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真  王新芳  芦惠 《中国妇幼保健》2023,(23):4598-4601
目的 探讨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无创高频通气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2年8月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患儿59例。将选取的59例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无创高频通气组28例、联合组31例。无创高频通气组给予无创高频通气治疗;联合组给予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无创高频通气共同治疗。血气分析仪检测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水平;英国SLE5000呼吸机检测吸入氧浓度(FiO2)、平均气道压(MAP)水平;统计住院时间、撤机时间及胸片恢复时间。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与无创高频通气组[PaCO2(51.37±6.47)、FiO2(0.68±0.18)、MAP(10.92±3.14)水平、住院时间(61.15±5.93)、撤机时间(6.24±1.41)、胸片恢复时间(3.45±1.32)、PaO2(79.28±6.57)及氧合指数(25...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新生儿肺出血(NPH)应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10例NPH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观察组此基础上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通气前,两组患儿Pa O_2、Pa CO_2无显著差异(P0.05);通气后,观察组Pa O_2高于对照组,Pa 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NPH应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时,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ARDS 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5例采用高频震荡通气联合PS治疗,对照组常规通气联合PS治疗。结果治疗24 h时,观察组氧合指数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P0.05)。观察组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频震荡通气同期联合PS可提高ARDS的呼吸功能,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高频通气在刺激性气体中毒肺水肿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高频通气(HFV)已应用于呼吸衰竭、支气管胸膜瘘、自发性气胸等治疗。最近,笔者曾用高频喷射通气(HFJV)作为14例急性刺激气体中毒肺水肿的综合治疗方法之一,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对 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呼吸机高频通气与常规机械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随机选取98例NRDS致VALI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9例。两组患儿除进行常规治疗外,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实验组采用高频振荡呼吸机进行高频通气。观察治疗24 h后患儿的p H值、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氧分压(Pa O2)和心率(HR)的变化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24 h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 H值、Pa CO2及Pa 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儿的HR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DS致VALI患儿通过高频振荡呼吸机行高频通气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吸入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肺动脉高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行单独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观察组给予一氧化氮吸入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P <0.05)。治疗后,两组的收缩期肺动脉压(SPAP)显著下降,体循环收缩压(SBP)显著升高(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SPAP显著低于对照组,SBP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P <0.05)。结论一氧化氮吸入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压指标。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6,(3):351-352
目的比较常频通气和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NICU使用过常频通气或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13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结果与通气前比较,两组患儿通气后的氧合指数均有显著提升(P<0.05),且高频振荡通气组治疗后的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常频通气组(P<0.05)。两组的上机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频震荡通气可以有效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但不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及时调整机械通气参数和规范医学操作对减少并发症有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频通气(HFV)是呼吸系病治疗的新技术。近十几年来,国外进行了一系列高频通气试验,使受试者或实验动物能借此维持正常的血液气体而存活。国内此类报道尚少。现将我院临床资料较全的20例总结如下: 我们采用江西第五机床厂KR—Ⅱ型喷射呼吸机  相似文献   

9.
刘晶 《工企医刊》2012,25(2):10-11
目的 评价高频振荡通气(HFOV)并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的疗效.方法 38例出现气胸的新生儿采用高频振荡通气并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气胸新生儿经HFOV治疗6h后通气氧合情况明显好转,Pa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下降,MAP明显下降,治疗24 h后FiO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FOV对治疗新生儿气胸并呼吸衰竭十分有效,且安全性好,比常频机械通气(CMV)有很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对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氧合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80例患儿以随机数字表发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两组患儿氧合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前的氧合指数无明显差异(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氧合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 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效果满意,可改善患儿氧合指数,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谢彦奇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529-2532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例肺出血新生儿分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CMV)、高频震荡通气(HFOV)呼吸机模式治疗,CMV组(n=13例)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HFOV组(n=10例)采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上机后1、4、8、24、48 h的血气和肺氧合功能监测指标以及病情转归。结果: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总病死率39.1%。HFOV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MV组(P<0.05),上机后1、4、8、24h的HFOV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的纠正和肺氧合功能的改善均快于CMV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平均肺出血停止时间、上呼吸机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CMV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有较好的疗效。HFOV能更快纠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更好改善肺氧合功能,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李雪莲 《健康大视野》2006,14(10):29-30
