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散光的有效性、可预测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对25例36只眼首次接受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入选患者散光均在2.0D以上且无角膜瓣并发症,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以上,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眼镜矫正视力、残余散光度、散光的向量改变以及术后眩光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柱镜度平均(-2.65±0.70)D(-2.0~-4.25D),平均球镜度(-6.28±3.05)D,范围+0.5~-13.25D;术后83.3%视力在1.0以上,97.2%视力在0.5以上;16.7%最好矫正视力下降1行,没有出现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超过1行的情况.术后平均残余散光度(0.46±0.44)D(0~1.25D),58.3%残余散光在±0.5D以内,94.4%残余散光在±1.0D以内,平均矫正指数为(0.98±0.18),平均失误角(3.30±3.8)度.25例中,6例患者术后至少有1只眼出现持续的夜间视力障碍或眩光.结论 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散光有良好的有效性、可预测性及安全性,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发生夜间眩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手术矫正角膜不规则散光及不对称性散光的效果和优缺点.方法 应用MEL - 70准分子激光仪及配套TOMEY -Ⅲ角膜地形图引导个性化切削系统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不对称性或不规则角膜散光复性近视散光58例108眼.其中49例97眼为初次手术;另9例11眼为二次手术,系由不均匀切削、偏心切削或中央岛而形成的不规则散光.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均值0.98±0.32;屈光度:球镜平均(-4.59±1.68)D,柱镜平均(-1.62±0.78)D.结果 108眼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或术后并发症.术后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中央3 mm切削深度平整、均匀,术后1周平均裸眼视力1.03 ±0.29.屈光度:球镜-0.50~+0.75D,平均(-0.35 ±0.29)D,柱镜0~- 0.75D,平均(-0.38 ±0.24)D.结论 TOMEY -Ⅲ角膜地形图捕捉角膜曲率信息准确,引导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程序设计合理,系统安全可靠.用它来进行个性化LASIK可较为精确地矫正角膜不规则及不对称散光.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混合性散光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混合性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Technolas217-Z准分子激光机,对9例(11眼)混合性散光患者进行手术,并随访0.5a以上,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散光及散光轴的变化。结果:术后6mo裸眼视力10眼(91%)均等于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球镜屈光度在±0.75D以内,残余散光度平均为–0.77±0.13D,散光轴向平均较术前偏斜3.15°±1.3°。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混合性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不同切削模式LASIK治疗中高度复性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 应用美国雷赛LSX准分子激光机(5.3版)进行LASIK手术,常规球柱切削模式组(23只眼),术前平均裸眼视力(UCVA):0.15±0.09,球镜度数:(-4.40±2.07)D,柱镜度数(-2.42±0.47)D,随访时间(6.04±3.74)月;椭球切削模式组(33只眼),UCVA:0.13±0.05,球镜度数(-5.43±2.26)D,柱镜度数(-2.71±0.76)D,随访时间(6.91±5.10)月.结果 两组术后UCVA分别为1.11±0.17和1.05±0.10,球镜度数(-0.17±-0.77)D和(-0.18±0.89)D,柱镜度数(-0.62±0.39)D和(-0.64±0.68)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Q值:0.60±0.35和0.29±0.59,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 两种切削模式治疗中高度复性近视散光疗效确切、稳定,椭球型切削模式术后Q值更容易维持术前负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CHWIND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个体化屈光手术程序指导下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本研究系回顾性病例研究。应用德国AMARIS准分子激光手术系统的SCHWIND CAM手术设计软件对88例(126只眼)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1-4 D)患者进行LASIK治疗。观察6个月,比较手术前后视力、残余散光及散光轴向的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检测残余散光在0-1.87 D,均值(0.50±0.32)D,其中≤0.5为87只眼(69.05%),0.5-1为31只眼24.6%,〉1为8只眼(6.35%),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低1行的为7只眼、不变为95只眼,提高1行以上为24只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后视力行配对t检验,t值为-1.542,P值0.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散光轴向与术后散光轴向行配对t检验,t值为1.451,P值0.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CHWIND角膜地形图引导的LASIK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LASIK治疗远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5例48只眼远视患者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为+1.00-+8.00D(+4.20±2.00)D,术后随访一年.结果 术后第1天.裸眼远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相当或下降≤2行,随时间推移远视力逐渐上升.术后1年,裸眼远视力≤0.5为25例48只眼(100%),裸眼远视力≥1.0为13例26只眼(52.0%),平均裸眼远视力0.85±0.28.裸眼近视力≥0.5为25例48只眼(100%),裸眼近视力≥1.0为19例38只眼(76%),平均裸眼近视力0.90±0.26.术后1年,屈光度-0.50-+0.50D占83.2%,+0.50-+1.00D占12.6%,+1.00-+2.40D占6.6%,平均屈光度(+0.75±1.55)D.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LASIK治疗远视具有良好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7.
