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靶向预控护理在全麻手术患者复苏期躁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6年11月~2017年6月实施靶向预控护理前120例全麻手术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麻醉复苏管理;将2017年7月~2018年2月实施靶向预控护理后120例全麻手术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躁动问题加用靶向预控护理。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干预后麻醉复苏期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及躁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靶向预控护理开展全麻手术患者复苏期躁动管理,效果较好,可降低躁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手术室麻醉复苏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全麻手术处于麻醉复苏期的7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围麻醉期集束化护理干预;将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全麻手术处于麻醉复苏期的7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围麻醉期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10 min时Riker镇痛-躁动评分、麻醉恢复评分(PARS)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拔除气管导管10 min时Riker镇痛-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PAR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非计划拔管、坠床、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切口渗血量增多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麻醉复苏期患者躁动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选择不同时机对全麻手术患者进行肢体约束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6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均给予常规手术室舒适护理。对照组在麻醉前对患者进行肢体约束,术后清醒后解除约束;观察组在麻醉诱导期对患者进行肢体约束,术后麻醉复苏前评估患者状态后解除约束。比较两组患者意外拔管率、躁动情况、术中舒适度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期躁动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舒适感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麻醉诱导期和复苏期应用非约束性舒适护理临床效果满意,能减低全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增加患者手术过程的舒适感,使患者得到更人性化的舒适护理服务,同时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靶向预控护理对全麻手术患者复苏期躁动预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2月我院行全麻手术的120例外科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22年1月-12月我院行全麻手术的120例外科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靶向预控护理。比较两组麻醉复芳时间、麻醉复苏评分、麻醉复苏期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完全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恢复(PA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iker镇静躁动评分、麻醉躁动及苏醒延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靶向预控护理能有效提升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管理质量,降低麻醉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复苏期躁动是术后患者处于全麻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常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并存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骨科术后发生躁动更会引起内固定的移位,关节脱位,伤口出血等诸多并发症。文献对于骨科病人术后发生躁动的资料较少,为保证骨科手术效果、缩短患者麻醉复苏时间、预防复苏期躁动引起的并发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引起骨科全麻术后患者复苏期躁动的相关原因。复苏护士应重视对术后躁动患者的病因分析,实施对症护理等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老年全麻手术患者复苏期间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复苏迟缓、躁动、低氧血症以及心血管疾病,复苏期护理包括全麻后护理、疼痛护理、呼吸道护理、心血管疾病护理等。认为对复苏期患者在意识恢复阶段实施有效的护理,是患者安全、快速、平稳地度过麻醉复苏期及尽早康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并探讨全麻术后老年患者复苏期并发症现状及护理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麻醉恢复室收治的60例老年全麻术后患者进行病情评估,记录全麻术后老年患者复苏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针对不同并发症进行个性化护理。结果本研究中60例全麻术后老年患者麻醉恢复期发生并发症者22例,其中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9例、消化系统并发症7例、循环系统并发症3例、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其他并发症1例;急诊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3.6%,明显高于择期手术患者的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3h的患者全麻术后复苏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8.0%明显高于对照组(14.3%)(P0.05)。结论全麻术后老年患者复苏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当适当延长老年患者在麻醉恢复室的观察时间,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法,以减少麻醉复苏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论全麻手术患者复苏期发生气道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全麻手术后麻醉复苏期108例患者,其中有33例患者发生气道并发症,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肺功能正常、麻醉分级、手术时间、吸烟史、术中出血量、躁动患者发生气道并发症(喉头水肿、舌后坠、呼吸遗忘、气道分泌物聚积、误吸)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的护理对策。结果通过对全麻手术后麻醉复苏期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肺功能正常、吸烟史、麻醉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躁动为发生气道并发症的影响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全麻手术后麻醉复苏期患者发生气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肺功能正常、手术时间、吸烟史(P 0. 05)。结论针对全麻术后患者在复苏期间以年龄、吸烟史、手术时间、肺功能等风险因素引起的气道并发症,采取有效护理对策,预防全麻手术患者在复苏期间喉头水肿、舌后坠、误吸、呼吸遗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12月我院行全麻手术治疗的128例患者,分析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 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发生率为17.97%(23/1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放置导尿管、药物催眠是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术后镇痛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发生与年龄、放置导尿管、药物催眠、术后镇痛有关。护理人员应重视上述相关因素,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治干预措施,预防或减少麻醉复苏期躁动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部物理治疗对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全麻复苏期通气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胸腔镜下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术前访视,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和主动呼吸周期锻炼,麻醉复苏期给予胸部物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复苏期胸部物理治疗有效率和不同时间点血气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麻醉复苏期胸部物理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拔管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无差异,予胸部物理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优于治疗前;拔管后30 min、1 h、2 h观察组血气分析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拔除气管导管后30 min、1 h、2 h观察组血气分析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部物理治疗能提高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有助于改善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1.
