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高压氧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1例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患者,经高压氧治疗观察其神志恢复时间、转归及其与心跳骤停及心肺复苏时间的长短是否有关。结果:11例患者中,6例神志恢复正常,行动自如;2例神志恢复,生活能力自理;2例神志恢复,但智力低下,共济失调;1例老年男性患者死亡。高压氧治疗后神志恢复时间为4-42天,平均23天。结论:心肺复苏越早,高压氧治疗效果越好,预后越好,反之则差。  相似文献   

2.
高压氧治疗心肺复苏术后,对脑复苏效果倍受临床重视。我院收治5例电击伤,心跳呼吸骤停,行复苏术后,均痊愈并恢复工作。电击伤使呼吸心跳骤停后导致脑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能量代谢障碍,乳酸堆积和酸中毒。高压氧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脑细胞缺氧,降低颅内压,迅速修复脑细胞功能,还能使脑干及网状上皮激活系统氧分压提高,加快昏迷的苏醒,减轻继发性脑损害程度,有利于脑神经元结构和功能恢复,增加脑氧利用,故对急性脑缺氧、脑水肿的治疗有积极的意义。对全身氧代谢、纠正酸中毒、保护心脑功能,有效防止肺水肿及产生肝肾功能不全有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病人呼吸心跳停止时所迅速采取的一切恢复循环和呼吸功能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1]。复苏的最终目的是恢复病人的意识(脑功能),因此这一系列抢救治疗措施统称为心肺脑复苏。虽然心肺复苏术已相当普及,但脑复苏仍旧未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复苏成功者中约有40%最终成为植物状态甚至死亡,约20%伴有脑损害后遗症。因此,脑的复苏是心肺脑复苏中的重点,本文就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心肺复苏成功后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压氧治疗组,两组均采取综合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再配合高压氧治疗,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压力和次数,治疗压力为2-2.5 ATA,一次治疗时间为80 min,治疗次数为10-100次。结果:高压氧治疗组18例治愈10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18例治愈7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综合治疗为基础,在高压氧下实施脑复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心跳骤停的危重患者的抢救,第一步即是心肺复苏,而心肺复苏的根本目的在于脑复苏,仅有心跳和呼吸的人称为“植物人”,实际已无生存价值。因此,目前把心肺复苏一词改为心肺胞复苏,其目的就在于强调脑复苏的重要性。心肺脑复苏的步骤,现在多半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如下:A(呼吸道通畅);B(人工呼吸);C(心脏按压);D(药物治疗);E(心电图检查);F(除颤);G(各种仪器监测);H(脑的保护);I(复苏室强化治疗)。但国外有权威人士指出,这种抢救程序并非完全合理,认为复苏的重点应开始就放在脑的复苏上。大量的临床实…  相似文献   

6.
<正>心搏骤停是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偶有自行恢复,但通常会导致死亡。心搏骤停后自主循环率达40%~60%,但最终出院率仅10%,复苏后综合征是影响其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肺复苏的最终目的是脑复苏,而防治复苏后综合征是脑复苏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导致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临床特征以及脑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停止,经积极的心肺复苏CPR(cardiopulmonary resusitation)成功后,脑的复苏即意识的恢复是衡量复苏成功的关键。所以,近年来医学把以往的心肺复苏发展成心肺脑复苏CPCR(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itation),高压氧在脑复苏过程中有着药物及物理疗法不可代替的作用。我院近年来有6例CPR成功后,在常规  相似文献   

8.
高压氧在电击伤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压氧在电击伤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北京市急救中心余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科那开宪电击伤是紧急而易致死的急症,应争分夺秒进行心肺复苏,患者在恢复自主呼吸及心搏后意识恢复是脑复苏成功的关键,现将我科用高压氧治疗3例电击伤心肺脑复苏患者的体会总结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麝香配伍冰片治疗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7月期间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CA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患者60例.采用随...  相似文献   