Q值调整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目标Q值=-0.9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美国雷赛LSX准分子激光机(5.3版),采用AstraPro Planner2.2Q个体化软件,术中目标Q值设定为-0.9,行LASIK手术共治疗53例(106眼)近视患者,同时随机选取2005年常规LASIK手术患者51例(102眼)做为对照组。观察手术前及术后6mo的视力、屈光度、As-tramax角膜地形图测量的Q值的变化(瞳孔中心4.5mm直径范围),并进行分析。结果:在Q值优化组,术前裸眼视力为0.11±0.05,平均等效球镜(SE)为-6.57±1.81D(-3.49~-11.80D),术前Q值为-0.14±0.15(-0.56~0.26),术后6mo裸眼视力为1.14±0.15,平均等效球镜(SE)为0.37±0.58D,术后Q值为0.20±0.40(-0.80~1.48)。标准切削对照组:术前裸眼视力为0.13±0.06,平均等效球镜(SE)为-5.99±2.53D(-1.44~-12.31D),术前的Q值为-0.16±0.14(-0.50~0.21),术后裸眼视力为1.13±0.20,平均等效球镜为-0.46±0.87D,术后Q值为0.56±0.45(-0.53~2.03)。所有术眼术中术后未见威胁视力的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无显著性差异,但是Q值优化组术后Q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美国雷赛SLX型(5.3版)激光机,AstraProPlanner2.2Q个体化软件,进行目标Q值为-0.9引导的LASIK个体化切削术治疗近视安全、疗效确切、稳定,效果满意。Q值优化的LASIK较常规切削可减少术后Q值的增加,更好的维持角膜表面生理形态。  相似文献   

8.
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手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手术设计方案及其可靠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应用MEL-70准分子激光及其配套角膜地形图引导个性化切削系统治疗复合近视散光性屈光不正30眼,手术均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9例17眼为初次手术,均有不对称或不规则角膜散光;11例13眼为二次手术,原角膜瓣制作良好,均有偏心切削或不均匀切削等情况。30眼最佳矫正视力平均1.08±0.21;屈光度:球镜平均(-4.40±1.49)D,柱镜平均(-1.26±0.64)D;无明显非角膜性散光。术后3~5d评价疗效。结果30眼手术均顺利,无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3~5d平均裸眼视力1.02±0.26,平均最佳矫正视力1.23±0.27;主观验光屈光度:球镜平均(0.41±0.50)D(-0.5~1.5D),均不接受柱镜;角膜地形图中央3mm散光平均(0.28±0.21)D(0~0.75)D。结论MEL-70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系统成熟可靠,正确设计可较好地矫治伴有复杂角膜屈光情况的屈光不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52例(101眼)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患者,球镜度-10.00D~-14.00D,散光-0.50~-4.50DC。结果术后1天、1、3、6月裸眼视力与术前预期最佳矫正视力符合率分别为78.2%、85.1%、92.1%、87.1%;术后6个月,实际矫正屈光度与术前预期矫正符合率球镜93.1%、柱镜87.1%。结论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视力恢复快,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术后不规则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患者9例(10只眼),均为LASIK术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偏中心或不规则散光。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行准分子激光切削,比较手术前后视力、散光度、角膜不规则指数( CIM)及高阶像差均方根( High RMS)。结果患者术后裸眼视力由平均0.50±0.13变为术后3个月平均0.98±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0)。手术前散光绝度值1.00 D~2.50 D,平均为(1.78±0.39)D,术后3个月平均(0.62±0.22)D,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CIM及High RMS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0)。结论 CRS-MASTER平台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治疗LASIK术后不规则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屈光回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对PRK术后2年以上、屈光回退且屈光度稳定的患者8例14眼行LASIK,对LASIK术后术眼进行评价。患眼PRK术前屈光度为-6.25~-12.50 D,PRK术后屈光度为-1.50~-6.25 D。随访观察LASIK矫正1年后术眼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和角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眼术后主观症状较轻。