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军  冯爱娟  陈东风 《临床荟萃》2003,18(12):689-689
胆道出血是指肝内、外血管与胆道病理性相通,血液经胆道流入十二指肠而发生的消化道出血。根据病因主要可分为感染性、外伤性(包括医源性)、肿瘤性、血管疾患性胆道出血。欧美国家胆道出血以刨伤性多见,而我国以非外伤性因素居多。我院内、外科自1990~2001年共收治20例非创伤性胆道出血,治愈18例,死亡2例。入院时明确诊断有6例,为加  相似文献   

2.
医源性胆道出血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道出血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医源性胆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及治疗方案,以及观察其介入治疗后转归情况.结果 8例胆道出血患者肝动脉造影表现为假性动脉瘤者5例,局部动脉末梢分支紊乱、对比剂外溢者2例,阴性者1例.8例患者均行相应的介入栓塞治疗,术后 8例患者中有7例胆道出血停止,追踪随访1月未发现再发出血,1例胆道出血仍持续并于术后1周发生失血性休克死亡.结论 介入治疗医源性胆道出血能明确多数患者的病因,动脉栓塞治疗疗效明显,可作为胆道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胆道术后大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和栓塞对胆道术后大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4例胆道术后发生胆道大出血的病例行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行肝动脉分支出血点近端栓塞。结果 14例栓塞后出血均立即停止,2例再发生血,经再次栓塞后止血成功。结论: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和栓塞对胆道出血诊断准确率高,止血效果确切,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是治疗胆道术后大出血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纤维胆道镜在胆道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胆道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胆道出血病人在胆道探查手术中行纤维胆道镜检查。结果检查1例发现肝内各胆道无出血,胆囊管开口处有血凝块附着,胆总管结石,确诊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出血,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结论本方法能确定胆道出血位置,弥补B超、CT、MR和手术探查等的不足,提高胆道出血的诊断正确率;为选择手术方式提供指导,降低无效手术率和再手术率,提高手术效果;局部应用止血药或微波凝灼有一定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5.
外周肝胆管空肠吻合术后并发迟发性胆道出血1例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周肝胆管空肠吻合(Longmire)术适用于肝门部肿瘤阻塞、良性病变致粘连严重或出血而无法在肝门部手术的患。手术切除部分肝叶、肝段胆管整形后与空肠袢行Roux-en-Y吻合。胆道出血是胆道外科患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迟发性胆道出血较少见。现将我们对1例行Longmire术后并发迟发性胆道出血患的救护过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胆道术后并发胆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术后胆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保守治疗4例,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3例,手术探察8例中行缝扎止血2例,肝固有动脉结扎3例,肝右动脉结扎1例,肝叶切除2例,治愈13例死亡2例。结论 胆道术后并发胆道出血其常见原因是感染和损伤。诊断的关键在于明确出血原因及确定出血部位。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具有安全、可靠、微创及诊断与治疗可同时进行的显著优点,可作为首选。而在出血量大或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应及时行手术探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胆道大量出血的病因、病理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0-03~2003-03我们收治的胆道大量出血32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主要以胆总管探查术、肝动脉结扎术及伴感染的肝叶切除术。非手术治疗主要以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发现出血来源后,随之送入不锈钢弹簧圈和明胶海绵碎块至出血部位,达到立即止血的效果。结果 手术治疗28例,治愈26例,死亡2例;非手术治疗4例,治愈1例,死亡3例。结论 胆道大量出血应以手术治疗为主,其手术方式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8.
手术后胆道出血的处理--附21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手术后胆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分析13年内处理的21例胆道外科手术后胆道出血患者的资料,从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史、手术方式、术后出血时间、临床表现、诊断方法、肝动脉栓塞或手术治疗等方面总结手术后胆道出血的处理经验。结果:21例患者中男13例,女8例;有高血压病史者12例;16例经肝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并肝动脉栓塞治疗;5例直接经手术处理,其中2例经两次手术。全部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再出血。结论: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肝动脉血管造影与栓塞是术后胆道出血诊断与治疗的首选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例胆囊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的临床特点,其以腹痛、腹胀、发热起病,经过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后通过腹部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等检查考虑胆囊动脉瘤破裂出血,经胆囊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并行栓塞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通过文献复习,总结胆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与临床表现,提高在腹痛、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对胆道出血这类疾病的认知,以免造成病情的延误。  相似文献   

10.
<正>撞击伤所致小儿肝动脉假性动脉瘤临床少见,临床上患儿常因反复上腹部疼痛、黑便、呕血等情况就诊,严重的病人可发生失血性休克,临床误诊率高[1]。我科采用微创内镜联合介入血管造影治疗1例肝假性动脉瘤致小儿胆道出血,现将护理总结如下。1病例介绍患儿,男,7岁,以"外伤后7 d,间断腹痛、呕血5 d"为代主诉入院。7 d前患儿骑自行车时车把不慎撞击腹部后出现腹痛、呕血、黑便,血红蛋白低至80 g/L,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肝内回声不均匀,核  相似文献   

