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笔者思考是否见脾虚之证,如脾虚夹水饮、脾虚夹气逆、脾虚夹气滞都可应用白术以达补气健脾之效呢?结合张仲景治疗水饮、逆气上冲、腹胀中加减应用白术之法,总结出白术临床运用特点,以便更为准确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2.
童永超 《陕西中医》2011,32(9):1249-1249
<正>理中汤功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中人参补中益气,白术健脾补气,干姜温中祛寒,甘草和中补脾。药仅四味,配伍周到,疗效显著。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经脉未盛,适应能力不足,寒热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乳食所伤,容易引起一系列脾胃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是治疗胃下垂的代表方剂,但此方重在健脾益气,然调气运脾不足,若加枳壳并重用之,充分利用其行气运脾之功,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枳壳苦辛微寒,能行气消积,化痰除痞,故重用枳壳伍以党参、黄芪、甘草调气运脾,助阳上升,又可避虚虚之嫌,其与白术相配一补一行,健脾燥湿,行气消痞。与陈皮、柴胡、升麻相伍,调理中焦气机,使清气升,浊阴降。故有“健脾不在补,贵在运”之说。 近代医家蒲辅周提出:“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即气血之性宜动不宜静,能助气宣通流动者即能补气,能助脾运化者亦能补脾,单纯补气是不够的,要使气行。气行…  相似文献   

4.
李淑云 《中医杂志》2007,48(4):376-376
答:人参、党参、太子参都是临床常用的补益药,它们的功能主治不同,用量用法、所含化学成分也不同,如人参的根主要含人参皂苷,党参的根主要含蒲公英萜醇乙酸脂和木栓酮等,太子参的根主要含糖果糖氨酸等。此三药来源不同,科属不同。人参是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性味均甘平,主要归肺、脾经,都有补气之功能。人参大补元气,有补脾养肺,生津安神,复脉固脱之功能;党参则偏重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能;太子参则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之功能。三药都有补血作用。中医学十分重视气血的关系,气能生血,又能行血也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是气的载体,所以对于血虚、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均可用补气生血之法。临床用药关键在于对证用药,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胃下垂多为中气亏虚、固摄无权所致,但若概以补中益气汤补气升提,实非权宜之法。笔者就此谈点初步体会如下。1 补气行气法:补气药入胃,均不能立化为气以升提,必得自身固有之气徐以运行始能获效。补中益气汤补气力雄,对于气虚兼气滞者,服后易使呆滞  相似文献   

6.
<正>党参、人参均为补气要药,具有补气健脾、益肺生津之效,常用于各种气血不足或津气两伤之证,并能安神定智。然人参大补元气,挽救虚脱,功效卓著;党参不及。党参同具人参功效,但效力弱,为平补和缓之品,为补益脾胃之要药,男女老幼皆宜。当党参作为人参之  相似文献   

7.
丹溪承东垣之法,然不拘泥其对脾胃之治,主张清养脾胃,顾护胃气阴精;甘温助脾,益气扶正补虚;调气健脾,温通解郁祛邪。本文从多方面初步探讨丹溪的脾胃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8.
总结归纳尿路感染劳淋之脾虚气陷的辨证论治,以健脾益肾、益气升陷之法,自拟汤药口服。目前尿路感染的患者,大多年老体虚、迁延不愈,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配以补中益气的方药,取得满意疗效。治疗上遵《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别。有瘀血积塞住溺管者,宜先通,无瘀积而虚滑者,宜峻补"之旨,以标本同治之法确立相应治则。  相似文献   

9.
合方集     
第二部分分析一配伍分析 (一)参附先天肾也,后天脾也,脾肾互根为生命之源泉。故脾虚不治必责于肾,肾虚不治必求于脾。大汗肢冷,下利不止,脉微欲绝,此脾肾阳气虚寒欲脱也,急宜并进补气壮阳之法,以顾其先后二天。人参稟土气独厚,所以补后天之气也;附子乃纯阳之品,所以壮肾中之阳也,肾阳壮则后天之气有以生,脾气长则先天之气有以资,但得先后天之未绝,虽存一息,犹能挽垂危于万一也。 (二)参芪脾主气而宜升,脾气健则四肢便捷,虚则四股怠而无力,脾气升则语言清爽,不升则气弱语言无力,气虚者补之,不升者升之,补之升之,参芪正合其拍,人参得黄芪既能补气,又能升清,此治脾气虚弱之法也。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探索傅青主的调经思想特色。傅青主认为经生于肾,乃天一之水出自肾中;经行则关乎脾肝心。经乱之治,重在肾肝脾。调经首在培本补肾,而补肾须平调肾之水火。平调水火之法则应补肾培本,补肾培本以滋水为要,培补肾阳则重在温润,用药上滋水如用生地、元参、白芍、麦冬等,补阳多用巴戟、菟丝子、肉苁蓉、续断、杜仲等,其中特别重用巴戟,菟丝子。调经重调肝,调肝有舒肝与柔肝之别。舒肝以解郁为务,强调轻灵,舒肝药味精炼,一般仅用一味,用药量轻,少则五分,多则一钱,舒肝药主要为柴胡、香附、郁金、元胡等。柔肝重养血,以归芍并用为宜。调经须健脾,而健脾多兼补肾,如用茯苓、白术、山药、甘草、陈皮以健脾,用菟丝子、杜仲以补肾,益火以暖土;健脾宜补气,多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等补气健脾药;为防补中滞气,故补中多兼疏导,如用陈皮、香附等疏畅气机,补而不滞。  相似文献   

