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骨母细胞瘤的X线及CT诊断——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母细胞瘤的X线平片及CT表现.方法 5例均行X线及CT扫描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骨母细胞瘤,4例为良性,1例为侵袭性骨母细胞瘤.结果 骨母细胞瘤好发于脊柱椎弓,其次为四肢长骨.呈膨胀性骨质破坏,大部分内部可见软组织密度影伴硬化边缘,其内见斑点状钙化斑.结论 CT与X线平片相比诊断骨母细胞瘤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丽宁  成官迅  张静  黎蕾  张刚  刘婷 《当代医学》2009,15(14):72-75
目的 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和MRI表现,14例经X线检查,4例经CT检查,7例经MRI检查.结果 发生于股骨上段8例,肱骨中上段3例,胫骨上段和髂骨各2例,腓骨小头、下颌骨、颧骨和跟骨各1例;X线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周边有薄层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骨皮质膨胀变薄,可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平片诊断正确率为35.7%;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周围可见骨壳,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骨性分隔,病灶可向软组织内突出;MRI表现为膨胀性多囊状病灶,周边见低信号环,囊内可见液-液平,T1WI增强扫描囊壁和分隔呈薄层环形强化,MRI 诊断正确率为71.4%.结论 MRI较X线平片、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三者结合,有助于ABC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骨母细胞瘤的X线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母细胞瘤的X线表现及恶变征象。方法:8例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2例做CT扫描,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骨母细胞瘤,1例局部恶变为侵袭性骨母细胞瘤,1例为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结果:骨母细胞瘤以脊柱,四肢长骨好发,呈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有轻度硬化,内见小点片状,斑点状钙化,骨化影,部分有软组织肿块,一般无骨反应。结论:X线平片对骨母细胞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CT扫描更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当破坏边缘模糊,病灶内钙化,骨化影模糊或减少,软组织肿块有钙化及术后复发,多提示有恶变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综合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经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32例均摄X线片,26例做CT扫描检查,8例做MRI检查。结果 26例发生在长管状骨,脊柱4例,扁骨2例。3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主要表现为:1)膨胀性囊样骨质破坏:平片2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均摄X线平片,13例CT扫描,12例MRI扫描.结果 15例ABC发生于长管状骨13例,横突2例.13例病变呈膨胀性骨质破坏,9例病变边缘可见硬化,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10例病变内密度或信号不均匀,10例可见典型的液-液平面,3例病变周围可见软组织改变.X线平片和CT多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质破坏,CT常可显示骨性分隔及液-液平面,MRI多表现为多囊长T1、长T2信号及液-液平面.结论 CT和MRI对ABC诊断较X线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表现.结果 发生于股骨上段5例,肱骨中上段1例,脊柱和髂骨各1例;X线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周边有薄层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骨皮质膨胀变薄,可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平片诊断正确3例,准确率为37.5%;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周围可见骨壳,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骨性分隔,病灶可向软组织内突出,CT诊断准确5例,准确率为62.5%.结论 动脉瘤样骨囊肿具在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较X线平片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二者结合,有助于ABc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资料,总结其X线平片、CT和MRI表现。结朵肱骨5例,股骨9例,胫骨3例;病灶呈类圆形分叶状骨质破坏区,部分呈膨胀、偏心性生长;病灶内常有钙化,周围可见硬化带,部分骨皮质断裂,少数有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MR 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上信号混杂,增强检查呈不均匀或较均匀强化,骨髓水肿、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均可强化。结论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较有特征性,结合X线平片、CT和MRI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X线平片、CT、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研究X线平片、CT、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本文收集有完整影像学资料(X线平片、CT、MRI)的脊柱结核35例,包括颈椎结核12例,胸椎结核8例,腰椎结核15例。分析了脊柱结核的X线平片、CT、MR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X线平片是观察脊柱结核发生部位、椎间隙变窄、脊柱后变畸形的较好方法;CT是评价椎骨破坏和类型、椎旁脓肿和钙化、以及骨性椎管疾病的可靠检查方法;而MRI特别是增强MRI,是观察早期椎体骨质破坏、椎管内侵犯和脊髓病变最敏感的诊断方法。结论:X线平片结合CT扫描可对脊柱结核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必要时应用MRI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9.
