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且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偏瘫是脑卒中致残的主要表现,大约75%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随着卒中单元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脑卒中急性期的重症监护、早期康复治疗已逐渐为大众所接受.由于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早期康复过程中有家属的参与和鼓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厦门市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在我国诸多的致残因素中排首位,其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均较高.55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脑卒中年发病率逐渐升高[1].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膳食结构的不合理.人群中的高血压、高血脂等的患病率明显上升,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对脑卒中的影响也很大,脑卒中的发病率还有上升的趋势[2].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是各种血管性病因引起的脑部局灶性损害的综合征。目前,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发病率为150/10万,而存活者中75%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1],因此,有效的治疗及康复方法是预防和减轻脑卒中致残的关键[2]。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成为重点康复对象,早期的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3],因此,在卒中病房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已成为减少并发症、改善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患者抑郁与肢体功能及认知功能的损害常同时发生,互为因果;抑郁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多数报道约为20%-50%,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认知等各方面的恢复[1].抑郁的不良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可使躯体疾病恶化或加重,在脑卒中后的不同时期其危险因素各不相同,但心理社会因素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2],目前这方面国内外以药物治疗研究为主[3-4],以及同时开展康复治疗及针灸介入等[5].国内有研究显示,开展心理干预介入治疗,尤其是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6-8],但这些都是独立由心理科协助治疗,在康复科同时开展早期心理-康复干预尚未重视.有鉴于此,我科在常规康复治疗小组的基础上,介入心理治疗,结果发现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的增加,国内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呈高发趋势,而脑卒中后遗症中运动障碍最为显著,是康复训练的重点[1].脑卒中运动障碍常见特征是瘫痪侧肢体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以及腱反射亢进等表现,临床统计显示约80%-90%脑卒中偏瘫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痉挛[2]. 虽然适度肌张力有助于患者实现主动活动、站立等动作,但是肌张力过高会限制肢体活动,甚至导致关节僵硬、强直,形成了不可逆转的二次并发症,这会严重延迟了患者的康复,影响其康复预后.因此,降低过强的肌痉挛,使之维持在适度水平是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3].目前最常应用的是运动训练为主的综合治疗,近年来临床开始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及巴氯芬等药物治疗来改善脑卒中后肌痉挛[4],但是目前对于NMES与巴氯芬联合治疗的疗效分析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6.
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而来的是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的数量急剧增多.而老年人是脑卒中的易患人群.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死亡率逐渐下降,但是生存下来的患者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因此,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比较,探讨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突发的、持续的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1].随着我国卫生医疗保障的普及与完善,脑卒中后获得住院康复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多.卒中本身给患者造成的躯体和心理改变,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患者住院康复期间的睡眠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良的睡眠直接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讨有助于卒中患者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睡眠干预方法,从而帮助脑卒中住院患者更好地参与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stroke)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1-2].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患者的康复,轻者可以致残或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则可以引发肺栓塞而导致死亡,从而给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患者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3-4].为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特选取我院2011年1~11月收治的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康复护理干预,其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早期健患侧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虽然目前对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其致残率仍很高.在存活者中,约75%致残[1].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康复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v living,ADL)能力,改善生存质量.本研究采用早期健患侧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多遗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对其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相关研究指出,早期规范康复干预对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其生活质量[1];但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对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不予积极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进程,从而导致康复疗效欠佳[1-2].本研究旨在调查影响脑卒中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积极参与康复干预,从而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血管病的诊疗有了明显提高,病死率大大降低,但致残率仍很高,幸存者中约3/4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1],其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评估,对于制订治疗计划,调整治疗方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全面、具体、简明、量化、敏感的评估表,不仅可以发现患者在ADL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进步,判断其生存质量的高低,而且有助于医学科研和交流[3].  相似文献   

12.
虞伟琴  陈利群  陈娟  陆文惠 《护理研究》2007,21(17):1534-1535
脑卒中是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的疾病,约70%的病人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由于各种康复治疗的介入,使相当一部分病人的运动功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1].在康复治疗的同时,家庭作为一个自然支持系统[2],发挥支持作用,可有效促使病人身心康复,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为提高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对脑卒中病人家庭支持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肩关节疼痛(简称肩痛)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通常在脑卒中后2~3个月内发生[1],其发病率16%~84%[2].肩痛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还会延缓和阻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原因主要与患者惧怕疼痛,从而减少患肢功能训练甚至进行患肢制动有关[3].临床上发生脑卒中后肩痛的原因很多,如肩肱节律的丧失、肌张力异常、关节囊挛缩、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肩关节粘连性改变、患肢体位和处理不当、臂丛神经和周围神经损伤、粘连性关节囊炎等[4-6].康复早期干预措施有利于减少肩痛的发生,已成为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任彬 《浙江临床医学》2012,14(1):122-123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有75%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劳动能力的丧失,重度致残占40%.急性脑卒中患者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并发肺栓塞,急性脑卒中约25%的急性期死亡由肺栓塞引起[1].因此,如何减少急性脑卒中患者的DVT发病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科通过针对性的综合预防护理,明显减少了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的康复治疗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洛阳471003)刘素琴郎然中青年脑卒中是脑卒中较为特殊的类型,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报道25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的康复治疗情况,对患者最大限度地减少致残程度起到一定作用。1资料...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等均位于我国各项疾病的前列[1].在美国,该病已经成为第三致死疾病,第一致残因素[2].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19/10万,致残率高达8396,而缺血性脑卒中占脑血管病的60%~70%[3],此病往往在静息状态下起病,大多数病人常在12 h以后前去医院就诊.现对1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相关知识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干预对策,旨在早期预防、及时治疗,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1].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都很高,急性期后出现由神经损害造成的功能障碍,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行为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现将我科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收住的312例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多数患者发病后均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1],出院后需继续进行药物治疗和康复锻炼,以最大程度改善独立生活的能力[2]。研究[3-4]表明,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性护理需求度较高,包括脑卒中知识、安全用药、康复锻炼方法等。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病后恢复慢,而空巢老人出院后缺乏子女照顾,往往面临着治疗依从性差、心理压力大、远期康复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延续性护理是  相似文献   

19.
文丽佳  杨丽  贺萌 《中国康复》2019,34(2):72-74
目的:了解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需求,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门诊收治的10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患者对健康教育、运动训练、吞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需求。根据调查结果,将其分为需求组和无需求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康复需求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对象对健康教育、运动训练、吞咽训练、针灸按摩、康复支具、心理干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7个方面的康复需求评分为(3. 07±0. 58)分、(3. 25±0. 67)分、(3. 12±0. 61)分、(2. 98±0. 54)分、(2. 76±0. 51)分、(2. 93±0. 56)分、(3. 02±0. 59)分。以运动训练康复需求得分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病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残疾程度是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需求的因素(P 0. 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需求存在差异,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病程、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残疾程度等为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老年脑卒中病人家庭照顾者延续性康复护理需求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对190例老年脑卒中病人家庭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需要了解脑卒中紧急处理措施、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法、脑卒中饮食指导、脑卒中安全用药知识、脑卒中常见并发症等占脑卒中病人家庭照顾者延续性康复护理需求的前5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脑卒中病人家庭照顾者延续性康复护理服务需求的因素主要有文化程度、收入满意度、平均日照顾时间和患病种数。[结论]脑卒中病人家庭照顾者对脑卒中延续性康复护理服务需求较大,文化程度高、收入满意度高、日照顾时间长、患慢性病数目多的脑卒中家庭照顾者延续性康护理服务需求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