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目的]浅析张杰教授运用"肝脾建中"思想辨治疾病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张杰教授门诊,选取张师运用"肝脾建中"思想辨治的肝积、呕吐、痫病、痿证之验案4则,并结合历代名家的相关论述,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用药特点等方面对验案进行分析,进一步研讨"肝脾建中"思想。[结果]张师认为,肝脾在生理上同居中焦,关系密切,为后天之源泉,人身之枢机,病理上则每易相兼为病,独创"肝脾建中"思想指导临床。"肝脾建中"思想是将肝脾作为一个矛盾的整体纳入杂病的辨治过程,其指导下的治法即是肝脾同治、调和气血、健运中焦,以协调上下,通达内外,临证用于辨治肝郁脾虚、痰毒瘀阻之肝积,肝气犯胃、胃阴不足之呕吐,肝脾两虚、风痰上扰之痫病,阳气不足、络脉瘀阻之痿证等,疗效显著。[结论]张师临证运用"肝脾建中"思想辨治疾病,旨在突显肝脾二脏的相关性及"肝脾建中"的重要性,经验特色鲜明,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见肝治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医家治未病之共识,由此推理,则脾之为病,亦可从肝论治。笔者据此临证试治,得益匪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一、肝与脾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肝为风木之脏,藏血而主升发、疏泄,脾为中土,统血而主升清、运化。肝脾两脏的关系,首光在于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本而达也。”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反之肝的疏泄功能失职,致横逆犯脾,则脾失健运。而脾蕴湿热或寒湿壅滞,常可致肝失条达。其次是“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相似文献   

3.
肝脾共主枢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肝脾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结合历代医家临床运用心得和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从肝脾同 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出入之枢纽,病变之纲领等角度加以论证。结果:肝脾同属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结论肝脾共主人体枢纽。  相似文献   