唐浩  邹丹凤  陈卫国 《重庆医学》2011,40(19):1904-1906,1909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误诊原因,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表现,并对其中3例误诊病例进行分析。14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8例同时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结果 14例软骨肉瘤中,发生在骨盆6例,管状骨7例,椎体1例;11例表现为斑片状、虫蚀样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破坏,显示骨性分隔及液-液平面,12例可见钙化或骨化,1例可见针状骨膜反应,8例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结论 X线平片及CT能清晰显示钙化、骨化,磁共振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完善影像学检查能明显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均拍X线平片,9例CT扫描,6例MRI扫描。结果16例ABE发生于长管状骨9例,脊柱4例,短骨及扁骨3例。13例病变呈膨胀性骨质破坏,10例病变边缘可见硬化,5例合并病理性骨折,8例病变可见分隔,11例可见典型的液一液平面,3例病变周围可见软组织异常改变,其中2例软组织肿胀,1例软组织肿块,12例病变内密度和(或)信号显示不均匀。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和MRI对ABC诊断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原发恶性淋巴瘤(PLB)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学证实的PLB 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9~60岁,中位年龄26.5岁.9例中X线平片检查8例、CT检查5例、MRI检查7例.其中2例行X线平片和MR检查,2例CT和MR检查,4例具有X线、CT和MR资料.2例为穿刺活检证实;7例行手术切除和病理学检查证实,全部病例均做了常规的组织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病灶位于骨盆4例、额骨1例、枕骨斜坡1例、脊柱1例、股骨上端2例.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病变骨组织外形基本正常4例,内部可见斑点状、大小不等的虫蚀状骨质破坏;4例表现为病变骨质轻度~中度膨胀性改变,局部骨质呈明显溶骨性破坏:CT表现骨髓腔内和骨皮质上可见大小不等的溶骨性破坏,病变骨质周围围绕明显的软组织肿块;MR表现病变区骨髓腔内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在T2WI上呈不均匀中度~明显高信号,T1WI上呈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后骨髓腔内病灶和周围软组织肿块在CT和MRI上均呈中度~明显强化.病理结果B细胞型5例、T细胞型4例.结论 影像学上PLB以斑点状或渗透性溶骨性破坏为主,病变骨质外形可正常或呈膨胀性改变,伴有明显的周围软组织肿块,中块以病骨为中心生长并有明显强化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12.
软骨母细胞瘤9例CT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9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及CT扫描。结果:肱骨3例,股骨2例,胫骨、锁骨、髂骨和腰椎各1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部分呈膨胀、偏心性生长,管状骨病变多起源于骨骺,可累及干骺端;病灶内常有钙化,周围见硬化带,骨皮质破裂,软组织肿块,少数有骨膜反应。X线平片正确诊断5例,误诊4例,诊断准确率55.6%;CT正确诊断6例,误诊3例,诊断准确率66.7%。结论:多数软骨母细胞瘤有典型的影像特征,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CT可提供更多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X线检查对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认识。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20例均行常规X线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结果枕骨斜坡1例,下颌骨3例,跟骨2例,耻骨2例,肋骨4例,脊柱8例。X线主要表现为多房型溶骨性膨胀性破坏13例,单房型溶骨性膨胀性破坏5例,病灶内可见皂泡样改变,无钙化,病灶边缘无硬化,病灶周围骨质可见钻孔样改变6例。结论平片仍是本病诊断的首先方法,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需行CT和MRI检查,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管状骨骨肉瘤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8例发生在非管状骨的骨肉瘤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1例行X线平片检查,10例行CT检查,9例行MRI检查。结果原发性骨肉瘤15例,继发性骨肉瘤3例(其中1例继发于鼻咽癌放疗后,1例继发于骨软骨瘤术后,1例为骨化性纤维瘤局部骨肉瘤变)。发病年龄从19岁-64岁,平均43.3岁。表现为溶骨型11例,混合型5例,成骨型2例,出现软组织肿块17例,出现瘤骨16例。