11.
黄芪味甘,性微温,色黄入脾,心白入肺,入手、足太阴经,具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之功。临床上,将黄芪与其他药物配对使用,可提高疗效。黄芪、白术:黄芪大补肺脾之气,主肌表之水湿;白术补气健脾利水,主在里之水气。二药合用,能补脾气以化水,运脾气以行水,升脾气以降水,彻表彻里,同主表里水湿之气。  相似文献   

12.
补中益气汤,是培补中气之名方,具有补中升阳之功,适用于中气虚弱的证侯,如身倦,自汗;中气下陷而致的子宫脱垂、脱肛、久泻、脏器下垂;气虚不能固摄所致的便血、崩漏,产后癃闭,以及气虚发热等症。使用得当,疗效满意。方中参芪补气、白术、甘草健脾以加强补气之功,升麻、柴胡升提清阳之气,陈皮理气健脾。本人临床运用治多种疾病,均收到满意的疗效,现简述如下,供同道参阅。1妊娠癃闭杨某某,女,工人,29岁,于1997年6月,因怀孕四月,小便不通,小腹胀痛难忍,前来诊治。主诉:小便不通,腹胀心烦。经西  相似文献   

13.
人参,推古论今,补气之能冠群草;访贤查著,方用之多胜百药。本品甘补苦泄,补中微泄,使朴而不腻。长于大补元气,补气兼以益阴为其特点。归脾肺经,善补脾肺之气,归心经,能补心气。脾肺气足,五脏六腑之气皆旺。故既多峻补治全身,又多缓补治脾胃;既多用于补气,也可用于补血;既多用于助阳,也可用于益阴;  相似文献   

14.
【歌诀】补气之王是黄芪,甘温升阳固卫气。大补诸虚壮胃脾,淋崩消渴痹疮宜。【释义】中药治疗气虚诸证首选黄芪。黄芪甘温,功善补气健脾,益卫固表,为补中益气之要药,用于诸虚证以及脾胃气虚证。黄芪能壮脾胃,脾胃之气旺,则津液输布正常,故能止渴而治消渴之证。黄芪还能托疮生肌,  相似文献   

15.
介绍毛以林教授从气论治胸痹的经验。毛教授认为胸痹之病机关键在于气机失调,或气虚,或气滞,导致诸如痰浊、瘀血内停、痹阻心脉所致。治疗上主要分虚实两端,实者采用理气祛痰化瘀之法,方如四逆散合温胆汤加减;虚者采用补气化痰活血之法,方如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加减,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正>"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之《脾胃论》,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补中益气黄芪主,人参甘草白术辅,升柴陈皮当归身,益气升阳脾胃补。"全方使脾胃升降有序,气  相似文献   

17.
中医史上曾有“肝无补法”之说,王旭高不为其所缚,认为肝亦有虚证,可以补之。补肝之法可溯源至张仲景,王旭高将肝虚细分为气血阴阳不足诸证,补肝法有补肝气、补肝阳、补肝阴、补肝血之别。临床肝虚病机复杂多样,补肝法不可单一而行,抓住肝体阴用阳的特性,补气、补阳、补阴、补血可兼夹使用。举古今文献中著名医家的验案以佐证。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源自《脾胃论》,是李东垣为治疗饮食劳倦导致内伤发热而创立。李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日:“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本方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补气方中的使药。综合全方配伍大意,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  相似文献   

19.
小儿脏腑娇嫩 ,脾胃薄弱 ,一旦有病 ,每虚多实少或虚实夹杂。因此 ,治疗小儿脾胃病应以健脾为主 ,不易轻用攻伐。临床常用补益之法 ,但也不可骤补 ,必须补中寓泻 ;满证宜消 ,但不可俱消 ,必须消中兼补 ;湿证宜燥 ,但不可太燥 ,必须燥中寓濡 ;阴虚宜滋 ,但不可过滋 ,必须滋中潜化。方可谓治疗小儿脾胃病之法。1 善调脾胃之偏 宜补中寓消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中医治疗小儿脾胃气虚证 ,主张先扶助脾胃之气 ,并逐步增加补药以调之。如早补、过补 ,往往有碍脾气的升发 ,反致虚而不耐补。故善调脾胃者 ,必须补中兼消 ,刚中…  相似文献   

20.
<正>补中益气汤由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号东垣老人)所创,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名方,由于该方配伍严谨,疗效卓著,颇受古今医家推崇[1]。该方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八味药组成:黄芪一钱(18g)、炙甘草五分(9g)、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各三分(6g),主治脾不升清、气虚发热、中气下陷证。其中黄芪补脾肺之气升阳举陷为君药;人参、白术、甘草甘温补中合黄芪则补气健脾之功显著,同为臣药;当归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