11.
肝外伤术后胆道出血并发症的肝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出血是严重肝外伤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2 ] 。我们采用超选择性肝动脉出血分支血管栓塞的办法成功治疗 3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例均为严重肝外伤术后胆道出血。均为男性 ,年龄 12~2 6岁 ,平均 2 1 3岁。 3例均为肝外伤破裂修补术后 ,肝破裂均为纵行不规则破裂 ,裂口较深 ,裂口长分别为 12cm、15cm及 15cm。术后发生胆道出血 2次 1例、3次 2例。其中 1例为手术止血失败病例。1 2 临床表现及诊断 腹痛、黄疸、便血3例 ,呕血 1例 ,休克 2例 ,发热 2例。血红蛋白下降 (84、90、69g/L) ,红细胞压积降低 (0…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肝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腹腔镜肝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可行性、适应证,并初步总结手术经验.方法 分析2005年3月~2009年3月在该院行腹腔镜肝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取石的32例左肝内胆管结石病例.结果 3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术中出血120mL,平均手术时间230min,平均术后住院时间5.6d,术后病理检查无恶变,5例患者合并有局限性肝硬化.无出血、胆漏及膈下脓肿等近、远期并发症,32例患者均术后2、3个月行胆道镜检查,1例患者需术后胆道镜取石,余证实无残余结石后拔除T管.结论 腹腔镜肝左叶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取石治疗左肝外叶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创伤小,取石效果彻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在胆道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肝外伤性患者的胆囊内移动性异常回声的形态、大小、回声水平及其演变进行记录分析,总结胆道出血性疾病的胆囊积血声像图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胆囊积血图像分为3种类型:弥漫细小回声型;成堆等回声型;成团强回声型。胆囊积血完全消失最短时间在外伤后3个月,最长时间在外伤后9个月。结论结合病史及超声对胆囊积血的监测,能为临床提供胆道出血的存在及胆道出血病情变化的依据,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为诊断胆道出血的间接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12例腹腔或胆道大出血(其中6例为外科手术后)患者作了腹腔动脉造影,明确了出血来自肝动脉,原因有:肝癌、外伤、肝动脉瘤。所有病例均作了经导管肝动脉明胶海绵或弹簧簧钢圈栓塞。栓寒后均有效止血,但2例术后休克仍无法纠正,12小时内死亡。讨论了动脉造影在腹腔、胆道出血时的意义。对肝动脉出血尤其外科手术后仍出血时,肝动脉栓塞术甚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造影栓塞术治疗胆道大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造影栓塞术治疗胆道大出血进行疗效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胆道大出血的临床资料,采用放射介入技术行腹腔动脉和选择性肝右或左动脉造影,能迅速明确诊断,随即行肝动脉分支出血点近端栓塞,出血立即停止。结果 有2例患由于再出血而行第2次栓塞,所有患均存活,随访2mo-7a无再出血。结论 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栓塞作为一种安全,可靠微创的手段,为胆道大出血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依据,且比手术具有显优良性,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6.
医源性操作导致肝动脉假性动脉瘤进而引起胆道出血的报道不断增多,但腹腔镜下肝门部胆管癌切除导致肝内假性动脉瘤并引起胆道大出血较为少见,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是治疗肝内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文献上多采用金属弹簧圈、明胶海绵等作为栓塞剂,而使用NBCA胶栓塞治疗肝内假性动脉瘤者较为罕见,作者去年用该法治疗1例,其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移植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外报道发生率可达8.9%,国内报道为5%左右.目的:总结原位肝移植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12例肝移植后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处理及对肝移植预后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6例,均发生在移植后2个月内,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出血8例,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例,胆道出血4例,死亡4例.出血诱因为急性排斥反应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严重感染、胆瘘,肝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经皮肝穿胆管引流,肝穿活检等.8例经内科治疗后止血成功,3例介入治疗止血成功,1例开腹手术止血成功.说明消化性溃疡出血是肝移植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和胆道出血次之;一经明确诊断应立即给予合理的治疗,并应根据患者移植前情况给予积极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93年4月-2001年4月施行了83例肝移值术,术后2例因腹腔脓肿腐蚀胆道血管,导致胆道出血,并分别在术后46例45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及肺转移癌栓塞,通过对肝移植术后2例胆道出血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及总结,认为术后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早期发现及处理腔脓肿,积极预防感染,是防止胆道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中纤维胆道镜造影取石治疗肝内小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 CHF-20Q型纤维胆道镜于术中在X线透视下对72例肝内小胆管进行选择性胆道造影取石。结果:经纤维胆道镜、X线透视胆管内无结石存留61例(占总例数的84.7%),术后胆道镜二次取石后无结石存留9例,困含石小胆管过度弯曲纤胆镜无法进入,术中术后均无法取尽2例。操作经过顺利,术后无胆道感染、出血、腹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造影取石治疗肝内小胆管结石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残石率低等特点,是一种治疗肝内胆管小结石实用价值较高和较有应用前途的取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建立操作通道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54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46例患者中538例取净结石,取石成功率98.5%,取石次数1~12次,平均3.6次,无胆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有29例患者发生术后胆道少量出血,并发腹泻46例,发热57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缓解.结论 纤维胆道镜技术是目前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