出58例患者168个肝内病灶及44例患者152个肝外病灶,肝内、肝外病灶阳性率分别为96.67%、73.33%,两组肝内、肝外病灶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大小(1 cm、2~3 cm)病灶的确诊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在清晰显示与周围组织关系的病灶数及肿瘤内部病灶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螺旋CT相比,MRI诊断SHCC的准确率更高,应加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颅脑MRI的弥散加权序列(DWI)检查作为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金标准,分别采用CT常规扫描及MRI扫描的常规序列对80例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比较分析二者对不同病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以及对不同大小病灶的检出率。结果 CT与MRI检查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分别为33.75%和97.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病程6 h和6~24 h的患者,MRI检查腔隙性脑梗死检出率分别为96.88%和95.45%,明显高于CT检查,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病程为24~72 h的患者,CT和MRI检查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CT与MRI检查检出的病灶数分别为96个和235个,两者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39.34%和96.31%)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病程为6 h和6~24 h的患者,CT与MRI检查的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病程为24~72 h的患者,CT和MRI检查的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以及对较小病灶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孤立性坏死性结节(SNNL)的价值。方法 2013年5月~2018年5月我院就诊的17例SNNL患者和15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0例为肝细胞癌和5例为肝转移癌),所有患者均行常规CT/MRI增强扫描及MRI多期长时间延迟至120 min扫描,分别比较两组病灶影像学特征,如病灶密度、强化类型,探讨长时间延迟扫描在鉴别SNNL与肝脏恶性肿瘤中的作用。结果在SNNL患者,CT和MRI共检出17个病灶,均位于肝右叶,且均为单发病灶,直径为(2.1±0.4) cm;在10例HCC患者,MRI检查发现11个病灶,位于肝右叶者8个,位于肝左叶者3个。单发病灶9例,多发病灶1例,直径为(5.4±1.6) cm;在5例肝脏转移癌患者中,共检出12个病灶,位于肝右叶者9个,位于肝左叶者3个,直径为(3.1±0.9)cm;在SNNL病灶中有4个病灶在T2WI上表现为"靶征",与肝转移癌病灶的影像学表现类似;在延迟期(DP)3/5min扫描,HCC和肝转移癌病灶边缘多呈中度-重度环形强化,SNNL病灶边缘强化水平随着延迟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在DP 1 h时,17个病灶均表现为中度-重度环形强化,病灶中心无强化,而肝脏恶性肿瘤病变边缘强化均已消失。结论 MRI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能有效区分SNNL与肝脏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在延迟扫描时呈病灶边缘和间隔环形强化,且病变中心无强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与CT检查对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应用价值,总结其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6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分别进行MRI检查,CT检查,MRI联合CT检查。对比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总结MRI和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中,MRI检测出脂肪瘤型5例(31.25%)、肌瘤型3例(18.75%)、血管瘤型1例(6.25%);CT检测出脂肪瘤型4例(25.00%)、肌瘤型2例(12.50%)、混合型2例(12.50%);MRI联合CT检测出脂肪瘤型2例(12.50%)、肌瘤型2例(12.50%)、血管瘤型1例(6.25%)、混合型1例(6.25%)。在对患者影像学检查的检出率比较中,MRI检查检出例数9例(56.25%),CT检查检出例数8例(50.00%),MRI联合CT检查检出例数6例(37.50%)。结论 MRI能够对肝脏内脂肪组织进行检测,而CT能够对患者的病灶密度进行检测,因此MRI联合CT检查能够对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类型和各类型的病理特征进行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脏》2020,(1)
目的探索多层螺旋CT(MSCT)三期灌注扫描联合CT血管造影(CTA)在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5月—2019年3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手术切除或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的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MSCT联合CTA检查,观察检查结果并比较检查效能。结果 MSCT检查共发现新发病灶31个,动脉期强化明显,静脉期高密度影,延迟期高密度或者稍高密度影;CTA检查共发现35支新发病灶的异常血管,以肝动脉变异和肝外侧支供血动脉为主;MSCT联合CTA组共检出新发病灶37个,与再次手术和病理检出相符合。MSCT联合CTA组的病灶检出率,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正确指数等诊断指标均高于CTA组和MSCT组(P0.05)。结论对HCC手术或TACE治疗术后的患者采用MSCT联合CTA组检查,能有效发现新发病灶,为临床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提高科学依据,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肝脏》2015,(7)
目的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结节性病变与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对比其对肝脏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率。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25例(172个病灶),比较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DWI扫描检查和磁共振动态增强与DWI联合运用三种方法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率。结果 172个病灶中,磁共振动态增强检出136个病灶,检出率为79.1%,DWI检出128个病灶,检出率74.4%,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动态增强和DWI联合运用检出163个病灶,检出率94.8%,显著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组和D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例患者中,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定性诊断出102例,占81.6%,DWI共定性诊断87例,占69.6%。磁共振动态增强和DWI联合运用组的定性诊断率为93.6%,显著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组和D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结合DWI扫描检查,有利于提高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提供确切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肝脏》2017,(1)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对于诊断肝细胞癌(HCC)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67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CT平扫和动态多期扫描,对比结果。结果经过多期扫描,58例患者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检出率都大幅高于CT平扫的检出率。