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吸除术术中、术后并发症,探讨更适合高龄硬核性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方法。方法随机抽取67例(67眼)硬核性白内障患者,其中采用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手术31例(A组),超声乳化吸除术36例(B组),对比观察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以角膜反应为主),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平均内皮细胞面积。结果两组术中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和持续时间、内皮细胞密度以及平均内皮细胞面积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硬核性白内障采取两种手术方式都是安全有效的,但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术后角膜反应轻,更有利于视力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在硬核白内障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硬核白内障患者140例,根据手术实施手段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实施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及对照组(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各70例。对比两组的术后视力、角膜散光、眼压及并发症。结果术后,观察组的视力>0.1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角膜散光及眼压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更为有效,患者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及眼压显著改善,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姜锐光  姜杨  刘小环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1):1675-1676
目的比较硬核白内障采取超声乳化手术及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效果。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11年01月我科行Ⅳ、Ⅴ级核白内障手术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120例143眼,根据所行术式将其分为两组,A组(超乳组):68例,76眼;B组(小切口组):52例,67眼,比较两组术后视力、角膜散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A、B两组术后1周及1个月视力、角膜散光程度无差别;超乳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多于小切口组。结论对于硬核白内障,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择Ⅳ~Ⅴ级硬核白内障患者269例291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小切口组,139例157眼)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ECCE组,130例134眼)。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及并发症。结果术后小切口组和ECCE组比较,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更优。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好、角膜散光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赵书辉  丁颖  杨凤霞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753-3754
目的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在治疗极硬核白内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极硬核白内障患者31例,37只眼接受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记录手术过程、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术后随访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35只眼(95%),术中上方玻璃体脱出1只眼(2.7%),切口周围角膜轻度水肿6只眼(16%),无其他重大并发症发生。结论临床上极硬核白内障的治疗是棘手问题,术中处理不当会出现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角膜水肿及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和手术效果与超声乳化手术效果基本一致,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贫困地区应用隧道式小切口硬核白内障摘除联舍超声乳化注吸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336例(336只眼)Ⅳ级以上硬核白内障行小切口硬核白内障摘除联合超声乳化注吸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1d。3d视力在0.5以上分别为240只眼(71.4%),265只眼(78.8%)。术中主要并发症为后囊破裂。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眼压升高。结论 隧道式小切口硬核白内障摘除联合超声乳化注吸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治疗Ⅳ级以上硬核白内障患者治疗效果好。术中创面组织损伤及切口小,术后反应轻,创口愈合快,减轻了术后散光,视力恢复快,并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白内障,手术技巧的提高可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白内障的效果以及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0月收治的70例(82眼)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组40眼与超声乳化术组42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组给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超声乳化术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视力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1 d、1周、1个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组与超声乳化术组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72±0.59)、(1.46±0.49)、(1.08±0.49)、(1.71±0.61)、(1.46±0.51)、(1.07±0.48)D,与治疗前的(0.80±0.41)、(0.80±0.42)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1周、1个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组与超声乳化术组视力分别为(1.55±0.21)、(0.64±0.23)、(0.74±0.22)、(1.56±0.22)、(0.64±0.22)、(0.75±0.24),与治疗前的(0.38±0.21)、(0.39±0.2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组与超声乳化术组盲视率、低视力率分别为7.5%、20.0%、9.5%、23.8%,均低于治疗前的27.5%、72.5%、28.6%、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6%,低于超声乳化术组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白内障均具有理想的应用效果,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8.
卢功生 《中国卫生产业》2013,(28):112-112,114
目的分析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为白内障手术治疗工作加以指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治疗的980例(1036眼)白内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非超声乳化)和对照组(超声乳化)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散光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短期内(1周、1个月)视力恢复较对照组差(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视力恢复、术后散光度、并发症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具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并发症少以及费用较低的优势,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温志雄  刘卫平 《现代医院》2011,11(10):58-59
目的观察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分为两组,A组50例53眼行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53例60眼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观察两组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恢复。结果术后1天两组角膜散光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周两组角膜散光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力比较,术后1天及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较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具有更小的手术源性散光和更快的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6例(51眼)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观察术后视力以及角膜散光情况。结果术后视力恢复良好,散光明显减少,视力稳定提高。同时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具有切口小、散光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