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认为呼吸道烧伤,尤其终末支气管和肺泡的烧伤或合并40%以上的Ⅲ度体表烧伤,是一种致命性的损伤本文报告我院10年来抢救呼吸道烧伤17例体会。临床资料我院自1969年以来,共抢救治疗烧伤病人850例。其中确诊为呼吸道烧伤者17例(不包括鼻咽型)详见下表:17例呼吸道烧伤病例资料  相似文献   

2.
<正> 我院自1960~1982年共收治小儿烧伤1215例,其中严重烧伤(总面积>25%或Ⅲ。烧伤>10%)共219例。本文依据这219例的临床总结,对小儿严重烧伤休克期的处理提出讨论。临床资料本组男138例,女81例。最小年龄为50天,学龄前儿童189例(86%),火焰伤125例(57%),开水伤74例(34%)。本组伤情分组与休克的关系、两个时期的疗效与休克的对比参考表1和表2。  相似文献   

3.
1975年至1994年,我院共收治烧伤伤员1732例,其中小儿886例,共死亡44例,小儿烧伤的死亡率为5%。本文拟通过对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小儿烧伤治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不同年龄烧伤伤员的死亡率参见表1。  相似文献   

4.
1992年4月至1993年10月,我院收治三度烧伤面积>60%的烧伤患者4例,治愈3例,1例于伤后102天死亡,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见表1。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优效抗生素在大面积烧伤病人休克早期应用效果,我们自1995年2月至1997年3月,选择47例大面积烧伤病人,并随机分为优效抗生素治疗组和普通抗生素治疗组,通过两组病人治疗,我们发现烧伤病人休克早期应用优效抗生素,明显降低了烧伤病人严重感染发生率和败血症的死亡率,提高了大面积烧伤病人治愈质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大面积烧伤病人47例,均为伤后1~3 h入院,其中男31例、女 16例,年龄6~51岁,烧伤面积30%~87%,Ⅲ度烧伤15%~54%,详见表1。为评价优效抗生素应用效果,该组4…  相似文献   

6.
笔者自1984~1992年在院内外参加成批烧伤病人治疗360例。其中合并吸入性损伤治疗29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9例中,男28例,女1例,年龄16~55岁,平均38岁。其中轻度13例,中度9例,重度7例。360例烧伤病人吸入性损伤发生率8.1%,死亡6例,死亡率20.7%,死亡病例均为重度吸入性损伤。 烧伤病人中合并吸入性损伤致伤原因有汽油燃烧、天然气燃伤、坑道瓦斯爆炸伤、密闭车间燃烧。导致吸入性损伤关系见表1。  相似文献   

7.
20 0 2年 7月 2 2日我院收治因锅炉爆炸事故而造成大面积烧伤病人 12例 ,经我院积极抢救护理 ,均安全度过休克期。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2例均为男性 ,年龄最小 5岁 ,最大 31岁 ;烧伤面积最大 97% ,最小 6 4 %。烧伤特点 :所有病人均有面部、颈部、双手、躯干及四肢烧伤 ,烧伤创面深度以深Ⅱ度为主 ,伴有呼吸道烧伤 ,其中 8例行气管切开。经抢救治疗 ,休克期过后 ,病情稳定给分流治疗 5例 ,7例住院治愈时间最短 31d ,最长80d ,无一例发生并发症。见表 1。表 1  12例大面积烧伤病人临床资料病例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 (% )深Ⅱ度吸入损…  相似文献   

8.
自1991年1月至1994年7月,我院共收治小儿深度烧伤患儿185例,均施行了植皮术。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孩112例,女孩73例,年龄最大者12岁,最小者11个月。烧伤总面积为0.5%~80%,其中Ⅲ度烧伤最大面积为40%,最小面积为0.5%。热液烫伤133例。火焰、火药烧伤22例。电烧伤9例。强酸化学灼伤12例,其它致伤者9例。烧伤部位分  相似文献   

9.
笔者自1998年至今,采用湿性暴露疗法治疗烧伤3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烧伤深度Ⅰ~Ⅱ度浅26例,Ⅱ度深8例;火烧伤10例,鞭炮爆炸伤2例,开水烫伤22例;面积达8%~20%20例,25%~30%8例,40%~50%4例,60%以上2例;年龄1/6~32岁。  相似文献   

10.
小儿烧伤是烧伤科常见急诊,尤其在冬季发生率更高。如烧伤早期救治不及时,可因休克、继发感染、并发症而导致死亡。我们自1998年8月~2000年 8月共救治98例大面积烧伤患儿。本文就小儿大面积烧伤的急救护理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 本组98例,均为大面积烧伤患儿,男67例,女31例;年龄均<5岁,其中沸水致伤90例,火焰伤8例。烧伤面积 20%~40%74例(75.5%),40%~60%20例(20.4%),60%~80%4例(4.1%)。  相似文献   

