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余以大半夏汤治疗妊娠恶阻多例,疗效显著。药物组成:党参30克、半夏20克,水煎,白蜜50克兑服。加减法:气虚者加红参15克;胃热加黄连3克、竹茹15克;兼外感加紫苏10克、藿香12克;有痰加茯苓12克、陈皮12克。病案举例:陈×,女,23岁。妊娠两月,频频呕吐,屡治无效。近日病情加重,卧床不  相似文献   

2.
<正> 方药组成:香附10g,竹茹6~10g,苏叶6~10g,黄连6g,半夏6~10g,生姜3g。身倦乏力欲寐、胃脘痛满、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者,加黄芪、砂仁、白术j呕吐清水、畏寒肢冷者,加干姜;胃热、肝热、痰滞者,只改  相似文献   

3.
笔者自1995~1997年,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呕吐128例,收到理想疗效,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28例中,男77例,女51例;年龄1岁38例,2~3岁30例,4岁以上60例;胃寒型42例,胃热型25例,伤食型31例,虚火型23例,夹惊型7例.不包括西医之胃肠道畸形和神经系统疾病所致者.2 治疗方法2.1 基本方 清半夏15g,厚朴8g,积壳15g,桔梗8g,陈皮10g,藿香10g,佩兰8g,砂仁10g,白芷10g,威灵仙10g,焦三仙30g.2.2 辨证加减 胃寒型加于姜15g,丁香10g,吴茱萸10g;胃热型加竹茹15g,黄连10g;伤食型加槟榔15g,莱菔子15g;虚火型加生地黄20g,沙参15g;夹惊型加黄连109,竹茹10g,朱砂2g.2.3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白醋调膏,每次取适量敷于双侧内关和神阙,每次敷4~10h,婴儿贴敷时间不超过4h,嘱家长敷后频繁按摩内关穴.3 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4.
所以载丸治疗先兆流产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从1992年10月至1994年11月应用陈修园《女科要旨》所以载丸治疗先兆流产4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年龄22~30岁,平均26岁.既往有流产史28例,其中流产1次18例,2次9例,3次1例,先兆流产时间属早期(妊娠12周以内)者36例、晚期(妊娠12—20周)者40例.临床表现:患者来诊时,皆有不同程度之腰腹痛、腹压胀痛、阴道出血等症状.[治疗方法]基本方:白术、杜仲各15g,党参20g,茯苓10g,桑寄生30g,红枣十枚(去核).兼证加减:气虚加黄芪30g;血虚加阿胶12g;血热加生地15g,黄芩9g;腹痛加白芍12g;阴道出血加苎麻根12g,仙鹤草12g;腰痛加熟地20g,川断15g,菟丝子30g;恶心呕吐加竹茹9g,砂仁3g.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各服1次.待症状消失后,停药观察7—10天仍无症状者为痊愈.  相似文献   

5.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主方,笔者用以治疗妊娠恶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最小21岁,最大28岁,平均24岁;其中第1胎30例,第2胎5例,妊娠时间均在3个月以内.妊娠3个月以内出现的恶心呕吐、厌食或食入即吐,呕吐物为酸苦水或清水痰涎等,恶闻油腥,头晕心烦口苦,胸脘满闷,体倦乏力,暖气叹息等,舌红苔白或微黄,脉弦滑. 2治疗方法 小柴胡汤加味:柴胡、党参、黄芩、生姜、大枣、白术、苏梗各15g,法半夏12g,甘草10g.若呕吐物为清水痰涎,舌苔白腻者去黄芩,加茯苓20g,陈皮12g,砂仁6g;呕吐酸苦水,心烦口苦者加川黄连6g,吴茱萸1g,竹茹12g;吐久伤阴致胃阴亏损而见舌红口干者加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5剂为-疗程. 3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呕吐停止,诸症消除,停药后无复发;好转:呕吐症状减轻,或呕吐症状消除,但停药后又见复发;未愈:呕吐诸症均无改善.  相似文献   

6.
1 治疗方法 据临床观察 ,认为本病病因与情志有关 ,感染来自外界。以肝郁胃热、吮乳感染、乳汁郁积、外伤挤压多见。治疗以通为顺 ,宜疏肝清热、通乳消痈为法。自拟乳腺炎 1号治之。药物组成 :柴胡 9g、橘叶 10 g、穿山甲 10 g、皂角刺15 g、忍冬藤 30 g、连翘 15 g、瓜蒌 30 g、浙贝母 15 g、甘草 10g。并随症加减 :初期伴恶寒、发热、头痛加苏叶 10 g、豆豉 10g;胃热便干加生地黄 15 g、黄芩 10 g、生大黄 6 g;胸闷呕恶加竹茹 10 g;口渴加天花粉 10 g、麦冬 10 g;失眠加炒酸枣仁30 g、夜交藤 15 g;乳汁壅滞加白芷 12 g、路路通 15 g、漏…  相似文献   