目的 探讨高频通气(HF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 16例NRDS患儿,HFV治疗8例,机械通气(CMV)治疗8例.结果 用HFV后血氧饱和度(SPO2)迅速升高,>90%,所需吸入氧浓度(FiO2)下降更快.结论 NRDS用HFV有显著效果,与CMV相比,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8例重症RDS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高频振荡通气(研究组,54例)和常频机械通气(对照组,34例),统计治疗后患儿的吸氧浓度(FiO2)、动脉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比值(a/APO2)、呼吸指数(OI)及治疗后的疾病转归、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上机后PaO2均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12、24、48小时后FiO2、OI显著下降,a/APO2显著上升(P<0.05);研究组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患儿的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能更好地改善高重症RDS患儿的氧合,缩短病程,同时不增加死亡率、并发症,是治疗重症RDS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并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自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确诊为PPHN并需立即机械通气的新生儿38例,其中对照组18例,给予高频振荡通气、积极病因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20例,除给予上述临床常规治疗外,还给予鼻饲西地那非治疗PPHN。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段测量肺动脉收缩压,监测动脉血气;对患儿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肺动脉收缩压、Pa CO2、OI下降较对照组幅度大;动脉血气Pa O2升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并西地那非治疗PPHN能更好地改善肺动脉压力及氧合指数,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认识。限制性通气可允许的高碳酸血症已代替传统机械通气(CMV)中努力维持血气正常的高气适压、大潮气量策略。高频通气(HFV)作为能减少气压伤的新型通气方式在新生儿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已很多。HFV的应用已有18年历史,已成功地用于治疗新生儿气漏综合征、顽固性呼吸衰竭(简称呼衰)。当前虽然不主张将高频通气作为新生儿急救的一线通气方式、但多数人将其视为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急救的通气模式之一。现就近年来HFV在新生儿领域里的应用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高频通气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氧供及心功能的影响,为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3月该院收治的5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通气模式分为对照组(常频通气组)和观察组(高频通气组),每组各25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氧供指标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氧供指标及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及氧供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两组患儿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高频通气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氧供的影响相对较好,但未对心功能造成明显不良影响,因此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探讨高频喷射和双相气道正压通气( BiPAP)两种无创通气方法治疗中心性气道狭窄引起重度呼吸困难的疗效以及两种模式的适用范围.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中心性气道狭窄引起重度呼吸困难的患者,根据采用高频喷射或BiPAP无创通气方法分成H组和B组,对比两种通气模式缓解呼吸困难及纠正缺氧的有效率.结果 H组7例,B组9例.对减轻呼吸困难的疗效评价,H组有效率为14.29%( 1/7),仅接受高频喷射呼吸机治疗者4例,有效率为25.00%(1/4),接受高频喷射呼吸机治疗无效,随后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有效者2例,接受BiPAP呼吸机治疗好转并撤机,再发呼吸困难后采用高频喷射呼吸机治疗无效者1例.B组中仅接受BiPAP呼吸机治疗者6例,有效率为83.33%(5/6),结合上述与高频喷射呼吸机治疗序贯应用的病例,共9例,有效8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88.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在纠正低氧血症疗效方面,H组有效率为100.00%(7/7);B组有效率为88.89%(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3).结论 高频喷射呼吸机对纠正缺氧有效,但对于缓解呼吸困难症状,使患者自觉症状减轻方面效果差,较适合在术前和术中临时进行生命支持;BiPAP呼吸机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的治疗效果可能优于高频喷射呼吸机,可试用于临时缓解症状、术前准备及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对早产儿脑组织氧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出生后24 h内出现呼吸窘迫并入住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以无创通气(NIV)进行初始呼吸支持治疗的171例早产儿的病历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14例)和试验组(57例).试验组采用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肺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2例肺出血早产儿分成研究组32例、对照组40例,研究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对照组采用常频通气(CM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氧合、病情转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第6、12、24小时后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显著下降,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显著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肺出血时间、上机时间、氧疗时间显著缩短(P<0.05);而两组发生颅内出血、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 HFOV能快速改善肺出血早产儿的氧合功能,缩短病程,是一种治疗早产儿肺出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模式治疗,治疗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模式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血气分析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0%)明显高于对照组(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7,P0.05)。治疗组患儿p H值、Pa O[(7.672±0.06)、(89±19)mm Hg(1 mm Hg=0.133 k Pa)]明显高于对照组[(7.32±0.09)、(40±10)mm Hg];治疗组Pa CO2和氧合指数(oxygen index,OI)[(41±9)mm Hg、(16±4)]明显低于对照组[(54±12)mm Hg、(2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并发气胸、肺气漏及慢性肺疾病5例,占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例(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7,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