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是乳腺的先天性结构异常 ,慢性炎症、增生性病变、良性肿瘤等都有机会形成乳腺癌。规定发展成为恶性可能性超过2 0 %的各种病变 ,属癌前病变[1 ] 。患良性病者乳腺癌的发生率较常人高 1 .7~ 4 .5倍。充分利用日益发展的诊断技术加强对癌前疾病的筛查 ,对“三早”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就乳腺病变的诊断及乳腺癌前病变的治疗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1 加强对高危人群普查、随访与监测1 .1 主要影像学检查1 .1 .1 X线乳房摄影 目前乳腺钼靶X线普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已成为共识。文献报道有 70 %的临床未扪及肿块的导管内癌是由此发现…  相似文献   

2.
乳腺增生病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现代医学认为乳腺癌的多阶段发展模式是“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积极治疗乳腺增生病对预防乳腺癌有重要意义。楼丽华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辨病、辨证、辨体、辨位相结合的“四辨识病”诊疗模式,在与乳腺癌等其他乳腺疾病相鉴别后,结合病因病机、体质学说、经络学说等全面认识乳腺增生病,以“三机调增”为主要手段,标本兼治,内外共治,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胃蛋白酶原C在胃癌及胃癌前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Ning PF  Sun LP  Liu HJ  Yu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0):818-821
目的 探讨胃蛋白酶原C(PGC)在不同胃疾病中的动态表达情况并对其在胃癌前疾病及胃癌诊断中的价值作出评价。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4 2 4例胃黏膜标本中PGC的表达情况。结果 PGC抗原在 5 4例正常胃黏膜中全部阳性表达 (10 0 % ) ,在 12 4例胃癌中表达率显著下降 (2 4 % ) ,从浅表性胃炎或胃糜烂溃疡到萎缩性胃炎或异型增生再到胃癌 ,PGC阳性表达率依次逐渐下降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PGC抗原的表达与胃黏膜细胞恶性程度呈负相关 ,与胃疾病的发生发展有良好的相关性。PGC抗原对于胃癌前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对于癌前疾病的诊断 ,对胃癌筛查、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乳腺良恶性增生中Cyclin D1蛋白表达的观察,研究Cyclin D1在乳腺良恶性增生中的表达状况及其在早期乳腺癌和良恶性乳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乳腺增生症、乳腺良性肿瘤、早期乳腺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yclin D1蛋白表达.结果Cyclin D1蛋白在乳腺增生症中不表达;在乳腺良性肿瘤中表达率为7.5%;在乳腺恶性增生中表达阳性率为54.0%,其中早期乳腺癌为52.4%,浸润性导管癌为55.0%.Cyclin D1在早期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原发灶,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三者阳性率分别为52.4%,55.0%,53.3%.结论Cyclin D1的蛋白表达在乳腺的良恶性增生之间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可以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乳腺良恶性增生中CyclinD1蛋白表达的观察。研究CyclinD1在乳腺良恶性增生中的表达状况及其在早期乳腺癌和良恶性乳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乳腺增生症,乳腺良性肿瘤,早期乳腺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yclinD1蛋白表达,结果:CyclinD1蛋白在乳腺增生症中不表达;在乳腺良性肿瘤中表达率为7.5%;在乳腺恶性增生中表达阳性率为54.0%,其中早期乳腺癌为52.4%,浸润性导管癌为55.0%。CyclinD1在早期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原发灶,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三者阳性率分别为52.4%,55.0%,53.3%。结论:CyclinD1的蛋白表达在乳腺的良恶性增生之间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可以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6.
张代玲  杜洁 《吉林医学》2008,29(11):941-942
近年来,乳腺增生、乳腺癌等乳腺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现代女性健康的大敌,被医学界称为“女性健康的第一杀手”。目前对乳腺癌发生机制的“多阶段发展”假说,即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1]已成共识,因而对乳腺增生症的关注程度上升到了相当的高度,尤其是对癌前病变的研究和认识、如何及时准确识别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7.