7.
1 清热降逆,“定中汤”治疗胃热呕吐因胃中热邪壅闭,浊气不降,胃不能纳入水谷,故心下满痛,呕不能饮食,食入即吐.治宜清热降逆,用“定中汤”治疗无不获效。方用:竹茹30g,厚朴10g,栀子12g,石斛12g,代赭石15g,枳壳10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方中竹茹、栀子、石斛清胃中邪热,但竹茹性缓,故非  相似文献   

8.
<正> 治疗方法 半夏、陈皮、苏梗各10g,代赭石15g,砂仁、沉香、枳壳各5g,木香6g,生大黄3g,甘草5g。日1剂,水煎分2次服,30d为1疗程。脾胃虚弱加党参、白术、云苓各15g,干姜10g;胃阴不足加沙参、玉竹、麦冬、石斛各12g;肝气犯胃加柴胡、香附、川楝子各10g;胃热内盛加生大黄至10g,公英20g,黄连5g,竹茹10g。 治疗结果 1疗程后,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胃镜  相似文献   

9.
<正> 治疗方药:川朴、枳实、乌药、木香、川楝子、甘草、桃仁、元胡各12g,白芍30g,大黄5g(后下),芒硝10g(冲)。伴呕吐者加半夏,竹茹;纳差腹胀者加焦三仙、炒萝卜子;大便不通者加番泻叶。每日1剂,水煎服,病重者可每日2剂。  相似文献   

10.
<正> 治疗方药 枳实、竹茹、半夏、茯苓各10g,陈皮12g,生姜、大枣各6g,甘草9g。水煎每日2剂,分4次服。3d后改为每日1剂,分2次服。胸痛,咳吐脓血痰者加郁金10g,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白茅根各30g;口渴者加麦冬、沙参各10g;便秘者加栝蒌仁、郁李仁各10g。  相似文献   

11.
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头风痛证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我们收集的36例头风痛患者均来自门诊,男26例,女10例;年龄28~40岁12例,41~70岁24例。临床表现:头顶疼痛,剧痛时头如火灼,如刀割锥刺,耳鸣、失眠、纳呆,手足心热、查头颅CT:未见异常、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2治疗方法全部病例采用中药治疗,六味地黄汤加味:生地20g、山药12g、茯苓12g、泽泻12g、枣皮15g、丹皮12g、白芍15g、川芎9g、当归9g、天麻15g、菊花10g、龙齿25g、黄芪20g。头痛甚者加蔓荆子10g;恶心呕吐甚者加赭石30g、姜竹茹12g;视物昏花者加青葙子15g、决明子15g;耳闷重听者加磁石30g。3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本方…  相似文献   

12.
清胰泻热治疗急性胰腺炎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5例为我院近年门诊病例,就诊前全部经相关医技检查确诊,以上腹疼痛为主症,病程3d以内。其中男性21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8岁,平均38岁;发病最短5h,最长3d;辨证属湿热18例,气滞6例,蛔虫上扰1例。1.2 治疗方法 予自拟清胰泻热汤:柴胡15g,黄芩25g,木香10g,枳壳12g,白芍30g,大黄10g(后下),延胡索12g,芒硝10g(冲服),虎杖30g,蒲公英30g。加减:热重者加栀子10g,连翘30g;呕吐重者加代赭石60g(包煎),制半夏10g,竹茹10g;食积者加莱菔子20g,麦芽30g,山楂30g;蛔虫上扰引起者加使君子15g,川楝子10g,乌梅20g,细辛2g;胆道感染者加茵陈蒿30g,田基黄30g。每日1剂,水煎800ml,分4次温服。忌酒及油腻辛辣刺激之品。  相似文献   

13.
1996年3月至1999年8月,笔者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外科术后肠粘连8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例中,男5,女3,年龄24~58岁,平均38.5岁;病程最短者12天,最长者4个月;经治患者均曾服用新斯的明等西药治疗或理疗。2 治疗方法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10g,白芍10g,陈皮10g,枳壳15g,香附12g,厚朴10g,丹参20g。腹胀甚加木香6g,炒莱菔子10g;腹痛甚加郁金10g,元胡10g(或川楝子10g);身热加黄连10g;大便秘结加大黄10g;压痛明显加桃仁10g,丹参10g;呕吐加枳实15g,竹茹10g;身软加黄芪20g。3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周后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竹茹为治疗胃热呕吐的常用药,目前临床应用的竹茹饮片为小团状,一般每团重4—8g,竹茹搓成小团状在炮制及临床配方中存在三个缺点:(1)在姜炙时,姜汁不易与竹茹拌匀,中间部分吸不到姜汁,造成部分药材达不到姜炙的目的。(2)剂量误差较大,医生开方以克计算,而药剂则以团计算,不论5g、10g均给一团。(3)本品成团状吸水性能强,煎  相似文献   

