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昼夜节律下心率变异性及心律失常的特点和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血压控制良好(24h平均收缩压<130mmHg,24h平均舒张压<80mmHg)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5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n=50)、非杓型组(n=61)和反杓型组(n=64)。统计血压、心律失常情况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比较3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反杓型组、非杓型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与杓型组相比,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反杓型组降低较非杓型组更显著(P<0.05)。非杓型组、反杓型组心律失常总检出率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反杓型组短阵房速检出率高于杓型组(P<0.05),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患者频发室早检出率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 结论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变化主要为夜间血压水平升高、心率变异性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更易出现房性心律失常。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杓型与杓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北京同仁光电技术公司的AMR-4型无创伤动态血压监测仪,对60例非杓型与杓型高血压患者及30例对照组健康人,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4h最高收缩压与舒张压、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昼夜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血压负荷、收缩压与舒张压昼夜比,非杓型与杓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非杓型组24h最高收缩压、昼夜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及收缩压昼夜比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心脑血管并发症也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结论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24h最高收缩压、平均收缩压、白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等参数明显高于杓型组.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相对较低,并发症少,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3.
非杓型与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杓型与杓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北京同仁光电技术公司的AMR-4型无创伤动态血压监测仪,对60例非杓型与杓型高血压患者及30例对照组健康人,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4h最高收缩压与舒张压、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昼夜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血压负荷、收缩压与舒张压昼夜比,非杓型与杓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非杓型组24h最高收缩压、昼夜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及收缩压昼夜比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心脑血管并发症也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结论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24h最高收缩压、平均收缩压、白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等参数明显高于杓型组.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相对较低,并发症少,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4.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动态血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动态血压的内在联系.方法 应用美国Spacelabs90207型动态血压记录仪测定50例OSAHS患者24 h动态血压,并与健康体检者157例比较.结果 OSAHS患者夜间血压较自昼血压下降不明显(P>0.05),血压呈非杓型改变者39例(78.0%),杓型改变者11例(22.0%).在OSAHS患者中,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例,占42.0%.在健康体检者中,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例,占12.7%.OSAHS患者24 h动态血压整体血压水平、白昼血压水平及夜间血压水平均较健康体检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OSAHS患者24 h动态血压整体水平较正常为高,夜间增高更明显,昼夜节律消失.OSAHS是高血压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策略.方法 选择476名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24 h、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和平均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均值收缩压(SBP)和血压均值舒张压(DBP)的波动曲线均呈“双峰双谷”状,血压节律呈非杓型者382例,杓型者94例.老年组和高龄组的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73.47%和91.21%,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在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高龄组的24 hSBP、dSBP、24 hAPP高于老年组的24 hSBP、dSBP、24 hAP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呈现非杓型高血压表现为主的异常改变,表现为以单纯收缩压增高为主、舒张压不高甚至降低、脉压增大;且随年龄增高,这些血压异常改变的特征更趋显著.24h动态血压监测可为不同血压波动类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更精细的个体化防治方案提供更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另选取无缺血性脑卒中的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各时间段的平均血压值,包括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及舒张压标准差;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情况分为4个节律类型:杓型、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根据患者颈动脉检查情况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1%~49%)、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舒张压标准差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舒张压标准差在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患者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评价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昼夜节律和脉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分为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54例,对照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56例。