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胃复安引起的锥体外系统反应,是由于它干扰了纹状体内多巴胺递质系统,阻断了多巴胺受体,导致该系统内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而出现肌张力变化,如肌肉抽搐、斜颈、共济失调、不自主运动等一系列锥体外系症状。胃复安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发生率,一般与药物剂量大小、用药时间的长短呈正比,故应避免大剂量长期用药。肾功能不全者、孕妇、婴儿及精神病人慎  相似文献   

2.
氯丙嗪通过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及中脑—皮质通路中的多巴胺受体而发挥抗精神病作用。同时也影响了黑质—纹状体的DA系统而产生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反应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一、急性锥体外系反应 1.临床表现:急性锥体外系反应常见有类帕金森氏征,静坐不能和急性肌张力障碍。类帕金森氏征表现为震颤、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流涎、多汗、面具脸、构音不清、动作迟缓、慌张步态,严重者可有吞咽困难和木僵。静坐不能表现为烦燥不安,欲坐不能,反复走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病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多巴胺递质生成障碍,从而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中多巴胺与乙酰胆碱能神经递质平衡失调,产生运动迟缓、肌强直、  相似文献   

4.
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的发病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轴突末端酪氨酸羟化酶活性下降有关;四氢生物喋呤(BHc)是酪氨酸羟化酶的天然辅助因子;BH4的不足必然影响酪氨酸羟化酶活性,导致多巴胺合成障碍,从而出现肌张力的异常。酪氨酸羟化酶活性有昼夜的波动性,即在活动时该酶的活性下降而在休息时该酶的活性升高;该酶活性的下降主要发生在与D1受体和直接通路联系的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的末梢,从而产生姿势性肌张力障碍;由于D2受体和间接通路保留,所以不出现帕金森式的肌强直和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避免和减少胃复安致锥体外系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对胃复安致锥体外系反应18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胃复安致锥体外系反应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和不自主运动,早期易被误诊。结论对胃复安致锥体外系反应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的发病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轴突末端酪氨酸羟化酶活性下降有关;四氢生物喋呤(BHc)是酪氨酸羟化酶的天然辅助因子;BH4的不足必然影响酪氨酸羟化酶活性,导致多巴胺合成障碍,从而出现肌张力的异常。酪氨酸羟化酶活性有昼夜的波动性,即在活动时该酶的活性下降而在休息时该酶的活性升高;该酶活性的下降主要发生在与D1受体和直接通路联系的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的末梢,从而产生姿势性肌张力障碍;由于D2受体和间接通路保留,所以不出现帕金森式的肌强直和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7.
胃复安又名灭吐灵,甲氧氯普胺,其作用是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目前了解该区存在多巴胺受体突触,胃复安可能阻断多巴胺受体而发挥止吐作用,肌注后15 min生效,作用较强。但是胃复安过量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Mark-man等报告中指出,大剂量静注2%~30%患者出现可逆的锥体外系症状。Angel指出,用胃复安治疗的患者约1/500发生锥体外系症状,儿童和青年较常见。江苏省如皋市中医院自2003年1月至今共收治胃复安中毒6例,经使用654-2等药物处理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抢救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6例,男性2例,…  相似文献   

8.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僵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1]。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2],我国≥65岁人群PD患病率约1.7%,患者总数≥200万。现代研究认为,帕金森病的病理特征主要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变性,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浓度显著降低,造成了多巴胺-乙酰胆碱能之间的平衡打破,使得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3],进而出  相似文献   

9.
锥体外系反应误诊为散发性脑炎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病历摘要女,16岁。因恶心、呕吐、发热、腹痛20 h,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经相关准备,在基层医院行阑尾切除术,术后12 h出现眼球不能转动、鬼脸、躯干、四肢强直、抽动,以阑尾切除后并发散发性脑炎癫痫型,按河北省农村合作医疗规程转入我院。查:T37.4℃,HR 100次/m in,BP 96/60 mm Hg,发育较差,瘦弱体质,固定性斜视,表情肌僵硬,右下腹切开周围压痛,腹不胀,肠鸣音弱,四肢肌张力亢进,肢端抽动。追问病史及治疗经过,发现术中曾给氟哌啶5 m g静脉滴注,术后又因恶心、呕吐,肌内注射胃复安10 m g,氟哌啶5 m g,经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无阳性家族史,结合全身神经系统物理检查,符合药物性锥体外系反应的诊断,给地西泮10 m g肌内注射,东莨菪碱0.3 m g肌内注射,同时进行消炎及液体疗法,2 h后锥体外系反应症状全部消失,转外科消炎补液治疗1周,未发生其他不适,切口一期痊愈,拆线出院。2讨论氟哌啶、胃复安均易通过血脑屏障,抑制锥体外系下行抑制系统中的多巴胺受体,使乙酰胆碱受体相对兴奋,出现震颤,共济失调,骨骼肌强直等症状,年幼,女性,体弱、脱水、发热者更易发生,如不详细了解用药史,不了解...  相似文献   

