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肾综合征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据国内外一些学者推断,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清代温病学家余师慧的《疫疹一得》似为研究本病的专著。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出血热属温病(冬温时疫、疫斑等)范畴,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米伯让研究员称其为温毒夹斑,笔者将取其名“方士伤肾疫斑”。一、疾病归属对出血热病归属的看法,大体有三:(1)伏气温病;(2)新感温病;(3)伤寒。即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外感热病。 (一)伏气温病:认为本病发热期的卫分或气分证是少阴伏热外发于太阳或三阳的表现;低血压期则表现出少阴阳气虚馁不能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以急起高热、广泛出血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及具有“热退病增”的特点,目前病死率仍较高。近些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积极开展,各疫区在防治本病中广泛应用中医中药,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现综述于下: 一、病因病机的探讨 (一) 疾病归属: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出血热属于祖国医学温病范畴,属冬温时疫、温毒夹斑证等(乔富渠:内科学〈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下册。518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又有少阴伏气温病学说(匡萃璋:论伏气温病学说的精华与糟粕,中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就认为天气变化异常、环境条件恶劣与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医籍中常将现代的传染病称之谓“疫”,“疫疠”,“疠疾”,“天行”,“时气”,“时行”,“温疫”,“温病”,“伤寒”等;并把疹、痘、斑毒等呼吸道传染病归因于吸入时行之气和疠气所致;而肠道传染病是食用不洁食物,水或病死兽肉所致;皮肤传染病则由虫、风所致。翻阅《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方》、《温病条辨》等古籍中,凡阐述到时气,“疫疠”,“伤寒”,“温疫”的字里行间,都提示与气候变迁,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根据其传染性及流行趋势发展的特点看,当属中医学温病学中的疫病,属于中医外感热病中“疫疹”,“疫毒发斑”等病的范畴。本病是温热疫毒之邪与寒或湿邪相合,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由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由表入里分布三焦、经络、脏腑、酿成卫气营血四个阶段转化的过程。湿、热、瘀、毒几乎存在于疾病的全过程,病程有顺传逆传、变证险证之分。正邪相争,温热疫毒内伏,气滞血瘀,阴阳失衡,肾精亏耗为本病的基本病理过程。辩证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5.
戴天章,字麟郊,晚号北山,学者称北山先生,清顺治,康熙间江苏上元人,学术见解宗于吴有性。所著《广瘟疫论》四卷附方一卷乃增删吴有性《温疫论》而成,是书乾隆年间被歙人郑某易名为《瘟疫明辨》。《广瘟疫论》曾经元和陆九芝删定改名为《广温热论》,复经山阴何廉臣重订名为《重订广温热论》。陆九芝认为:“其书明是论温热,而其书名则曰广瘟疫;篇中或称疫疠,或称时疫,或单称疫,一若自忘其为论温热者,是伤寒之与温热,北山能辨之,而温热之与瘟疫,北山亦混之矣”,何廉臣亦说:“此书专为伏气温热而设”。可见戴氏之所论“瘟疫”,实概括了一般的即非疫性的温热病。兹就戴氏对温热病的诊断和治疗法则浅识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有较好疗效。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本病属中医的温病范畴;病因为湿热疫毒;基本病机是毒盛血瘀、损肾伤阴。主张以卫气营血为辨证纲领,参照三焦、脏腑等辨证法则,结合本病的五期经过进行辨证。治疗上主张急证急攻,尽早驱邪,运用“清解”“三通”之品,灵活选加温病“三宝”,始终以护养阴津为要务。在用药剂量及方法上不墨守陈规,以“预其护虚”、“先安未受邪之地”。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属祖国医学《温病》中的“温毒斑疹”和“瘟疫衄血”病范畴。这种病临床上以发热、无力、头痛、恶心、皮肤粘膜充血、全身各器官出血及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由于该症起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因此,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危害很大。一九七一年秋季,作者和白求恩医科大学一院传染科等单位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17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为了交流经验,现将中医辩证论治方面的体会,介绍如下,聊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寒疫辨析     
寒疫最早见于《伤寒论·伤寒例》中,当时依据发病的时令与气候因素称其为“时行寒疫”。尔后因寒疫概念与时行病逐渐分离开来,多称之为寒疫。寒疫为感受寒性疫疠之气而发病,四季皆可发病,并与“暴寒”有一定关系,属广义伤寒范畴。寒疫与狭义伤寒同为感受寒邪为病,不同的是寒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因而可遵从伤寒六经理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9.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急危重症传染性疾病。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属瘟疫、疫疹、疫斑范畴。本病病机关键在邪热郁遏营血,出现迫血妄行,瘀阻脉络等病理改变[1]。我院自2000年以来,共收治了108例HFRS病人,其中6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衰(HFRS-ARF)病人采用血  相似文献   