结论通过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可以得到肝脏在3个时期,即动脉期、延迟期、门静脉期的影像学资料,多期扫描可以大幅提高肝细胞癌的检出率及对病灶定位的准确率,适于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MRI)三维容积内插屏气检查(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并评价其在小肝癌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61例小肝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用3.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平扫及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在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各个时相的信号特点及强化特征,评价各平扫及增强序列对病灶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价值.结果 6l例患者手术共发现66个病灶,49个病灶见假包膜形成.T1加权成像(T1WI)发现病灶43个(65.15%),19个(38.78%)见假包膜.T2加权成像(T2WI)发现病灶53个(80.30%).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共发现65个病灶(98.48%),35个(71.43%)见假包膜.3种不同序列对病灶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4.197,尸<0.05).平扫(T1WI+T2WI)与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病灶的定性准确率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X2=66,P<0.05).结论 3.0T MRI 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的扫描速度快,可清楚显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实质期等各个时相的特点,这不仅有利于发现平扫所不能发现的小病灶,而且可以通过绘制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协助诊断.对肝癌癌灶的检出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宝玲  周连新 《肝脏》2016,(1):21-23
目的探讨MRI、CT单独或联合应用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或肝活组织检查确诊为肝细胞癌患者49例,CT扫描后1周行MRI扫描,分析CT、MRI单独或联合使用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以及对不同瘤径大小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49例肝细胞癌患者共有73个病灶;在小于1cm的肝细胞癌中CT、MRI单独或联合应用的灵敏度分别为46%、70%及94%,CT联合MRI扫描,MRI扫描均高于CT单独扫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19),CT联合MRI扫描高于MRI扫描(P值为0.023)。在1~3 cm肝细胞癌中,CT扫描灵敏度(87.09%)与CT联合MRI扫描(9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扫描组在诊断准确率方面高于CT扫描组、MRI扫描组(P值分别为0.015、0.027);CT+MRI扫描组AUC相对于CT扫描组、MRI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9、0.021)。结论 CT联合MRI扫描在诊断肝细胞癌方面其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均高于CT、MRI单独扫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和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的 MRI 和 CT 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4月北京市密云县医院收治的124例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4例 FNH患者中,54例患者接受 CT 检查,其中38例患者接受三期动态增强扫描,16例患者仅接受平扫;62例患者接受 MRI 检查,均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应用钆贝葡胺(Gd -BOPTA)造影剂42例。50例 AFP 阴性 HCC 患者中,40例患者接受 CT 检查,其中10例患者只接受平扫;46例患者接受 MRI 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采用 Gd -BOPTA 造影剂30例,30例30个病灶中延迟1~2 h 扫描均呈低信号。结论FNH 和 AFP 阴性 HCC 患者的 MRI 和 CT 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各具特点,多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能够促进二者诊断率的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21例小肝癌(SHCC)和14例小血管瘤(SHHE)的平扫及增强的CT表现,特别是肝癌增强过程中的三期表现,提高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35例患者均采用美国GE公司9800UICK扫描机行全肝平扫及增强检查,注射造影剂20s后即行动脉(A)期扫描,70s~120s行门脉期扫描,300s~360s行平衡期扫描,观察和比较病灶的强化方式和特征.结果35例患者共发现病灶53个,其中SHCC28个,SHHE25个,89.29%(25/28)的SHCC的典型的CT表现,如第一期高密度,第二、第三期为低密度,符合"快进快出”的特征.80%(20/25)的SHHE具有典型的CT表现.如病灶从边缘开始强化,并逐渐向中心充填.结论CT三期扫描均能反映出病灶的强化特点,基本上能对病灶的性质作出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CT与MRI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胰腺癌所起的作用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临床表现疑似胰腺癌患者47例,患者行CT和MRI增强扫描,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对比其特征性影像学。结果其中27例增强CT显示其中20例为胰腺癌患者,其中2例与手术病理,临床随访结果不一致,诊断符合率92.6%。在患者中,其中增强CT上显示癌病灶中1cm的病灶33个,1cm的5个,手术病理证实1cm的病灶35个,1cm的3个,CT诊断5.26%与实际有误。另外20例行MRI增强扫描检查,其中17例诊断为胰腺癌,其中1例与手术病理,临床随访结果不一致,诊断符合率95%。癌病灶中1cm的病灶36个,1cm的2个,手术病理证实1cm的病灶35个,1cm的3个,MR诊断2.63%与实际有误。结论目前影像学手段是诊断胰腺癌非常有效的方式,无论是CT还是MRI都有较高的可信度,但在原发性胰腺癌的诊断中,MRI较CT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I与CT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早期脑梗死患者110例均行MRI与颅脑CT诊断,对比MRI、CT表现、检出率及临床指标。结果 MRI诊断早期脑梗死患者病灶检出率100.00%高于CT检出率20.00%(P0.05);MRI总检出率93.64%显著高于CT50.91%(χ~2=50.106,P=0.000);CT诊断病灶直径(0.87±0.21)cm、病灶大小(12.41±2.69)mm~2均大于MRI(0.53±0.47)cm、(9.45±1.52)mm~2(t_1=6.927,P_1=0.000;t_2=10.048,P_2=0.000)。结论 MR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有效显示病灶数量,且诊断时间较CT短。  相似文献   

20.
《肝脏》2018,(10)
目的探讨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初诊为肝脏肿瘤的患者采用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观察图像特征和诊断符合率。结果肝脏肿瘤发病率最高的是肝血管瘤、肝细胞癌、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等;肝血管瘤延迟期呈等密度影,呈"慢进慢出"特征;肝细胞癌延迟期呈低密度影,包膜呈高密度环状带影,呈"快进快出"特征;转移性肝癌延迟期边缘强化明显呈"牛眼征"特征。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与手术病理等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脏肿瘤采用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辐射量低、图像质量高等特点,对肿瘤的检出率和定性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