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感染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5年5月住院治疗的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200例,发生院内感染的96例为感染组,余下114例为非感染组,对可能造成院内感染的相关诱因进行单因素分析,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性危险因素。结果 200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患儿院内感染率为48.00%;单因素分析可见: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感染与性别、生活环境、WBC水平无关(P0.05),与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特应体质、发病季节、CRP及补体C3水平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特应体质、发病季节不是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感染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年龄2岁、住院时间≥20 d、侵入性操作、高CRP水平、低补体C3水平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感染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年龄2岁、住院时间≥20d、侵入性操作、高CRP水平、低补体C3水平是出现院内感染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当高度警惕此类危险因素,减少患儿因院内感染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杭州大江东医院儿科2017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7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检测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抗体,记录并分析病儿的发病年龄、发病季节、发病病程、性别、发热天数、流行接触史、是否合并贫血、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生活环境等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危险因素。结果在所有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中共有41. 92%(70/167)发生院内感染;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导致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有发病季节、住院时间、发热天数、侵入性操作、流行病接触史、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生活环境不良;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病季节、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是导致院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合并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以细菌感染为主,病毒感染也较为常见,而导致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出现院内感染的独立因素主要有发病季节、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侵入性操作,防范这些独立危险因素,可降低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舟山市普陀区0~6岁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急性期临床特征及患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6月于该院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儿60例作为病例组,观察其一般临床资料、发病特点、诱发因素及感染病原谱情况。另取同期同年龄组健康体检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支气管哮喘的易感因素。结果支气管哮喘男女患病比例为1. 14∶1,其中0~5岁占75. 0%,5~6岁占25. 0%,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发病诱因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急性发作期0~5岁组以支原体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肺部为主,5~6岁组以支原体和流感病毒感染上呼吸道为主,70. 0%患儿有过敏史,31. 7%患儿合并过敏性疾病,46. 7%患儿有家族过敏史。单因素分析显示,母乳喂养、食物过敏、粉尘过敏、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家族性过敏史和被动吸烟与支气管哮喘发病有关(P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物过敏、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家族性过敏史和被动吸烟是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患病的危险因素,母乳喂养是保护因素(P0. 05)。结论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有季节性,主要诱因为呼吸道感染,支原体最常见;过敏史、过敏性家族史和被动吸烟是患病的危险因素,母乳喂养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消化系统损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9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患儿并发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并对发生消化系统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9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145例并发肺外损害,发病率为48.9%,其中有48例为消化系统损害,占33.1%,其临床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最常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热程、发热程度、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应用起始时间、C-反应蛋白、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升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并发消化系统损害呈正相关(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肺外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以消化系统最常见;多种因素影响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消化系统损害的发生,应尽早根据相关危险因素给予感染患儿临床干预以减少消化系统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免疫指标变化情况及其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分析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9月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13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85例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为感染组,其他128例为非感染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及体质量等;记录其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水平,包括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降钙素原(PCT)等;记录并比较患儿免疫指标水平,包括T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同时记录并对比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患病率,并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川崎病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感染组血清hs-CRP、PCT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儿血清WBC、ESR、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儿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CD8~+水平低于非感染组,CD4~+/CD8~+、总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感染组患儿Ig G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Ig M、Ig 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感染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川崎病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损伤发生呈正相关关系(P0. 05)。结论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川崎病患儿,其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紊乱情况更严重,炎症反应剧烈,并发冠状动脉损伤风险更高,临床应重视此类患儿的防治,避免漏诊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结果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在辽宁省沈阳市某三甲医院确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3 02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年龄0~12岁,平均(6.1±1.7)岁;男1 624例,女1 401例;发病时间春季654例,夏季523例,秋季861例,冬季987例;咳嗽时间1~28 d,平均(12.7±3.6)d;热程1~16 d,平均(5.9±2.4)d;热型规则1 510例,不规则1 515例;抗生素应用时间3~18 d,平均(7.0±2.5)d;有支原体感染史957例。3 02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率为28.1%。