10.
来稿摘登     
《新医学》1988,(6)
胃复安是临床常用药。本文报告8例使用胃复安后引起锥体外系症状的患者。患者出现以下4种表现之一均符合锥体外系症状;①巴金森综合征袭现;②迟发型运动障碍表现;⑤急住肌张力障碍表现;④静坐不能。治疗方法:除停用胃复安外,给予东莨菪碱  相似文献   

11.
药源性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为药物导致纹状体一黑质通路中多巴胺(DOpamine,DA)减少或多巴胺受体阻滞所致。其不良反应可分为四种临床类型:①震颤麻痹型(帕金森综合征);②静坐不能症;③急性肌张力不全综合征;④迟发性运动困难。鉴于导致该不良反应除胃复安外,其他药物所致者也与日俱增,现分述如下。1吗丁啉吗丁啉是一种苯并咪唑类衍生物,主要成分为多潘立酮,能增加食道括约肌的张力,促进胃的排空,是一种新型的胃动力药。由于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不易产生中枢的不良反应,临床常用。但其中枢神经的不良反应也屡有报道,如刘传五…  相似文献   

12.
甲氧氯普胺致椎体外系反应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甲氧氯普胺为临床常用药物 ,主要用于胃肠道疾病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该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临床上表现为嗜睡、乏力、腹泻、便秘 ,亦有过敏性休克及肝功能损害的报道 ,但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椎体外系反应。本文对甲氧氯普胺致椎体外系反应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及其防治简述如下。1 甲氧氯普胺致椎体外系反应的发生机制甲氧氯普胺通过阻断脑纹状体内的多巴胺受体 ,由黑质—纹状体通路上乙酰胆碱为兴奋递质的神经元的抑制作用被解除 ,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 ,而导致椎体外系反应。2 与甲氧氯普胺致椎体外系反应的有关因素2 .1 年龄 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方法来观察帕金森病模型大鼠D1和D2多巴胺受体(64周)的长时程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3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再生修复研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选择SD雌性大鼠7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72只和正常组6只。造模后2,4,8,16,32,64周进行实验,每个时间点取6只模型大鼠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另外6只模型大鼠和1只正常大鼠用于进行Westernblotting分析。②观察模型大鼠黑质和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度。③Westernblotting用来测定模型大鼠相对于正常大鼠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蛋白含量。结果:7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损伤2周后模型大鼠损伤侧纹状体的多巴胺1型受体免疫反应在2周和4周要弱于损伤对侧,8周及以后损伤侧纹状体内多巴胺1型受体免疫反应与损伤对侧没有显著性差异。损伤侧黑质的多巴胺1型受体阳性强度一直要弱于损伤对侧约20%,多巴胺1型受体阳性面积也小于损伤对侧。而纹状体内多巴胺2型受体的免疫反应则刚好相反,即损伤侧则强于健侧,从2周就开始上升约15%,到16周上升到顶峰(约30%),之后下降,于64周时下降到约5%。损伤侧黑质的多巴胺2型受体与酪氨酸羟化酶染色相似,几乎为阴性。②多巴胺D2受体在损伤侧纹状体从2周时开始上调,到16周达到高峰后回落,直到64周仍高于正常水平。与多巴胺D2受体相反,多巴胺D1受体在损伤侧纹状体于2周和4周下调,到8周以后恢复到正常水平。同时,多巴胺D1受体免疫反应强度在损伤侧黑质表达持续减弱且阳性面积也减小。结论:帕金森病在纹状体失去多巴胺能神经支配后多巴胺D2受体上调,多巴胺D1受体先下调后恢复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4.
邱长南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979-7979
目的了解胃复安致锥体外系反应的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石狮市73311部队医院2004-02-2008-02间收治的胃复安致锥体外系反应17例。结果锥体外系反应表现为舌发麻变硬5例,发音不清4例,头向一例歪斜14例,两眼向上凝视或向一侧凝视9例,四肢不自主抽搐8例,角弓反张2例;17例中初诊误诊4例,占23.5%。结论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胃复安致锥体外系反应的认识,病史中别遗忘用药史询问,是正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我们收治的抗精神病药物中毒与过量时的锥体外系反应9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均符合抗精神病药物中毒和过量的诊断。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1~39(29.2±6.6)岁。本组门诊4例,住院3例,会诊2例;原有疾病诊断、精神分裂症7例,抑郁症1例,应激障碍1例;所服药物的名称:氯丙嗪4例,氟哌啶醇3例,奋乃静1例,五氟利多1例;药量:1例服用五氟利多者,二日用量达到240 m g,其余8例换成氯丙嗪,最低约为1 300 m g,最高为2 500 m g;药物过量的原因:自杀4例,误服2例,不当服用3例;锥体外系症状表现:4例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碍,5例表现为静坐不能和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征。2结果本组均首诊于综合医院急诊和门诊,其中6例曾被留院观察,时间:1~7 d不等,除2例中毒患者经抢救脱险到治愈出院外,其余7例先后转入精神科治疗。