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陈新  阎素珍 《人民军医》2001,44(7):391-392
为了解临床输血适应证掌握是否正确 ,输血成分使用是否合理 ,笔者从某医院 1999~ 2 0 0 0年有输血史出院病人病历中随机抽取 10 0份 ,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10 0例中 ,男 6 7例 ,女 33例 ;年龄14~ 6 8岁 ,平均 38岁。总输入血量 16 9.6L。外科 6 2例 ,用血 12 0L ,占 70 2 % ;内科 38例 ,用血4 9 .6L ,占 2 9 8%。输血总量中 ,全血 10 3L ,占6 0 7% ;血浆 52 .4L ,占 30 9% ;红细胞 2 2U ,占2 6 % ;白细胞为 0 ;血小板 36U ,占 4 2 % ;自体血为 2人次 ,术中回收血 2 6L ,占 1 5%。1 2 方法 对 10 0例输血…  相似文献   

3.
4.
正确运用输血治疗原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国标 《西南军医》2004,6(3):40-41
输血是治疗各种急慢性失血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目前是治疗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唯一手段,正确地使用输血治疗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但随着人们对输血治疗认识的深化、输血传染病发病率的增加,有必要对输血进行再认识,进一步规范临床输血管理,正确把握和运用输血治疗原则[1,2 ] 。1 能不输血的,不输血随着人们对输血传染病和输血副作用认识的加深,对于输血治疗均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目前倾向性认为能不输血的就不要输血,能用血液替代品的不用血液制品。如用代血浆、白蛋白等代替新鲜冰冻血浆;用凝血因子、凝血酶元复合物等代替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  相似文献   

5.
自体输血是减少血液浪费和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本院43例妇产科手术患者应用急性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AHD)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外科输血新趋势与自体输血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继河  刘建平 《人民军医》1999,42(12):711-713
1 外科输血新趋势传统认为,异体输血是有效和安全的治疗。但是,随着对异体输血传播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降低机体免疫力,并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们重新评估输血指征,增加自体输血的应用,尽量避免输异体血,以增加安全,改善近期和远期疗效。1.1 输血的决策 对于低血细胞比容病人,只有在证实需要通过正常心肺功能来增加氧输送,以满足氧需要时才应当输血。输入红细胞增加携氧能力,以纠正或防止组织缺氧。影响输血决策有多种因素,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手术计划、预计失血量及病残率和病死率等。有心肺疾患和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7.
已知可经输血传播的病毒有:肝炎病毒B、C,艾滋病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巨细胞病毒,细小病毒等。输血后肝炎的发病率约为10%。国内,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较普遍,筛选供血HBsAg的方法不够灵敏.并且复检周期长(1年),故漏检率较高。输血后肝炎中,乙型肝炎占2/3.丙型肝炎占1/3。国外输血后肝炎多为丙型肝炎。艾滋病与肝炎有着某些类似的传播逮径,尽管有的国家已将艾滋病病毒Ⅰ抗体检测作为供血的常规检查,但自感染至抗体产生尚有3~6个月或更长的潜伏期。  相似文献   

8.
根据医院临床医务人员更新较快、流动较大的特点,为了深入了解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开展宣传教育工件,我们于2005年9月对两所三甲医院的医师和护士进行了临床输血及科学合理用血知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脐带血的采集处理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承文  刘国卿 《武警医学》1995,6(5):301-302
脐带血的采集处理和临床应用武警四川总队重庆医院检验科甘承文,刘国卿,吴祥富,张玲(重庆630061)近年来我科与重庆医科大学血液研究室协作利用脐带血作为新的输血血源,并建立了较完整的操作规程及制度。1脐带血的采集采用重庆产200ml封闭带采、带隔膜导...  相似文献   

10.
吴涛  张长虹  杨连贵 《人民军医》2009,(12):794-794
1无过错输血感染的概念无过错输血感染是指医疗采供血机构在无过失情况下造成患者出现血液污染反应或感染其他疾病。无过错输血感染的特征:一是医疗采供血机构主观上没有过错,但客观上造成了患者受到感染;二是医疗采供血机构对患者的输血行为与患者感染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2归责原则无过错输血感染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侵权行为。根据对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应当制定相关法律,  相似文献   

11.
陈某,男,4岁。受凉“感冒”后反复尿少、全身浮肿3月余,在当地医院检查:“尿蛋白++++,胆固醇15.9mmol/L,白蛋白15g/L,A/G例置”,拟“肾病综合征,”予“强的松”治疗6周无效,于1994-01-31转入本院。入院时查体:T 37.2℃,P 120次/分,Bp 14/10.6kPa;柯兴面容,全身高度浮肿;咽红;心尖区Ⅰ级SM;肝于右肋缘下3cm。检验:外周血WBC  相似文献   

