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患者临床相关资料.方法 研究统计分析141例肝硬化患者中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发生与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PHG并发血发生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结果 ①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程度与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程度密切相关(P<0.01).②PHG并出血发生率与Child-Push分级密切相关(P<0.01).结论 PHG的程度及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与肝硬化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程度Child-Push分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患者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9月在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行内镜治疗的345例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2组间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评分显示,研究组、对照组2组间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869,P=0.062)。实验室检查指标显示,2组间血清Na+、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3.418,P=0.047)、(t=2.059,P=0.025)、(t=0.309,P=0.793)。2组间腹腔积液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94,P=0.000)。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血清Na+浓度、ALB、腹腔积液程度是影响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患者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Na+、血浆白蛋白ALB、中-大量腹腔积液、重度静脉曲张是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邹勇  淦勤 《中国当代医药》2013,(36):159-159,161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100例患者与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未出血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诱发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主干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主要涉及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主干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等。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分析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及诱因,并提出其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分析107例肝硬化患者资料,分为出血组68例和未出血组39例。对两组在性别、病程、肝功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结果两组病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主要有季节、时间、气温、饮食及服药不当、精神刺激、过度劳累、腹内压增高、急性感染等。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出血组再出血发生率为5.8%,未出血组再出血发生率为5.1%。结论患者病程及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是导致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因素。积极做好预防性护理工作,尽可能避免诱因的发生,对预防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采取内镜联合药物诊治的疗效,评价再出血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收入的72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涉及的资料,均开展内镜联合药物治疗,分析患者再出血危险因素。结果 2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2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再出血率、静脉曲张复发率、静脉曲张消失率对比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P <0.05,统计学存在数据分析意义;Child-Pugh评分、门静脉内径属于再出血独立且危险的相关因素,血钠浓度和白蛋白浓度是再出血保护因素。结论将内镜联合药物诊治应用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中存在确切效果,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李利 《中国处方药》2014,(8):100-101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消化内科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36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出血量大小将患者分为A、B和C共3组。对所有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引发疾病的具体原因。结果引发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以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主27例;主要诱因有饮酒、口服水杨酸类药物及非畄体类抗炎药、饮食不当、便秘和情绪剧烈变化等。Child-Pugh分级A级中,A组患者比例高于B组和C组,B组患者比例高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分级C级中, C组患者比例高于A组和B组,B组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出血量的增加,患者逐渐向Child-Pugh分级的C级偏移。3组患者中出血量较小组患者其它并发症发生人数较少,并发症发生几率随出血量增加而升高。结论肝功能逐渐恶化以及门脉高压加重是造成出血倾向加重的主要原因,而饮酒、口服水杨酸类药物及非畄体类抗炎药、饮食不当、便秘及情绪剧烈变化均可诱发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25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应用Child-Pugh评分进行分层护理应用的经验与体会。方法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组3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25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应用Child-Pugh评分进行分层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降低因误食食物而致再出血率比较有差异。结论应用Child-Pugh评分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正确评估病情,降低因误食食物而致再出血率,为观察抢救患者、合理安排人力与物力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高健康宣教知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08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未出血的184例患者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及门脉直径分别为(21.53±4.4)s、(1.12±0.57)g/L、1.67±0.60和(1.51±0.38)cm,和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还显示出血组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Grade分级、曲张的范围、肝功能Child分级大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高、肝功能分级差、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INR异常是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首次出血死亡率约为50%~70%,反复出血发生率为80%[1],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提高肝硬化患者生存率,改善其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严重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善得定为人工合成的八肽生长抑制类似物 ,现为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药物。作者自 1995年 1月至 2 0 0 1年 7月共收治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5 0例 ,用此药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有肝炎病史 ,经化验、腹部 B超、胃镜检查确诊为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2 4例 ,用善得定治疗 ;对照组 2 6例 ,用垂体后叶素治疗 ;两组病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见表 1。表 1 两组患者病情对比…  相似文献   

11.
门脉高压性胃病62例胃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胃黏膜内镜学的改变与临床肝功能损害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方法对62例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肝功能改变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患者的肝功能Child分级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均差异显著(P〈0.05)。表明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病变程度与肝硬化肝功能损害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均呈正相关。结论随着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的加重,PHG也逐渐加重,并发胃黏膜出血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1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感染率明显增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降低早期再出血率及病死率。多个国内外指南已经推荐口服或静脉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于所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3.
阮六平 《江西医药》2007,42(8):715-716
目的 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和主要病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0年1月~2007年4月收治我院的105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和主要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5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性91例,有饮酒史患者52例,HP感染患者48例,服用NSAID患者25例;对照组108例中男性56例,有饮酒史患者22例,HP感染患者23例,服用NSAID患者11例(均P<0.05,OR>1).以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最为常见.结论 男性、饮酒史、HP感染、NSAID服用史均使肝硬化患者易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以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最为常见,PHG和肝源性溃疡也应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首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腹水临床特征。方法将90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出血组40例和腹水组50例。2组均予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分析:血红蛋白、血小板总数;电解质:血钾、血钠;肝功能试验:白蛋白;血糖;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腹部B型超声测量门、脾静脉宽度。结果出血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腹水组,血糖及钠离子水平高于腹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小板总数、血钾、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PT、PTA、APTT和门、脾静脉宽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首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多见高血糖和低血红蛋白,首发腹水者更多见低血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醋酸奥曲肽注射液(善宁)联合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2例,经检查均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且有不同程度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随机分为两组,善宁联合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组32例,垂体后叶素治疗组30例,观察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的改变.结果:善宁联合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组较垂体后叶素治疗组止血率明显提高,平均止血时间缩短.结论:善宁联合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陆启峰  王桂周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6):2437-2438
目的 探讨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关系.方法 测定34例肝硬化腹水患者SAAG值并行胃镜检查以了解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11g/L为界将34例患者分为高SAAG组及低SAAG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SAAG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之间的关系.34例患者中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10例,非出血者24例,测定两组患者的SAAG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30例高SAAG患者中22例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4例低SAAG患者均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SAAG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存在正相关(r=0.81,P<0.01);10例出血组患者SAAG值为(24.18±7.36) g/L,24例非出血组患者其SAAG值为(18.19±6.18) 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AG与门脉压力密切相关,对预测门脉相关性食管胃底静脉出血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治疗食道静脉破裂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也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死因。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是人工合成的一种生长抑素类似物,是治疗门脉高压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新的治疗手段[1],为观察其临床疗效,回顾分析奥曲肽与垂体后叶素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8.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原因之一,发病急、死亡率高。近年来我们对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均采用胃气囊注水压迫止血,收到了比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中,男18例、女2例、年龄28-54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6例、酒精性肝硬化14例,所有病人均经食道钡剂摄片证实。其中食道静脉曲张6例、胃底静脉曲张8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并存6例。本组病例经胃气囊注水压迫后24-72小时内停止出血者16例占80%,4例压迫治疗后转住其它医院。  相似文献   

19.
王敬东 《河北医药》1995,17(6):351-352
肝硬化皮肤蜘蛛痣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关系的探讨257300山东省广饶县人民医院王敬东肝硬化皮肤蜘蛛痣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之间的联系,国内报道尚少。为此,笔者对148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分析,以探讨蜘蛛痣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之间的关系。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胃黏膜内镜学的改变与临床肝功能损害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方法对62例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肝功能改变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患者的肝功能Child分级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病变程度与肝硬化肝功能损害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均呈正相关。随着肝功能损害的加重,PHG也逐渐加重,并发胃黏膜出血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