10.
吴有性与《温疫论》吴有性,字又可,为明末清初一代治温疫病大家。著有《温疫论》一书,为世人所称,对后世治疗温疫病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吴氏对疫病流行的病因,提出“杂气说”。明言杂气为“天地之厉气”,“触之者即病”。病的特征是长幼之病多相类似。对疫病病因...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肾脏损害、热退病重及五期经过为特征。根据本病特点、临床证侯及流行性和传染性,属于中医学温疫、疫疹、疫斑范畴。病理传变有卫气营血的全过程,病理中心在气营、重点为营血,病变涉及肺、胃(肠)、心、肾等脏。病理表现极其复杂,每易出现三焦俱热、虚实夹杂的局面。因此,在本病各期的传变中,应按卫气营血,结合三焦和六经辩证进行治疗。我们遵循中医理论及辨证论治原则,针对本病各个病期的特点制订了一系列方药,自1980年以来治疗1127例,提高了疗效,降低了病死率,治疗组为1.11%,对照组为  相似文献   

12.
明末名医吴有性,一生亲历多次温疫流行,他深入疫区为患者诊疗,并“静心穷理”,集“平日所用历验方法”著成《温疫论》。通观《温疫论》,不难看出,吴氏治疫擅用下法,将逐邪列为第一要义,认为“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有邪必逐,首创“逐邪勿拘结粪”之说。这一治疗观点是否与仲景《伤寒论》“下不厌迟”说相悖呢?其真正意义何在?试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病是多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侵入人体所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腓肠肌痛、黄疸、出血、急性肾炎现象、脑膜刺激症等。有些患者可进一步出现肝昏迷、尿毒症、休克等症。临床上一般常分为无黄疸与黄疸两种类型,发病季节多在6—11月间,尤以8—9月为最多。从发病季节和症状来看,本病应属于中医温病中之“暑温”、“湿温”、“暑温夹湿”、“秋温时疫”范畴。若系黄疸型,中医则称之“黄疸”、“急黄”、“温黄”,群众称“稻温”、“打谷黄”等。一九五八年成都中医学院报告中医治愈钩  相似文献   

14.
出血热是一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流行于全世界数十个国家。本世纪30年代初,在我国黑龙江省首先发现本病,疫区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大,对工农业生产、经济开发与国防建设都带来了一定影响。根据本病肾脏有无损害的情况,分为有肾损与无肾损两大类。在我国主要为有肾损的一类,自1942年起定名为流行性出血热。我国新疆地区所发现的出血热,称新疆出血热,为无肾损的一类,属蜱媒性,已经分离出病毒。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一般认为属“温热病”的范畴,笔者根据临床症状认为本病既同于温病,又异于温病,是温病中的“特异性温热病”,本病以深秋、冬、春季节发病率为最高。其性质、传变方式、症状等均不同于历代温病学家所说的风温、春温、秋燥、冬温等温热病的症状。而温热病以其季节发病,但毒邪不甚壅盛,其传变方式多从卫分开始,渐次传人气、营、血,同时早期卫分证候明显。  相似文献   

16.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急危重症传染性疾病。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属瘟疫、疫疹、疫斑范畴。本病病机关键在邪热郁遏营血,出现迫血妄行,瘀阻脉络等病理改变。我院自2000年以来,共收治了108例HFRS病人,其中6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衰(HFRS—ARF)病人采用血液透析联合中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敏性紫癜 ( AP)是儿科常见病、疑难病之一 ,属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 ,临床除有紫癜外 ,常有皮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肿痛、腹痛、肾脏损害等表现。本病属祖国医学血证范畴 ,古代文献虽无“紫癜”一词 ,但所载“肌衄”、“发斑”、“葡萄疫”、“斑毒”等与本病有相似之处。多数患儿查不出明显过敏源。目前西医学对本病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法。中医界人士对本病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现总结如下。1 病因病机紫癜虽以皮肤改变为主 ,证在外表 ,但其发生发展与气血、五脏六腑功能紊乱、外感六淫均有密切的关系。1 …  相似文献   

18.
中医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虽无“过敏性紫癜”的病名,但根据过敏性紫癜(AP)的临床证候特点,可将其归类为“肌衄”、“葡萄疫”、“斑疹”、“紫斑”及“血证”等范畴。1证候表现《医宗金鉴.失血总括》说:“皮肤出血曰肌衄”。本病的皮损表现与古代医家对“葡萄疫”的描述颇类似,如《外科正宗.葡萄疫》中说:“葡萄疫,其患多生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邪毒传位,牙龈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幼科金针》也提到:“葡萄疫……乃不正之气使然,小儿稍有寒热,忽生青紫斑点,大小不一,但有点而…  相似文献   

19.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第 1 5条原文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历代医家对此条原意的阐述 ,有的认为是针对四饮消除后所用调理善后的大法 ,有的认为是在运用发汗、利尿、逐饮法的基础上佐以温药宣通阳气 ,亦有认为此条不属痰饮病的正治法者 ,但多数学者认为是治痰饮总的原则或治疗大法。各种版本的《金匮要略》教材及多种参考书、习题集也都作为痰饮病治则加以论述 ,例如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 (第 5版 )解释为 :“‘和之’指温之不可太过 ,应以调和为原则 ,实为治本之法。”《金匮要略选读》(第 6版 )解释为 :“温药和之…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把温病中温毒传染性强,易引起大流行的温病病因传统称为疫毒(或疫气、毒气、戾气、杂气)但是就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之血分证而言,较概念化,在指导具体温病辨证时,尚须结合各种温病、病因、病机,病理的特殊性进行运用。据此,本文以温毒(流行性出血热)所引起广泛出血性疫斑为主要特点,进而对其概念、成因、产生机理等问题作初步探讨。故不揣谫陋,兹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