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刘烜贞  陈静 《浙江预防医学》2015,26(12):1244-880
【目的】研究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费对作者及其所在机构的影响,进而分析其对学术交流的潜在作用。【方法】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调查开放获取期刊的收费标准、收费与期刊质量的关系以及作者支付出版费的方式。【结果】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费有不断上涨的趋势;期刊的收费与期刊质量存在一定相关性;作者通过多种途径支付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费。【结论】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费不断上涨,给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的经费带来压力,进而影响学术传播与交流。建立一个价格合理的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市场,才能促进学术交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给开放获取出版带来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分析世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开放获取出版情况,对中国开放获取出版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 通过文献梳理、网站调查和内容分析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国政府、图书馆、基金会、出版商对学术资源的开放获取政策和实际情况,重点关注资助机构、出版商以及政府与国际组织的应对策略。【结果】 开放获取出版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对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相应的行动,疫情客观上推动了全球开放获取出版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挑战。【结论】 中国应该抓住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机遇,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中国开放获取出版道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梳理开放信息环境下传统学术出版商的内容运营趋势,为我国学术出版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选取学协会出版的代表性机构——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为研究对象,从内容运营视角分析其近年来在合作出版、学术增值、开放获取方面的建设策略。【结果】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着重与世界范围内物理学组织和个人的良好交流和沟通,积极采用知识集成和知识发现方法,并大力支持开放获取运动。【结论】传统学术出版商应在内容开发层注重与研究人员、领域机构和图书馆等学术共同体的互动协作,在内容组织层强调学术资源加工处理和关联整合强度,在内容传播层充分利用开放获取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传统学术出版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学术出版模式,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与传播,为我国探索新兴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提供借鉴。【方法】 以ScienceOpen为例,对其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学术出版模式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结果】 ScienceOpen将预出版和OA出版相结合,采用非匿名的公开评审模式,使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流程得到优化,并通过合集、群组的方式,更好地促进了互联网时代学术交流与合作。【结论】 基于互联网的学术出版平台必须具有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基本特征,使科研人员可以参与学术论文出版、传播的全过程,并可基于社交网络进行分享和评价,提高科研成果发布和传播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我国学术期刊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反应速度、应变能力、数字化出版、研究内容和传播效果等。【方法】 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网络首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相关论文为对象,通过Phyth 3.6软件编写数据挖掘程序来获取发表论文及其期刊信息,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0年1月21日至2020年2月26日,共有146种中国学术期刊在CNKI平台以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形式出版COVID-19研究论文565篇,内容涉及疫情预测、疫情防控、临床诊治、病毒病理等;CNKI平台在整合传播过程中,影响力较大,效果显著,截至2020年2月27日,已有公开显示网络下载数据的460篇论文的总下载量为719485次,篇均下载量为1571次,下载超过5000次的论文有18篇,超过1000次的论文有228篇,占49.6%。【结论】 我国学术期刊在疫情防控期间主要存在整体上反应不够迅速、数字化出版能力不强、网络首发平台应用不充分、行动力区域性不平衡等问题,应加快推进期刊出版的数字化、集约化和整合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国际医学期刊出版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时在同行评议和内容获取方面的策略及其对学术出版领域的长远影响,从而为中国医学期刊发展提出建议,以帮助中国医学期刊适应急速发展的国际学术出版业需求和应对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方法】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谷歌学术数据库进行文献梳理,并结合行业新闻和国际出版行业协会资讯,分析国际医学期刊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同行评议和开放科学方面的主要策略、成果及其长远影响,并结合中国医学期刊应对策略提出建议。