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生儿葡萄球菌败血症感染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用全自动血培养仪检测血标本,并对检出的细菌种类和药敏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2月—2007年4月共收治经血培养确诊的败血症患者108例,其中G+葡萄球菌82例(占76%)。在82例葡萄球菌败血症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63例(77%),其中MRCNS39例(61.9%),金黄色葡萄球菌19例(23%),其中MRSA9例(47.3%)。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中葡萄球菌为首位致病菌;新生儿葡萄球菌败血症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MRSA、MRCNS耐药较严重,多数菌株耐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提示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同时要提高围产期的保健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以及血培养病原菌的构成和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回顾分析医院近4年中326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感染菌株及细菌对抗菌药的敏感度。结果新生儿败血症感染菌株革兰阳性为89%,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居多,表皮葡萄球菌为首位(44.9%)。革兰阴性为11%,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33.3%)。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1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主要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100%)。结论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CNS为主要病原菌,临床应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全身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病原菌的变迁,新生儿白色葡萄球菌(简称白葡菌)败血症逐渐受到重视。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以至延误治疗。为提高诊治水平,现将我院1981年1月~85年1月的54例新生儿白葡菌败血症作一临床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34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我科收治78例确诊为白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经血培养2次以上为白色葡萄球菌生长),现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男65例,女13例,男女之比为5:1,年龄最小者2天,最大者3岁;其中新生儿20例,婴幼儿58例。于夏秋季发病者62例,冬春季发病者16例;有明显原发病者52例,其中皮肤感染22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65例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的血培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5例败血症中,革兰氏阳性球菌58例占89.2%(其中表皮葡萄球菌38株占58.4%),革兰氏阴性杆菌7例占10.8%;对各种抗生素均有较高耐药性(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苄青霉素、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唑啉、泰能的耐药性〉50%)结论①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其中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及人葡萄球菌亚种。人葡萄球菌亚种的比例及耐药性均有增多趋势;②应根据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并检测MRS;③全面了解和掌握细菌种类和耐药性变化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科抗感染治疗的质量,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许银燕  黄新艳  谢娟  陈燕妮  傅菁  王俐 《中国药房》2014,(46):4346-4349
目的:了解我院早、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特征、细菌耐药性及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为临床诊治新生儿败血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3年1-10月117例第一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出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发型败血症86例,晚发型败血症31例。两组均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最多,其次是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利福平、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头孢噻肟为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物(早发型66.28%,晚发型35.48%)。治愈103例(88.03%),好转7例(5.98%),无效(自动出院)7例(5.98%)。结论:败血症仍为新生儿疾病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临床迫切需要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的诊断方法及合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有利于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2006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214例新生儿败血症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血培养菌株和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208例均为单一菌种生长,6例为两种菌种生长,其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主,占总分离率的60.5%,余为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G群链球菌、革兰阳性短状杆菌等。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的耐药率均在55%以上,敏感药物有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菌素类耐药率平均为55.6%,敏感药物有亚胺培南、万古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可疑败血症患儿应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并根据病原菌特点和药敏结果合理地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危松青  王曼知  聂英 《中南药学》2012,10(2):152-154
目的 分析近年我院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87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血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前3位检出的菌种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5株,51.7%)、金黄色葡萄球菌(21株,24.1%)、大肠埃希菌(12株,13.8%);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敏感;革兰阴性菌对依诺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全敏感.结论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根据血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新生儿科自2005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162例新生儿败血症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血培养菌株和药物敏感情况。结果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41.4%)、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26.5%),其次是大肠埃希氏菌(21.6%)、肺炎克雷伯杆菌(6%)。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的耐药率均在75%以上,敏感药物有环丙沙星、万古霉素、力奈唑烷。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在88%以上,较敏感药物有阿米卡星、头孢他定、氨曲南、环丙沙星,对伊米配能高度敏感。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是耐药的细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可疑败血症患儿应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并根据病原菌特点和药敏结果合理地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杨春芳  王健  陆达林 《淮海医药》2001,19(5):387-388
目的 探讨近年来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变化以及细菌对抗生素的药敏情况。方法 用纸片扩散法对培养出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培养出细菌20种共53株,霉菌1株、L型细菌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7.1%,表皮葡萄球菌占12.9%,腐生葡萄球菌占6.45%。L型细菌中L型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及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9.17%和78.95%,头孢唑啉的耐药率为21.05%,丁胺卡那的耐药率仅为7.69%。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葡萄球菌。丁胺卡那及头孢唑啉是葡萄球菌较为有效的抗生素。L型细菌培养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操晓莉  陈梅俐 《安徽医药》2013,17(6):1015-1016
目的了解该院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特点及耐药状况。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该科住院的84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及血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4例均为单一菌种生长,其中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88.1%,革兰阳性杆菌占2.4%,革兰阴性杆菌占9.5%;革兰阳性球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其中居前3位的分别为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耐药率在90%以上,主要敏感药物有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结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为本院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其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普遍耐药。血培养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对指导治疗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较高 ,占活产婴儿的 1%~ 10 % ,我科近 1年来经血培养证实 75例 ,现对其致病菌及药敏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   7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中 ,男 5 6例 ,女 19例 ,其中出生前 3天发病者 2 1例 ,出生后发病 5 4例。致病菌 :表皮葡萄球菌 48例 ,大肠埃希菌 11例 ,腐生葡萄球菌 5例 ,D群链球菌 2例 ,蜡样芽胞杆菌 2例 ,硝酸盐阴性不动杆菌 2例 ,聚团肠杆菌 1例 ,绿脓假单胞菌 1例 ,粘质沙雷氏菌 1例 ,金黄色葡萄菌 1例 ,肺炎链球菌 1例。 75例败血症致病菌对药物敏感情况详见附表。2 讨论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细菌…  相似文献   

13.