不同年龄、性别、发病季节、抗生素应用时间、支原体感染史的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咳嗽时间、热程、热型的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6.379)、抗生素应用时间(OR=7.531)、支原体感染史(OR=7.272)是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阳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率较高,年龄、抗生素应用时间、支原体感染史是影响因素,应针对以上各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黄开明  杨波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9):4524-4525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并发神经系统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选自收入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患儿共349例,患儿中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共36例。单纯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共313例。收集相关资料并采用单因素对小儿支原体肺炎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小儿支原体肺炎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营养不良、反复肺炎史、C-反应蛋白为小儿支原体肺炎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独立因素。结论:营养不良、反复肺炎史、C-反应蛋白与小儿肺炎并发神经系统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腺病毒肺炎和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部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16例腺病毒肺炎患儿,21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另选取15例诊断为气管软化伴气管物理损伤且无病原体感染的儿童为对照组。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检测并比较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α、IL-2、IL-6、IL-8、IL-17A、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IL-4、IL-5、IL-10水平。结果 3组患儿IL-2、IL-17A、IFN-γ、TNF-α和IL-1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腺病毒肺炎组患儿IL-6水平显著高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和对照组患儿(均P0. 05)。腺病毒肺炎组和肺炎支原体肺炎组患儿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肺炎支原体肺炎组患儿IL-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 0. 05)。3组患儿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腺病毒肺炎组患儿IL-10水平显著高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和对照组患儿(均P0. 05)。腺病毒肺炎组患儿IL-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和对照组患儿IL-5、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研究为探索腺病毒肺炎和肺炎支原体肺炎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就诊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和危险因素,为制订有效防治d,JL肺炎支原体感染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某院就诊的16岁以下病程超过1周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及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35.7%,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随着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感染者中诱发哮喘者占29.1%,规范抗感染率65.3%。结论:加强小儿体能锻炼,合理喂养,讲究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坚持规则用药,可有效防治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再感染和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儿童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在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儿科综合内科接受治疗的120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MP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与未感染组86例。比较两组患儿各项资料,分析影响KD患儿合并MP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平均年龄为婴幼儿时期、存在特异性皮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史、早产、被动吸烟患儿比例高于未感染组,热程<10 d、使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时间≤7 d患儿占比低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儿中性粒细胞(NEUT)、C-反应蛋白(CRP)浓度、红细胞沉降率(ESR)高于未感染组,白蛋白(Albumin, ALB)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反复上呼吸道疾病史、早产为KD患儿合并MP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使用IVIG治疗时间≤7 d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KD患儿合并MP感染与患儿疾病史、使用IVIG治疗时间、是否早产有关,需据此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制定更佳的治疗方案,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气道堵塞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4月该院收治的13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发生气道堵塞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经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术发现,发生气道堵塞42例(31. 11%),无气道堵塞93例(68. 89%)。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气道堵塞组患儿体温(40. 0℃)、热程(≥7 d)、呼吸音减弱、叩诊浊音或实音、呼吸困难、胸腔有积液、累及肺叶(≥2)、肺不张、肺坏死、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白细胞百分比(70%)、C-反应蛋白(10 mg/L)、乳酸脱氢酶(120 U/L)、D-二聚体值(200μg/L)情况均显著高于气道未堵塞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热程(≥7d)、呼吸音减弱、叩诊浊音或实音、呼吸困难、胸腔积液、累及肺叶(≥2)、肺不张、肺坏死、体温(40. 0℃)、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白细胞百分比(70%)、C-反应蛋白(10 mg/L)、乳酸脱氢酶(120 U/L)及D-二聚体值(200μg/L)均为导致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气道堵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 05)。结论体温、热程、呼吸音减弱、叩诊浊音或实音、呼吸困难、胸腔积液等均为导致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气道堵塞的影响因素,临床可通过尽早对患儿进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术,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而降低其发生气道堵塞的风险,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来自深圳市宝安妇幼保健院2012年7月至2014年3月住院期间的17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依其病程分为感染组(176例)和治愈组(60例),同时选取7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及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治愈组和对照组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4.33和5.11,均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期间(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水平在1:320及以上者53例,滴度在1:160者65例,滴度1:80的58例)不同抗体水平的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无明显差异(t值分别为0.64、0.48和1.40,均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体内存在着凝血、纤溶活性的异常,D-二聚体水平在感染期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及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辽宁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RRTI患儿648例,采用半定量法检测血清MP抗体水平,根据患儿是否合并支原体感染分为实验组(MP阳性,n=283)和对照组(MP阴性,n=365),收集两组患儿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营养素缺乏、是否早产、贫血、发病季节、集体生活、有无抗菌药物应用等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RTI患儿M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648例RRTI患儿中MP感染患儿283例(43.67%),两组患儿不同年龄和性别儿童肺炎MP感染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营养素缺乏、发病季节、住院时间、发热天数、集体生活、抗菌药物应用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病季节、住院时间、集体生活和抗菌药物应用是RRTI患儿M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RRTI患儿发生MP感染的风险较高,主要危险因素为发病季节、住院时间、集体生活和抗菌药物应用。  相似文献   

14.