11.
1995年以来,我们用大黄、儿茶、石膏治疗中小面积烧伤,经25例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17例,女8例,年龄8~54岁:浅Ⅱ度烧伤18例.深Ⅱ度烧伤7例;烧伤面积5%以下者5例,5%~10%之间者16例,10%以上者4例(最大20%)。  相似文献   

12.
1 一般资料 1980年1月至1993年12月我科共收治烧伤病人1144例。男822例,女322例。1982年收治数仅35例,此后逐年递增,1991年为135例。不同年龄组的情况见表1。热液和火焰是致伤的主要原因(见表2)。上肢烧、烫伤率最高,占35.1%,其次是下肢和面部,分别为29.8%和16.7%(见表3)。本组病例中休克和败血症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5.2%和2.7%,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及其死亡率分别为1.0%和60.0%(见表4)。住院天数参见表5。1144例中死亡13例,死亡率为11.3%。  相似文献   

13.
烧伤脓毒症是严重烧伤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由放置静脉导管所引发的烧伤后脓毒症在烧伤脓毒症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我们回顾性地调查了我科近15年259例次静脉内置导管的严重烧伤病人,其中8例次发生导管脓毒症。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85年5月~2000年12月我科共收治烧伤面积>30%的病人259例,年龄1~70岁,平均年龄26.5岁。烧伤面积31%~95%,平均35.5%,Ⅲ度面积11%~70%,平均20.5%。 259例中拔管时行静脉导管尖端培养者268例次,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者45例次,…  相似文献   

14.
本院自1985年以来,采用“地黄参中药烧伤膏”包扎治疗烧伤伤员80例,均取得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为8个月~68岁;烧伤面积:1%~10%者53例,11%~30%者22例,31%~55%者5例;浅Ⅱ度烧伤68例,深Ⅱ度烧伤12例。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科自1989年建科以来,共救治眼部烧伤248例,占我院同期收住烧伤患者的14%。 1临床资料 眼睑合并眼球烧伤226例,均为双侧眼烧伤,单纯眼睑烧伤22例,单纯眼球烧伤无。其中火焰烧伤146例,电弧烧伤95例,硫酸烧伤4例,热水泥烧伤2例,氢氧化钾烧伤1例。  相似文献   

16.
自1980年2月至1994年12年12月我科用鸡蛋清外涂治疗Ⅱ度烧伤218例,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年龄 本组中成人158例(72.5%),小儿60例(27.5%)。 (2)致伤原因 沸液烫伤128例(58.7%),火焰烧伤71例(32.6%),其它原因致伤19例(8.7%)。 (3)烧伤部位与深度 面颈部89例,手部65例,面颈部、前臂及手部同时烧伤12例,胸腹部5例,会阴部4例,两下肢及足部43例。本组218例均为Ⅱ度烧伤,其中浅Ⅱ度烧伤156例,深Ⅱ度烧伤62例。  相似文献   

17.
我科于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共收治烧伤总面积(TBSA)≥80%烧伤病例13例,其中治愈10例,死亡3例,治愈率77%.现对该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院从1998年~1999年收治煤窑井下瓦斯爆炸烧伤患者15例,现将我们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男性,年龄24岁~48岁,受伤前身体健康。伤后至入院的时间在几十分钟至几小时不等,烧伤面积在9%~85%之间,深度在Ⅰ度~深Ⅱ度之间。轻度烧伤1例,中度烧伤6例,重度烧伤3例,特重烧伤5例。穿棉制衣裤烧伤者,均为暴露部位烧伤如颜面部、颈部、双手前臂,共7例,穿化纤衣裤烧伤者,为暴露部位和非暴露部位均有烧伤,共8  相似文献   

19.
1990年2月~2002年6月,笔者用自制烧伤喷雾剂治疗烧烫伤132例,收到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32例中男62例,女70例,年龄0.5~53岁;浅Ⅱ度烧伤54例(40.9%),深Ⅱ度烧伤78例(59.1%),其中烧伤面积10%以下90例,超过10%的42例。1.2 烧伤喷雾剂的制备 取虎杖、黄柏、地榆、血竭、细辛置密  相似文献   

20.
我科从1958-10~2000-12,共收治一次5人以上烧伤32批、278例。治愈249例,治愈率为89.57%;死亡29例,死亡率为10.43%。本文就上述病例的早期创面处理问题进行了回顾分析,旨为提高对成批烧伤患者的救治水平。1 病例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2批,每批5~51例。平均年龄25.65岁。烧伤面积/Ⅲ度面积平均28.93/20.97%,各批情况见表1。1.2 烧伤原因 32批278例烧伤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为火焰烧伤(表2)。2 处理措施2.1 入专科医院前创面处理 278例患者中,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