结论发生在非管状骨的骨肉瘤患者以中老年人多见,影像学上以溶骨型多见,平片结合CT和MRI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股骨上段囊状膨胀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该区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股骨上段囊状膨胀性病变35例。结果 35例中,单纯性骨囊肿10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6例,囊状转移瘤4例,成软骨细胞瘤3例,骨嗜酸性肉芽肿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骨巨细胞瘤2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骨内腱鞘囊肿1例。结论 X线平片是股骨上段囊状膨胀性主要检查方法,CT和MRI对病灶内部细致观察及显示软组织侵犯较平片为佳,X线平片结合CT及MRI检查可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脊柱包虫病的X线摄影机CT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包虫病4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CT平扫及扫描增强.结果:胸椎1例;腰椎3例.单个椎体病变者1例;多个椎体病变者3例.4例均有椎体不同的不规则破坏,并在病变椎体旁可见膨大变形的软组织块影.X线均误诊,4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确诊.结论:CT对脊柱包虫病的定位、定性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优于X线平片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X线及CT检查对下肢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骨巨细胞瘤的X线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25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10例行CT扫描. 结果 股骨下端9例,胫骨下端7例,跟骨、腓骨上端各3例,胫骨上端2例,距骨1例.主要X线表现为偏心性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CT片显示病灶内多存在分隔状骨嵴,病灶内无钙化灶,外无硬化缘,肿块与周围软组织分界较清.结论 X线平片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诊断正确率较高,CT可提供病灶内更多信息,对提高本病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对比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临床与病理证实的55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并结合文献综合分析其特点.结果:55例中位于长骨50例、扁骨5例.X线表现为膨胀性偏心性囊状骨质破坏区,皂泡样改变及骨包壳.CT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骨壳基本完整,典型呈皂泡样改变.MRI表现为T1WI为低或中等信号,T2WI为混杂信号.结论: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表现多具有特征性,X线平片、CT及MRI影像多数征象相互对应.平片仍是本病诊断的首选方法,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需行CT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干骺端纤维性缺损的影像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干骺端纤维性缺损的影像学资料,6例均行x线检查,CT检查4例,MRI检查2例。结果6例均位于长骨干骺端,包括胫骨3例,股骨2例,肱骨1例,其中5例病灶位于骨皮质内及皮质下,x线、CT表现为偏心性的骨质破坏区,1例病灶累及骨皮质及骨髓腔,x线、CT表现为中心性的骨质破坏区。1例MRI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结论典型干骺端纤维性缺损病例单凭x线平片即可诊断;CT较x线平片更清楚显示病灶的位置,病灶内及周围骨质结构情况;MIKI在显示骨髓腔及软组织方面明显优于X线、CT。干骺端纤维性缺损具有明显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少见部位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少见部位骨肉瘤的临床病例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合文献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全部13例患者行X线平片和CT检查,其中7例行CT增强扫描,8例行MRI检查,其中6例行MRI动态增强检查。结果 肿瘤发生于骨盆4例,上颌骨3例,肩胛骨2例,胫骨干1例,胫骨远端1例,跟骨1例,尺骨干1例。影像表现为溶骨型6例,成骨型5例,混合型2例。出现广泛骨质破坏9例,骨膜反应2例,软组织肿块9例,瘤骨或肿瘤样钙化11例。CT较X线能更直观地显示病变位置及其与毗邻结构关系,在显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瘤骨和瘤样钙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MRI在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累及范围方面较CT有优势,能清晰显示髓腔及周围软组织的侵犯蔓延程度、软组织肿块的形成。结论 少见部位的骨肉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患者,影像学表现以溶骨型骨肉瘤较为多见,病灶内出现瘤骨或肿瘤样钙化是诊断的关键,X线、CT和MRI三者结合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