李佳 《妇幼护理》2022,2(8):1701-1703
麻醉复苏期躁动妇女患者会降低自身护理依从性,容易导致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因此对麻醉复苏期躁动妇女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麻醉复苏期及躁动的概念简要阐述,然后分析麻醉复苏期躁动的原因和影响,最后分别阐述常规护理、围术期护理、镇痛药物护理、催醒药物护理、插管护理、尿管护理、吸痰护理等麻醉复苏期躁动妇女患者护理策略,希望能够显著改善麻醉复苏期躁动妇女患者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9235例全麻复苏期患者呼吸道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PACU常规护理、呼吸系统护理、往返接送护理等。认为对处于麻醉复苏期的全身麻醉患者,给予有针对性的呼吸道护理可以显著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顺利度过麻醉复苏期。  相似文献   

13.
孙俊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4906-4906
近年来,全麻患者气管内插管麻醉的手术日渐增多。由于患者在手术中口腔内分泌物比较多,常常会使固定气管导管的胶布湿润和固定不牢,而手术中气管导管是否牢固,直接关系到患者在手术中生命安全。现介绍一种简单方便快捷的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患者麻醉复苏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2月—4月50例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2017年5月—7月5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基于ERAS理念的围手术期护理,并加强患者麻醉复苏期管理。比较2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复苏室(PACU)停留时间、定向力复苏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低体温、躁动、呕吐、苏醒延迟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ERAS理念应用于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护理管中,能有效降低麻醉复苏期并发症、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5.
脊柱脊髓损伤手术20例,10例轻症患者实施单次硬膜外麻醉;10例重症患者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术中硬外麻醉组镇痛效果欠佳,术中生理干扰大,全麻组则镇痛效果好,术中生命体征平稳,麻醉经过顺利。分析:脊柱脊髓外伤手术采用硬外麻醉本身存在麻醉禁忌和很大安全隐患,而全麻刚好避开硬外麻之风险,既保证病人安全又利于手术操作。结论:脊柱脊髓损伤手术尽量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为妥。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1000例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患者的护理配合.主要包括气管内插管前的用物及患者准备,插管诱导期及插管过程中的护理配合,全麻手术中及苏醒期的护理配合等.认为经过仔细的术前准备、麻醉护士的积极配合,麻醉医师能够在短时间内顺利地完成气管内插管,提高气管内插管的质量,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磁性护理在麻醉复苏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带气管导管入复苏室的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病人围术期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磁性护理,进行详细的复苏期健康宣教及合理应对方式宣教。比较两组间麻醉复苏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在麻醉复苏期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指标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麻醉复苏期病人实施磁性护理,可降低麻醉复苏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人性化护理在全麻患者苏醒期气管拔管时的应用.方法 选择拟行气管内全麻下手术的成年患者100例(ASA Ⅰ~Ⅱ),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进行术前访视,观察组术前由麻醉师和巡回护士共同进行术前访视,采用人性化护理对手术及麻醉特点及相关知识系统讲解,同时对麻醉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因素进行护理干预,在手术当日麻醉前再次对患者进行麻醉苏醒期相关知识宣教,术后3 d随访.结果 麻醉苏醒期气管拔管时观察组患者合作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麻醉及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在气管插管全麻手术中的应用十分重要,术前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全麻苏醒期气管拔管时的合作程度,增强患者的信心,降低麻醉风险及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6):2917-2918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全麻患者复苏期气管脱管及躁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麻醉复苏室收入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记录两组患者躁动发生情况、气管插管脱落情况及呼吸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躁动率为78.18%,对照组患者躁动率为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插管脱落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降低患者躁动发生率及气管插管脱落率,且能改善患者复苏期呕吐、呼吸抑制及误吸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4):2740-2741
将60例全麻术后复苏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加强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后的呼吸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呼吸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全麻术后复苏期患者实施加强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能够安全度过麻醉复苏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