LASIK术后1年平均球镜度数为(-0.62±0.94)D。LASIK术后0.5≤裸眼视力〈0.8者4眼,≥0.8者9眼,1眼(7.1%)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4眼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haze,包括2级haze 3眼、3级haze 1眼。应用氟米龙滴眼液1个月后,haze及屈光回退减轻;术后1年,1级haze 2眼,2级haze 2眼,3级haze 1眼。LASIK术前角膜厚度为(467±38)μm,术后为(422±21)μm。结论高度近视PRK术后屈光回退行LASIK矫治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少数患者术后可出现haze,仍需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验证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有效测量方法.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在香港养和医院行LASIK手术8年或3个月后因白内障形成而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患者28例(40只眼).利用临床既往数据计算得出K(K1)值以及由IOLmaster人工晶状体测量仪所测得K(K2)值,将K值输入SRK/T公式得出人工晶状体的度数.用K1与用K2预测术后屈光度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用K1预测术后屈光度与术后3个月时实际屈光度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患者眼轴长度为(24.28~31.96)mm,平均为(28.06±1.98)mm.LASIK手术前的初始屈光度数(球镜当量)为(-3.13~-18.00)D,平均为(-10.44±3.93)D;K值为(41.40~46.90)D,平均为(43.57±1.47)D.最佳矫正视力:19只眼为1.0,10只眼为0.8,7只眼为0.6,4只眼为0.5.LASIK术后6个月的平均屈光度数(球镜当量)为(-2.83~+1.25)D,平均为(-0.32±0.95)D.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的平均屈光度数(球镜当量)为(-5.75~+1.13)D,平均为(-2.35±2.16)D.根据临床既往数据计算所得的K1平均值(KpreLASIK+RpreLASIK-RpostLASIK)为(27.60~40.70)D,平均为(34.62±3.56)D,由IOLmaster人工晶状体测量仪所测得的K2值为(32.39~43.53)D,平均为(38.04±2.45)D,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8,P=0.00).由K1值测得的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术后预计平均屈光度数(球镜当量)为(-3.69~0.61)D,平均为(-1.32±1.00)D;而由K2值测得的则为(-3.67~3.95)D,平均为(-0.60 ±1.84)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2).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的平均屈光度数(3个月以上)为(-4.50~+1.75)D,平均(-1.10 ±1.51)D,与K1值测得的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术后预计平均屈光度数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0,P=0.23).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最佳矫正视力:20只眼为1.0,9只眼为0.8,5只眼为0.6,6只眼为0.5.结论 本研究所使用的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公式是准确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5/2007年在我院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8例47眼,年龄30~45(平均37.2±1.4)岁,术前患者裸眼视力0.01~0.25,屈光度数平均-13.15D±0.37D,平均散光度数1.0D±0.91D,矫正视力0.2~0.8,平均眼轴长度27.18±2.45mm。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有所提高。术后视力1d0.1~0.2者6眼(12.8%),0.2~0.5者11眼(23.4%),>0.5以上者30眼(63.8%)。术后屈光度为0.50D~-1.75D,平均散光度为0.5D~1.0D。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6眼(12.8%),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屈光状态稳定。术后2mo内部分患者有视近不适、调节疲劳等不适,但3mo后症状缓解,年轻患者有较强的主观调节幅度和自我调节能力。结论: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治疗其他屈光手术难以解决的高度近视,使这一部分患者获得正视的安全、稳定、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ORK—CAM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治疗高度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择近视性散光(验光度数和轴向与角膜地形图数据大致相同)32.00D,等值球镜度≤8.00D的67例(89眼)患者采用随机表分为两组,ORK—CAM组39例(53眼)接受ORK.CAM非球面切削的LASIK治疗;LASIK组28例(36眼)接受传统LASIK治疗。