吴梦晖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0):845-845
目的:进一步认识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探讨早期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方法:对35例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大多数(94.3%)临床表现轻微且不典型,100%病例有不同程度的黄疸,25%的病例黄疸为唯一症状及体征。原发感染灶以皮肤脓疱(31.4%)、脐炎(23%)为主。对头孢唑啉、头孢哌酮较敏感。结论: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黄疸,皮肤脓疱,脐炎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临床用药首选头孢唑啉或头孢哌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药房》2015,(21):2901-2903
目的:为促进万古霉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领域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11年9月1日-2012年9月1日期间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病例,就其病原学检查结果、细菌耐药情况及万古霉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2例病例共检出病原菌31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7株(占46.4%),真菌88株(占27.7%),革兰阴性菌82株(占25.9%),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万古霉素的使用率达47.0%(95例),均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以二联用药最多(68例)。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及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我院新生儿败血症病例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严重且为多重耐药,而万古霉素应用基本合理。但临床还应更为谨慎地使用万古霉素,以防耐万古霉素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是引起医院内外感染的常见菌,尤易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由于该菌不同于其它葡萄球菌,故引起的感染独具自己的临床特点,现将我院收治34例新生儿CNS败血症的临床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从1990年1月至1992年12月份新生儿病室共收治新生儿败血症76例,其中CNS败血症34例,占44.7%,位居首位。诊断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初步方案》。34例中,男18例,女16例,男:女为1.12:1。日龄0~1天2例,~7天12例,~28天20例。早产儿2例,  相似文献   

16.
35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类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忻  姚君  徐海红  盛俐 《安徽医药》2010,14(10):1180-1182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种类及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8月~2010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经血培养证实并确诊的35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血培养结果、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培养细菌阳性率21.08%,;35例均为单一菌种生长,革兰阳性菌占97.14%;34例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100%。结论葡萄球菌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对多数抗生素耐药。万古霉素首选于易发生暴发性多器官受累的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较为合适,轻症患儿应用呋西地酸、头孢硫咪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对有胎膜早破史而发生败血症的30例围产期早产儿进行分析,认为早破膜后有利于细菌逆行,形成羊膜感染综合症而感染胎儿,有羊水混浊者发生率更高。加之早产儿抵抗力低下易致败血症。细菌培养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本院目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血培养阳性率及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情况,以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效选择抗生素。方法对100例确诊为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进行血培养的监测。血培养阳性的标本继续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结果分析。结果阳性标本为23例,占23%。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肠球菌1例,肺炎克雷伯菌2例。其感染中以阳性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100%敏感,其次是利奈唑胺、亚胺培南。对青霉素、大环内酯类多数耐药。结论败血症是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对病理性黄疸患儿应进行常规性血培养检测。而葡萄球菌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临床医师应根据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张帆  何振娟 《蚌埠医药》1992,10(1):13-14
对有脑膜早破史而发生败血症的30例围产期早产儿进行分析,认为早破膜后有利于细菌逆行,形成羊膜感染综合症而感染胎儿,有羊水混浊发生率更高。加之早产儿抵抗力低下易致败血症。细菌培养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采用3D60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ATB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543例标本中分离鉴定出102株细菌,阳性率18.8%,革兰阳性菌占31.4%,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占多数,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占多数。药敏结果除葡萄球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外,其余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CNS为我院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需综合临床和实验室的资料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