子宫颈不典型增生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学磊  贾金华  苏杏满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0,21(2):128-128,F003,F004
子宫颈不典型增生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根据异型细胞侵犯上皮厚度和细胞异型程度分为Ⅰ、Ⅱ、Ⅲ级,宫颈不典型增生(cervical dysplasia)与宫颈原位癌(cervical carcinoma in situ)统称为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因其病程较长,症状不典型,易被忽略,现多认为该病有消退或逆转、持续不变、癌变3种转归.尽管不同作者报道的转癌率范围很大,转癌时间不一,还是说明不典型增生存在潜在恶性,其可能性随细胞异常增殖程度而增加,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阻断癌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魏艳华 《安徽医学》1999,20(6):12-13
目的:研究PCNA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与细胞核形态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及癌中细胞DNA含量、形态参数及PCNA含量。结果:在正常组、不典型增生组及癌组中DNA指数、核面积及PCNA含量均逐渐增高,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及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组(P<0.OS),细胞核DNA指数、核面积及PCNA阳性率与PCNA含量呈正相关(P<0.0)。结论:对乳腺导管上皮细胞核DNA含量、形态参数及PCNA含量分析,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李晶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0):125-126
目的分析簇状钙化内钙化点的密度、数量、大小、形态、及与肿块的关系等特征,探讨簇状钙化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簇状钙化为征象的乳腺良恶性病例进行分析。结果44例簇状钙化的乳腺癌中非浸润性的有导管内癌和小叶原位癌共18例,占40.9%;浸润性的有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硬癌、单纯癌、粘液癌和髓样癌共26例,占59.1%。3例成簇钙化的乳腺良性病变是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纤维囊性增生。结论钙化在乳腺疾病的钼靶X线诊断中十分重要,尤其成簇微小钙化在临床诊断乳腺癌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癌前病变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 ,每年全球约有 4 0万人死于该病[1] 。因此 ,重视乳腺癌癌前病变 ,及早治疗可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率及提高生存率。1 癌前病变的概念目前对于癌前病变的概念尚无统一认识。病理学认为 ,癌前病变系指出现于恶性肿瘤之前、形态学上出现某种程度的不典型增生 ,但其本身尚不具备恶性特征性改变 ,或认为某些较易发展成为癌的病变[2 ] 。WHO规定发展成为恶性的可能性超过 2 0 %的各种病变 ,属癌前病变[3 ] 。癌前病变绝非全部必然转化为癌 ,而只是存在较多发展成为癌的可能性 ,是有条件的。非典型性增生是癌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分化相关基因N-myc下游调节基因1(NDRG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方法选择乳腺手术切除标本90例进行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SABC)法检测45例乳腺癌组织、23例乳腺增生组织、22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PCNA和NDRG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 PCNA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增生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6.3%、62.5%和88.9%,PCNA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乳腺增生组织(P<0.05)和乳腺癌组织(P<0.05)。NDRG1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增生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3.6%、30.4%和15.5%,NDRG1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增生组织(P<0.05)和乳腺癌组织(P<0.05)。PCNA与NDRG1表达呈负相关(r=-0.679,P<0.05)。结论 PCNA与NDRG1共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联合检测PCNA和NDRG1蛋白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滋养细胞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0例滋养细胞疾病或疑似疾病进行临床、光镜及免疫组化研究,并文献复习。结果 有5例为超常胎盘部位反应(EPS),1例诊断为恶性葡萄胎(IHM),1例为胎盘部位结节(PSN),1例绒癌(CC),2例葡萄胎(HM)并滋养细胞高度异形增生。结论 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病理、临床、免疫组化特征,结合随访资料诊断不难。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概述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5):F0004-F0004
常见乳腺癌的分类 乳腺癌是由乳房组织病变形成的一种恶性肿瘤。最常见的乳腺癌为导管癌,由导管细胞形成。由腺叶或腺小叶细胞形成的癌叫小叶癌。与其它类型乳腺癌相比,小叶癌更容易出现双侧乳腺癌。炎性乳腺癌是一种不常见的乳腺癌.象常见的炎症一样。炎性乳腺癌患者会有乳房有红、肿、发热的症状。乳腺癌是我国妇女易发的恶性疾病。  相似文献   

