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X线胶片的影象质量,除了与摄影因素和暗室处理有关外,还与X线胶片的照像性能关系极大,目前感光材料的生产日臻完善,X光胶片的使用技术,远落后于胶片的生产技术,只有正确了解胶片特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最佳性能;了解和掌握了胶片的各种照像性能,以此来指导摄影条件的选择,是保证照片质量的重要向题。为此,我们对上海感绿片,上海感兰片和天津感兰  相似文献   

2.
X线胶片的反差系数即r值在胶片的所属特性中占重要地位。r值大的胶片其获得影像对比度好,国外已有医院使用将不同的摄片部位与一定r值的胶片固定配套使用的办法,以便最好地达到临床要求摄片的目的。要求得r值习惯用铝梯对X线吸收测定法,也就是Bootstrap法,指出胶片的特性曲线之后,再根据r值定义,其值等于特性曲线直线部分的延长线与横座标夹角的正切值即直线部分的斜率而得。这种方法手续繁锁,且在制作计算过程中误差较大。我们在工作中研究发现一种简便准确的方法,观介绍如下。材料与器械1、六种不同牌号的医用X线胶片,Fuji、D…  相似文献   

3.
自从1895年Roentgen发现X线以来,人体的X线影象一直是记录在感光玻璃或胶片上。近几十年里,由于X线胶片、增感屏、滤线器等的发展,使常规胶片/增感屏系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空间分辨力,影象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然而,这种系统作为X线影象的记录介质并不是十分完美的。尤其是在胸部的X线成象方面。在不牺牲对比度的前提下,这种系统不能满足曝光宽容度的要求。此外,尽管采用了滤线器,这种系统仍然受到散射线的影响。尤其是纵隔的成象。因此,采用常规胶片/增感屏系统获得的胸部照片能够捕捉和显示的诊断信息是有限的。近年来,胸部的数字X 线成象研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可以消除或减少这些限制。  相似文献   

4.
CR对鼻骨侧位像的处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X线成像(屏/胶片系统)是用胶片来记录、显示、存储各种病变信息,而富士计算机X线摄影是与计算机完整结合的X线成像系统,通过用不同的介质和设备将影像记录、显示、存储分开,且以计算机为核心把它们联成一个电脑影像系统,即CR.计算机X线摄影对临床不同要求和不同性质病灶可做不同CR技术处理.  相似文献   

5.
CR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是利用一种既可接受模拟信息,又可实现模拟信息数字化的载体即成像板,使传统的X线摄影成功地走向数字化.实现影像信息的数字化处理,贮存与传输。而传统成像方式是通过增感屏或影像增强器将影像成像在胶片上,并要将曝光后的胶片放置在暗室工作环境中进行显影、定影、漂洗、烘干等多种工序,并且得到的X线胶片的优劣要受投照条件MAS、KV值的影响,暗室冲洗时间、水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医用X线胶片是将被照体信息加以记录,存储和传递的介质。是银盐感光材料中的一种。它的管理和使用直接关系到放射科的照片质量,从而影响到诊断质量。现就医用X线胶片的管理与使用同大家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影响X线照片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散射线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在拍摄一张X线片时会产生大量散射线,通常把一切离开原发射线方向的辐射称为散射线。这些散射线到达胶片后,不能产生与人体解剖形态有关的影像密度,而仅仅是增加一层无意义的灰雾,导致影像对比度降低,影像模糊,严重影响X线照片的诊断价值。在X线摄影的常规工作中,散射光子经常占到达胶片光子总数的一半以上。在通过人体后的X线求中含有大量有害的散射光子,从X线管发出的原发射线求,任通过人体时有大约99%的光子被吸收和散射,仅有1%的原发射线的光子带有X线影像信息到达胶片成影像。因此,在进行X线摄影及其他X线诊断时,如何抑制和排除散射线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数字X线检查技术的相继出现,传统的X线摄影技术已逐渐走向过去。近年来,医学影像数字化处理发展迅速,常规X线摄影中使用的胶片增感屏组合成像方式形成影像无法直接数字化,而CR系统的出现,其优点越来越多地优于传统X线摄影技术,传统X线摄影都是以普通的X线胶片为探测器,接受一次性曝光后,经暗室冲洗来完成影像,但所获得的图像始终是一种模拟信息,不能进行任何处理。CR系统实现了用成像板来接受X线下的模拟信息,然后经过模数转换来实现图像的数字化,从而是传统的X线摄影能够进入存贮系统进行处理和传输。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前,自动洗片机在国内的应用日趋广泛,各医院所用自动洗片机的种类繁多,所用高温快显X线胶片和冲洗套药也不固定。要想获得影像清晰而且质量稳定的X线摄片,充分发挥自动洗片机的最大效益,必须对机器的性能,胶片和套药特性作深刻理解,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X线成像影像质量控制与管理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计算机X线成像 (computedradiography ,CR)把传统X线摄影技术和计算机处理相结合 ,不仅实现了X线摄影信息数字化 ,而且提高了影像质量、降低了患者和放射人员的辐射剂量 ,是X线摄影技术的重要进步[1]。与传统X线胶片质量控制相比 ,CR系统的图像质量控制有其特殊性。我院 2 0 0  相似文献   