纪锋颖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4):1039-1043
目的了解青岛市儿童被动吸烟状况及干预效果,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控制儿童被动吸烟的途径,改善儿童生活环境的质量。方法分别采取分层整群抽样和按地理位置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青岛市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教师进行干预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儿童的总体被动吸烟率变化不大,而不同场所被动吸烟的发生率和儿童本人避免被动吸烟的百分比有所提高(P〈0.05);教师对被动吸烟的知晓率和教育学生要避免被动吸烟的百分比提高(P〈0.05)。结论干预后儿童、家长、教师对被动吸烟有害的知晓率提高了,避免被动吸烟的意识有所提升、能力增强,表明干预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快速血清学与微生物培养检测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萧山中医院在2016年4月-2018年7月治疗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采用快速血清学、微生物培养进行检测,并分析其检测结果与患儿年龄以及病程的相关性,比较不同年龄阶段以及病程的检测阳性率。结果经常规血培养检测确诊70例患儿为支原体肺炎,且快速血清学检测、微生物培养检测其支原体肺炎阳性率与阴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1~3岁、6~10岁患儿快速血清学检验阳性率与微生物培养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3~6岁患儿快速血清学检验阳性率低于微生物培养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病程7 d患儿的快速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低于微生物培养将测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病程7 d患儿快速血清学检测阳性率高于微生物培养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诊断中,应用快速血清学和微生物培养具有优良的诊断价值,且后者诊断率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与分析NICU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365例NICU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院内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不同胎龄、出生体质量、机械通气情况、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住院时间、羊膜早破情况、羊水污染情况、窒息情况、肠外营养支持情况、分娩方式及侵袭性操作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同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NICU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检测院内感染新生儿中的病原菌情况。结果 365例NICU新生儿中发生院内感染者为35例,发生率为9. 59%,不同羊水污染情况、窒息情况及分娩方式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胎龄、出生体质量、机械通气情况、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住院时间、羊膜早破情况、肠外营养支持情况及侵袭性操作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机械通气应用情况、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住院时间、羊膜早破情况、肠外营养支持情况及侵袭性操作均是NICU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革兰阳性菌检出率显著高于革兰阴性菌(P0. 05)。结论 NICU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较多,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可作为院内感染防控与治疗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8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护理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发热、咳嗽症状消失时间[(7.13±1.65)、(6.45±1.54)d]短于对照组[(8.67±2.03)、(8.27±2.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3.02%高于对照组69.7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低于对照组2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应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可缩短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咽拭子支原体RNA检测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1 920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入院当天采集咽拭子标本与血液样本,采用RNA恒温扩增法进行咽拭子支原体RNA检测,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支原体抗体检测。以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咽拭子支原体RNA检测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符合率及Kappa值。结果 1 920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经咽拭子支原体RNA检测,共检出阳性标本306例,阳性率为15. 9%;经支原体抗体检测,共检出阳性标本285例,阳性率为14. 8%。以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支原体RNA检测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符合率、Kappa值分别为92. 1%、96. 8%、83. 0%、98. 1%、95. 7%、0. 83。经支原体RNA检测,6岁~14岁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显著高于3岁、3岁~5岁患儿(P 0. 05),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秋、冬季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显著高于春、夏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咽拭子支原体RNA检测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具有较高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有利于早期快速确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儿科院内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制定有针对性地干预措施。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收治在我院儿科患儿1 426例根据院内感染情况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整理所有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儿科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院内感染发生87例,感染率为6.10%,其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36例,41.38%)和消化道感染(23例,26.44%)为主;病例组患儿年龄3岁(45例,51.72%)、住院时间10 d(30例,34.48%)、有侵袭性操作(12例,13.79%)、营养不良(16例,18.39%)、使用抗生素种类≥3种(20例,22.99%)、使用免疫抑制剂(15例,16.09%)以及重症监护(11例,12.64%)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儿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住院时间10 d (OR=3.353,95%CI:1.685~6.672)、侵袭性操作(OR=1.872,95%CI:1.024~3.424)、抗生素种类≥3种(OR=2.356,95%CI:1.452~3.823)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OR=2.793,95%CI:1.681~4.640)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院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其中住院时间10 d、侵袭性操作、抗生素种类≥3种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是儿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罗用  何刚 《现代保健》2010,(13):10-11
目的分析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2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2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10.5%,其发生与性别、体重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遗传史、被动吸烟、生活环境、抗生素使用情况及血钙、血锌相关(P〈0.05)。结论临床上应注意控制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