14.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肌上皮细胞免疫组化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慧敏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11):809-810
目的 了解肌上皮细胞(MC)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变化情况,以及MC免疫组化标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女性乳腺手术标本110例,采取HE切片观察和常用的MC抗体(actin、calponin、SMMHC、CD10、p63、CK14/17和S-100)作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不同类型病变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乳腺、乳腺良性病变中,其导管、腺泡周边、呈乳头状增生的腺上皮下及腺管周围均有连续的MC,小叶原位癌和导管内癌周边MC完整或不完整,而浸润癌中MC片段阳性或消失,在其他类型的乳腺癌中癌巢、管状结构周围无MC.癌组织内见少量阳性片段.乳腺癌间质中,血管平滑肌和散在的纤维细胞部分呈阳性;导管腺泡上皮及癌细胞大部分呈阴性.结论 MC的增生或消失对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及癌组织的浸润与否和浸润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掌握乳腺癌前病变病理诊断标准,在日常外检业务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其分类及诊断标准作一综述. 1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概念 病理学上一般把某些在组织形态学上有一定程度异型或增生活跃,经随访有一部分发展成癌的乳腺增生性疾病称为乳腺癌前病变.WHO规定发展成恶性可能超过20%的各种病变属癌前病变[1].不典型增生是确切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6.
乳腺乳头状癌是乳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一个亚型,乳头状癌组织形态呈乳头状瘤样结构的恶性上皮性增生,占乳腺癌的2%,现就我院病理科7例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βⅠ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探讨癌细胞信息传递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31例乳腺癌组织与12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PKC-βⅠmRNA表达;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以上组织中PKC-βⅠ白与cyclin D1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中PKC-βⅠmRNA与蛋白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0.01);癌组织cyclin D1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存在PKC-βⅠ工酶过度表达,它可能介导乳腺癌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过程。cyclin D1与细胞恶性增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所谓癌前病变是从正常的细胞或组织发展为癌细胞或组织的过程,通常有个延续的时间,比如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发展到宫颈癌大约是10~20年;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到子宫内膜癌一般也要10年左右。这是一个可以干预或加以阻断的时机,是癌瘤早期防治的重要阶段。而交界性肿瘤实际上是一种状态,即有细胞的不正常或细胞异型性,但无破坏性间质浸润,这是与浸润癌的最重要区别,可以认为交界性肿瘤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癌前病变和交界性肿瘤虽然都有异型细胞或不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19.
绒毛膜上皮癌(简称绒癌)与恶性葡萄胎(简称恶葡)统称之为恶性滋养叶细胞疾病。它是一种恶性度极高的肿瘤。近十几年来,由于化疗的进步,对恶性滋养叶细胞疾病的治疗取得很大的进展。国内外很多报告,对恶性滋养叶细胞疾病的治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目前被认为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最富有成效的一个。但绒癌和恶葡的诊断、治疗等方面还有不少问题尚未解决,疗效也相差较多。现将我院1954.7—1972.11收治的恶性滋养叶细胞疾病共计323例,做一简要分析,并对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一些问题做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 PKC)-βΙ与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探讨癌细胞信息传递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31例乳腺癌组织与12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PKC-βΙ mRNA表达;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以上组织中PKC-βΙ蛋白与cyclin D1表达. 结果:乳腺癌组织中PKC-βΙ mRNA与蛋白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0.01);癌组织cyclin D1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0.05). 结论:乳腺癌组织中存在PKC-βΙ同工酶过度表达,它可能介导乳腺癌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过程.cyclin D1与细胞恶性增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