两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 mm为颈动脉增厚;同时观察斑块形态和性质,进行斑块分级。使用动态血压仪监测24 h血压,分为日间(6∶00—21∶00)、夜间(21∶00—6∶00)两个时间段,记录日间和夜间的平均血压以及夜间血压下降率;计算脉压,分为≤60 mmHg、61~89 mmHg、≥90 mmHg 3个等级;分析相关性。结果 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56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45例(80.36%),非杓型组54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51例(94.44%),...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认知功能与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方法 选择270例老年T2DM患者为糖尿病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MBP)分为杓型(△MBP 10%~20%,n=95)、非杓型(△MBP 0%~<10%,n=86)、超杓型(△MBP>20%,n=47)和反杓型(△MBP<0%,n=42);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比较各组间MMSE得分的差异.结果 糖尿病组患者MMSE得分[(24.34±2.51)分]低于对照组[(28.88±3.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中非杓型[(24.77±2.53)分]、超杓型[(23.34±2.41)分]和反杓型[(23.03±2.26)分]患者的MMSE得分均低于杓型[(26.03±2.68)分]患者,超杓型和反杓型又低于非杓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杓型和反杓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MMSE得分与24hSBP(r=-0.73)、24hDBP(r=-0.60)、24hPP(r=-0.54)、24hMBP(r=-0.56)呈负相关(P<0.05).结论 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减弱或消失可能是老年T2DM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毅 《中国卫生产业》2013,(13):161-161,163
目的分析该院22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ABPV),指导临床上合理使用药物。方法选取2003年7月—2012年8月该院收治的22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220例患者有139例是杓型(占63.2%),有81例患者是非杓型(占36.8%)。通过对两组患者夜间ABPV(n-ABPVsn-ABPVd),日间ABPV(d-ABPVsd-ABPVd),以及24hABPV(24-ABPVs24-ABPVd)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杓型组患者的n-ABPVsn-ABPVd、24-ABPVs24-ABPVd明显高于非杓型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d—ABPVd、d—ABPV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PV的差异是在个性化治疗高血压时的客观依据,同时也是造成非构型者靶器官损害程度比杓型者严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对原发性轻中度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配对设计方法,将244例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夜间服药组(A组)和清晨服药组(B组),分别在19:00-21:00和7:00-9:00给予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d),连续治疗48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室间隔厚度(IVST)。结果治疗后,A组各项动态血压指标值(24h SBP、n SBP、d SBP、24h DBP、n DBP、d DBP)均显著低于B组(P0.01);A组的动态血压达标率(91.80%)显著高于B组(77.87%)(χ2=9.207,PO.01);A组有101例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转变为杓型,显著多于B组的60例(χ2=30.694,P0.01);A组的晨峰血压(MBPS)、LVEDD和IVST均显著低于B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别。结论夜间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防治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明显优于清晨服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透析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方法:将我院接诊的慢性肾衰竭并发高血压非透析患者75例作为对象,均实施24h动态监测血压,根据血压变化曲线将他们分为杓型高血压组(n=40)与非杓型高血压组(n=35),比较两组患者日间、夜间血压及平均动脉压水平。结果:杓型高血压组患者在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动脉压上与非杓型高血压组比较有一定差异,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夜间夜间前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有自身的特点,其中杓型高血压呈现昼高夜低节律特点,而非杓型高血压则呈现昼低夜高现象,掌握这种规律变化,实现24h平稳降压,对于改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与影响因素.方法:将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100例患者分为杓型血压组25例及非杓型血压组75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靶器官损害情况及降压药服用情况,并将影响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杓型血压组的吸烟、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指标明显低于非杓型血压组,24h-SBP BPV及24h-DBP BPV明显高于非杓型血压组,P<0.05.杓型血压组的脑血管病、高血压性肾病及糖尿病机率明显低于非杓型血压组,ACEI及ARB类药物服用机率明显高于非杓型血压组,P<0.05.吸烟及糖尿病是造成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表现为非杓型血压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服用ARB类药物属于保持杓型血压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主要以非杓型血压类型居多,会呈现夜间血压水平升高、24h血压变异系数降低以及靶器官受损严重的特点,糖尿病及吸烟属于造成非杓型血压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服用ARB类药物属于保持杓型血压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认知功能与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70例老年T2DM患者为糖尿病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ΔMBP)分为杓型(△MBP10%~20%,n=95)、非杓型(△MBP0%~<10%,n=86)、超杓型(△MBP>20%,n=47)和反杓型(△MBP<0%,n=42);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比较各组间MMSE得分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患者MMSE得分[(24.34±2.51)分]低于对照组[(28.88±3.