【结果】疫情影响下,国际医学学术期刊出版应对策略主要集中在同行评议提速、开放获取提速和数据挖掘改进3个层面。基于流程细化、专家团队建设和预印本平台协作的审稿提速策略成果显著,但来稿的学术把关水平下降。医学学术内容的开放科学理念进一步强化,开放获取加速,多个大型开放获取数据库建立,数据挖掘分析工具大量被开发。与国际期刊相比,国内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开放科学提速手段少,缺乏多平台多机构合作机制,资源优化和整合能力弱,医学预印本平台、自组织同行评议平台和数据挖掘研究等亟待开发。【结论】疫情下同行评议的提速和开放科学的发展将长远影响国际医学期刊的发展,中国医学期刊需要建立高效标准化的专家审稿制度和新型同行评议平台,以应对全球同行评议模式的演变和提速,并关注相关开放数据平台和数据挖掘工具对开放科学提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国际主要学术出版技术服务商面向科技期刊服务的业务特征,为国内科技期刊行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13家典型的国际学术出版技术服务商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总结其业务范围及产品和服务方案,并结合国内同类机构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文献探讨专业化的学术出版技术服务商的发展趋势。【结果】 国际学术出版技术服务商的业务范围覆盖学术出版全过程,近年来呈现服务领域不断延伸、服务内容更加分工细化的趋势。国际学术出版技术服务商充分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其规模和业务范围大于国内同类企业。【结论】 利用好技术手段,发展成熟完善的学术出版技术服务产业,有利于科技期刊将资源集中于核心内容,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传统期刊评价体系与开放科学环境下期刊出版、学术传播方式不相适应,本研究尝试建立开放科学视角下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思路,以期有效地评价期刊在开放科学环境下的表现。【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络调研的方式,结合开放科学的内涵,总结期刊在开放科学视角下出版与传播的特点,建立开放科学视角下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思路。从总结的期刊出版与传播特征中提炼相关指标,最终确定以出版的透明开放度、获取的便捷度等为一级指标,包括15个二级指标的期刊评价模型。【结果】 将评价结果与影响因子、《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总汇》的期刊等级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所设计的开放科学视角下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可以从更丰富的角度表现影响因子等指标不能反映的期刊影响力。【结论】 所构建的期刊评价体系是合理、可行的,新的指标可以对传统的期刊评价体系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梳理国内外数据出版理论成果与具体实践的基础上,从学术传播角度厘清数据出版涉及的关键问题,包括数据出版概念和内涵、具体形态、主要障碍。【方法】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分析数据出版与传统论文出版的异同,及这些差异带来的理论和实践挑战。【结果】研究发现,数据出版不仅仅是数据本身的共享,还应包括数据相关信息的出版。出版主体是多样化的,出版过程涉及多主体合作。其出版模式不仅有出版机构控制模式,还有非出版机构控制模式和混合模式。【结论】当前数据出版的主要障碍是伦理规范缺失导致数据出版学术“奖惩”功能失效,亟需制定数据出版的伦理规范、用稿机制规范、数据引用规范和元数据标准,通过上述规范将数据出版纳入学术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世界一流医学期刊网络传播平台的特征及可借鉴的建设思路。【方法】 在COVID-19疫情暴发背景下,收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和《柳叶刀》网络传播平台COVID-19专题报道内容,以中华医学期刊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为对照,从高关注度论文特征、版式设计及内容安排、科学信息的应急共享3个方面梳理和归纳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网络平台特征。【结果】 世界一流医学期刊在网络传播平台设计中贯穿“头条”理念,重视对高水平原创成果的展示及推荐;科学传播渠道立体,新闻联动模式成熟;多维度拓展资源,服务前沿信息交流;突显总编领军作用,品牌建设协同平台建设;语言国际化程度参差,应急共享机制完善。【结论】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应重视网络传播平台的建设,注重数字化表现形式与内容的融合,协同期刊品牌建设,提高出版语言、传播和服务的国际化水平,以此为切入点加强中文期刊国际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提高中国编辑出版类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可行性和措施。【方法】调研中国编辑出版类期刊基本情况和产生国际影响力期刊的特征,调研SSCI编辑出版类期刊现状和中国作者发表文章情况。【结果】 中国编辑出版类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不高,但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提高国际影响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提高编辑出版类期刊的国际化意识、为文章增添国际化信息、出版中英文双语或英语期刊、加强网站和数据库建设、争取被检索机构收录等;还可通过明确自身定位推动中国STM出版格局的完善,借助学术力量加强国际交流,提高编辑素质,在中国编辑“走出去”的同时将国际同行“引进来”。【结论】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编辑出版类学术期刊是可行的,而且对促进中国科技期刊整体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演进脉络,为学术期刊进行知识服务转型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方法】 以场景研究为理论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对其在智能传播语境下的转型升级和风险认知进行分析。