11.
Volk.  TV  徐霓霓 《放射学实践》1989,4(2):71-74
X线防护法规§16不仅对使用者、放射科医师,也对生产厂家提出了一系列确保质量的要求,对投入市场的产品提供洋尽的说明也是生产厂家的责任,这在X线防护法规§16的准则中部有具体规定。例如屏胶组合(增感屏—X线胶片组合)的生产厂家应说明以下特性数据:①屏胶组合的敏感度(按照德国工业标准6867第1部分);②屏胶组合的临界分辨力;③X线胶片的明暗层次(按  相似文献   

12.
因各种相关参数决定着X线照片影像光学密度标准制定的正确性 ,所以 ,X线照片影像光学密度标准制定前 ,必须在相关参数相对统一的情况下才能制定 ,否则其影像光学密度标准的制定将是不正确的。1 材料与方法  当X线胶片感光特性值达不到临床应用要求时 ,影像信息将在传递过程中大量丢失 ,从而降低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X线胶片感光特性值临床应用范围的确定 ,在“医用X线胶片感光特性测定求值仪的研制与临床应用”课题中 ,经过数百例感光特性测定求值、统计学处理见表 1~ 3。表 1 实验用器材X线胶片铝梯增感屏冲洗套药洗片机X线机…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X线成像是经X线投照,将影像信息记录在胶片上,在显定影处理后,影像才能在照片上显示。数字化X线成像则不同,而是将投照后的X线转换成光电信号,经过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在荧屏上显示黑白灰阶影像。现行放射科常用的数字化X线影像有两种:计算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和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  相似文献   

14.
CR技术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X线成像经历了数十年的增感屏-胶片系统成像方式,1974年诞生第一块成像板(IP)后,CR技术成了X线成像新时期的代表,它把模拟影像信息转变为数字影像信息,实现了影像信息的数字化。其实质是IP经X线照射后,在成像层形成潜影,含有潜影的IP被激光束扫描后读出[1] ,经光电转换、模数转  相似文献   

15.
国产上海XG200MA诊断用X线机是双床双球管综合诊断用X线机。 最近在使用滤线器投照骨盆正位片时,滤线器不振动,X光胶片上有滤线器铅条影。 经反复几次投照,滤线器仍不振动,X光胶片上有铅条影。  相似文献   

16.
测验六杂题(内容包括X 线胶片,暗室和冲洗,X 线发生  相似文献   

17.
在X线摄影中,穿过人体的X线直接引起的胶片感光只占5%-10%,胶片感光效应的90%-95%都由X线增感屏所起的作用。因此增感屏能够达到增加感光度的作用,从而极大的减少了X线的投照剂量。  相似文献   

18.
我院胃肠X线机在使用过程中,开机自检不能通过,操作荧屏上出现故障信息代码10,重新开机同时出现故障信息代码13,同时经常出现胶片分格不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环枕关节近距离投照在放射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5例临床确诊患者的张口近距离环枕关节投照的胶片图像质量和放射诊断的准确率,并与50例常规X线投照胶片的图像质量,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张口近距离环枕关节投照胶片图像合格率1000%,X线诊断准确率1000%,常规X线投照胶片的合格率517%,X线诊断准确率135%,两种方法的图像质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和诊断准确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张口近距离X线投照能明显提高环枕关节摄片的图像质量,大大提高环枕关节病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常规X射线数字化图像获取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X射线被发现并应用于医学影像领域至今的一个多世纪里 ,随着科学技术、电子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 ,医学影像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数字医学影像时代。数字化影像是指完全以一种有规则的数字量的集合表现的形态图案 ,其灰阶动态范围大 ,密度分辨率较高 ,线性好 ,层次丰富 ,可进行后处理。目前 ,X线数字化图像获取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 过渡方式即传统X线胶片的数字化技术。通过电视摄像机、扫描仪、固态摄像机、图像采集卡等将已摄取的常规X线平片输入进行数字化[1~ 6] 。电视摄像机和扫描仪 :主要用于对X线胶片的数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