针对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治疗包括(1)停用所有抗精神病药物;(2)解痉,给予东莨菪碱一次0.3 m g,肌注,或地西泮10 m g肌注;(3)给予抗胆碱药安坦,一次4 m g,2次/d口服。(4)补液加速药物排泄。经上述治疗,所有患者的锥体外系反应症状在1~2周内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方法来观察帕金森病模型大鼠D1和D2多巴胺受体(64周)的长时程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3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再生修复研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选择SD雌性大鼠7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72只和正常组6只。造模后2,4,8,16,32,64周进行实验,每个时间点取6只模型大鼠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另外6只模型大鼠和1只正常大鼠用于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②观察模型大鼠黑质和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度。③Western blotting用来测定模型大鼠相对于正常大鼠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蛋白含量。 结果:7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损伤2周后模型大鼠损伤侧纹状体的多巴胺1型受体免疫反应在2周和4周要弱于损伤对侧,8周及以后损伤侧纹状体内多巴胺1型受体免疫反应与损伤对侧没有显著性差异。损伤侧黑质的多巴胺1型受体阳性强度一直要弱于损伤对侧约20%,多巴胺1型受体阳性面积也小于损伤对侧。而纹状体内多巴胺2型受体的免疫反应则刚好相反,即损伤侧则强于健侧,从2周就开始上升约15%,到16周上升到顶峰(约30%),之后下降,于64周时下降到约5%。损伤侧黑质的多巴胺2型受体与酪氨酸羟化酶染色相似,几乎为阴性。②多巴胺D2受体在损伤侧纹状体从2周时开始上调,到16周达到高峰后回落,直到64周仍高于正常水平。与多巴胺D2受体相反,多巴胺D1受体在损伤侧纹状体于2周和4周下调,到8周以后恢复到正常水平。同时,多巴胺D1受体免疫反应强度在损伤侧黑质表达持续减弱且阳性面积也减小。 结论:帕金森病在纹状体失去多巴胺能神经支配后多巴胺D2受体上调,多巴胺D1受体先下调后恢复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7.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DR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运动障碍疾病,病理特征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减少,主要表现为儿童期肌张力障碍, 小剂量左旋多巴可以改善症状。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CH1)基因是其致病基因之一。该文报道1例GCH1基因突变所致的DRD患儿,其以步态异常为主诉,行走时出现肌张力不全姿势,症状晨轻暮重,经基因检测证实其GCH1基因出现杂合性突变。接受小剂量左旋多巴治疗后患儿神经系统体征基本消失,于小儿神经科门诊随诊2年,运动功能良好。临床上对于病因不明的肌张力障碍患儿, 需警惕DRD的可能, 尽早识别和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预防残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 引 言药源性急性肌张力障碍是指由某些药物引起的阵发性肌张力亢进,常涉及面、颈或躯干的多个肌群,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面或躯干的肌痉挛或扭曲。引起本病的主要药物有两大类:多巴胺受体阻滞药如甲氧氯普胺(胃复安);抗精神病药中吩噻嗪类如氯丙嗪、异丙嗪、奋乃静,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等。本文将1995年3月至1998年6月本院所治疗的20例病儿作一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这些药物所致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的识别和重视。2 临床资料2.1 一般资料20例中男11例,女9例。年龄5个月至14岁,其中5个月至1岁4例,2~3岁5例,4~6岁8例,7~14岁3例。在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dys-toniaDRD)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DRD患者的临床和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男2例,女4例,家族史4例,散发2例。发病年龄4~10岁,除1例外,5例患者均有不同的长时间误诊,治疗前平均病程为12.5年。临床表现:6例患者均以双下肢肌张力障碍,步态异常为首发,2例患者伴有震颤、肢体僵硬,3例患者病理征阳性,1例患者伴有自动症状,6例患者均有症状明显的昼间波动及小剂量多巴胺快速明显的疗效。结论DRD是锥体外系疾病中为数不多的可治性疾病,早期诊治是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 10 a来收治收各种药物引起的儿童锥体外系反应 4 8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胃复安引起者 32例 由于胃肠炎或其他原因所致呕吐而使用胃复安 ,其中男 19例 ,女 13例 ;年龄 2 .5~ 14岁。肌注引起者 18例 ,口服者 14例。其中 2 9例胃复安超过正常剂量 ,肌注剂量 0 .3~ 0 .5 mg/次 ,平均 0 .4 2 mg/次 ;口服剂量 5~ 10 mg/次 ,2~ 3次 / d。本组 2 9例均于基层医院或私人诊所用药 ,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后转诊本院。另 3例的胃复安用量为正常治疗量 ,均由肌注引起 ,年龄 2~ 3岁 ,用量为 0 .1~ 0 .2 5 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