12.
朱国标  于丽君 《西南军医》2012,14(4):671-673
随着我国无偿献血制度的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用血理念已为广大医务人员普遍接受,成分输血比率逐年上升,临床不合理用血得到有效遏制,许多医院临床用血量出现稳中有降的可喜局面。自2011年6月起,我们对医院临床用血进行了逐月监测,发现临床用血规范程度有明显好转,内科病人不合理用血基本杜绝,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以"误用安全输血概念"最为严重,怕"引发纠纷"是许多外科医师出现过度输血、不合理输血的重要原因。作者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对临床用血现存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自体与异体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式前瞻性研究2009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体血组44例及异体血组44例,对两组的输血量、手术前后、术后1 d、出院前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平均住院日、住院成本及总费用进行记录并比较。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通过围术期,未出现输血并发症。自体血组平均输血(463.6±115.9)ml,异体血组平均输血(868.2±173.6)ml,前者输血量明显减少(P<0.05);自体血组采血后血红蛋白降低,但在正常范围内,术后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异体血组(P<0.05),出院前血红蛋白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自体血组平均住院(6.4±1.8)d,异体血组平均住院(9.9±3.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血组住院费用为(6.27±0.89)万元,异体血组为(8.32±1.18)万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血输血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输血方式,能够减少患者的总输血量、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及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患者对贫血的耐受性差,通过观察正常人群的血红蛋白水平探讨高原内科患者红细胞的输血指征。方法:通过观察30名健康战士从平原到高原生活6个月前后的血常规各个项目的变化,了解高原缺氧对正常人血常规的影响。观察22例具有临床贫血症状但未达到现有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输血指征的患者给予输血治疗前后,观察其贫血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20例具有胸闷症状的患者18例改善,22例具有乏力症状的患者19例缓解,经统计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以上调查发现高原内科患者红细胞的输注不能仅仅按照现有输血指南的规定执行,还要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贫血症状来掌握。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由于太航医院妇科、外科等手术大量开展,由同种异体输血感染病毒的危险越来越引起重视,为保护受血者的身体健康,防止丙肝、乙肝、艾滋病毒等经输血的传播,了解医院患者HCV、HBV、HIV是术前还是术后,输血前还是输血后的感染,从2002年起,医院对所有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输血系列(包括HIVAb、HCVAb、乙肝五项、ALT、RPR)筛查。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滤器在输血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为临床安全用血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滤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可以有效减少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预防HLA同种免疫反应、病毒传播等输血副反应。本文就滤器的材质及加工处理后是否产生溶解于水的有毒物质进行研究。旨在确定一次性白细胞滤器从生产加工到使用是否对人体有害。1 材料与方法SD大鼠 6 0只 ,随机分成 6组 ,雌雄各半。双蒸水 ,烘箱 ,生理盐水 ,从 2 0 0个去白细胞过滤器(南京赛尔金公司生产 )中随机抽取 2 0个。将 2 0个滤器按一定的比例用蒸馏水在 37℃浸泡2 4h,取浸…  相似文献   

17.
刘智勇 《西南军医》2010,12(5):898-898
目的调查患者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方法对30337例患者输血前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抗-TP、抗-HCV、抗-HIV和HBsAg。结果抗-TP、抗-HCV、抗-HIV和HBsAg检测阳性例数(阳性率)分别为2007:225(2.81%)、78(O.97%)、12(0.15%)、739(9.22%),2008:315(3.28%)、117(1.2%)、26(0.27%)、901(9.23%),2009:512(4.07%)、165(1.31%)、40(0.32%)、1158(9.21%)。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的检测,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医院感染的预防、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或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8.
在临床工作中 ,尤其在对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中 ,在某些重症病人的手术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需要快速输血输液 ,尽快提高血容量 ,纠正失血性 ,低容量性休克 ,使病人脱离危险的场合。现有的输血袋的输血速度有时不能满足快速输血的要求。因此 ,我经过反复摸索 ,利用现有的新材料 ,新技术 ,设计发明了一种新的输血袋 ,能对其中的血液进行加压 ,加快输血速度满足临床快速输血的需要。工作原理 :从输血袋针孔流出的血液的速度与三个因素有关 :①与血液本身的粘稠度有关。与悬挂输血袋的高度有关(床的高度不变 )。②与输血袋中的血液所受的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19.
去白细胞输血在大剂量输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性调查分析大剂量输血患者,比较了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输血前、输血后1、3、7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糖(GLU)、Ca^2 、总CO2、pH的变化 以及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等多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常规输血组比较,去白细胞输血组输血后3天GPT降低(P<0.05);输血后1、3、7天GOT、LDH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输血后3天TB较低(P<0.05),而输血后1、3、7天DB均低(P<0.01)。常规输血组在大剂量输血后总CO2有 一定程度的升高,而去白细胞输血组基本保持稳定。两组输血后pH均略有升高 ,无高血K^ 发生, 输血后1天血Ca^2 明显降低,输血后GLU明显增高。输血前后两组GLU、ALP、TP、ALB、K^ 、pH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使用激素或其他抗过敏药物后,大剂量常规输血FNHTR发生率27%,而去白细胞输血组仅为1.9%,提示去白细胞输血在大剂量输血患者中的应用,可有效地防止FNHTR的发生,改善脏器功能,可减少组织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