15.
<正> 治疗方法 镇眩汤;半夏18g,泽泻30g、茯苓、珍珠母、益母草各20g,白术、丹参、竹茹、天麻各15g,菊花、生姜各9g,甘草5g,陈皮12g。每日1剂,水煎服。对恶心呕吐较重者加代赭石20g;兼头痛者加白芷9g,川芎、当归、地龙各15g;有热象者加黄芩9g,栀子12g;痰郁日久出现心烦口苦者加温胆汤。连服6~9剂为1个疗程,呕吐严重者,水煎后频服,必要时静脉补液数天,以防水、电解质紊乱。 治疗结果 痊愈(78例):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好转(17例):临床症状消失,但1年内有复发者。无效(5例):服药后临床症状元变化。总有效率为95%。  相似文献   

16.
<正> 治疗方法:板蓝根、大青叶各10~30g,二花、连翘、蒲公英各10~20g,葛根6~12g,柴胡、黄芩各8~10g,姜蚕4~6g。热邪偏盛者加石膏30~60g,知母10~15g;咽喉肿痛者加山豆根6~15g,枯梗3~6g;颉下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10~15g,皂刺6~10g,土贝母3~6g;呕吐加竹茹10g;腹痛加白芍9~15g,甘草4~6g;睾丸肿痛加橘核、荔核、川楝子各10~15g。煎服法,每剂药煎2次混合后1d分3~6次服,3岁以下小儿或者呕吐者,可少量多次频服。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近几年来应用散痛逐瘀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5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中男性9例,女性26例;年龄21~50岁;病程6个月~10年。均除外器质性病变所致头痛。治疗方法当归15g、川芎20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10g、生地黄15g、川牛膝10g、葛根15g、白芷15g、细辛5g、僵蚕10g、全虫10g、蜈蚣2条、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气虚神疲者加黄芪、党参;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夜交藤;头胀目赤者加钩藤、夏枯草、石决明;挟痰加胆南星、天竺黄;恶心寒性呕吐加姜半夏、吴茱萸;热性呕吐加竹茹、代赭石;风寒偏盛者加桂枝;前额…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运用化痰健脾法治疗内耳眩晕症 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均为门诊患者 ,皆以头晕为主症 ,且以中老年妇女为多见。年龄 2 5~ 58岁 ,其中男4例 ,女 2 6例 ,疗程最短者 2天 ,最长者 18年。所有案例均有头晕、恶心、呕吐等主要症状。1.2 治疗方法 :基本方泽泻 30~ 60 g、白术 10~ 15g、姜夏 10 g、陈皮 10 g、茯苓 15g、牛膝 15g、川朴 6g。眩晕较甚 ,呕吐频作者加竹茹、旋复花、代赭石 ;肝阳偏亢者加天麻、钩藤、菊花、石决明 ;肝郁不疏者加柴胡、郁金、香附 ,肾阳虚者加肉桂、桂枝等…  相似文献   

19.
自拟止痛饮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美琴 《山西中医》2002,18(4):53-53
1993年 8月至 2 0 0 1年 10月 ,笔者在临床中用自拟止痛饮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32例 ,获得疗效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 32例 ,男 12例 ,女 2 0例 ;年龄4 0~ 5 8岁 ,平均 4 7.5岁 ;第一、二支神经受累者 2例 ,第二、三支神经受累者 2 2例 ,第二支神经受累者 8例 ,均为单侧性。2 治疗方法止痛饮 :白芍 30 g,甘草 15 g,制乳没各 10 g,元胡 15g,丹参 30 g,钩藤 15 g(后下 ) ,生牡蛎 30 g(先煎 ) ,白芷 15g。兼肝经风火者加黄芩 15 g,龙胆草 15 g,全蝎 4 .5 g;风寒袭络者加川芎 15 g,细辛 3g,桂枝 10 g;胃热炽盛者加生石…  相似文献   

20.
<正> 治疗方法:柴胡12g,川楝子、郁金、半夏、茯苓、苏梗、竹茹、枳壳各10g,白芍15g,公英30g,黄连6g,公丁香2g。兼便秘者加大黄6g;血瘀者加丹参30g;寒热错杂者加干姜6g;食积者加鸡内金15g;气虚者加党参15g;胃阴不足者去柴胡、半夏,加沙参、麦冬、石斛各15g,乌梅6g。水煎服,1d1剂,30d为1疗程。治疗结果:治愈(自觉症状消除,胃镜复查无胆汁返流,半年内无复发)17例;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胃镜复查有少量胆汁返流)20例;无效(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