4.
脾脏的升降气机、运化水谷、生成运行血液、主思虑等方面的功能多受肝脏辅助和协调。脾者肝之属,脾运赖肝以疏、脾统赖肝以藏、脾升赖肝以扬、脾思赖肝以调。脾病多受肝脏的影响,肝病常先传病于脾,肝病多传病于脾。在临床上理清肝脾关系治脾不离肝,对临床辨证和施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其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一句,充分说明了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肝的本义及肝脾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中医理论的源头所论,对肝的功能特征罢极之本、主疏泄、主藏血,以及肝病的临床特征进行探讨;并从现代医学的视角,揭示肝的本质,同时探讨肝脾相关的渊源及临床运用上的意义。[结果]从本质上讲,肝的功能与现代医学中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相类似,对机体各种功能起着调节作用,协调各脏腑之间的功能。肝的发病极易影响他脏致病。在各脏腑的相关之中,以肝脾相关尤其密切,肝从脾衍生,协助脾之运作,并完善了脾的功能。肝脾病变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得益彰。[结论]进行肝病与肝脾相关病变的临床证治的探讨,对肝脾脏腑的本质研究及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晓燕教授基于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和30余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肝脾失调几乎贯穿于小儿所有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之中,肝脾不和可谓小儿病变之纲领,调肝理脾法乃治疗小儿疾病的"王道之法".王教授提出儿科疾病的治法应以土木并治,肝脾同调为基础,并据此自拟柴术调肝理脾汤,在临床应用中屡有卓效.本文列举小儿厌食、 反复呼吸道感染、 抽动症、 胎黄验案以探讨之,为临床运用该方治疗儿科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中医脏腑学说及"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对肝硬化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中医学基础理论出发,结合近年来关于能量代谢、免疫调控和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从中西医结合视角论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科学依据,以期为该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提供西医学研究证据,通过免疫调控、能量代谢、肠道菌群等作用机制,制定不同病理阶段的精准治疗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治未病"优势,促进中医学与西医学在肝硬化防治策略上的理论融合与发展,为科研和临床更深入地相互转化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刘玉洁教授治疗泄泻,善于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泄泻时重视气机升降出入理论,提倡调畅气血、恢复升降之机、调畅中焦脾升胃降之机及一身之气机。在治疗泄泻时以脾胃为轴心,治脾而不忘调肝、肾,多采用疏肝和脾法,疏解肝气、和解脾胃;脾属土,火生土,补肾阳以温脾阳。重视湿邪致病与脾胃的关系,认为泄泻的发生与脾胃和湿邪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刘玉洁教授强调泄泻之治责之于脾与湿邪,治脾责之于运,治湿贵在燥。巧妙的将气机、气血、脾胃、肝肾联系在一起。对临床治疗泄泻及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肝脾相关"理论可运用于小儿治未病,小儿脾胃疾病、肝胆疾病、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等疾病的诊治,亦可运用此理论。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需健脾疏肝,病后调养应健脾调肝;小儿脾胃疾病除了运脾开胃,还应疏肝清肝、调畅气机;小儿肝胆病除了疏肝利胆,还应健脾化湿;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需抑木扶土、肝脾同治。正确理解"肝脾相关"理论并在儿科的临床实践中注重肝脾同治,对提高儿科诊治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思想,结合状态医学理论,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防治,为医者提供疾病防治的理论参考,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总结邝卫红教授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经验。邝卫红教授临证善用和法治疗脾胃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调和肝脾,开郁为先;条畅枢机及平调寒热,治中焦以衡;攻补兼施并调气和血,治脾以安五脏。邝卫红教授认为"和法"除了传统的和解少阳、调和肝脾、平调寒热、攻补兼施等方法之外,还应包括五脏同调、调气和血、辛开苦降等多种治法。"和法"通过药物之偏性调整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等病理偏性,调和阴阳,条畅枢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高脂血症发病的根本因素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因膏脂的生成与转化无不与肝之疏泄、气机调畅、脾之运化、肾阳的温煦及肾阴的滋养功能有关,故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肝脾肾脏是影响血脂正常代谢的关键。治疗时应综观全身脏腑间的相互作用,注意先、后天并补,在固本的同时不忘治标,配合应用化痰、祛瘀等法,能有效地降低血脂。从肝脾肾论治高脂血症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调肝理脾法为历代医家认可,肝脾既有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又有体阴用阳的协同作用,现代医学已经阐述了肝脾参与消化系统的机制。肝脾一体的思想滥觞于《黄帝内经》,从肝治脾、从脾调肝、肝脾同治可以体现在肠道微环境改变;"肝喜调达"与"六腑以通为用",亦从中医理论解释了肝脾一体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脾旺生血有源,肝柔阴阳协调.若肝郁气滞,则木横乘土,脾虚血少,则土不荣木.由此可见,肝病可以及脾,脾病又可累肝.故临证治肝,勿忘实脾.现举治验一例以说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国家级名老中医张杰教授辨治泄泻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张杰教授门诊,整理分析医案,查阅相关古籍和文献,从病因病机和辨治经验两方面对张杰教授治疗泄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思路进行分析总结,并附典型验案两则加以佐证。[结果]张杰教授认为脾虚湿盛为泄泻的关键病机,脾虚以脾阳虚为要,湿有寒热之别,并独创"脾阳为本"和"肝脾建中"理论指导临床,主张脾阳为本、兼顾肾阳,亦重视肝脾建中、身心并治同时以寒热平调、中焦自衡为度,并且自拟验方建中化湿汤药用专长。所附验案一为脾肾阳虚、寒湿困中证治宜温脾暖肾、散寒化湿、涩肠止泻,方以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味;验案二为肝脾失调、湿热中阻证,治宜调和肝脾、化湿清热,方以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加味,均取得显著疗效。[结论]张杰教授辨治泄泻,紧扣病机,重视"脾阳为本"和"肝脾建中"理论,并结合四诊,整体辨证论治,疗效显著,其经验值得临床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肝脾相关理论起源自《黄帝内经》及《难经》。《难经·七十七难》曰:“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肝脾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肝主疏泄与脾主运化的协调平衡。脾之运化得肝之疏泄方能运转自如,肝之疏泄功能亦有赖于脾之滋养。诚如黄元御《四圣心源》所言:“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后世医家对肝脾相关理论多有发挥,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一书以治疗内伤杂病为重点,其治疗重视整体,以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而脏腑辨证以肝脾两脏为主,气血的病变是产生杂病的病理基础。"知肝传脾"既是知病防変的预防思想,也是预防肝脾导致的气血不足引发杂病的关键。治疗杂病要重视正气,即重视脾胃后天之本。"肝脾同治"理论既是在气血方面的补充,又是鼓邪外出的治法。所以在临床上常补正气与祛邪气相兼而治。  相似文献   

19.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10):2250-2253
总结池晓玲教授辨治黄疸的经验。池晓玲教授认为黄疸的病机是在肝脾不调的基础上出现的湿瘀为患,辨证时可参合五运六气与五行体质。具体辨治可根据黄疸病情的演变情况,将黄疸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3期;肝脾不调按层次分为肝郁、肝火、肝寒、肝瘀、肝阴血亏及脾运不及、脾气呆滞、脾气亏虚等不同;湿邪为患按层次可分为湿阻、湿滞、湿蕴等不同。其治法总以调和肝脾、祛湿退黄为法,根据其阶段、层次的不同,可分别采用疏肝、清肝、温肝、散肝、柔肝、运脾、醒脾、健脾及化湿、利湿、运湿等治法。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 ,因病程长 ,反复发作 ,临床多表现为中焦和脾肾阳虚 ,肝脾失调 ,邪滞肠道。运用温中涩肠 ,调肝理脾 ,温肾固涩的中医中药治疗 ,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