两组术前球镜度数分别为(-4.23±1.31)D和(-4.42±1.58)D(P〉0.05);柱镜度数分别为(2.50±0.52)D和-(2.49±0.47)D(P〉0.05)。平均随访6个月,手术前后观察患者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Q值变化和对比敏感度等情况。结果ORK.CAM组和LASIK组术后球镜度数分别为(-0.14±0.76)D和(-0.12±0.82)D(P〉0.05);柱镜数度分别为(-0.51±0.63)D和(-0.98±1.21)D(P〈0.01)。裸眼视力≥1.0者分别占81%和80%(P〉0.05);术后慧差分别为(0.33±0.15)μm和(0.42±0.27)μm(P〈0.05);球差分别为(0.51±0.24)μm和(0.92±0.32)μm(P〈0.01);Q值分别为0.55±0.34和1.17±1.23(P〈0.001);ORK—CAM组1个月时对比敏感度恢复到术前水平,而LASIK组3个月时才接近术前水平。结论ORK—CAM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治疗近视性高度散光的像差矫正优于传统LASIK。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iTrace波前像差仪在单眼闭合式和双眼开放式两种状态下,客观验光表达近视患者屈光状态的准确性.方法 对前瞻性研究近视患者39例77只眼,球镜-0.75-9.50D,柱镜0.00-2.50D.以主觉验光(综合验光仪标准流程)作为标准,主觉验光和iTrace波前像差仪单眼闭合式(iTrace单眼)和双眼开放式(iTraee双眼),客观验光之间的差值作为衡量iTrace波前像差仪客观验光准确性的指标.用矢量分析法分析验光结果.分别计算主觉验光、iTrace单眼验光和iTrace双眼验光之间的矢量差值和绝对屈光度差值(m值),再把矢量差值的平均值转换成球镜、柱镜和轴向差值的形式.结果 iTrace单眼验光和主觉验光比较,球镜、柱镜和轴向差值分别为:-0.02D、-0.25D和74.81度,m值的平均值为(0.53±0.31)D,其中m值小于0.75D的占81.82%;iTrace双眼验光和主觉验光比较,球镜、柱镜和轴向差值分别为:-0.27D、-0.20D、67.46度,m值的平均值为(0.56±0.29)D,其中m值小于0.75D的占75.32%;iTrace单眼验光和iTrace双眼验光与主觉验光比较,m值小于0.75D所占的百分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race波前像差仪能客观表达人眼的屈光状态,其结果能为主觉验光提供参考,但欲以iTrace单眼验光或iTrace双眼验光替代主觉验光尚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6.
单眼LASIK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单眼近视所致屈光参差的效果。方法采用对单跟等效球镜度-2.50D以上的近视性屈光参差42例,进行单眼LASIK手术前后平均屈光度、屈光参差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进行评价,术后随访6~12月。结果术前平均等值球镜度数为-4.66D(-2.50D--9.25D),术后减少至-0.62D(0~-1.70D),LASIK对平均等值球镜改变为-4.38D(-2.00D~-8.00D)。术前两眼平均屈光参差为-5.23D(-2.5D~-9.25D),术后减少至-0.50D(0~-1.25D)。术前术后BCVA(最佳矫正视力)范围均为0.6~1.0,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从术前1.0提高到1.04;术后裸眼视力≥1.0者39跟,平均裸跟视力从术前的0.13术后提高至1.0。结论单眼LASIK治疗近视性届光参差不仅能提高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解除单眼近视、散光所致的屈光参差对眼镜或角膜接触镜不能耐受的痛苦,而且对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不同类型(低度近视和中度近视;高曲率组和低曲率组近视)青少年近视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1年在我院就诊患者54人,共102只眼,年龄8~16岁,平均11.24±3.56岁,性别不限;等效球镜度数-1.00~-6.00D,顺规散光<-1.50D,逆规散光<-0.75D,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戴镜时间8~10h,并按照近视度数和曲率高低分为,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低曲率组(≤43D)和高曲率组(43D∽46D);观察戴镜后第1d、1周、2周、1月、2月、3月、6月、12月后患者视力、屈光度、曲率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对所有结果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戴镜者白天视力都基本恢复正常(视力达1.0),其中低度近视组在戴镜后1周、中度近视组在戴镜后1月视力恢复最佳并稳定;所有患者角膜曲率都降低,并在戴镜后一月稳定,高曲率组比低曲率组曲率下降更大,低曲率组平坦曲率下降(2.06±0.78D),高曲率组平坦曲率下降(2.81±0.98D);低曲率组陡峭曲率下降(1.74±0.70D),高曲率组陡峭曲率下降(2.84±1.09D);结论角膜塑形镜是矫正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的有效方法,低度近视及高曲率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