10.
1996年 5月~ 2 0 0 1年 2月 ,我院共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 5 1例 ,其中心肺脑复苏成功 16例 ,心肺复苏成功 18例。本文结合临床抢救资料 ,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呼吸心跳骤停猝死患者 5 1例 ,分为 A、B两组。A组为心肺复苏成功者 18例 (35 .3%  相似文献   

11.
1例心肺脑复苏成功后的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现代心肺复苏主要指心脏骤停及伴随其发生的呼吸停止和脑缺氧的复苏 ,其目的是尽快恢复心跳及自主呼吸 ,以及使脑部功能恢复 ,相对而言心脏复苏较易 ,肺复苏次之 ,脑复苏最为困难。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6 7岁 ,以“间断心前区疼痛 4d”为主诉由 12 0出诊接回 ,在现场行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脑复苏(CPCR)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单纯心肺复苏(CPR)成功(对照组)和心肺脑复苏(CPCR)成功(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基础疾病、心脏骤停原因、心脏骤停持续时间和脑缺血缺氧时间对CPCR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基础疾病的分布不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脏骤停持续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和脑缺血缺氧时间较短(P〈0.01)。结论基础疾病和心脏骤停持续时间与心肺脑复苏成功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金细众 《河北医学》1999,5(12):67-68
心肺脑复苏(CPCR)是急救医学中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存率,尤其脑的功能和生命力决定人的生命质量与寿命,因此,心肺脑复苏的目的应是保持全身器官和脑功能的平衡和稳定。现结合本科近年来心肺脑复苏成功的18例探讨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8例病人均符合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其中心室颤动15例;心室静止3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16~69岁,平均年龄为39.7岁。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6例,急性心肌梗死3例,急性心肌炎2例,急性酒精中毒2例,电击伤3例,溺水2例,银…  相似文献   

15.
16.
高压氧对心肺复苏后意识障碍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应用高压氧治疗(HBOT)心肺复苏(CPCR)后意识障碍的效果,分析16例患者资料。置患者于宁波高压氧厂生产的NG90-ⅡA型单人医用氧舱吸氧,压力2.0ATA.时间80min,每日1~2次,清醒后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结果:HBOT1次清醒的2例,5次清醒的3例,10次清醒的10例,20次清醒的1例。显示心肺复苏后早期应用HBOT是脑复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心肺脑复苏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勇  胡家胜 《安徽医学》2000,21(6):67-68
现代心肺复苏术 (CPR)有三大要素 :即体外除颤、口对口呼吸、胸外按压。复苏的成功不仅是指心搏、呼吸的恢复 ,而应达到恢复智能。故应为心肺脑复苏 (CPCR)。一、作用机制进行心肺复苏以来 ,起初认为CPR时形成的前向血流是由挤压心脏而使血流前进 ,即心泵学说。近年来研究又提出了胸泵学说 ,认为维持血液循环的动力是胸腔内外的压力差 ,其最好的证明是冠脉造影过程中发生室颤时医生让病人持续咳嗽 ,咳嗽时胸腔内升高的压力把血从心脏挤出 ,在深吸气准备下一次咳嗽时 ,胸内负压把静脉血吸入胸腔进入心脏 ,再次咳嗽时便可排出 ,如此…  相似文献   

18.
王奇 《医学文选》1995,16(2):159-16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心肺脑复苏理论的深入探讨和复苏技术的改进,提出了许多新概念和新观点,本文就心肺脑复苏的若干进展作一简要综述。1 胸外心脏按压 心脏按压与放松时间的比例,过去认为每一按压,放松周期分别占1/3和2/3,能获最大血流动力学效应。近年实践证明,当心脏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时,心脏射血最多。按压次数过去为60~80次/分,但近来美国Dallos会议作了改进。认为增到80~100次/分时,可使血压短期上升8~9.3kPa,且可能使心脏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对脑复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50例,分为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治疗组,复苏后的1~10 d,对比观察患者的GCS评分。结果:复苏5 d后,观察到采用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高于采用常温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用亚低温治疗方法对心肺复苏后复苏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纳洛酮复苏心肺脑成功22例报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国孟 《广州医药》1997,28(4):53-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