【结果】 场景研究扩展了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理论视野,总结场景构建的本质和实施路径,可对理解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演进脉络提供重要帮助,也可为智能传播语境下促进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发展提供重要思路。【结论】 场景与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融合发展,既会对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和日常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会成为未来学术出版领域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梳理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进程,分析纸本期刊的未来,并为期刊发展提供对策。【方法】 以“印后上网出版”“优先数字出版”“网络首发出版”三个阶段为研究对象,结合传播学“作为仪式的传播”这一理论,总结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演进规律。【结果】 学术期刊网络出版还需解决学术评价、出版容量、论文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期刊应主动接纳网络出版并采取自建网络首发平台等方式巩固自身在学术出版链条中的地位。【结论】 随着网络出版的不断推进,纸本期刊将失去其在学术生产和传播中的实际价值,更多地作为一种“仪式化媒介”存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国际STM出版集团的经营发展过程中探寻对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有益经营理念。【方法】 采用文献检索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国际STM出版集团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顺应时代和产业发展要求的经营理念贯穿四大国际STM出版集团的发展历程,从而指导STM出版集团实现数字出版代替纸质出版,从传统出版商向知识服务商转变。知识服务是出版领域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共识,借鉴国际STM出版集团的经营理念对我国科技期刊抓住机遇、探求从传统出版业向知识服务的转型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结论】 借鉴国际STM出版集团的经营理念,出版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出版机构转变观念,建立复合型人才队伍,从用户需求出发提升核心数据竞争力并打造多元化技术平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发展,从而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知识服务转型道路。  相似文献   

15.
解贺嘉  刘筱敏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10):1227-1224
【目的】 探究预印本平台开放评议模式,以及它对预印本的影响,为我国预印本平台与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借鉴。 【方法】 采用网络调研法总结预印本平台第三方开放评议的特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开放评议活跃度和被评议预印本的特征。 【结果】 bioRxiv创建了透明评议服务,与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组织的关联日益紧密。预印本平台第三方开放评议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平台合作为主导,遵循传统的较为严格、规范的评议模式;另一种是由科学共同体倡导和推动、较为宽松的交流性评议模式。前者更容易得到作者和期刊的信任,后者更充分发挥了科学共同体的力量。 【结论】 开放评议是预印本平台全新的、有意义的探索,标志着预印本平台已经由内容发布平台转变为开放交流平台,加快了学术出版速度,实现了充分的学术交流。我国预印本平台发展之路有待进一步探讨。我国科技期刊可加强与预印本平台的交流合作,建立学术社群开展预印本评议服务。  相似文献   

16.
刘冰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10):1223-34
【目的】 比较国际组织、专业学术出版机构、顶级期刊官网以及信息聚合网站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专题信息服务的情况,分析国内外专题信息服务的特点,为国内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方法】 调研国际组织、专业学术出版机构、顶级期刊官网以及信息聚合网站4类平台开展的新冠肺炎专题信息服务,对栏目建设、展示方式、资源来源、阅读体验、版权策略、信息时间节点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类型平台新冠肺炎专题信息服务具有以下共同特点:成熟的应急反应机制,开放学术资源共同抗疫,利用既有资源重组展现,推进媒介融合加强知识传播,关注人文与伦理,注重版权与信息准确性。【结论】 各类平台专题信息服务对国内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有借鉴意义,科技期刊应该由内容发布向智慧服务转型,聚焦国家与社会、学者与公众需求,结合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深度挖掘开发数据资源,在日常工作推进信息专题化服务,实现专题科研数据在线化采集和智能化处理,建设强大的“专题信息数据智库”,精准、快捷地服务于学术科研、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服务转型背景下,为提升出版服务能力,打造学术期刊全程化知识服务生态闭环,寻求学术期刊知识服务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方法】 通过生态隐喻和系统构建法,构建学术期刊全程化知识服务框架,并在明确学术期刊全程化知识服务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寻求优化策略。【结果】 基于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对象不同层次的知识服务需求,循序渐进地构建学术期刊知识“生产—传播—应用—反馈”全程化服务系统。【结论】 进行对学术期刊全程化知识服务的深度思考,可助力学术期刊服务转型和出版服务能力提升,提升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影响力和增值能力,推动中国学术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