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观察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和依达拉奉。观察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头颅CT、迟发性脑血管痉挛、MCV平均血流速度及神经功能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在脑血管痉挛、脑梗死、MCV平均血流速度及神经功能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熄风解痉汤联合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aSAH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熄风解痉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入院第1、7、14 d时迟发性CVS和脑梗死的发生率以及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BF)、同侧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LI) 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出院时、发病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试验组迟发性CVS和脑梗死的发生率、MBF、LI指数、NIHSS评分在第7、14 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RS评分在出院时、发病90 d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熄风解痉汤联合尼莫地平能够有效降低aSAH后迟发性CVS和脑梗死的发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案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围手术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ovasospasm,DCV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63例aSAH住院患者分为试验组31例(介入治疗24例,开颅7例)和对照组32例(介入治疗26例,开颅6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尼莫地平治疗,试验组加服中药脑脉解痉汤1号和2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180天DCVS、再出血、脑积水发生率及病死率;入院第1、3、7、14天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脉冲指数(PI)、脑血管痉挛指数(linde gard指数);入院第1、14、180天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所卒中量表(NIHSS)及修正的Rankin量表评分。结果 试验组DCVS发生率及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0% vs 53.1%,3.2% vs 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6.4% vs 9.4%)及脑积水发生率(29.0% vs 2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入院第7天Vm、PI和linde gard指数以及第14天Vm和linde gard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入院第14、180天时中医证候评分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降低aSAH患者DCVS的发生率、中医证候评分以及NIHSS评分,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中药治疗;对照组用尼莫地平治疗。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及颅内压的变化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持续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1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50%(P0.05);观察组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缩短痉挛持续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6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照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降颅内压、止血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依据患者血压变动进行药量的调整。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病死率、再出血率及脑血管痉挛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的76.7%,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组在病死率及脑血管痉挛率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在防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而脑血管痉挛是SAH的严重并发症。根据痉挛发生时间的不同可分为急性和迟发性,急性脑血管痉挛在SAH后立即出现,持续时间短,多在数十分钟或数小时缓解;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在SAH后3~4d,第2周达高峰,一般需3周左右的恢复过程。现将我院2005--2009年收治的8例SAH后迟发脑血管痉挛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川芎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血管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6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静滴,2组均2周为1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1%,治疗组总有效率8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期脑血管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崔建银 《河南中医》2014,(12):2342-2343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0例和治疗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脑动脉血流速度改善率以及收缩峰值改善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有效的控制蛛网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等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脱水止血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结果:观察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再出血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更年期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300例女性更年期脑血管痉挛患者分为3组。试验组服用养血清脑颗粒,对照组服用替勃龙片,联合用药组服用养血清脑颗粒和替勃龙片,疗程3个月。对脑血管痉挛主要症状采用症状积分法进行评定。结果:试验组、对照组、联合用药组脑血管痉挛症状明显改善,主要症状积分下降(P0.05)。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1%、74.4%、90.3%,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高于试验组和对照组(P0.05)。养血清脑颗粒可明显改善头痛、头昏、健忘、两目昏花、耳鸣脑血管痉挛症状。治疗期间,3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无异常。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可明显改善脑血管痉挛引起的症状,安全性好,与替勃龙联用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五福心脑康治疗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80即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证实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血痉挛病人(颅脑CT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口服五福心脑康2粒,每日3次,疗程4周.结果:五福心脑康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总效率为82.5%,头痛、头晕主要症状积分值显著下降,痉挛血管的血流速度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五福心脑康能明显改善血管痉挛状况,临床适用于非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腰大池引流术与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将159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9例和对照组80例。2组患者均给予止血、解痉、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其中治疗组患者于发病24h内行腰大池引流术,对照组每天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对2组患者的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积水的发生率及预后进行统计。结果观察6个月,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15%,脑梗死发生率5%,脑积水发生率2%;对照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39%,脑梗死发生率15%,脑积水发生率11%,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组的病死率、植物生存率、致残率较对照组低,恢复良好率较对照组高。结论腰大池引流术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优于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对提高治愈率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将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川芎嗪注射液和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比较2组治疗后1,5,10,20 d时的血管痉挛发生率、GCS评分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脑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观察组各时段的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5,10,20 d时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预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能明显降低血管痉挛发生率,改善血流速度,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颅内动脉瘤填塞术后继发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SAH颅内动脉瘤填塞术后并发CVS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早期予脑脊液置换疗法。结果 2组头痛缓解、颈项强直及血性脑脊液恢复正常的时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予脑脊液置换术可减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治疗SAH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脊液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脑脉解痉汤对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给予西医治疗及脑脉解痉汤口服,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用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发病后3天和7天脑脊液ET-1和NO水平,多普勒检测出血后第7天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结果:①实验组CVS发生10例(33.3%),对照组CVS发生17例(56.7%),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对照组和实验组脑脊液ET-1水平在出血后3天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的ET-1水平随时间递增(P<0.05),但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照组和实验组脑脊液NO水平在出血后3天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的NO水平随时间递减(P<0.05),但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脑脉解痉汤治疗后,SAH患者脑脊液中ET-1水平下降,而NO水平则上升,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下降,提示脑脉解痉汤对SAH后CVS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围术期迟发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医院收治的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后血浆神经肽Y含量和血管痉挛指数变化情况,记录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血浆神经肽Y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在入院第3天后升至最高水平,而在第7天时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第1 d时血管痉挛指数较高,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0 d后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血管痉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6个月内迟发性血管痉挛发生概率为15.00%,对照组为35.00%,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且观察组二次出血和脑出血人数均较少,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围手术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疗效好,发生迟发性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概率较低,有利于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荐使用于临床当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2组均给予止血、解痉、营养神经及腰大池引流术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舒血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比较2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和显著好转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积水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联合腰大池引流术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更稳定可靠,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联合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疗效。方法将202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1例采用止血、解痉、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治疗组101例除常规治疗外,采用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注射液冲击治疗,对2组患者的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积水的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观察6个月,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脑梗死发生率、脑积水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腰大池引流联合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注射液,中击疗法可显著降低T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积水的发生率,对提高治愈率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赖祥红 《新中医》2020,52(1):83-85
目的:观察艾盐包脐疗预防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的效果。方法:将8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接受含伊立替康化疗方案(FOLFIRI)化疗,不予以预防性处理;治疗组则在接受FOLFIRI化疗方案基础上,于化疗前1天开始予自制艾盐包脐疗处理。观察延迟性腹泻的发生率,比较化疗计划推迟情况,记录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严重性腹泻发生率47.50%、12.50%比较,治疗组的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严重性腹泻发生率25.00%、2.5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中断发生率、延迟发生率7.50%、25.00%比较,治疗组的中断发生率、延迟发生率0、7.5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髓抑制、口腔溃疡、肝功能异常等方面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盐包脐疗预防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效果满意,提高化疗的顺应性,且能减少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