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中非杓型[(24.77±2.53)分]、超杓型[(23.34±2.41)分]和反杓型[(23.03±2.26)分]患者的MMSE得分均低于杓型[(26.03±2.68)分]患者,超杓型和反杓型又低于非杓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杓型和反杓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MMSE得分与24hSBP(r=-0.73)、24hDBP(r=-0.60)、...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方法对116例妊高征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重度妊高征患者24 h平均血压和日、夜平均血压均明显高于轻、中度妊高征患者(P<0.05);中、重度妊高征患者非杓型改变比轻度妊高征患者明显增多(P<0.01)。重度妊高征24 h尿蛋白定量、生后1 m in Apgar评分<8分者比轻、中度妊高征明显增多(P<0.05)。结论轻度妊高征大部分有昼夜节律变化(呈杓型),治疗不必用药,以休息为主;中、重度妊高征患者昼夜节律变化不明显(呈非杓型),夜间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应足量。ABPM对妊高征患者的诊断分度及制订个体化治疗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驻军部队军人在急性睡眠剥夺后动态血压各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择驻军某部队成建制60例健康军人进行研究,采用24h整夜完全睡眠剥夺方法,在睡眠剥夺过程中应用动态血压记录仪监测血压各指标.结果 睡眠剥夺后,(1)夜间血压负荷增高,夜间收缩压负荷为(55.3±37.0)%,夜间舒张压负荷为(26.5±28.8)%.(2)血压、心率昼夜节律消失,24h收缩压夜间血压下降(0.5±4.8)%,24 h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3.8±7.4)%,血压呈非杓型;夜间/日间心率下降率为4%,为非杓型心率.(3)日间平均心率与日间平均收缩压负荷呈正相关(r=0.269,P<0.05);夜间平均心率与夜间舒张压负荷呈正相关(r=0.338,P<0.01).(4)血压变异性增加.结论 24h完全性睡眠剥夺可导致健康成年男性夜间血压负荷增重,昼夜节律频率变化的消失,是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可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观察了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左室肥厚的影响及卡维地洛治疗后对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室肥厚的影响。对24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8例),≥10%为杓型组(140例)进行观察,并于卡维地洛治疗12周后,进行复查比较。结果表明,EH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较杓型血压节律更易导致左室肥大,卡维地洛有改善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室肥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老年高血压病特点及24 小时血压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莉 《职业与健康》2006,22(22):2001-2002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高血压病特点及24 h血压动态变化.方法 受检者采用无创伤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DS-250,北京)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携带记录仪照常进行日常活动并可记录血压.结果 在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的患者中,伴心脏损害者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最低,伴脑损害次之,伴肾损害及多脏器损害者平均SBP、DBP最高;42例单纯SBP增高,33例为SBP及DBP增高,17例临界高血压,8例血压正常.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特点是患病率高,并发症多而严重;24 h血压变化多呈非杓型,甚至反杓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在拟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44例拟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结果 "白大衣"高血压33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15例,两者无统计学意义;杓型组45例;非杓型组56例;血压昼夜规律消失10例。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准确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以及指导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引起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紊乱的因素及血压节律紊乱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宁波市中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208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24 h动态血压节律类型分为杓型血压组(122例)和非杓型血压组(86例),观察所有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并进行心脏彩超检查。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非杓型血压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较杓型血压组明显增高,年龄更大,高血压史更长,其主动脉内径、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较杓型血压组患者明显增高,E/A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不仅要控制血压水平,还要重视恢复其血压节律,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和降低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震荡(HRT)的特点,评估HRT指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再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分为3个亚组:杓型组17例,非杓型组22例,反杓型组19例,选择体检健康者1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分析TO、TS与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T0(%)[-7.1~6.8(-0.3)]>对照组[-5.8~-0.1(-1.9)](P<0.01),TS(ms)(7.53±4.05)<对照组(10.01±3.72)(P<0.05);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TO[分别为-6.7~6.5(-0.3),-7.1~6.8(0.5)]>对照组[-5.8~-0.1(-1.9)](P<0.05),非杓型组TS(6.79±2.99)<对照组(10.01±3.72)(P<0.05),反杓型组TS(6.51±3.71)<对照组(10.01±3.72)(P<0.01);TO与总体标准差(SDNN)呈负相关(P<0.05);TO与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TS与SDNN、SDANN无相关性(P>0.05);TO、TS与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HRT指标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患者HRT明显减弱.提示HRT在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